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王敏:“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china”如何重振辉煌
点击:  作者:王敏    来源:文化月刊杂志  发布时间:2018-02-07 08:59:37

  

1000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瓷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媒介,也使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结在一起。“china”和“China”某种意义上的等同,使瓷器成为中国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经千年,中国陶瓷再次吸引世界目光—2017514日至15日于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陈设的陶瓷艺术作品及国宴用瓷惊艳亮相,器型设计、制作工艺、纹饰图案等方面无不显示中国陶瓷的美学魅力,让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瓷,也振奋了国内陶瓷界。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重振中国陶瓷的昔日的辉煌,使中国陶瓷再次站上高峰,同时,如何通过中国陶瓷的走出去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值得深思和付诸于行动的重要议题。

 

610日至11日,“陶瓷的人文世界”—首届陶瓷与文化论坛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此次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同主办的学术论坛汇聚了国内陶瓷界、考古界、语言界知名专家、学者,从陶瓷的发展历史、文化精神谈到陶瓷与书法、绘画、茶道的关联,从陶瓷的造型、纹样、技艺谈到当代陶瓷教育、设计教育的发展及问题,碰撞出诸多思想的火花。借此论坛召开契机,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与会专家、艺术家,就“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背景下,中国陶瓷如何更好地承载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了探讨。

 

1.webp.jpg 

陶瓷应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中之重

 

陶瓷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通用语言

 

陶瓷,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化载体,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能够影响世界的文明之一。回溯陶瓷的传播史,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丝绸之路。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两条纽带,将陶瓷这一伟大发明输送向西方,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叹和倾慕,中国风沿丝绸之路一路吹向西方世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陶瓷艺术家宁钢介绍:“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白瓷等,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也让世界认识了‘china’,陶瓷成为欧洲社会的奢侈品。在18世纪的100年中,中国瓷器输入欧洲的数量,据最保守的估计也在6000万件以上。”随着陶瓷源源不断出口至欧洲,大量黄金、白银流入中国,对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陶瓷也成为中国的代表符号。陶瓷的制成过程融合了金木水火土各种元素,体现天地人和的深刻内涵,其本身重要的气质就是温润、包容、合和,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傅修延指出,随着陶瓷作为艺术审美和日用佳物的输出,中华文化也随之传播开来。作为“文化使者”的陶瓷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当代中国陶瓷在世界的影响力,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非常深远。

 

从实际操作经验来看,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测评中心主任、《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洪也指出,以集团、公司组织的几十场国际展览活动来看,相较书画而言,无论在展示交流方面还是在销售方面,陶瓷确实是更容易为国外所接受的艺术形式。

 

陶瓷的特性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中国陶瓷的上万年历史,自东汉开始创烧成功瓷器以来,中国陶瓷一直独步世界。从陶瓷材料的加工到制瓷工艺技术,从窑的结构到瓷器造型与装饰,都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随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陶瓷给西方文明带来巨大的震撼,并在世界文明史上深深刻下中国文化的印记。陶瓷之所以最适于文化传播,除了它是中国文明发展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也因其特殊的物理性质、文化承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首先,从物理性质方面来看,陶瓷融合金木水火土之自然特性,经高温烧制而成,耐热耐寒耐潮湿、抗氧化、不怕虫蛀、不会腐烂、不易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具有千年不变质的稳定特性。这决定了其可收藏、可储存、可流传的属性,是布、帛、绢、木甚至金属等材质不可比拟的。在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近70种文物类别中,陶瓷数量高居榜首,共30余万件,而绘画、书法、碑帖相加也不过10余万件。

 

其次,从文化承载力来看,陶瓷承载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陶瓷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刻等中华传统精粹,同样在当代也可以融合油画等西方艺术元素,集大成于一身,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二是其制作技艺、器型、色彩、纹样各个方面,可以体现当时的社会形态,是非常特殊的文化载体。“几千年前的陶瓷在世界各地各大博物馆被珍藏、被仰视、被欣赏、被研究,陶瓷能够让人们在千年后仍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信息,了解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是最为有效的历史信息传递方式之一。这种文化的承载、传播和浸润可以在千年以后依然持续。这正是陶瓷的魅力。”东方彩墨艺术馆馆长、陶瓷艺术家操驰曾画国画、画油画,最终选择了陶瓷作为自己艺术的主要表达方式,正是因为陶瓷艺术的综合性和易于传承性。

