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海伦:斯诺的第一任夫人,由于她的坚持毛泽东自传才能公诸于世,访问延安续写《西行漫记》
点击:  作者:孙国林    来源:党史博采  发布时间:2019-10-12 10:13:37

 

       在斯诺离开陕北和史沫特莱进入苏区不久,19375月,又一位美国记者来到延安采访,她就是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她比斯诺更幸运,在延安4个月的采访中,访问了许多斯诺未曾访问过的军政要人,获得大量独家新闻,写出名扬天下的新闻报道,不仅表达了她对中国革命的强烈同情和支持,同时也使世界人民更加了解根据地,进而改善了党的生存发展的政治环境。

被感动,决心访延安

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海伦·福斯特,笔名尼姆·韦尔斯。这个笔名是丈夫斯诺为她起的,她很喜欢,使用终生。19079月,海伦出生于美国犹他州一个律师家庭。她从记事的时候起,就一直渴望成为一名大作家19318月,她从犹他州大学毕业并通过文职人员考试,当月就来到中国,担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书记员和总领事的私人秘书,同时兼任斯克里普斯——菲尔德报业联合会的通讯员。海伦在上海认识了斯诺,他们1932年底结婚后,定居北平。在北平期间,海伦是《密勒氏评论报》驻北平的记者。1934年至1935年,海伦在燕京大学学习哲学。此间,她同斯诺一起编译过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参加并报道了一二·运动。1937年,英文月刊《民主》在北平创刊,海伦任主编。该月刊大声疾呼:停止内战,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5月,她继丈夫斯诺之后冒险去延安访问。1937年底,海伦夫妇到上海,联合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等,发起并开展了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所生产的工业品有一部分运到解放区。1938年底,因日寇侵占中国,他们转移到菲律宾。1939年回到美国,在康涅狄鄂州的麦迪逊小镇,用斯诺《西行漫记》的稿费买了一处农舍木屋,定居下来。1949年海伦与斯诺离婚后,仍独居小屋著书,介绍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1950年后,海伦失去出国访问的自由。

海伦是个很有头脑和远见的女性。她同情中国革命,是斯诺西北之行的最积极的支持者。当斯诺有些犹豫的时候,她对丈夫说: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你必须去(陕北)如果我能去,我会同你一起去的

 

◆1931年来华之前的海伦。

斯诺从西北返回北平后,海伦全力以赴地投入斯诺采访资料的整理工作。她回忆说:在编写埃德(埃德加·斯诺)的材料的那些日子里,我们是多么忙碌,又是多么幸福啊!当我从埃德那里把他照的照片取回来时我们又是多么地激动啊!不到半小时,我就认识了相片中的每一张脸,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我坐下来,依据埃德零七碎八的笔记,给每张照片都写下了颇长的传记式的说明。我把埃德带回来的绝大多数材料整理成文,埃德把毛泽东自传的手稿作为礼物送给我。

海伦与斯诺,就是否要把毛泽东的整个生平事迹都包括到书里去的问题,有过许多争论。她强烈地坚持应保持生平故事的完整性。第二年4月海伦独自去延安访问时,仍心怀不安,唯恐在她离去后斯诺会把它的大部分删掉。后来当她从延安返回北平后,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毛泽东生平材料的处理问题。还好,斯诺发表的几乎是毛泽东生平的全部,只是删掉了一些人名。海伦认为,这样删减压缩的结果,会使这本书失去宽广的销路;另一方面,也会使这本书在以后失去其永恒的价值。这是多么富有远见啊!

 

◆1932年,海伦与斯诺在上海。

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一书,浸透着海伦的心血。海伦不仅为该书提供了许多原始材料和10多幅照片,并且在资料的整理、打印,以及全书情节的安排、材料的取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因此,斯诺曾这样对海伦说:我要把咱们两个人的名字都放进所有我写的书上我是作者,而你贡献了内容,你历来是这样的。

正是在对斯诺采访材料整理的过程中,海伦萌生了去陕北访问的念头。因为斯诺访问陕北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尚在长征途中,未能采访到他们的事迹。斯诺和海伦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应该由海伦亲赴延安,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红军和根据地的报道,进一步理清共产党的政策,取得更多的独家新闻。正如海伦所说:当我读着这些事迹时,我意识到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一次和埃德一样的旅行,把其他一些传记材料收集来。

