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美国人为什么对毛泽东这么感兴趣?
点击:  作者:韩毓海    来源:学习小组  发布时间:2016-09-08 10:50:50

 

         [学习小组按]

最近,有一本书在钓鱼台国宾馆开了一场版权输出发布会。

之所以这么隆重地介绍,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是讲毛泽东的,而且是给青少年讲毛泽东,讲他的一生和革命;而购买版权的美国出版社,则计划把这本书引进到美国,给美国的青少年读一读。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

听起来很酷是吧?其实,这已经是该出版社第二次引进同一位作者的书了,之前引进的那本,则是该书的姊妹篇,同样有趣,是给青少年讲马克思的。

为什么美国人会对毛泽东感兴趣?

原因并不复杂。在当今世界,中国发挥的影响力正越来越大,要读懂中国的思想脉络、过去现在和未来,毛泽东一定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一生,与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当今的中国。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毛泽东,他们的许多思想,到今天仍然具有深邃的穿透力和理论解释力。

小组今天推荐该书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先生在当天发布会上的致辞,听一听他从毛泽东身上读到了什么,又对当下有何种启发。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某种意义上,我们仍在长征。

祝大家周末愉快。

不忘初心,继续长征

——在《一起来读毛泽东》英文、荷兰文版

发布仪式上的致辞

 

 

韩毓海

尊敬的前辈们,尊敬的国际友人们,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感谢在座的前辈,你们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亲历者、实践者。

今天,有一条道路,把后来者与在座的英雄前辈们联系起来,中国人民把这条道路叫长征,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也正是这条道路把我们与世界,与中国人民的外国朋友们联系起来,正像当年的《红星照耀中国》、《漫长的革命》、《中国的双星》、《人类的五分之一》,曾是亚当娜主席、玛丽亚女士青春记忆的一部分一样,今天,美国与荷兰出版界的朋友们,就如同当年的埃德加·斯诺,和我们一起走在长征的道路上。

 

 

有一句最能体现毛泽东时代精神的话,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中美荷兰三国同时出版三本关于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著作,创造了这种人间奇迹的不是我,而是我们的出版社和我们的国际友人。

美国杰出的毛泽东思想研究者莫里斯·麦斯纳曾经这样深刻地指出:近代中国的根本处境是——在帝国主义的强力面前,中国所有的阶级和社会力量都极其衰弱。而这也就是《毛泽东选集》里的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深刻揭示的那种状况。

毛泽东的贡献之一,是运用马克思的学说重塑了中国各阶级,把中国由一盘散沙而凝聚为一个整体,并成功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政治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伟大的中国革命改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使一个强大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并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毛泽东不仅是新中国的国父,而且,他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由中央计划向地方和基层倾斜,从资本密集型向劳动力密集型倾斜,从比较重视沿海向比较重视内地倾斜,从比较重视大城市向比较重视农村和中小城市倾斜,从依靠外国,转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经济的结构调整战略。这一结构调整战略,就是中国发展奇迹的真正源泉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髓,它至今依然指引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

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毛泽东指出:

在取得了全国政权之后,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由革命战争时代的鱼水关系,不可避免地转变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如何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样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怎样坚持群众路线,即发动、依靠人民一起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和难局,特别是,怎样使经济发展既有利于国家富强,更有利于人民幸福,怎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社会——即怎样实现我们前人最美好的理想:富强与王道的结合——这一点,关系到党的性质、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伟大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历史证明,毛泽东当年所担忧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必须解决的问题,当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候,他所说的初心,就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保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两个重要方面。

尊敬的前辈,尊敬的朋友们,钓鱼台国宾馆是全中国最贵重的地方。在中国,通常只有为了尊贵的长者和远方尊贵的客人,人们才会选择在这里举行仪式,以表达自己的诚心诚意。

今天,为了缅怀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为了欢迎我们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竭尽全力,使钓鱼台国宾馆的大门低首敞开。

此时此刻,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的前辈徐葆耕写的电影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电影很有名,叫《邻居》。

《邻居》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19809月,有一所大学(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接到通知说,他延安时代的朋友,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要来北京访问他。但那个时候,中国人普遍住得很差,这位党委书记,和清华的普通教师一起住在筒子楼里,筒子楼,就是大家一起合用卫生间和公共厨房的集体宿舍,为了避免尴尬,学校临时决定,让书记搬到一所王府里,在那里接待他40余年未见的美国朋友。

