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国资国企改革 > 阅读信息
江宇: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强调理直气壮发展国有企业
点击:  作者:江宇    来源: 新时代发展百人论坛  发布时间:2018-10-06 10:33:04

  

1.webp.jpg 

江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科员。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卫生经济,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学。

 

  新华社北京74日电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解读】

 

  求是网2015721日刊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文章,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力挺国企“, 文章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国企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公有制带来的,不能把国企妖魔化、意识形态化。增强制度自信,让国企浴火重生。

 

  全文转载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旗帜鲜明地就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做大做强国企、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做出指示。其实,早在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时,习近平同志就强调:“旗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国有企业的首要问题。”“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也是贯彻和实践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阵地。”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刻,各种主张层出不穷。党中央主要领导对国企改革的道路和方向做出这样的宣示,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中国要不要办国有企业、要不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还存在各种模糊的、错误的、缺乏自信的、虚无主义的、照搬书本的、言必称希腊的观点。实际上,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并非仅仅出于意识形态,而是具有充分经济理性的选择。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现实的必然,也是走向未来的必然。

 

国有企业是中国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

 

  中国的现代化,本质上是要解决在一个资本、技术、市场、人才都匮乏的农业大国,如何在全球经济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实现“突围”,打破大国垄断,实现工业化,并不断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这一过程关键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集中有限资源到关键工业部门。欧美等国家,是通过向海外殖民等办法,在农业生产率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解决工业化资源来源,但后来的国家已经没有条件走这条路,只能主要依靠国内积累。二是如何处理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启动工业化时,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建立,如果只是被动地融入这一体系,就必须接受大国安排的全球分工。东亚四小龙这样做是划算的。但对我们这样的大国,如果没有独立的工业体系,仅仅充当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的一环,那么就连基本的国家安全都难以保证,更无法实现现代化。

 

  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和国民党政府也曾希望推进工业化,当时我国也具备了一些现代工业要素,但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导致现代化进程中断。从外部看,旧中国走的是依附型工业化道路,希望依靠外国投资、技术和人才实现工业化,结果导致资源、交通、军工等关键经济部门过度依赖外国,不仅没有获得发展成果,而且养虎贻患,危害国家独立和安全。国民政府就曾以低价出卖宝贵的钨、锡等有色金属资源,换取军工设备。从内部看,我国脆弱的小农经济仅能满足糊口,一旦工业部门从农村汲取大量资源,就导致土地兼并、农民破产,工业化进程半途而废。建国前,我国工业产值不到GDP20%,而且绝大部分是简单轻工业,仍是典型的农业国,不具备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没有强大而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中国积贫积弱的经济根源。所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也都提出建立国有经济、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的设想,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发展国有资本、实行计划经济建设的思路,但只有中国共产党将这些设想变为了现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工业体系,尽管这一体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却使中国从依附型走向独立自主,为启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一是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依托国有经济,集中资源建设了机械、冶金、有色金属、石油、电力、交通、化工、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拥有了“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实现了石油自给,为轻工业充分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和原料,为农业提供了机械、化肥等要素。

 

  二是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独立自主。当苏联试图当“老子党”、干涉我国内政时,受到我国坚决抵制,如果当时我们没有重工业基础,没有“两弹一星”,就不可能有这个底气。美国70年代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同我国建交,也是同我们实现工业化、开展了三线建设分不开的,这是国有经济的历史贡献。

 

  三是通过大规模协作推动技术创新。依托国有企业全国一盘棋、统一指挥的制度优势,组织大规模集体协作,“干中学、学中干”、“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推进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迅速普及到全国。

 

  四是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在消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企承担了大量社会保障的职责,保障了职工家属上学、就医、住房等基本需求,降低了不安全感、稳定了职工队伍,使得集中资源搞工业化成为可能。

 

  五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如大庆油田形成的“三老四严”铁人精神,鞍钢形成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也为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激励资源。

 

  回顾历史可见,新中国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并不是照搬书本理论,也不仅是学习苏联,而是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任务所决定的,是总结一百多年惨痛历史教训而得出的结论,是历史的选择。不能把当年建立国有经济和后来发展民营经济对立起来。当年依托国有经济建立了工业体系、积累了物质基础,培养了一支产业工人大军,维护了国家安全,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有企业,民营经济也不可能发展起来,解放前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发展多种所有制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否定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已经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公有制的优势,弥补市场失灵。这一时期,我国保持了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成功应对了重大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挑战,国有企业以新的形式发挥着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作用。

 

  国企在战略性领域提高竞争力,占据产业制高点。我国在航天、高铁、智能电网等领域开展自主创新,走在国际前列,中央企业带动了产业集群,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了主干引领者作用。2012年,中国国有企业占世界500强企业资产总额比重上升到14.8%,其中非金融类上升到4.6%。中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与美日欧企业的相对差距从1996年的25.5倍、38.3倍、43.2倍下降到1.7倍、1.1倍和3倍。这将带动中国引领的新一代经济、金融全球化,与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后期美国大量跨国企业走向世界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深刻,发达国家通过跨国企业和大型金融机构,操纵原材料、能源资源、金融等市场,如果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规模的企业,就免不了经济命脉被控制。我国国企在这方面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中石化和中石油为国内市场价格进行了大量补贴。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企业在澳洲、南美、非洲等地开展经营,而且融入当地社区,承担社会责任,被所在国视为“全天候的朋友”。