心激动,踏上访问路

还在斯诺访问陕北的时候,海伦就想访问陕北,可惜没有成行。

那是1936年夏天,正在陕北访问的斯诺给妻子写了一封信,通过地下党的信使王林送到北平海伦的寓所,亲手交给她。此信为她描述了另一个光明、诱人的世界,海伦看后很激动,当即决定随王林去西北,和丈夫一起采访。但好事多磨,安全、接头问题一直未能接洽好。拖到下半年,海伦才跟随王林到达西安。在那里等了半个月,张学良处的中共联络员刘鼎,一直找不到帮助海伦安全赴延安的合适机会,交通工具和安全都是问题。同时,延安方面和刘鼎都担心,海伦去延安可能会影响斯诺平安返回。另外,国共两党正在协商合作抗日之事,中共也担心此事会影响两党合作关系的大局,所以就劝海伦返回北平。此次延安之行虽然未能实现,但海伦利用在西安待机的时间,采访了张学良。张说:停止内战,与红军合作抗日,的确为当务之急。海伦凭她记者的敏感,立即对外报道了这一重要消息,这使得海伦成为第一个把国共即将实行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传播于世界的人。

初访苏区未果,海伦不甘心。1937年初,海伦在北平从俞启威(即黄敬,时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处得知,5月初,将在延安召开一次有各地共产党代表参加的重要会议。她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采访良机,必须抓住!海伦决定第二次出访延安。她怀着无比激动心情,紧张地作着出访的准备,邀请好友、清华大学学生王福时做翻译,并以记者身份陪同她前往。421日,他们乘坐的火车从北平徐徐开出,同行的还有俞启威等人。经郑州到达西安时,接头人陈翰伯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1937430日,在美国人菲奇的帮助下,海伦终于见到了红军。

当时,西安已处于胡宗南控制之下,外国记者由西安进入苏区受到严格的禁止。海伦一到西安,就受到了西安警察局派出的4个密探的保护,并命令她返回北平。她设法与驻西安的红军办事处取得了联系。由于当时中共正与国民党就合作问题进行谈判,不愿在一些小事上同国民党当局发生争执,所以对海伦请求赴苏区之事,办事处不敢贸然答应。他们向延安发电,请示如何处置此事。当毛泽东得知这位要求赴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就是斯诺的夫人时,立即复电表示欢迎海伦来访。红军驻西安办事处将接头人的姓名和地址告知她,要她设法前往三原。

海伦离开西安并非易事。她机智地摆脱了监视密探,并在一个叫肯普顿·菲奇的美国青年的帮助下逃出城,于430日到达三原。红军送她到云阳彭德怀总部,与王福时、陈翰伯会合,受到热情接待。在这里,海伦邂逅了丁玲、李伯钊等文艺界人士,于55日下午到达延安。她刚一下车,就被安排住在凤凰山山腰的一个窑洞里,距毛泽东的窑洞不远。此时她29岁。

怀敬仰,采访毛泽东

海伦到达延安时,适值193752—14日的苏区党代表会议召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领导人先后会见了她。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她采访了65位军政高级干部,询问了上千个问题,收集了34本个人简短的自传和大量的资料。在此期间,毛泽东和她有过多次会见、交谈。

56日,即海伦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和朱德对她进行了礼节性拜访。毛泽东与她握手时说:我是毛泽东,欢迎你到延安来!海伦说: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你了。我从西安逃出来时,就带了你的照片和口红这两样东西。她随手从手袋里取出笔记本里夹着的毛泽东戴八角帽的照片,递给毛泽东。毛泽东接过照片端详着,自言自语地说:没有想到,我看起来还挺精神咧!海伦又说:这是我丈夫在保安为你照的,它是我见你的最好的介绍信。你这张照片拍的真好,我丈夫说,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它在报刊上一发表,就吓坏了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毛泽东见她是一个热情而爽快的人,高兴地说:哦,没想到我的照片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斯诺先生让世人看到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土匪,我们感谢他!接着,毛泽东又问,斯诺先生近来好吗?又引出海伦一大段话。她说:我丈夫一回到北京,我就立即把你的自传打印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经典著作,它将影响每一个阅读的人。于是,我将不惜一切代价来访问你的地区,我丈夫让我在你这里获得最后一章。说完,王福时趁机呈上一本他参与编辑的、斯诺同意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毛泽东接过来,翻了几页,以他习惯的方式微笑着。他的眼睛停留在书中收录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页面。这是毛泽东的诗词中第一首变成铅字的诗,他心里自然高兴。之后,海伦又对朱德说:去年我丈夫在保安时,你还在长征途中,他未见到你,甚为遗憾,我要采访你的传奇故事。几天后,朱德领着几位指挥员,又看望了海伦。

