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学习教育 > 阅读信息
王学成:让少年学生“个性化”成才
点击:  作者:王学成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8-10-13 10:02:09

 

1.webp (9).jpg

 

人才是最大的资本,有人才就有一切财富。

 

可是,我国还存在三大本质人口问题:

 

1、人口数量多:目前总人口拥有14亿。

2、婴儿畸疾多:每年出生畸疾婴儿和成年后才发现的遗传性和先天性患者约120万。

3、科技英才少:高级科技人才只占劳动人口的0.05%,在发达国家为5%;我国在世界上很少有原始科技创新成果,发明专利贡献率不足世界总数的0.1%。

 

这“二多一少”的本质人口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财富的更好创造积累,带来了青年就业难、患者看病难、老人养老难、贫民脱贫难等诸多的附着人口问题。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开发,着力于学校教育发展和社会人事管理,可是至今社会优秀人才还比较薄弱,尤其科技英才很缺乏,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育尚未进入正常轨道。面对大多数参加高考而名落孙山的学子,怎样使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够继续成才?这个大众化的人才问题很值得思考。

 

国家讲人才,社会要人才,家庭育人才。那么,究竟怎样的人物是人才?我曾对一千多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征答,结果答案众说纷纭,模糊不清。总得来看认为,有较高学历知识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人才。这种人才认识,致使我国逐步形成了学校“应试教育”和社会“学历用才”的局面。其实,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拼搏与奉献,一个人只有为人民和民族利益追求事业理想及建功立业,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可言,为人民和民族追求人生理想而建功立业的人物就是人才。对于一个人追求人生理想和建功立业,应该是不分男女性别、不讲学历文凭、不看专业岗位的,只讲为社会建设作出拼搏与奉献,这样才是正确的“人才观”。

 

由于我国长期来实行“应试教育”和“学历用才”体制,使全民产生 “以学历论人才”的扭曲人才观,注重培养“高学历人才”,而忽视培养“低学历人才”,偏面地抓少年学习成绩,不挖掘兴趣特长,结果培养了一批高学历、低才智的假性人才。“应试教育”为了应对“学历用才”,而“学历用才”又强化了“应试教育”,这成为一对人才成长畸形发育的“双胞胎”。如果这二种扭曲的育才与用才体制不切实加于改正,那么庞大人口的中华民族就会在国际上始终展现不出人才优势。

 

人才的成长因素极为错综复杂,不是说会读书的人就一定能成才,不会读书的人肯定难以成才。在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物理学家牛顿、遗传学家孟德尔、大发明家爱迪生和诺贝尔等,在少年时期沉迷于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探求,都没有用心读书成绩较差学历不高,要使他们处在我国的应试教育和学历用才体制下,就可能成不了“天才”人物。

 

在此举个事例来说明,在浙江某市有位初中校长的儿子,他很爱玩电脑学习十分差,转了好几所学校抓成绩都不行,在每所学校留下不好的名声,无奈中校长只好把儿子送往美国读书,想不到美国教师来电告诉校长,说他儿子是个电脑天才,征求家长意见让他学电脑专业,后来果真成为美国一家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的优秀人才。

 

在中国是差等生,到美国却是天才,这可见国内外对少年育才的不同方式所取得不同成效。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几乎没有产生过钱学森、费孝通、李四光、华罗庚这类在国际上很有名望的科学英才。因此,我们培养少年成才,不要把学历文凭看得太重,而要换个思维角度去探索科学的育才、识才、用才之道,改变“应试教育”和“学历用才”体制,建立“因材教育”与“智慧用才”模式。

 

人才可以归纳为领导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军事人才、文艺人才、体育人才和社际人才七大方面。每一个少年学生,今后能不能成才?会成为哪方面人才?老师不能肯定,家长不能肯定,或许连学生自己也不能肯定。在这种不能肯定的情况下,就无法对少年进行定向培育人才,只能让其个性化、自由化地成才。应试教育却限止了学生的个性化成才,进行高学历的定向培育人才,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培养不出优秀人才。

