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科技前沿 > 阅读信息
进化而非革命:有关技术创新的一种洞见
点击:  作者:赵肖荣    来源:科坛春秋  发布时间:2016-04-13 10:06:44

 

          像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儿窃取火种,馈赠人类,从而诞生文明一样,发明家也因摆脱惰性与自然抗争,被视为人类的英雄。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著名科学史家乔治·巴萨拉却大胆地摘下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发明英雄的桂冠,在其经典著作《技术发展简史》中声称:每一种发明物,都有其先祖,每一个发明家都借鉴了已有的发明物。国家荣誉、专利制度、经济利益构成了最近400年的人类发明史,而400年前的发明史,皆为匿名发明家所谱写。

 

受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影响,一些思想家们开始用“进化”一词描述技术的发展,他们认为,人类靠双手创造的物品即人造物,也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进化规律。但是,与生物世界不同,人造物本身并不能自我繁衍,因此,简单地在“生物-机械”之间建立类比并不能完整地阐释技术发展的路径。

 

 

以“进化”来描述技术发展的观念,与“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惯用“突变”来解释人类进步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乔治·巴萨拉却不惧风险,他刻意选择那些在历史上被视为革命性技术的发明,如惠特尼的轧棉机、瓦特的蒸汽机、晶体管的发展、爱迪生的照明系统等,通过讲述它们是如何从已有的技术中脱胎换骨,向读者揭开了一条又一条隐藏在天才发明家背后的“人造物长链”。

 

他指出,在惠特尼发明轧棉机时,另一种机械轧棉机已广泛使用,两者的区别是清理不同长度的棉绒,且其核心的技术:人的手指与机械手指的鸿沟,早在印度的基督时代古老的“手纺车”就解决了。瓦特的蒸汽机只是对早先存在的纽可门蒸汽机的部分改进。而纽可门蒸汽机的真空泵、活塞泵、蒸汽置换装置、机械连动装置等构成整部机器的每一个部分,又都离不开中国古代工匠、希腊技工、欧洲机械师的发明,也就是说,都可纳入早先人类机器发明的“直系遗传的长链”中。而晶体管可追溯至19世纪的“新电子器件连续链”中的一环,爱迪生的电力照明系统明显借鉴了已广泛应用的燃气照明系统。即使一些看似没有先祖的人造物,其灵感也是源于自然物。



将发明家逐出英雄的殿堂并非乔治·巴萨拉的本意,他的思想实质是为人类的技术创新历史指出一条真实且易于辨识的道路,即试图将“天才不可捉摸的突发灵感”从创新的要素中剥离,重点考察一项技术创新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已有的技术,以及为延续下一个技术创新起到多大程度的贡献。结合我国当下的实际,“技术创新”是一个在媒体上曝光率极高的词汇。那么,究竟什么是技术创新?哪些因素会促成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技术创新是否一定意味着进步?乔治·巴萨拉的技术进化思想,或能提供部分启示。

 

启示一:不可忽视的技术幻想

 

乔治·巴萨拉将人类的技术幻想视为比基本需求、经济利益重要得多的创新因素。从达·芬奇到儒勒·凡尔纳,无数被描画的虚拟机器,是人类幻想的产物,尽管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机器。对虚拟机器的激情之极致,是对永动机的狂热追求,尽管能量守恒定律明确告知一个残酷的事实:永动机不可能被造出来!也无法给这种技术幻想的狂热降温。19世纪下半叶,光英国就有500多件永动机发明专利申请获得通过。仅仅是这样一种幻想的激情,对人类的技术创新就足够形成强大的动力。

 

 

启示二:技术并不从属于科学,但技术创新不能突破科学定律的极限。

 

对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技术是科学的次一级衍生物,是科学的奴仆。常压蒸汽机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诞生,是粉碎这种偏见的好例子。与常压蒸汽机联系起来的名字有托里拆利、惠更斯、帕潘、纽可门等,与无线电通信技术联系起来的名字有麦克斯韦、法拉第、赫兹、洛奇、克鲁克斯、马可尼等,他们有些是科学家,有些是技术专家。常压蒸汽机与无线电通信技术都是科学与技术互动产生的创新案例,它们的诞生表明科学与技术对创新的作用难分伯仲。而且,文艺复兴之前的技术创新,以及其他一些文明中的技术创新,都是在没有科学理论下做出的。但是,技术创新不能突破科学定律的极限,永动机是一个好例子。

 

图为蒸汽机

 

启示三:社会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是促成技术创新的因素,但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乔治·巴萨拉认为,基于我们现在所探讨的技术仅仅局限于近代科学诞生后西方的技术,其他文明中的技术都被排除在视线之外,促成技术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和文化要素并不具有普适性。比如,它不能解释为何对现代文明起至关作用的印刷、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却出自中国。当西方人问:“为何起源于中国的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却没有起到在西方那样的作用?”这其中影射了西方人自持的对其文明的优越感。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为何起源于中国的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却没有导致中国像西方那样建立起海上霸权呢?”如果我们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内看技术创新,人类在任何时期、任何文化中都有创新的可能。

 

启示四:技术创新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

 

对技术创新的狂热,导致人们在技术创新与人类进步之间,往往简单地划等号。通过对“二战”后在美国诞生的技术创新案例,如“超音速运输”计划的辩论和流产、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等等,表明“技术创新”被国家的荣誉、政治家的野心、科学家的狂热、资本家的逐利动机所绑架后,已经变得越来复杂,越来越背离改善人类处境的初衷。这些技术创新,劳民伤财,破坏生态环境,不仅与人类进步背道而驰,一旦滥用会加速人类的毁灭。

 

今天,当我们以无限的热情去呼唤和拥抱“技术创新”时,一方面,我们需要警惕,一项技术创新能否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曾经或当下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旧”技术,致以深深的敬意!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