 

再次,从文化影响力来看,迄今为止,很难再有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如陶瓷一般,横跨东西方世界,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和赞叹。操驰指出,“中国的陶瓷艺术是在世界上流传最广泛、被收藏比例最高、拍卖纪录最多、最为世界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陶瓷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精神内核,已经随着陶瓷在世界传播,渗透到世界各地,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审美。

 

综合几方面可以看出,陶瓷是最具影响力、最易让人们产生共鸣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一种“世界语言”。

 

1.webp (1).jpg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宴用瓷

 

中国陶瓷式微之因

 

作为以陶瓷闻名世界的东方大国,我们有着灿烂辉煌的瓷器烧造史,陶瓷艺术仍在发展、陶瓷生产仍在延续,但相比曾经丝绸之路的辉煌,18世纪后期开始的中国陶瓷在国际舞台上却呈现出日渐式微的态势。放眼当下世界,作为以陶瓷闻名世界的东方大国,却几乎无一品牌跻身全球知名陶瓷品牌行列。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李砚祖介绍,“在今天,中国陶瓷无论产量和质量在世界陶瓷产业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产品,中国产陶瓷,从日用瓷到卫生洁具、建筑用瓷,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可以说,当今中国陶瓷遍及全世界。但这些陶瓷产品,并非中国的品牌,很多是为国外所加工。”中国陶瓷的昔日辉煌似乎已蒙上了淡淡尘埃。如此现状的成因,并非中国陶瓷当下发展的单一问题,我们需要翻开历史的篇章从头来看。

 

历史原因

 

明清交替之际,海外贸易一度停滞,清初重新采取了严厉的海禁与迁海政策,导致海上贸易的霸主葡萄牙和荷兰将目标转向日本。荷兰转而向日本购买瓷器,日本外销瓷从有田烧转向伊万里样式,受到欧洲市场的欢迎,贸易数量逐年增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全面开海,回归国际贸易市场的中国很快创烧出拥有自己特色的“五彩”“粉彩”,受到欧洲市场的欢迎。中国外销瓷输入的数量之巨,在欧洲社会的流行之广,产生的影响之大,是迄今为止任何一种国外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以至于欧洲人一提到中国艺术,往往想到的是青花瓷与彩瓷。“但是18世纪70年代之后,欧洲对中国风设计的热潮渐渐消退,可以说中国风设计是伴随着欧洲宫廷生活的存在而存在的,当奢靡之风渐渐消散,法国大革命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中国风的设计也随风而逝。18世纪中叶之前以收藏中国精美瓷器为荣耀到晚清不允许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巨大的落差也看到了中国陶瓷的衰落。”宁钢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成因之一。

 

1.webp (2).jpg

2014年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视觉中国·洲际行”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在卢浮宫卡鲁塞尔宫举行

 

国外制瓷技术的崛起

 

随着中国陶瓷源源不断流向西方,西方世界对陶瓷的惊叹和崇拜也逐渐转为向往和探究。制瓷技术流向西方最主要的转折点,是天主教耶稣会法国籍传教士殷弘绪(16641741年)利用他的传教士身份,在中国产瓷区——景德镇先后居住了7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传教、发展教徒,并在这个过程中搜集资料,对中国制瓷技术进行了观察、学习、整理和研究。1712年他写信给法国的传教士,详细地介绍了瓷器的原材料和瓷器的制作方法,他的两封信在1712年首次出版,题为《中国陶瓷见闻录》。其中的一段文字写到:“我逗留在景德镇时,经常和皈依天主的信徒接触,这些人许多是瓷器工匠,他们激起了我对瓷器工艺的兴趣。中国瓷器昂贵精美,被贩卖到全世界。好奇心驱使我尽可能地记录下全部生产流程,也许能在欧洲派上用场。”殷弘绪的信促使法王路易十五在1735年兴建了塞夫尔瓷厂,从而使法国人在法国本地仿造出瓷器,以后制瓷技术逐渐传遍欧洲各地,技术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欧洲特色的制瓷工艺,不断推进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欧洲生产陶瓷的成本不断降低,到18世纪末,在英国花一个先令就可以买一件精美的大瓷盘,中国瓷器作为奢侈品的时代结束了。随着时间的淘洗,国际上出现了如韦奇伍德、迈森、代尔夫特、道尔顿等一批国际著名陶瓷品牌,中国陶瓷的世界地位被逐步瓜分。