但是,在那座王府门口,那位手忙脚乱的书记却怎么也打不开王府的大门了,最后,他不得不把美国朋友领到了自己真正的家——领进了拥挤昏暗的筒子楼,在那里,所有的邻居涌出来,欢迎远方的客人,所有的家庭都献出一道最拿手的菜,招待中国人民的美国贵宾。

置身于筒子楼里的美国朋友说:这一刻,我由一个人的客人,变成了所有人的客人,而这就是因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一起变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从而他们能够把大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正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是人民团结起来,帮助共产党搬掉了三座大山。

他说:这一刻,让我想起1937年在延安,在毛主席窑洞前,我和毛主席的农民邻居一起就餐、谈笑时的情景。他说:今天,我仿佛回到了1937——在延安,在毛主席窑洞前。

同志们,朋友们:这张照片是两对革命者在毛主席窑洞前举行婚礼时拍摄的,这是邓小平和卓琳,这是孔原和许明。

也就是在这个窑洞前,毛主席曾经这样归纳革命者的美德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同志们、朋友们,中国有一部经典叫《吕氏春秋》,这是毛主席生前所喜爱的著作。《吕氏春秋·慎势》中说:政治的力量来自术、法与势的结合,其中,是最重要的,而所谓势、所谓天下大势,也就是指人心的力量。众所周知,马基雅维利不朽的《君主论》也表达了完全一致的观点:即政治力量,来自韬略、法治和运会的结合,时来天地同协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里所谓的运会,也就是指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就是指人心的指向

尊敬的前辈,尊敬的朋友们,我想,今天我们在此济济一堂,不仅是为了怀念,更是因为反思和寻找:反思历史的教训,而寻找我们的初心。

君王城头树降旗,妾在深宫怎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而正是对初心的寻找,把今天的我们,再一次领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领到了毛主席的窑洞前,让我们直面他长征时代枯瘦的面容,忧思如海的目光和革命家的腿。直面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直面他老人家当年对我们严厉的质询和毫不留情的批评,直面他电光石火的文字,直面他对我们寄予的殷切期望,直面漫长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直面饱经沧桑的毛泽东思想。

谢谢大家!

另,推荐韩毓海的一篇谈毛泽东的文章。原发侠客岛

【纪念】 毛泽东,那个从传统中走来的人 

 

 

明天,是毛泽东逝世39周年的祭日。围绕这位开国领袖,是非功过评价众多。但我们今天想聊聊另外的话题。

近年来兴起了一股回归传统的风潮,也由此开始,人们会反思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批判传统的做法。但事实上,历史的脉络无法切断,传统也是。在历史悠久的文明中,此点中华尤甚。每一个自以为独立超然于世的人,血液里都有无数前人的影子。

而那些曾经最激烈批判传统的人,却往往是最懂传统、从传统中汲取最多营养的人。鲁迅如是,胡适如是,毛泽东亦如是

刘项可以不读书,我们得读。今天这篇写毛泽东与传统的文,就选自一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新书《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毛泽东》。作者授权本岛刊登,与各位共享。略有删改。

《毛泽东:传统》 作者:韩毓海

请你少吹一点

公元189312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

按照中国的传统纪年方式,毛泽东的生辰应为癸巳年、甲子月、丁酉日、甲辰时(即当日上午7--9),因此,日本学者竹内实在《毛泽东》一书中说:那是太阳在东方升起的时刻

与鲁迅一样,毛泽东属蛇。静若处子,动若蛟龙,蛇也被称为小龙蛟龙, 毛泽东在世的时候,人们称他为天才,而毛泽东则针锋相对地把自己称作地才。拥抱大地是蛇的本性,毛泽东把大地比作中国和人民,静若处子就是含蓄低调,这正是毛泽东性格的重要方面。

1973622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马里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特拉奥雷,特拉奥雷说:我们非洲的人都认为毛主席是天才,而且是有史以来唯一的天才。法国人教导我,拿破仑是有史以来唯一的天才,但我认为同毛主席对世界的贡献相比,拿破仑不及毛主席的三分之一。毛泽东摇头说:你把我吹得太高了。我是地才,地就是土地吧。都是人民群众的经验,我作的总结。没有人民,啥事都干不成啊!请你少吹一点了,我的朋友啊,你也不要强加于我