 

◆1937年,海伦在延安采访时留影。

515日,毛泽东在凤凰山麓的住处,第一次正式接见海伦。陪同接见的有黄华、俞启威、陈翰伯、王福时等。毛泽东同海伦等进行了亲切交谈,回答了她提出的关于国共合作、阶级斗争、争取民主、准备抗战等问题。毛泽东说:国共谈判仍在进行,最主要的是两党的政治纲领,这是两党合作的基础。纲领的原则在于实现民族、民主及民生的任务。在抗日战争中阶级斗争问题应有适当的解决。我们在谈判中的共同纲领里提出,给工农以集会、结社、言论的自由,给他们普遍的选举权;对工人必须改良待遇、改善劳动条件;对农民应减租减税,关于土地问题应以立法及其他适当手段解决。民主制度是对日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非它不可。民主政治的实现,依靠民主运动,没有广大人民的要求与推动民主运动,则民主政治运动不会实现。全国各界各党各派,应该团结起来,为争取民主权利而斗争。这次谈话的记录,后来经王福时整理,以《抗日民主与北方青年》为题,发表在巴黎的《救国时报》上。

关于这次访问,海伦回忆说:1937年夏天,我和毛建立了一种极特殊的关系,虽然还不像一年前埃德所建立的那样亲近。我给他送了一个提问的长单子,作了几次访问。他对我提的问题有很大的兴趣,许多是请求解释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问题。他带着听得见的微笑说:你看,在中国有些事是很奇怪的。”“他有时在椅子上转动着询问我:你的意见是什么?这使我不安。后来我懂得他真的是要知道像我这样的外国人是怎样想的。” 74日,是美国国庆日,毛泽东利用这一天第二次会见海伦,接受她关于中国革命性质的采访,以表示友好。海伦明白毛泽东的善意,很感激。

813日,毛泽东第三次会见海伦,给了她一份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草案》。这个草案,是为即将召开的洛川会议准备的文件。毛泽东对它逐条作了说明后说:如果有国民党政府合作,这个十大纲领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他希望海伦把这个纲领介绍给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海伦认真听着,快速地做着笔记,插话和提问不多。在访问结束时,毛泽东站起来,握拳重重地敲击着桌子,脸色因激动变得红了起来,眼里闪烁着光亮,说:如果我们的十点主张,能得到南京政府的合作,承认这十点,我们就可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否则,中国就要灭亡!他愤怒地重复了最后一句话。

 

◆1937年,毛泽东(右三)与斯诺夫人海伦·斯诺(左一)等外国友人在延安合影。

8月,毛泽东在抗大第一次公开讲矛盾论,并同意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海伦去听听。后来毛泽东告诉她:通过形式逻辑你不能懂得中国的革命,只能用矛盾论。海伦说:虽然我不喜欢这个术语,但我准备接受这个观点。他要把古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标签,贴在完全不同的中国内容上。”“他知道我曾经学过黑格尔,但没有真正地解释,我是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化的。他是愿意为我澄清事情的。他欣赏智力的挑战,并且同意和我一起写一本关于中国革命的小册子。这将是怎样的独家新闻啊!

819日,海伦第四次会见毛泽东。她曾提出要去山西前线随军采访,以便报道战地军民的抗战消息,毛泽东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次会见,主要是来取到前方的介绍信。接近黄昏时,海伦来到凤凰山下时,毛泽东正在吃饭。他一见到海伦就直截了当地说:我给你写一封证明信,给前方的邓小平。他放下碗筷,走到桌前,用毛笔在一张毛边纸上,给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和副主任邓小平写信。海伦高兴地将信收起来,放入手包内。信的内容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海伦在她出版的《一个女记者的传奇》中公布了这封信的全文:

弼时、小平同志:

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道。请在工作、生活诸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

礼!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九日

毛泽东对海伦说:你到前方去的其它具体问题,找萧劲光解决。毛泽东送她到院门口。

第二天,海伦持信去找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萧劲光,解决到前方的具体问题,谈得很顺利。萧劲光派最好的警卫员随同照顾她,还调了一匹温顺的马让她骑,两头骡子用来驮行李。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出发。

729日,日军攻占北平。海伦对丈夫及那么多珍贵的书稿的安全十分担心,托可靠人提前将她在延安采访的14本笔记和20多个胶卷带回北平。之后她又采访记录了13本。不停地采访记录,使她的右手患上永久性痉挛症。她说:这是访问延安的珍贵纪念!

