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政策法规 > 阅读信息
黄意明:建议重阳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登高、茱萸,菊花与酒,今天是重阳节
点击:  作者:黄意明    来源:上海观察  发布时间:2016-10-09 09:05:43

 

1.jpg

 

        原标题:登高、茱萸,菊花与酒,今天是重阳节

 

      摘要重阳又到,让我们重温重阳节的历史文化内涵,努力创新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形式。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唐】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今天是重阳节,就让我们聊聊重阳那些事儿。

 

      重阳节的古代文化起源考

 

      在传统节日中,重阳节的民俗事项较为特殊。历史上的这一天,人们通常都要外出登高野游、佩茱萸、饮菊酒、食重阳糕、求长寿等。学者一般认为,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汉代,因为汉代重阳日已有登高、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活动。汉代《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宫内“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史载一些地方还有食菊花糕和饮菊茶的习俗。

 

      重阳节为何要举行这些活动呢?这和古人对此节日的理解有关。

 

      “重阳”的名称一般认为来源于《易经》,易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日月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为重阳,故名重阳。

 

      据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宜急令家人缝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酒,此祸可免。”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毙。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囊,是也。

 

      这一传说虽未必可信,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它揭示出登高饮菊酒习俗来之于对灾难的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逃避死亡和灾难的活动。更深一层说,它或许反映了远古人民对于某种灾难的记忆。有学者认为重阳登高活动是上古洪水灾难的反映,也有学者认为登高是为避火灾。

 

      事实上,九月在我国先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特别的月令。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很早就用卦象来比附天地万物,季节历律当然也在其中。古人用十二辟卦来指代十二个月份,九月属剥卦,其卦象为五阴一阳,除上九为阳爻外,其他五爻均为阴爻,象征阴盛阳衰,万物逐渐凋零。到了十月,则是坤卦在位、全阴之象了。所以九月为阳气仅存,自然生机似已潜藏,一年应进入休眠状态。另外,从数字上说,九为至阳之数,重阳为两九相重,已到极盛之地,物极必反,预示着向反面转化。因此古人在这一天避灾,是有其心理根据的。但根据《易经》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转化,假如能够出死入生,则与“剥”相对的覆卦是代表一阳发动的复卦,代表生命力的回归,从这个意义上说,重阳似乎也能解释为重新焕发阳气。周历建子,即以今天的夏历的11月(卦象为复)为正月,确有一定的道理。这样,古人逢重阳必登高,其深层心理机制主要就是祓禊辟灾。

 

      而古人重阳之所以要佩茱萸、食菊花,开始也是因为茱萸与菊花都有辟邪延寿的寓意,如西晋周处《风土记》载:“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详。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不过,随着这一习俗的节日化,重阳日避灾祛邪的神秘意识逐渐淡化,并渐渐演变成了人们祈求长寿、强身健体、祝福儿女、欣赏美食及外出旅游等寻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活动了。例如,后世有重阳吃菊花糕的习俗,据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记载:九月九日,人们把花糕切成薄片,搭在未成年人的额头上,祝福“愿儿百事俱高”。由此可知食菊的含义已由辟邪、求寿高,而进一步引申为“百事俱高”了。又如,可能由登高演变而来的野宴,在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世来未改。”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云:重九“都人结伴呼从,于西山一带看红叶,或于汤泉坐汤,谓菊花水可以却疾。又有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之俗,谓之‘辞青’”。伴随着登高和野宴的,还有插茱萸、赏菊花、饮酒、赋诗等活动,这就完全变成一个全民游赏性的节日了。

 

      由于士大夫的广泛参与,有些活动,尤其是由爱菊、赏菊而逐渐形成的菊文化,逐渐成为重阳节的重要载体,大大丰富了重阳节的内涵,使得重阳节又具有了思乡念亲、抒发怀抱、修身养性等内涵和身心调节的功能。唐寅的《菊花》诗云,“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即属于思乡念亲的主题;而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一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告诉我们重阳登高赏菊还有心理调节的功能;苏轼《赠刘景文》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和郑谷《菊》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等名句,则抒发了志士仁人的怀抱;至于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则体现出隐逸者独善其身的理想。这样,重阳节的内涵便愈来愈丰富了。

 

      由重阳节俗的演变可知,正是人文因素的兴起,使得重阳逐渐摆脱了原始思维和早期信仰的形态,节日内容更加丰富,格调更加高雅。

 

      重阳节是如何渗入敬老内涵的

 

      二十多年前,我国政府将重阳正式定为老人节,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一举措可以说是有根据的。历史上农历八九月的秋季,就是传统的敬老时间。

 

      有关秋季敬老的记载较早见于《礼记·月令》篇。该篇记载,先秦时期每年的仲秋之月,天子都要“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这里的“几”即几案,“杖”为拐杖。意思就是说,天子对于年老力衰的老人,要授以几、杖,赐以饮食。这是敬老的国家仪式。

 

      西汉初年,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颁布了敬老养老诏令,凡八十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成帝时代,每年秋天,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唐开元二年(714年)九月,唐玄宗在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大宴京城父老,并举行了隆重的授几杖敬老仪式。此次赐几杖遍及全国八十岁以上的所有老人,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最隆重的一次赐几杖仪式。

 

      另外据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八月初五,为唐玄宗五十一岁生日,他遂将此日定为千秋节,赐宴父老并赐礼物。

 

      从以上这些史料中,可以发现历史上国家敬老仪式常发生在八九月间,这应该和秋季对应于人生的晚年相关。这些秋季养老敬老的国家行为,无疑又和古代的尊老传统有关,而尊老的礼仪则又是传统礼乐文化的一部分。《礼记·乡饮酒义》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可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礼文化的传统。