吃得苦,霸得蛮,

不怕死,耐得烦

一方水土一方人。毛泽东就诞生在中国湖南的大地上。

湖南地理闭塞而风光秀丽,自古号称四塞之国,湘、资、沅、澧四水流入洞庭湖而又汇入长江,八百里洞庭的周边,蜿蜒着五岭山脉和衡山山脉,这里有中国五岳之一的南岳山,在三湘四水美丽的大地上,覆盖着浓密的树木,苍翠的竹林、茶山和果园,散落着色彩斑斓的稻田、棉田、麻田和菜地。毛泽东诞生的时候,湖南已经有3000万人口,这里山高流急,民性倔强,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这四句话,是对湖南民风的经典概括。

湖南又称楚地,惟楚有才一句,出自《左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地最著名的人物是屈原,他的诗篇以湖南的山河为背景,以香草美人为比兴,以长歌咏叹变四言,铿锵鼓舞,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的鼻祖。毛泽东19岁时所做《讲堂录》笔记,前11页便是手抄的屈原《离骚》和《九歌》,而毛泽东本人的诗歌,也鲜明地继承了屈原的风格。

19757月,82岁的毛泽东在与芦荻谈到自己的一首诗时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

毛泽东当时谈到的那首诗,题为《七律·答友人》,写的正是湖南: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读书风气

虽说四周皆山,地理闭塞,不过近1000年来,湖南却几乎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中心,把湖南看作是中国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的主要策源地,其实也并不为过。

理学的开山人周敦颐即是湖南道州人,他是《太极图说》和《通书》的作者,他的《爱莲说》,至今是中国孩子们喜欢诵读的美文。公元976年创办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1167年,朱熹曾经在此与书院主持人张栻展开辩论,是为朱张论学1507年,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在此讲学弘法,明末清初的王船山以《读史通鉴》总结中国历史,晚清的魏源,则以《海国图志》和《圣武纪》开辟了思想和知识的新局,从此,湖南便以经世致用的新风引领中国的思想与学术,岳麓人更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而自豪于乡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学思想的核心是:通过读书和学习,人人皆可成为圣贤,而圣人不过是肯用功学习的常人。毛泽东毕生提倡学习和改造我们的学习,他正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湖南人。

1972927日晚,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说:我是中了书的毒了,离不开书。他指着周围书架及书桌上的书说:这是《稼轩》,那是《楚辞》。于是在座的大家都站起来,参观毛泽东的各种藏书,田中感慨说:今天使我感到,不能借口忙就不读书了,要好好读书才好。毛泽东这时便说:没有什么礼物,把这个(《楚辞集注》)送给你吧。

田中后来回忆道:毛泽东这是借屈原的例子,含蓄地把美日关系比作秦与楚的关系,从而提醒我:日本不要被美国所绑架。与美国混在一起,最终吃亏的还是日本。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贤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为两事。心学思想的核心是:人只有通过劳动、行动和做事才能表现他自己,空谈误人,空谈误国。毛泽东的《实践论》继承了王阳明的《传习录》,他是个毕生辛勤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湖南人。

除非湖南人尽死

近代以来,湖南又以湘军闻名。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左宗棠平定了新疆,民国初期的湖南才子杨度,曾做《湖南少年歌》道:我家数世皆武夫,只知霸道不知儒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湖南其实是个兵窝子

中国历史上长期文武分治,居于领导地位的士大夫阶级是个动脑不动手的阶层,而这种风气到了近代湖南,方才为之一变。曾国藩的追求是:朝出鏊兵,暮归讲道上马杀贼,下马读书,而毛泽东则将此发展到极致:以思想和学问治军,将战争升华为哲学。

湖南独立的自由思想,不磨的斗争志节,培育了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毛泽东。

韶山,是湘江边的一座大山,韶峰高达3000米,是南岳72峰之一,韶山绵延20里长,如水流泻地,故名韶山冲。韶山的落脉处是一座树色苍茫的小山,叫韶山嘴,一条清澈湍急的泉水,经韶山嘴,弯弯曲曲,向东南奔去,在韶山嘴的对面,就是山水环抱的南岸,那里有一栋半瓦半茅的青色房屋,叫做上屋场,那时,在这所房子里住着两户人家,以堂屋的正中为界,一家姓毛,一家姓周。

毛与周,不分家。而日后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那个属蛇的孩子,就诞生在这里。

家庭

韶山毛氏的兴起,可以追朔到明初征伐云南的时代,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韶山毛氏的始祖太华公,因为军功,由云南澜沧封官入湖南,而至今云南澜沧江畔,还有一个村子叫毛家湾,据说,那里就是韶山毛氏的起家之地。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生于1870年,他当过兵,是个勤劳节俭,吝啬苛刻的富裕农民,他脾气火爆,欺压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是家常便饭。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1867年生于湖南湘乡四都唐家坨,此地与韶山冲相距10余华里,仅一山之隔。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又名文七妹,她没有念过书,也没有自己的名字,文家家境小康,因为祖先葬在韶山冲,每年总要祭拜扫墓,就想在当地找个落脚点,于是,便将七妹许配给了毛贻昌。

