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李任飞:没有管仲,中华文明就消亡了!他是孔子心中中华文明的保护神!
点击:  作者:李任飞    来源:经济学家时报  发布时间:2019-03-13 10:58:39

 

        古人提出过一个标准,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达到这个标准,才是圣人。但是历史上到底有谁达标了,大家说法不一。支持孔子和王阳明的人是最多的。

所谓三不朽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当中。具体表述是: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但是这个说法过于笼统,还需要做具体诠释。于是唐代学者,孔子的三十一世孙孔颖达做了这项工作,他说: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孔颖达所讲的立德,显然不是私德,而是公德。不是个人德道水平有多高,而是社会因为有了他变得有多好。并且这个公德不仅是以自我修养对社会进行道德示范,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能促进国家不断强大,社会日渐文明的法制体系。因为道德倡导,往往只对自觉的人起作用;而创制垂法则可以借助国家机器来扬善弃恶,最大程度地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保护和帮助。

然而尴尬的是,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孔子和王阳明在立德这一项上似乎都未达标。我们非常敬佩两位先贤的为人,完全相信他们有博施济众的强烈愿望,但遗憾的是现实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创制垂法的充分条件。所以,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孔颖达的文字界定,而要看到立德也有客观条件的局限。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将立德行为最大化,已经可以称作典范了。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和王阳明被誉为圣人,并无不妥。

 

那么,本书的主人公管仲,是否达到三不朽的标准呢?

显然,对于不熟悉管仲的读者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唐突。在很多人心里,管仲的形象还存在不少瑕疵。但是在中华世纪坛的所立四十位文化先贤雕像,管仲却位列第一。认知的反差如此巨大,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愿望之一,就是帮助读者解除种种误会,了解真实的管仲,从而能够对照三不朽来评判他的人生高度。

首先说立德。

按照孔颖达的标准,管仲当之无愧。因为管仲为齐国建立了强大的国政系统,德法兼治使得百姓越来越富裕,国家越来越强大,社会越来越和谐。比如九惠之教就是用制度为百姓创造福利。完全符合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的标准。在他去世之后,齐国遵其政,仍能常强于诸侯。并且管仲的作为并不局限在齐国国内,他还为华夏联盟制定了更加文明进步的盟约,促进了华夏圈的和平、团结、互惠,使得更多百姓过上了平安的生活。因此管仲的公德,无可置疑。

以往人们对他的成见,主要聚焦在私德方面。比如:他跟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时是否多分了红利?是否真的当过逃兵?为什么要辅佐政敌齐桓公?为什么在上任之前要求优厚的待遇?他是不是妓院的祖师爷?为什么要把家里搞得那么奢侈并且还僭越礼制?

其实这些私德问题不在孔颖达界定的范围之内,本不必细说。但是既然影响了公众判断,还是需要在此做一些分析。其中偷利和逃跑,是管仲为了抬举鲍叔牙所做的自嘲,不可当真;辅佐政敌和要求待遇,孔子已经给了非常肯定的评价,前者是他心怀天下,后者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奢侈和越礼,是管仲主动替齐桓公背的黑锅,为国君的形象所做的自我牺牲;所谓妓院祖师,更是无稽之谈,宋元之前的史料当中根本没有这个说法,这盆脏水是明清之际才泼到他身上的。

一个人贬低自己抬举朋友,牺牲自己维护国君,看淡小集团利益选择为国效力,以一国之力促进天下和平,难道不能称之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吗?

再说立功。

每个时代都有具体的需要。所以分析古人立功,也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在和平年月拍出《流浪地球》很了不起,而在战争年月则需要把敌方赶尽杀绝。管仲所在的时代,华夏社会有两大突出矛盾:一是周王失去威信,华夏秩序紊乱,诸侯之间战争频发;二是外敌不断侵略,诸侯无力抵抗,华夏眼看不保。在这种危难之际,周天子提出过好办法么?没有;同时代的各国诸侯,比如鲁庄公、郑文公、燕庄公、卫懿公、晋献公提出过好办法吗?同样没有;还有天下精英,比如宰孔、单伯、曹刿、子文等等提出过好办法吗?仍然没有。于是,山河破碎几乎成了必然趋势。

但是,管仲从贫寒之士经过个人奋斗,在当上齐国宰相之后,通过壮大齐国实力,担负起天下兴亡。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评价是——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

没有管仲,中华文明就消亡了。所以管仲是孔子心中中华文明的保护神。

管仲仅仅是一国宰相,但他解决的是整个华夏的问题。他所促成的华夏联盟规模最大时,有齐鲁宋陈卫郑蔡燕楚江黄曹许滑滕邾大大小小等几十个诸侯国。各国诸侯有了盟主调停关系,变得和平团结,于是有精力发展经济,对抗外敌,中华文明从而得以保全。如果管仲本身就在辅佐周王,建立这样的功绩会相对容易。但仅仅是凭借司马迁所说的区区之齐就做出这种效果,实在令人深深敬服。这样的功绩称作拯厄除难,功济于时,无疑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立言。

公元前500年左右,被很多学者称为轴心时代。那段时间,无论东西还是西方都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智慧照耀着人类发展路程,即便是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在不断地在他们的著作当中寻找答案。管子、老子、孔子,则是屹立于那个时代的巨人。

管仲身后的《管子》一书,包罗万象,宏博精深,远非他书可及。与老子专心于道,孔子专心于仁所不同的是,管子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权威和独到的,被历代政治家奉为经典。他提出的以人为本以百姓为天以法治国百年树人礼义廉耻和谐”“诚信等等思想观念,放在今天也可谓主流高端,经世致用,无疑符合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标准。

但是,《管子》一书后来也遭到质疑,焦点在《管子》是否为管仲亲著上面。产生质疑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学术探究,也夹杂着门派之争和政治目的。因此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全面接受。在此只提醒学者们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管仲有《管子》一书流传下来,是韩非子和司马迁都确认过的。他们与管仲在时间上更接近。他们的说法后世可以质疑,但在找到过硬的证据之前,是不能把质疑当结论的。

第二,管仲是宰相,他的职责并不是做一门学问,而是要博采众家之长治国理政。但在那个时代思想成果极为有限,因此管仲需要思考很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他的话题涉及哲学、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科技、教育、卫生等等多个领域并不奇怪,恰恰符合他的职业需要。

第三,目前普通认为《管子》当中有管仲亲著、史官记录、后人整理补缀等多种情况,基本结论是非一人一时之作。但是即便有后人整理和补缀等成分,只要体现了管仲的思想和实践,就不能切断它和管仲的联系。其中一些重要言论,仍然可以看成出自管仲之口。这就仿佛弟子们整理的《论语》,仍然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一样。《管子》一书当中的政治和经济智慧,没有经过实战锤炼的书生们是编不出来的。

现在,将前面的论述综合起来,管仲无疑完全达到了三不朽的要求,理当被尊为圣人。

其实年少的管仲就被鲍叔牙视为贤人,去世之后齐桓公便开始称他圣人,到了孔子口中他甚至是中华文明的保护神。即便过了两千七百年之久,他的思想依然能够穿越时空,为现代中国人拨开迷雾。回望历史,管仲在世的那八十年当中,华夏社会有谁比他更为出色?管仲去世之后的两千六百多年里,又有几位能够与他相提并论呢?

这样一位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选自:《穿越春秋品管仲》的结尾一篇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