正当海伦准备启程赴山西前线时,96日晨,海伦收到斯诺的电报,催促她立即返回,并说否则就难以返回了。97日,延安有一批干部去西安,海伦随队离开延安。同行的有董必武、萧克和到西安治疗坠马受伤的史沫特莱等。行前,海伦向毛泽东辞别。毛泽东对她说:欢迎你和斯诺先生任何时间再次来延安访问。但是,海伦赶到云阳八路军总部时,邓小平和刘伯承的部队天亮前已经开往前线,她的访问计划搁浅。毛泽东给她写的那封见邓小平的介绍信,她一直珍藏着。直到1979130日邓小平访美时,她穿了一件紫红色唐装来到酒店,才把这封42年前的介绍信交给邓小平。同时,说了一句风趣的话:邓小平同志,你可真难见着啊!

在毛泽东同海伦交往中,也许她的斯诺夫人身份起了一定作用。但绝不能低估这位意志坚强的美国女性。其实,在向世界介绍、宣传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方面,海伦的贡献是可以同斯诺媲美的。她对毛泽东的认知和判断,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和思想家的远见。她说:毛泽东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他顺应历史,又走在历史的前头。毛泽东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国共合作抗日的政策和策略,不计前嫌,做出妥协让步,是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真心诚意之举。显而易见,毛泽东是一位民族英雄。

广采访,接触众英雄

在延安,海伦还访问了其他军政领导人,并在她后来的著作中作了生动的描写。

6月下旬,海伦访问了刚从庐山与蒋介石谈判返回延安的周恩来,两人进行过多次交谈。她认为:周恩来是天生的外交家,修养过人,更加老练。他实际上是军师,宽宏、慷慨、文明、坦率,令人着迷。

 

◆19375月,朱德和美国记者海伦在延安。

关于朱德,海伦的印象是:他很慈祥和善,说话安静,尤其是他为人谦虚,无疑是个感情丰富、宽宏大量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嘴巴老是带着忧伤、严肃的表情,可是一笑起来,满脸笑容,令人陶醉。他的动作并不粗鲁,而是温文尔雅,缓慢从容。他喜欢运动,尤其是打篮球、看田径赛,同时也很好学。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他的绰号叫伙夫头,因为他像个普通战士。他讲话朴实无华,战士们都能听得懂。他对进入延安的外国人都很友善,我们都喜欢和敬重他。与其说他是有权威的指挥官,不如说他是一个受群众爱戴的领袖。海伦认为:毛、朱、周三人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又各有特点,相辅相成。她形象地比喻三个人:毛泽东是头脑、理论家,朱德是心脏和军队,而周恩来则是执行的左右手。他们成为中国人民的革命领袖,都是用优质材料制成的。

关于张闻天,海伦说: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很有研究,还写过一本这方面的书,所以专门与海伦谈了革命的历史阶段问题。他的分析极有价值,阐述了中共在长期斗争中遵循的指导方针。他早年留学美国,能用英语交谈,胸怀坦白,为人正直,看问题客观而开明。她还说,张闻天作风民主,会上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保护少数,尊重不同意见,最后总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

海伦访问边区政府临时主席董必武时,请他谈谈边区的民主选举是怎样运作的。董说,在边区,人人都有选举权。程序是自下而上,选民直接选出村代表。村代表选出区代表,区代表选出县代表。最后选出边区领导人。

海伦对于廖承志的印象是:他思维敏捷,讲话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他多才多艺,能说一口漂亮的英语,还会讲德、法、俄等语言。他能演戏,会导演,能写能画,跳舞唱歌,打球演说,样样精通。他很谦逊,对人友好。这一切,给海伦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

 

海伦与徐海东大将的合影。

在海伦采访的军事指挥员中,她最赞赏的是23岁的将军萧克,说他毫不拘谨,畅所欲言。他指挥的红六军团是一支快速机动的部队。她说,徐向前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将军,懂英语,负过3次伤。他只谈红军,不愿意讲个人经历。关于贺龙,海伦说他是一个红军中最有魅力、最难以捉摸的一个。他率领的部队,常常是神出鬼没,像一阵风刮过。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很多。

海伦从延安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时,巧遇邓颖超。晚上,她们同室而居,彻夜愉快长谈。邓颖超觉得这是与朋友谈心,海伦认为这是难得的采访机遇。邓颖超对她谈了自己的革命经历,使她获得巨大收获。海伦在文章中写道:邓颖超待人接物很有大姐风度。她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能够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举止文雅,很机智,平易近人。她外貌朴实,不摆架子,是中国典型的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妇女。