 

中国陶瓷自身发展的困境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在不断缩短与世界陶瓷发展的距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内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价值导向偏离、无知名品牌、产业化程度不够等方面。

 

宁钢指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也出现了盲目追逐西方的现象,一些创作、展览、论坛都透射出这个现象,文化的导向发生了偏离。而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中国陶瓷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缺乏现代经营理念 “企业经营者缺乏品牌概念,多是做‘贴牌’,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花洒,成本几十块,200多元卖给日本知名企业,贴牌后就卖到2000多,这是我们的悲哀。”谈到具体问题,宁钢概括为“四多四少、两大两小”。“四多四少”是指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手工生产的多,机械化生产的少;工艺创新中,经验积累成分多,高新科技含量少;产品创新中,造型色彩变化多,高新技术变革少。“两大两小”是指企业个体集群大、活力大,竞争有余;产业整体集聚小、合力小,协作不足。中国有5000多家陶瓷卫浴企业,却没有一个国际知名品牌。

 

李砚祖也提出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国际陶瓷生产具有多元性,各国陶瓷水平、质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国外陶瓷生产企业长期注重品牌建设,无论产品质量和知名度都很高。而中国陶瓷虽然产量大但质量参差不齐,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陶瓷以中低档为主,又缺少现代产品的品牌意识、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所以陶瓷对外的影响力不足了。

 

 1.webp (3).jpg

G20杭州峰会国宴用瓷

 

中国陶瓷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陶瓷走出去,文化自信是基础

 

当下的中国陶瓷,在多元化的同时,盲目追求西方的问题凸显出来,很多人头脑中映射的是西方文化体系。“除了一些创作,一些展览、论坛也透露出这种现象,这对年轻人会产生误导。”宁钢谈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的文化还在跟着别人走,是很可悲的。在此情况下,建立文化自信愈发重要。

 

传统艺术的式微和被侵蚀,不是其本身不行,而是我们对其认识不足,甚至不了解所致。淡化甚至遗忘艺术评价的尺度,以西方艺术为标准,会使我们的本土艺术得不到正确的认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陶瓷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了中国陶瓷走出去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走出去需要先继承好传统,要先对自身的文化有深刻的认知。中国陶瓷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走出去,树立文化自信是根本。只有充分认知自身的文化体系,才能表达好本民族的文化。操驰认为,从艺术家个体的角度,建立文化自信也非常重要。艺术家不仅仅懂得技法就可以,而应该博古通今,是个“杂家”,要真正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体系,懂得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粹,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自身的发展轨迹,而不是在西方文化体系覆盖下寻求自身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这个艺术必定是从自己文化之根上生发出来的。在东西方艺术和文化交流、对撞、整合的时代里,开放、包容和正确认知和重视自己的艺术及其传统十分重要。李砚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这种艺术必然是构建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要真正认知一个民族的艺术,必须从根本上认知其文化,不仅因为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征,更因为文化是艺术真正的内在属性和灵魂。

 

文化自信,不仅表现在认知自身,同样表现在了解他人。真正沟通建立在可以对话的基础上,傅修延特别强调了认知东西方文化体系、叙事方式的重要性。目前,傅修延正在进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要深刻认识自身的叙事体系,也要了解西方的叙事体系,懂得西方讲故事的方式,用西方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才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

 

陶瓷走出去,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表达

 

