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啥亮点?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10-05 13:24:29

 

20140701130826436.jpg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29日在京举行,记者采访了报告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综合国力有何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进程曲折艰难。面对比以往更加复杂混沌的情况,我国坚持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并重,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导向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投资消费促进政策的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十二五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总体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看起来比以前有所放缓,但这是在很高基数上实现的增长,而且是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增长。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仍然处于绝对领跑者地位。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上半年我国依然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这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而不是风险源。

 

  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4年消费率提高到51.2%,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4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9%

 

  三是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从经济实力看,2014年我国GDP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13.4%,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从产业竞争力看,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从科技实力看,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从设施看,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G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从国际竞争力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自2013年起稳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自2012年起稳居世界第三位。

 

  十二五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较大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增长建立在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多措并举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福祉得到大幅增进。新时期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快于8.0%GDP增速,收入差距逐渐缩小。首次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9领域4480项服务项目,基本与非基本的政府职能边界得以明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我国长时期的战略任务。十二五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哪些进展?

 

  现代产业体系是保证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新旧动力有序转换,长期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十一连增;今年夏粮增收,秋粮增产可期,全年有望实现十二连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0%,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彰显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近年来,我们一手抓淘汰落后,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开始兴起,成为制造业的新生力量。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了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动了产业整体素质提升。

 

  三是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8.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自2012年起超过二产,成为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维持市场地位、产业越来越趋向服务引领制造的新趋势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所改善。

 

  四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由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的新兴产业大量涌现,经济新增长点生机显现。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4.8%。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出台了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体系,效果如何?

 

  近年来,我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健全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以打造人才队伍支撑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初步建立双创扶持政策体系,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速度加快。依托我国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活跃的互联网经济,以及快速成长的互联网骨干企业,各行各业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双创活动迅猛发展。

 

  二是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发展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成果产出持续扩大,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85件,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

 

  三是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持续提高,自2012年起稳定在4%以上。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模日益扩 大。

 

  四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规模快速扩大,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逐渐增强,人才流动制度障碍逐步破除。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

 U10971P31DT20140615221053.jpg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哪些进展?

 

  新型城镇化是消费需求的倍增器、投资需求的加速器,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黄金结合点。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我国围绕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人、地、钱等多个领域,出台了一批重大政策文件,启动了2个省和62个城市(镇)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镇化进入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的新阶段。今年,围绕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重点实施了一融双新工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24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8%,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三大城市群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成渝、长江中游等中西部城市群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启动实施了三大战略。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哪些进展?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目前,相关规划已在陆续出台,政策也在逐步落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文相通,正在带动国内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动一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示范项目,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有序进行。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撑作用凸显,上中下游要素流动性增强、产业分工协作更为紧密。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否意味着生态文明理念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得到树立?

 

  资源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了改革和政策组合拳。这些举措彰显着这样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是一场全方位的绿色变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这几年来,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十二五以来,我国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开放、城乡、民生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十二五以来,一方面,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十二五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努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开放的总抓手和新引擎,助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努力保持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201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升,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比下降到4.8%。贸易主体格局更趋合理,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比下降到 46.5%,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比提高到36.4%

 

  二是对外资的吸引力持续保持。坚持三个不会变: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首次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前8个月,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0.7%,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三是对外投资全球配置。我国资产全球配置速度加快,国内资源短缺得到有效弥补,境外盈利能力得到增强。2011—2015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466亿美元。李克强总理曾说,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形成优进优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几年来,通过投资建厂、建设基础设施、产业聚集区等多种方式,积极与相关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合作国数量达到17个,形成了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产业链。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