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欧阳向英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资助项目《西方经济学家与马克思的思想交锋》,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资助,已于2016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程恩富教授为该书撰写序言,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现将该序言转发如下,供大家学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兼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
2012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考察时指出,《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2014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我们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情况和深层次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将会面临许多新的复杂问题,迫切需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进行新的探索。
在理论界,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影响越来越大。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倡实质性地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总体理论和政策思路方面,学术界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强调中国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也要强调自主创新,反对“洋教条”、“古教条”和“马教条”;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在经济制度上,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私经济共进,做强做优做大公有经济,主张经济社会政策要向劳动和劳动者倾斜;在奋斗目标上,强调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进入共产主义。近年来,以刘国光、卫兴华、顾海良等领衔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著名学者通过撰写大量的论著,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流社会思潮,而欧阳向英、张新宁等学术影响日渐增大的青年学者的专著《西方经济学家与马克思的思想交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有针对性地辨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米塞斯、熊彼特、凯恩斯、萨缪尔森、罗斯托、波普尔、布坎南、诺思等学者对马克思的诘难。通观全书,至少有以下特色。
第一,该书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使读者能够掌握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该书在前言中首先提出判断一个观点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式的标准,即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源配置的规律,着重分析与观点是否坚持劳动价值论、是否坚持用阶级的观点分析问题、是否坚持消灭私有制、是否赞成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具体说来,就是在分析方法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并具有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等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一些特征;理论主张上运用价值理论、阶级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构建理论主张;立足点上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角度运用消灭私有制理论坚持批判资本主义弊端;发展目标上赞成资本主义必然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除此之外,该书还对马克思的社会化大生产理论、阶级理论、消费需求理论、劳动价值论、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国家学说、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等主要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使读者能够掌握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如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规律等。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如工资、成本、利润、信用、利息、地租、再生产、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经济周期与危机等。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供了指导。现实的市场经济总是和某种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和自身特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在考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马克思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矛盾运动的结果,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阶级分析法等诸多方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和发展过程;运用唯物史观的科学发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它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冲突而被替代的科学定理。
第二,该书有针对性地辨析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诘难,并对一些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回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诘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经济学家米塞斯、熊彼特、凯恩斯、萨缪尔森、罗斯托、波普尔、布坎南、诺思等人,他们站在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阶级立场,从时代不同、模型不同、逻辑不同、规律不同、结论不同等各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理论、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唯物史观、历史发展动力学说和国家学说等全面提出批评,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该书以这些学者的原著为基础,剖析其理论的实质,把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进行逐一比较,谁是谁非一目了然。比如,萨缪尔森极力污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将马克思的转形分析看成是“一块橡皮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对于转形问题,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已有多次论述。对于萨缪尔森的诘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萨缪尔森理论的核心是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思维逻辑割裂价值体系和生产价格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接受生产价格体系而放弃价值体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贯穿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红线。马克思曾在1875年指出:“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马克思把劳动比作太阳,足以看出劳动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劳动是马克思主义范式和体系的核心。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社会存在之本。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自身,而且改变了自然界,创造了人类社会;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不仅创造了有形产品,而且创造了无形产品。劳动不仅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而且劳动状况决定着人的发展状况。在劳动异化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了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使之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进而提出劳动解放的观点。在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是对物的依赖占统治地位的劳动,劳动者被私人资本所奴役。在公有制普及的未来社会,劳动将成为“太阳”,劳动将得到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三,该书昭示着我们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质性地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该书通过回答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米塞斯、熊彼特、凯恩斯、萨缪尔森、罗斯托、波普尔、布坎南、诺思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诘难,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现代西方经济学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非科学性。就整体看,它们仍然保持着当年马克思揭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非科学的固有特征。这主要是:(1)表面性(即庸俗性)。例如,研究市场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主要停留在流通领域,用心理和表面等因素解释“有效需求”,看不到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层问题实质上是阶级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2)主观性。例如,单纯用“自私经济人”假设,来解释和演绎整个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复杂的经济运动。(3)片面性。例如,沿袭斯密由于不懂劳动二重性、不懂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和联系,而丢掉了不变资本价值(实质是丢掉了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产品价值的Ⅰc这一部分)所形成的“斯密教条”,仅以企业与居民的交换流程为基础分析宏观经济运动,把储蓄等于投资当作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条件,从而无法弄清各产业部门在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途径,无法科学地解决社会再生产运动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4)虚伪性和辩护性。例如,认为基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优越的,而只需改进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辩护,宣扬“私有产权神话”、“市场原教旨主义”、“社会主义是通向奴役之路”等。所以,从整体上说,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经济思想体系。那种把现代西方经济学等同于“现代经济学”,主张“现代经济学本土化”的观点;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学应当与西方经济学“国际接轨”,才有出路的观点,无异于把中国经济学推向整体上非科学的死胡同。但是,不能使用“西学为体”,不等于不要“西学为用”。我们所说的“西学为用”,当然不是“西学为体”意义上的“为用”,而是在“马学为体”前提下对“西学”有扬有弃的借鉴和利用。
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推进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可概括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马学,指的是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知识体系。马学为体,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根本和主导。西学,指的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外的经济知识体系,主要指阐述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经济学。西学为用,就是在马学为体的前提下对西学有扬有弃的借鉴和运用,是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体”服务的。强调国学为根,就是要重视中国古代及近代经济思想中的精华,并以此为根基。在经济不断社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必须确立世界的眼光,面向全球范围的经济实践,做到世情为鉴和国情为据,知己知彼,方能科学地推进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科学把握马学、西学和国学三大知识体系以及世情和国情两大空间范围内的实践,最终都要落脚到中国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创新上。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综合创新,为的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下已呈现出五大发展态势: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体现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探讨、注重对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术语的超越性发展、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数学分析、注重用与时俱进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互动和借鉴。
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家与马克思的思想交锋》一书是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上乘之作。作为青年学者,该书难免有瑕疵之处。比如,对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辩驳需要追根溯源,分析作者的阶段立场和论点的时代背景,这样就会更加有说服力。再如,作者在论著中应当以当代现实情境下的研究回答对马克思的质问。从生态学、可持续发展、阶级意识和阶级结构、消费社会批判、环境伦理学等角度展开的经济学研究,从异化思想、历史语言学、文化哲学等角度展开的文化研究,从意识形态与霸权理论、空间理论、国际秩序论等角度展开的政治学研究,等等,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研究视角的拓展。但是,瑕不掩瑜,作为可贵的重大研究成果,我愿意向读者推荐,也希望大家就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共同推进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兼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周新城:能说“十月革命道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证明,十月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吗?
2017-11-10•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