另外,海伦还对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吴江平以及关向应等进行了采访,并有精彩的描述。她在4个月的采访中,还拍摄了300多张珍贵照片,获得大丰收。

当然,作为一个女性记者,她对红军中的女性和红小鬼也给予了关注。在她的笔下,康克清、蔡畅、丁玲与她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红小鬼刘炽老缠着她学踢踏舞。刘炽就是后来写《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那个著名的作曲家。

永怀念,悠悠中国情

海伦离开延安后,写了许多新闻报道和著作,热情介绍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她的《红色中国内幕》(19389月在美国出版),被称为是《西行漫记》的姐妹篇,所以,中译本名为《续西行漫记》。她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中国的劳动阶级是没有匹敌的。他们比任何种族的人们,在生活上所求取的少,而所贡献的多。他们的手和脑是多么灵敏,他们耐苦和不断斗争的能力是多么强!此外,海伦还写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运》等。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在《续西行漫记》中,以中国革命的半边天来称颂参加长征的30位女红军。

1945年海伦与斯诺开始分居。1949517日,由于他们分多聚少和各自独立又互不相让的性格,导致离婚。

 

海伦同斯诺离婚后,一直居住在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海伦的书在美国难以出版,但她仍然在生活极其贫困的条件下,写出了17部书稿,其中多数是与中国有关的。当她的一位中国朋友问她:你的这些书稿都不能出版,你还要写下去吗?海伦坚定地回答:当然写下去,一直写到最后一息!我不是为出版商写的,而是为后世写的。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渐趋缓和。197211月至19731月,海伦应邀访问中国,回到她阔别32年的第二故乡,她说:我是北京人,海淀区的!”129日,海伦专程到她的母校燕京大学旧址,参观访问。1214日上午,朱德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海伦。她去毛泽东的故乡韶山访问后,写成《重返中国》、《毛泽东的故乡》。海伦特别想见毛泽东,但未找到合适时间。她离京南下前给毛泽东写了一封致敬信,并赠送一本《续西行漫记》。毛泽东见信后,给海伦写了一封感谢信,派人急送长沙给她:

尼姆·韦尔斯女士:

你的信及《续西行漫记》都收到,信写得很好,书也早看。很感谢你。祝你归途中一路顺风。如果你愿意的话,欢迎你以后再来中国访问。

祝你新年快乐!

毛泽东

一九七三年一月三日

1978年秋,海伦率领电视摄影小组再次访华,历经40多天的时间,重访了北京、西安、志丹(即保安)和其他几个城市,拍摄了她和斯诺30年代生活和工作过地方的场景。我国领导人邓颖超、康克清等会见了她,重叙友谊,感谢她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支持。邓颖超对她说:你想去什么地方访问就去什么地方;想呆多久就呆多久。我们对老朋友是有求必应。

103日,她拜访了宋庆龄,感谢这位1932年在上海关照她与斯诺,并协助斯诺到陕北访问的伟大老人。拜访中海伦提及,当年她与斯诺结婚时,宋庆龄送给她们一把美国制造的咖啡壶作为结婚礼物。由于这种深厚友谊,1981年宋庆龄逝世后的治丧委员会名单上,列有海伦的名字。

 

海伦的后半生专注于著述。在那台古老的英文打字机上,她总共完成了四五十部著作,其中一半是关于中国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海伦两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91920日中华基金会授予她第一个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晚年的海伦一直生活在她的丛林小木屋里,过着孤独、清苦的生活。老人没有子女,每周护士来一次。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床头放着氧气瓶。平时无人照顾,仅靠每月300多美元的社会救济金度日,但仍写作不辍。她唯一的希望是她千辛万苦采访,满怀激情写成的50多部书稿能够出版,但只有10部书面世。她说:我的书稿都是珍贵的、有益的,但又是无利可图的。这些书包括:《现代中国妇女》《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经历》《太阳的西部与月亮的西部》《在中国屏幕上》《在毛泽东的故乡——我的湖南之旅》《延安采访录》《中美特别关系》等。1997111日,海伦在丛林小木屋睡梦中平静去世,享年90岁。她当晚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可我的心回到了中国!

海伦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正直而坚强的女性,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怀有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她撰写的关于中国革命的著作,将永垂青史。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她!

/孙国林   来源 :《党史博采》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