 

      由于从月份上看八月的节日较多,如中秋、迎潮神等,且中秋是个大节,本身已有祭月拜月、家人团聚、庆祝丰收等内容,而九月重阳却不同,正好有着延年益寿的祈愿,我们的语言中也有“松菊延年”、“杞菊延年”等祝寿语,因此现在国家将敬老作为重阳节俗的重要内容固定下来,应该是很合理的。

 

      今日重阳节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民俗与节庆中留存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因子,而在时代变迁、节庆观念趋淡、节日原义渐失的今天,重新开发节庆之文化功能,事实上是在进行文化重建的工作。但是,任何文化重建,都不可能是向空杜撰、闭门造车,而应重视挖掘已有的资源。重阳节的重建工作也应如是。

 

      首先,重阳敬老内涵需要深化。

 

      在今天政府已将重阳节正式定义为老人节并取得广泛社会共识的情况下,重阳节的主要内涵已变成尊敬老人和关心老人。这样,它的主要功能就指向已超过2亿的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15.5%比例的一个银发社会。既然重阳是一个全民敬老的节日,就需要创造一个全民表达敬老爱老情感的环境和条件,但就多年来的现状而言,重阳节“特殊”的节日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据调查显示,近半的年轻人不知道重阳节在哪天,不知道重阳节是传统节日,更不知道“重阳节”与“敬老日”同为一天。而知道重阳节的年轻人,除了将其与“敬老日”简单划等号以外,绝大多数又并不知道重阳节还有什么节俗。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报纸传媒在重阳节那天报道的中心话题是“送温暖”,“看望孤老献爱心”。而相当部分老年人对重阳节的期待仅仅是单位的“慰问”。这其实是一种“别无选择”。重阳节也仅仅成为单位退管会一年一度的“一项工作”。

 

      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其实地方基层政府、公益组织、社区民众、居委会等有很多工作可做,完全可以营造一种年轻人尊老、政府与社会敬老、老年人安老的氛围。例如,政府及民间组织可以在重阳前后(逢双休日),举办游艺民俗和文艺演出活动,提倡祖孙三代共同参与,强化祖孙隔代之间的感情,增强报本反始的感恩意识。也可以在重阳节那天,在中小学举行一些手工制作和新媒体创意设计,作为礼物送给家中的老人。此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平时应多去社区举办讲座。在秋日重阳时节,则宜涉及晚境的主题,毕竟,人生的有些美好,要到晚年才能体会。医务工作者也可在重阳时期进行公益养生讲座,以应对老年社会的健康需要。

 

      应该说,近年来的中国,由于经济的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依然保持着积极投入生活的热情,他们有的走出国门,有的继续学习,有的仍在工作。但也应看到,还有部分老年人缺乏生活的热情,总是被动地并习惯地等待着他人的关爱。因此,营造重阳节的假日气氛,丰富重阳的文化内涵,设计一些普适老人的文化活动,通过一些特定的仪式彰显人生晚年的价值,客观上能够激发起千百万的中国老人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怀;重新焕发他们的青春、活力、“稚气”;启迪他们的心智、勇气、力量。总之,鼓励老年人共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体验美好人生、同圆中国梦,这也是“重阳”的另一种内涵吧!

 

      其次,重阳文化内涵需要拓展。

 

      以传统形式而言,春节、中秋是讲究亲情团圆、以小家为核心的家庭回归型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等是以祭悼缅怀为主的个人或公祭型的节日;而重阳节的特点却是外出休闲型的登高游乐,这一点比较符合现代人放松心情的需要,但是今天,登高旅游却较难普遍实行。一方面,重阳节并不放假;另一方面,现在城际交通已经很拥堵,大量出行势必更给交通添堵。因此,如何将这一传统模式转化,就显得很重要。

 

      笔者以为,历史上,登高可以有几重含义,既可以是外出登高,也可以是祝福老人高寿,还有祝福儿女快快长大等意义。故今天我们也可以将登高引申转化为文化水平与文化境界的提高,例如,祝贺孩子升入高一等级学习,祝贺自己或他人达到某种新境界,反思自己在价值追求上有没有年年进步,等等。从具体内容上讲,重阳节期间民间老百姓还普遍保留着赏菊活动,有关部门和民间机构、学校、社区及个人均可在重阳办菊展。因为在传统菊文化中,有着思乡念亲、君子人格、回归自然、赞颂生命等多个主题,因此可以结合不同的主题办菊展,通过普及文化知识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还可举办重阳诗会和文化讲座。另外一些重阳食物如菊花酒、重阳糕等也可以重新研究开发。

 

      第三,建议重阳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重提将重阳节列为国定假日的建议,是因为不在周六、周日的重阳节,人们是不可能请假去看望父母、祖父母的。重阳节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深受限制。

 

      笔者认为,要使今日之重阳节真正实现其作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节日,突出其历史内涵,彰显其文化功能,就在于将重阳节列为“定假日——在重阳节到来的这一天,全民放假,使儿女能够放下工作探望父母,儿孙可以暂停学习问候爷爷、奶奶,邻家的孩子可以知道楼下的老伯或阿婆要过节了。人们也可以放下手中的活计,放飞心情,提升思想文化水平。这其实都有助于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谐、社区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现在,政府已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但却将重阳节遗漏了,致使目前的重阳节仍是一个亟待关注而又缺乏关注、冠之以美名而又缺少内涵、流于形式的节日。从假日的时间分配上来看,春节(加上除夕和元宵)、清明、端午,都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只有中秋,而中秋还可能与国庆重合。因此增加一个重阳节,也显得较为均衡。其实,当重阳节被赋予一个现代节日的“特殊”内涵后,是完全可以起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之效果的。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