读懂中华文化内涵,认识自身文化体系,树立强大文化自信,中国陶瓷走出去不仅仅是产业的拓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推进文化走出去的大形势下,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机遇下,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同时,表达怎样的文化内涵,传播怎样的价值观念,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陶瓷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就瓷绘来说,原始时期的陶罐上就有着各种各样的纹样,表达了当时人类崇拜生殖、希望繁衍等原始意愿。沿丝绸之路流传向西方的中国陶瓷,瓷体之上所绘的纹样、图案、山水、人物、故事不仅产生了让西方人为之倾慕的审美功能与实用意义,更是在无形之中传递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样,如今的世界陶瓷,也都传递着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依然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

 

傅修延指出了瓷绘的重要性:“内容使产品增值,包括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陶瓷和人们的饮食起居、审美活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文化浸润于无形之中。当代中国陶瓷走出去,一定要重视瓷绘,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瓷绘内容的创作,有效地传达中国审美意趣、伦理道德、价值倾向等核心内容。”

 

操驰则强调了陶瓷走出去一定要有顶层设计,从国家文化传播的高度进行有意识地表达,思考在什么时间、什么契机、推动什么走出去,要有设计、有规划、有目标地去表达。要加强陶瓷传播队伍的建设,以艺术价值、思想引领为选择,从国家高度组建一支真正能够表达中国文化精粹的艺术家队伍。

 

1.webp (4).jpg 

宁钢作品《岁岁和合》

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现存于英国白金汉宫

 

陶瓷走出去,艺术家要提升自身意识

 

国家引领、机构带动,中国陶瓷走出去除了在整体上要有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外,表达的个体—艺术家的思想意识非常重要,这直接决定了文化表述的方式和内容。操驰认为,在中国陶瓷艺术需要更好走向世界的今天,艺术家自身意识的提升非常有必要。

 

艺术家自我意识的提升,包括自身认知、传承创新、表达方式和责任意识几个方面。一是自身认知。艺术家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体系,让传统文化渗入创作、渗入意识、渗入骨髓。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根基是什么,要去传递什么思想、传播什么信息。二是传承创新。要在继承中发展,不能只一味仿古,要不断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到陶瓷中。操驰认为,从目前来看,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陶瓷上体现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艺术家的创作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当下的时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崛起的时代,是中国艺术家最好的时代,文化艺术百花齐放,创作随心所欲,艺术家应抓住机遇,创作更多既继承传统,又能表现当下的精品佳作。三是表达方式,既要懂得东方艺术语言,又要了解西方艺术语言,能够运用引发东西方共鸣的语言来表达中华文化。四是责任意识,除了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外,艺术家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做文化传播使者,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这样的目标才有意义。操驰认为,“当下,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存在着偏颇,认为中国强大了会对世界他国产生威胁。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世界还没有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是和合、谦让、包容,小到每个人对待亲友邻舍,大到对待友邦对待邻国。艺术家可以通过陶瓷,来讲述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的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我们的文化究竟是怎样文化,将中华文化精神内核通过艺术作品、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出去,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

 

 1.webp (5).jpg

“视觉中国·洲际行”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展览现场

 

产业化,陶瓷走出去的必经之路

 

加大科技创新、提升设计水平、打造知名品牌

 

中国陶瓷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虽然当下面临些许困境,但依然打下了产业化的基础。李砚祖认为,中国陶瓷的产业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问题是产品质量和成品率需要提高,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生产装备的高科技水平,走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产业陶瓷而言,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包括设计质量和艺术质量;要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世界性的品牌信誉;加强陶瓷企业的文化建设,大力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还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在拓展市场方面,亦需要加强市场运作的水平,了解市场,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创造市场。

 

宁钢强调了中国陶瓷走出去需要从设计创新、科技创新、材料创新多方面进行推动,“中国陶瓷走出去,重振辉煌,产业化是唯一的出路。目前最缺的是设计。现在的工艺技术比古时更为先进,但设计创新不够。需要政府引导,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产业化,让更多人享受到艺术陶瓷的魅力,而不是将陶瓷局限在某个圈子里。”

 