 

  国有企业引领技术进步,提供公共产品。国有企业科研实力和基础雄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需要国有企业提供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目前,中央企业许多技术走在了国际前列。中国建筑(601668,咨询)在国际上承建了很多高难度的建筑,在全球主跨逾千米的26座桥梁中,中交集团设计建造了10座。神华集团煤炭产量和销量均居世界第一,百万吨死亡率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新科技革命,国有企业应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实践证明,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道路决定命运,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更凸显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意义。俄罗斯全盘私有化后,失去了能与西方跨国资本抗衡的工业体系,沦为资源和原料出口国。拉美一些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绝对私有化,虽然短期减轻了财政负担,但造成了大量失业和两极分化,金融资本迅速聚集到少数大财团手中,使其垄断了全国大部分经济活动,社会经济陷入危机之中。正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搞好国有企业,抵制住了一度在国际上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坚持把搞好国有经济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践,宣告了以全盘私有化、绝对市场化为指导思想的“华盛顿共识”的失败。

 

国企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公有制带来的,不能把国企妖魔化、意识形态化

 

  当前,国企改革还没有完成,国企确实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但是,也有一些声音很大的观点,把这些问题都一股脑的推到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上,进而把国有企业妖魔化、意识形态化,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比如,关于“国企垄断”的指责,大多数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国企垄断”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国企在历史上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优势竞争力,这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是有利的,这本质上是行业集中度的问题。例如,美国明知波音和麦道合并,会导致垄断美国航空市场,却仍然进行了合并,判决微软垄断却并不肢解他,这说明,美国更关注的是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而并非仅仅把眼光国内,我国在这一点上要向美国学习。实际上,央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证明,国企依靠的是由规模带来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垄断地位。国企的盈利大户,不仅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行业,也包括船舶、汽车、航运、冶金、建筑等竞争性行业。中石油、中石化,在国外的油田都是外国企业不肯去的地质情况复杂的地方,在没有行政保护甚至是面临劣势的情况下,央企仍有充分的竞争实力。

 

  第二种是带有自然垄断的行业。这种行业与其让私企垄断,还不如让国企垄断。第二种情况,是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如铁路、电网等。这类企业,在国际上也是以国企为主,但是通过严格的监管,使之不利用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利润。国企由于本身就承担着政策性目标,再加上政府自身就是所有者,监管力度最大,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解决这类垄断的问题主要是靠监督和民主管理、信息披露,私有化可能适得其反。

 

  再比如,关于国企效率低于民营企业,这种状况确实存在,民营企业的机制更加灵活,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等现象能够有效避免,许多民营企业家吃苦耐劳、精打细算。但同时也要看到,国企的效率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率上,也体现在社会效率上。例如基础设施,投资大,收益时间长。我国铁路以世界6%的总里程完成24%的总运量,每公里铁路承担的运量比欧美高3-6倍,干线高10多倍。如果仅看铁路自身经济效益,固然不高,但是如果没有这么大的运量,我国经济不可能达到这样高的增长率。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优化产业地区布局、促进全国平衡发展的社会效益,中西部摆一个大中型企业,就带动了一片地区经济增长,这种企业,经济效率必然低于东部,但是不能不办。最后,国有企业在职工福利、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都要带头模范遵守法律,不能偷税漏税,不能不交社保,要带头讲究诚信、保护环境,这些也增加了成本。

 

  再比如,所谓国企贷款容易,民企贷款难。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其实质是由企业规模差异带来的问题,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一般来说,大企业由于影响力强、资金稳定,同金融机构的关系较好,而不是由于所有制问题,大型私营企业同银行同样有较好的关系。再加上一些贷不到款的中小企业,是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方向的。这个问题的解决,也要靠综合改革。

 

  还有一些对国企的意见,带有跨国企业自身的利益。随着我国国企的日益壮大,在国际上开展收购,占有资源,跨国企业和外国政府感到危机和压力,他们利用我国改革中尚不完善的环节,制造舆论,使我们解除武装,是十分自然的,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做的。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有自主意识,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要加快深化改革的紧迫感,让国企以更新更好的形象展示出来,经得起一切苛刻的质疑。

 

增强制度自信,让国企浴火重生

 

  中国的国企改革和发展,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把马克思关于社会所有制的设想和20世纪以来各种关于社会市场经济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但是,国有企业的理论建设远远跟不上丰富多彩的现实。实际上,中国的国企改革发展,已经探索出了不少独特的经验。例如,中国没有像前苏联那样,搞高度集中的国有经济,而是把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管理者和工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也不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举办国企,国家主要掌握资产收益权,而是在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领域都充分发挥国企的引领作用,综合发挥国有资本优势、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效地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经验都需要总结,增强制度自信,坚定办好国企的信心。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资源能源的争夺更加残酷,国际市场瓶颈更加凸显,国家安全的边界和内容空前扩大。国企在应对国际竞争、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职能将更加重要。目前,在世界500强的50个行业分类中,中国只占领了其中18个行业,仅占三分之一,其中主要是国企。对国企而言,应以世界500强为对手,不是退,而是进,不是有进有退,而是能大进则大进,能进多少进多少,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国重器。

 

  国企的成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是融为一体的。有了正确的方向,再经过改进作风、反对腐败的洗礼,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中国的国有企业一定能够加把油、争口气,在深化改革中浴火重生。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