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两会聚焦 > 阅读信息
全国人大代表魏后凯:不要把城市搞得不像城市,乡村搞得不像乡村
点击:  作者:记者 肖婉琦 李思敏    来源:南方农村报  发布时间:2019-03-16 11:13:13

 

 “不要把城市搞得不像城市,乡村搞得不像乡村。”

“土地制度改革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农村信息化进程不能按部就班地推进。”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做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两会访谈室,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畅谈乡村振兴、农村改革等热点议题。今年全国两会,魏后凯在一份关于推进我国深度工业化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此外,他还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建议。

 

1.jpg

 

建立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南方农村报: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但乡村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呢?近年来有“一窝蜂”发展乡村旅游的趋势。您认为乡村要如何做好产业布局?

魏后凯:现在乡村要发展产业,现代农业是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还延伸出其他一些产业,比如以农业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产业,与农村相关的服务业,还有少量跟农村相关的工业,比如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包括纵向和横向的融合。纵向融合就是打造全产业链,比如种子培育、播种、施肥、植保、收割、物流运输等,实现纵向一体化。另外就是横向一体化,农业与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加工制造等产业进行融合。通过纵向和横向的产业融合,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民发展什么产业,往往有示范效应。过去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不也都是这样?现在一些较早搞农家乐、文化旅游的村庄致富了,其他乡村纷纷仿效,这也可以理解。但是,全国有50多万个行政村,村庄类型多样,发展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些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富、村民积极性高的村庄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但如果所有的村庄都去搞旅游产业、农家乐,那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从村情出发,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

南方农村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这与您的建议是相契合的。县城如何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乡村产业兴旺?

魏后凯:过去我们的思路是,农村主要发展农业,工业布局在城市里面,这种城乡分割的思路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我国有1000多个县,现在全国县城建成区的平均人口规模是9万多人,远远超过西方的一个城市,在欧美发达国家,几千人口集聚可能就是一个城市了。县城具有较好的基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基础、人力资本等方面都优于一般的建制镇。所以我在建议中提出,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县城为依托,对周边地区的粮食和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这不仅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够创造就业岗位,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南方农村报:当前国家正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您如何评价现有的建设成效?有哪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魏后凯: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空间组织形态。从国家提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到现在已经有4-5年了,目前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有些观念还跟不上,因为多少年来以小农生产为主导,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还是很大。第二点,虽然从国家到省到地市建立了不同层面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但是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第三点,现有人才比较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需求。

就像一个工业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这种空间组织形态里面,也应该聚集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企业,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当然,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应该是类型多样的、有特色的,可以是搞种植的,也可以是种养加一体化的。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按我个人的看法,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五化”,即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服务化、工业化、生态化。首先要实现规模经营,进行集约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服务化,就是很多环节可以通过新型主体、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来解决,比如耕地有机械化的服务,物流有专门的公司服务,等等。工业化,就是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营销技术等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还有生态化,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南方农村报:过去的农村工业化造就了乡镇企业。珠三角也发展了一批村级工业园,但由于长期存在占地多、产出少、污染重的问题,如今面临升级改造。您认为乡镇企业应如何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魏后凯: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曾经对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后来证明是错误的。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工业化不能走分散化、农村化的道路,它必须走园区化、集中化、城镇化的道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南地区就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后来提出了“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这才符合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

农村工业的发展,基本是两个方向。一种是随着工业的集聚、服务业的发展,原来的行政村演变为城镇形态。另一种是村级工业很零散、也没有竞争力,那就应该向产业园区、向城镇地区转移。

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定位不一样。城市是一个人口、非农产业的集聚空间。发达国家90%以上的人口都在城里,乡村的人口占比很小。乡村更多是提供农产品,提供一个生态空间、休闲空间。不要把城市搞得不像城市,乡村搞得不像乡村。乡村应该是山清水秀、田园风光,如果“户户冒烟”,那还叫乡村吗?

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南方农村报:近年来,广东不断推进“三旧”改造促进集约用地,为了让集体土地释放更大价值,也在进行一些改革探索,比如佛山市南海区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当前发展集体经济,如何破解用地难题?

魏后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南海在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入市方面做得不错,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但未来不光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在内,都应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因为农村的建设用地就是两块,一块是经营性建设用地,主要是过去的乡镇企业用地,这种情况广东还是挺多的。还有一块是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宅基地才是集体建设用地的主体,但目前这一块的改革相对滞后。

南方农村报:中央已经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但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进展缓慢,您认为难点在哪里?