毛泽东的母亲善良、宽厚、美丽、智慧,长着中国女性最羡慕的梨子型脸庞和佛陀一样感人的眼睛,哲学家梁漱溟初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即为他俊美的形象所震动,称其貌如妇人好女。的确,毛泽东长得完全像母亲,竟然没有一丝一毫像他的父亲。

在毛泽东诞生之前,文氏生下了22女,但是,长子、次子和两个女儿都不幸夭折了,这对文氏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毛泽东刚刚出生,母亲便抱着襁褓里的婴儿,拜韶山龙潭前的一块巨石为干娘,并当即发愿:为保此子平安,立誓从此食素,永不杀生。

这块巨石名为观音石,从此,毛泽东有了乳名石三伢子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虔诚的信仰对毛泽东影响巨大,毛泽东少年时代,文氏得了重病,于是,虔诚的儿子便一步一叩首,上南岳拜佛以求母亲平安。

满街皆是圣人

毛泽东在中国深刻的传统中诞生,这种传统包括在湖南兴起的新儒学,而且这种新儒学中更融合进了强烈的佛学因素。这就特别表现为理学心学的不同。朱熹认为,每个人通过刻苦学习便可成为圣贤,而王阳明则因为受到佛学的影响,转而认为劳动就是修行,而那些毕生辛勤劳动的人,就是圣人,因此,他方才说满街皆是圣人

众生平等,卑贱者最聪明,劳动者是最高贵的人,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后来对埃德加·斯诺这样说:我成为一个革命者,就是受到我母亲的影响。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从韶山出发,去邻县湘乡,就读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父亲阻挠他,甚至逼迫他交出因为去湘乡上学而误工的工钱,而母亲支持他,于是,文家的亲戚帮助他筹措了这笔工钱

临行前,毛泽东把一首诗悄悄夹在了父亲精心保管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必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据说,这是西乡隆盛的诗,西乡隆盛,被称为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后一个武士。而实际上,这本是一位日本高僧的诗作,西乡隆盛只是抄写了它。而毛泽东却把这首诗改了一个字,即把学不成名死不还,改为了誓不还

曾国藩是湘乡人,他极为重视在湖南和湘乡推行新学,东乡高等小学堂便是一所新学堂,而毛泽东则是这所学堂里唯一的湘潭人,他口音不同且衣着寒酸。但毛泽东入学时写的一首命题诗,却使举坐皆惊,这首诗叫《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毛泽东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当时阅读的《新民丛报》关于国家问题处,留下了他如下批写:正式而成立者,立宪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国家也,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这是他第一次讨论传统王朝与现代国家的区别,以及宪法与人民的关系。

劝君少骂秦始皇

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只读了半年,便就继续挑着他简单的行李,去了更远的地方——湖南的省城长沙,那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毛泽东受到革命的鼓舞,短暂地参加了新军,退伍后,他花了一块钱投考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并以考试成绩第一名被录取。在那里,他写了一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而这是目前所见毛泽东早年唯一一篇作文。

在这篇作文中,毛泽东继续讨论了法律、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之衰落,乃是因为执政者与人民之间缺乏信任,这就集中表现为人民不相信法律,因为法律建立在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上,而那样的法律,只是分裂国家与社会、人民与执政者的工具。

根据这样的观点,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商鞅的农战法令,他认为商君法的实质,就是农战面前的人人平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之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其法惩奸尻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人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尽管饱受儒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中最为毛泽东青睐的一家,无疑便是法家。在留下的第一篇作文里,毛泽东之所以高度肯定了商鞅和法家,是因为商鞅颁布的农战法令具有深刻的平等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没有谁是天生高贵的,只有那些辛勤劳动和英勇战斗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而商君法的实质,就类似于毛泽东后来所说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197385日,毛泽东说:历代有作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们都主张法治,厚今薄古。接着,毛泽东念了新写的《七律·<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像历史上那些开天辟地的伟人一样,毛泽东的思想是早熟的,更是特立独行的。而他的思想就形成于湖南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如果说有一个经世致用的湖湘学派,或者有一种湖南学风,毛泽东毫无疑问是集大成者。

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但更是最伟大的继承者,而且,他对于传统的态度和理解,一旦形成,终生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

文/韩毓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