|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企业管理重器——-鞍钢宪法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新历史求真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1-11-17 10:43:22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当今天的很多管理者对“丰田管理方式”,“装配岛方式”,“后福特主义”、“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等趋之若骛时,孰不知,早在50年前,在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就诞生了这些理论与管理法产生的精神母体——《鞍钢宪法》。

 

钢铁长子

 

鞍钢始建于1916年,其前身是日本为掠夺中国资源建立的鞍山制铁所,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屈辱史

 

1916,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在奉天成立,在千山设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鞍山。

 

1917年-1921年,先后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等10多个矿区的开采权,1926年—1933年采量达480万吨。

 

1918年初,满铁又建成鞍山制铁所。1933年,在鞍山制铁所基础上,又兴建了制钢厂、轧钢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全称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

 

1940年,昭和制钢所出资兼并了原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连续生产作业系统。

 

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仅40多天里,鞍钢的机械设备被卸运出达2/3,其中各种关键性设备的损失、破坏更为严重,厂区内到处残垣断壁。

 

鞍钢解放了

 

1948219日,鞍山解放。

 

此时的鞍山满目疮痍,鞍钢更是一片废墟。

 

由于战争破坏,没有一台可以转动的机器,一位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说:鞍钢要想恢复战前水平谈何容易,至少需要美国的资金和设备,日本的技术,还有20年的时间。

 

然面,仅十个月后的1226日,新的鞍山钢铁公司就组建了。

 

194979日,鞍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

 

在抢运器材、护厂、修复生产、献交器材运动中,鞍山市涌现出141名功臣,其中特等功臣9名,一等功臣44名。

 

辽沈战役胜利后,孟泰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

 

望着千疮百孔、七扭八歪的高炉群,孟泰心痛不已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抠备件,迎着臭气,扒废铁堆找原材料,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件收集起来。

 

在他的带动下,全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短短数个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

 

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

 

194967日,鞍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炼铁厂修复的三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

 

孟泰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全国。

 

19491216日,重工业部在北京首次召开全国钢铁会议,确定东北为1950年钢铁生产的重点。到1949年年底,鞍钢已经恢复了3座高炉、4座平炉、5座焦炉和3座矿山。

 

1950327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苏联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和改造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书》。

 

中共中央于195254日批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

 

同时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

 

“三大工程”

 

“一五”时期,中共中央将建设鞍钢列为“重中之重”。

 

鞍钢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时期,最初的表现就是人口迅速增长,当时从全国48个城市70多个单位集中了55000多人开赴鞍山,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500多人,当时被称作“五百罗汉”。

 

1952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改建高潮在鞍钢掀起,重点进行了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等“三大工程”建设。

 

1953年,鞍钢三大工程相继完工,鞍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有了钢,就可以搞建设,盖厂房、造机器、造汽车、造拖拉机,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之初,用的钢板都是鞍钢的钢。

 

当“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时,毛主席给鞍钢职工发来了贺电。

 

鞍钢把第一根无缝钢管切下一段,献给了毛主席,《人民日报》刊登了毛主席手捧第一根钢管的新闻照片。

 

19531224日,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鞍钢大型轧钢厂

 

我国第一座规模巨大、具有最先进技术设备的大型轧钢厂,是我国重轧生产基地之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修铁路、建厂房、桥梁,以及巨型机器的机架、机座等的材料、轮船兵舰上的龙骨、拖拉机上的履带、制造无缝钢管的管胚,都由大型轧钢厂来轧制。

 

“鞍钢制造”无处不在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鞍钢就为新中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开发出了中国万吨巨轮所需要的2C3C4C造船板。

 

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所用钢材就是由鞍钢生产的。我国目前建造的最大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中,鞍钢船板使用比例达90%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产一、二代主战坦克全部采用了鞍钢研制的“603装甲板”,而我国第一颗地对地弹道式火箭所用的蒙皮和内外壁用钢板均为鞍钢生产。

 

鞍钢是我国铁路重轨生产基地,重轨产品已经用于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还为胶济客运专线提供了一批时速为250公里的单根百米长钢轨,这条客运专线因连接着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地青岛而被誉为“奥运专线”。

 

在“水立方”项目中,鞍钢共提供8000多吨优质钢材,约占“水立方”所需建筑结构用钢的三分之二。

 

在三峡水利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鞍钢制造”无处不在。

 

 鞍钢宪法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开始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一言堂,不尊重科学,浮夸蛮干等官僚主义行为产生反感,尤其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

 

现代企业管理出现了一场革命,诞生了一个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理论,被毛主席命名为“鞍钢宪法”。

 

马钢宪法

 

解放初期,鞍钢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几乎就是中国的全部钢产量。

 

1956年,随着“156项”的引进,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这时,很多苏联专家来到了中国,随同专家回来的是一批到过苏联学习的干部。

 

同时也带回了苏联“三大件”——皮夹克,波罗的海收音机和俄国老婆。

 

不知不觉中,当初那些穿着破棉袄,腰系麻绳的“进城干部”也渐渐地洋气起来。

 

那时,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但同时,苏联的集权化管理方式也被同时引进到了中国。

 

前苏联马格尼沃托尔斯克(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是俄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工厂的管理有一套完整的规程、规范,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就是著名的《马钢宪法》。鞍钢当时实行的就是这套苏联标准。

 

在苏联专家全面指导下,鞍钢系统地引进了苏式工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也被照搬过来。

 

苏式工业管理模式核心是实行一长制。

 

鞍钢所属各个厂矿全面落实了一长制经验,并相应建立起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化验师、总检验师、总会计师制度。

 

但是,苏联经验的照搬,并不适合中国具体情况。

 

随着“一长制”的推行,领导干部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变得难以沟通了。

 

如果说《马钢宪法》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空间的话,那么如果把苏联的僵化管理同官僚主义结合在一起,则完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鞍钢宪法》的尝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双革”运动

 

1953年起,鞍钢有步骤地加强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和责任制。

 

仅技术管理而言,1953年到1955年间,鞍钢共制定和修改技术标准243种,技术规程417种,建立与健全了各项技术规程和质量监督工作,但并没有产生轰动全国的管理经验。

 

当时的一初轧厂是日本留下的德国克鲁伯轧机,年产150万吨,二初轧厂是苏联乌拉尔重型厂1150轧机,年产180万吨。

 

解决初轧机产能不足的问题,成为提高鞍钢产量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的就是初轧机超压下实验。

 

苏联的管理规程是很严格的,对轧机的压下量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对压下规程的修改要冒很大的风险,做出了成绩却鲜为人知,可是如果出了事故,将意味着必须负法律和政治责任。

 

当时二初轧厂的孟泰对初轧机超压下实验非常支持,孟泰对工程技术人员宋必达十分重用和信任。

 

“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出了事我来担着。”正是有了这样的干部参与,才使得初轧机超压下实验有了前提和成功的可能。

 

初轧机超压下实验终于结出了果实,这便是双锭轧制和七双经验。初轧机的产量几近翻番地增长,达到年产320万吨。

 

经验推广到鞍钢全公司,各厂纷纷响应,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开展起来。

 

这就是鞍钢“双革”(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由来。

 

来源:新历史求真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