目前中国陶瓷的优势是产业基础好,产量大,国际市场接受度高。劣势是国际知名的品牌少,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创造新产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创新能力的建设主要依靠人才培养,因此,陶瓷材料、陶瓷工程和陶瓷设计、陶瓷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在国家层面上,需要搭建更好的平台,如在北京设立面向国际的各种陶瓷生产装备、材料、产品展览和陶瓷艺术展览等。”李砚祖认为,虽然存在种种问题,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陶瓷仍然具有独特性和优势,一方面要讲好中国陶瓷的故事,大力宣传;二是要精益求精,创造中国陶瓷自己的品牌,以陶瓷产品质量的优势重建其历史地位。

 

政府、高校、企业合力促进

 

随着各方的不断努力,一些企业逐渐崛起,创新动力很足,发展态势非常好。但是依靠小企业自身发展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很难,还需要国家层面的设计、引导和扶持。从政府层面,对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产业化的发展,给足政策、制定标准,提供信息、科技、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尤其要重视新材料等科技成果转化。“在中国有60%的生产力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各尽其责。”基于对陶瓷产业化的认识,宁钢一直在积极推进景德镇陶瓷大学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他认为,“陶瓷产业化需要有高度、有责任意识的企业参与推进,所以积极推进了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合作,双方计划在陶瓷走出去、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设等多方面联手,为中国陶瓷走出去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社长代柳梅十分认可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方式,认为双方联手,可以发挥中央大型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规划引领、主渠道推广和要素资源集聚整合的作用,发挥世界一流陶瓷大学在学科综合、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意创新创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产业模式。希望通过央地合作,立足全局,激发活力,示范引领,从创作、展示、推广、标准体系建设等多方面,促进景德镇艺术陶瓷向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从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为我国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以及走出去做出积极贡献。

 

1.webp (6).jpg 

宁钢作品《祥和》

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

现存于英国白金汉宫

 

注重陶瓷产业链条的拓展和延伸

 

提及陶瓷产业化,无论日用瓷还是艺术瓷,更多人谈论的,还是陶瓷的技艺、制作、销售或是创作、展示,关注的多是陶瓷产品或作品本身的产业链条。而从文化部下属的具有引领性的国家大型文化企业高度,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所关注的是将陶瓷置于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等视域,推进陶瓷产业链条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延伸,从而为我国陶瓷走出去和产业化发展注入更深层面的持久力量。张国洪介绍了具体实施的途径:

 

一是将陶瓷走出去的交流活动升级,可以做主题、做区域、做延伸,以城市、城镇、甚至小镇、乡村为单位,进行更细化、更有目的性的传播和推介,在推动陶瓷走出去,传播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当地文化挖掘、梳理,甚至促进旅游等产业。这些成果又可以反向推动陶瓷更好的走出去,形成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是借助国家政策引导,建设陶瓷小镇,结合区域特色,打造传统手工艺产业集群,探索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创新模式。国家非遗项目中涉及陶瓷的至少有20个城市,围绕这些城市至少可以5倍系数打造陶瓷小镇。用企业、机构聚合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包括个人和企业),改变“散”的局面,为个体提供物流、包装、信息化管理等服务,在建立服务平台的同时保留手工艺单体特征,形成“城市+街区+小镇+村落”的人文生态结合体。

 

三是建立院校创意、创新、创业终端网络,集聚整合全国艺术院校创意、创业、创新等产业要素资源,推进陶瓷传承人与院校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加入创业创新队伍,并提前给学生植入规范化、体系化、产业化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重视工艺、材料、设计的创新及精品意识。

 

陶瓷,这一深刻影响世界文明史的中国发明,几千年来几经沉浮,在新时期又焕发出新的光彩。“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贸易畅通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民心互通之路,它为中国陶瓷打开了新的筑梦空间。借用宁钢的话:“从历史看,我们有底气;从时代看,我们有机遇;从发展看,我们有空间。”陶瓷走出去,不仅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借助“一带一路”中国陶瓷将会获得巨大的推进,迎来新的发展,也将会为世界陶瓷产业和陶瓷艺术注入新的活力。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国陶瓷将会重振辉煌。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