魏后凯:一个主要的难点在于法律规章制度层面。包括宅基地在内的“三块地”改革试点,都要突破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必须由全国人大授权,但目前只授权给一小部分地区。如果没有获得授权,那就成了违法改革、违宪改革。这点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另外,宅基地“三权分置”到底有哪些有效实现形式?现在理论界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大家都在进行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方向已经明确了,所有权是村集体的,资格权是村集体成员的,现在就是如何放活使用权的问题。但目前并没有找到可复制可推广的一般性经验。

为什么这项改革试点推进缓慢?土地制度改革关系十分重大,绝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不可能说搞错了推倒重来,否则就是社会稳定问题了。首先,不能把集体所有权搞没了,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条件。你看中央文件的表述,“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它没敢直接说“放活”,就是要采取比较稳妥的办法。

第二,怎么落实资格权?它的核心在于集体成员权的界定,但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去年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我还提了意见,要对成员权做出明确规定,但新的法律只是在最后加了一条,“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原则、程序等,由法律、法规规定”,究竟是由哪一部法律来制定,目前还没有明确。因为现在对于成员身份的界定,各地的做法是五花八门,理论界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再一个,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真正赋予它更多的权能。现在的改革试点也明确,宅基地使用权可以抵押贷款。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来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一个退出机制。中央也提出要探索建立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我认为有偿退出还是要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来解决。有了市场才有价格,有了价格才有可能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去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2.69倍,但是城乡居民的人均财产净收入差距2017年接近12倍。你说这种财富的差距有多大?

我觉得中央把握住了大方向,就要允许地方去自主探索,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改革,来激发农村的内生活力。

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南方农村报:这两年的中央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您为何提出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建议?

魏后凯: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虽然近年来农村信息化推进速度很快,但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很大。一般认为,信息化进程分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自2012年11月住建部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明确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任务。这个战略很重要,乡村的数字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所以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按部就班地推进,而应该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三化”融合、协同推进。

南方农村报:如何定位智慧乡村?有哪些基本的标准或规范?

魏后凯:智慧乡村的打造,一定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机融合的基础上,与产业、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结合起来,比如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农庄、农村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治理,等等。有些领域,比如智慧农业,中央文件里已经提出来了。

目前还没有一套关于智慧乡村的标准体系,因为国家还没开展试点。我认为,首先需要一些村庄去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制定一套智慧乡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一些可复制的经验,再进行推广。所以我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选择一批具有条件和积极性的不同类型村庄,分期分批开展智慧乡村试点示范工作。据我了解,目前已有少数地区在智慧乡村建设方面进行了自主探索,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

当然,智慧乡村建设一定要从乡情出发,充分考虑乡村的特点和需求,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实现“智慧”与“特色”有机融合,而不能照搬照抄智慧城市的做法。目前某些地区只是把智慧乡村单纯作为智慧城市的延伸或者附属,按照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去推进智慧乡村建设,这种思想误区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南方农村报:前几年原农业部也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您如何评价这一工程的实施情况?

魏后凯:信息进村入户应该是推进乡村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慧乡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联网,让老百姓知道并发挥信息的价值,等等。通过这些年的稳步推进,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人才不足,导致维护、经营跟不上。另一方面是网络信息利用率不高,甚至根本没有信息,发挥不了作用。比如,我们曾对农村文化设施进行过评估,发现有些农家书屋配了电脑,但没人去利用、管理。但是,前年我带队到广东做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综合评估,发现茂名等地的“农超对接”搞得挺好,很多农民合作社和超市直接联网对接上了。所以,农村信息化要和产业、治理、教育、医疗、旅游等方面有机衔接起来。总之要有内容,才能把这个事给做好。

南方农村报:为了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目前应采取哪些举措?涉及哪些主体?

魏后凯: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信息基础设施跟不上,智慧乡村建设肯定就是一句空话,中央和地方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取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政策性保险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同时,要研究制定支持智慧乡村建设的用地、用水、用电政策。

第二个方面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创新项目建设和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大企业与地方合作,探索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智慧乡村建设,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要通过政策支持和环境优化,降低企业的参与风险。

第三,要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建设。将智慧乡村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列入国家研发和科技支撑计划,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同时还要培养相应的人才。一方面,要鼓励人才下乡、“城归”回乡、民工返乡,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智慧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针对村干部、村信息员、村民、镇村企业、农合组织等不同受众,组织开展多样化信息技能培训,并将这些培训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

总体上看,智慧乡村的建设一定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是搞好规划,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做一些投资,同时制定一些引导性的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广泛地参与进来。具体如何去操作经营,我认为,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将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记者】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肖婉琦 李思敏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