 

如何让少年个性化成才?我探究认为:一要树立少年梦想;二要选好成才道路;三要加强大脑使用。

 

树立少年梦想是成才的“火花”。 十三、四岁左右少年是最爱梦想的时期,听了毛主席解放中国的革命故事后,也许会萌发今后要当政治家、军事家的梦想,听了钱学森的核导弹科学研究故事后,也许又会萌发今后要当科学家的梦想。虽然少年时期的梦想显得幼稚不定,但是会潜移默化地发展为青年时期的理想,从而努力去奋斗实现。很多青年有过各种少年梦想,只是过去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埋没了,直到长大后没了人生理想,失去“祖国未来的希望”。少年的梦想对走向成才很有影响。

 

人的成才道路有三条:一是学业成才,通过学校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二是岗位成才,经过认真学习业务技能成为骨干;三是特长成才,经历个人特长爱好钻研取得成就。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具有学习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能力、音乐舞蹈能力、体育竞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等“多元智能”。每个人各种智能的表现不一样,使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才干差异。说得明白点,就是人各有所长,并不是所有的少儿都适合走学业成才的路道。况且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多数学子终将高考落榜而“坠河”。因此,每个学生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走的成才道路。

 

也就是说,有课堂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学生,就走学业成才的路。如果确实毫无学习兴趣,那么就要考虑今后走岗位成才或特长成才的道路,树立这二方面自学成才的志向。

 

如我在初中时对学习数理化毫无兴趣,但我酷爱天文学,初中毕业当了普通工人还爱不释手。1982年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开始关注我国人口少生之下的优生问题,探讨儿童天赋智力产生与遗传、孕育的奥秘及对成才的作用关系,发表七十多篇文章和论文,提出“优生人才”新颖理念及“自身改良”基因理论,成为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1996年被人事局破格招聘为基层计生干部,走上了科研自学成才的道路。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那种时常看电视、玩游戏、进舞厅等休闲爱好,会让人虚度光阴,只有学绘画、搞摄影、想发明等索求爱好,才能提升人生价值。家长要引导孩子避免休闲爱好,专注索求爱好,才能可望将来有所作为。在社会上有很多“低学历人才”,都是通过个人钻研索求爱好而自学成才的。成才道路千万条,并非高考独木桥;自身选好成才路,持之以恒必有为;特长才智有彰显,仍须破格用人才。只要学校和社会不拘一格育才、用才,就能使我国广大少年和青年涌现出更多的真才、实才。

 

可以说,智力是成才的一个重要前提基础。大脑是智力的物质结构,做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活动,一个人要想真正成才就得加强大脑的自我使用,善于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社会建设与社会民生问题。

 

当前,学校和家庭培养孩子成才,都重视学习成绩轻视智力开发,这是欠妥的。试想,我国每年参加高考学子约有600万,各所高校招生名额有限制,就算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也不可能人人都进得了大学门槛。况且客观事实反映,少数学生具有学习兴趣和乐于自学,却多数学生缺乏“学性”高考无望,教师与家长还要整天抓少儿的学习成绩追求分数,这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

 

我们务必认清,人才的竞争,不是学历高低竞争,而是智力高低竞争,学习好坏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起主导作用的是智力。由于学习是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知识的掌握,而智力是对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大脑功能的发挥,学习进步与智力发展完全是两回事。学历知识并不能真正衡量一个人的大脑才智。我们要讲究“因材教育”,对于好学的少年就抓学习进步,对于不好学的少年就抓智力开发。要改革高考体制,实行考知识与考智力相结合的“双考”模式,40%考文化知识,60%考大脑智力。

 

我国的“应试教育”很难培养优质人才。同国际相比,中国学子在学习上很勤奋努力的,却为何总是产生不出杰出人才?正如有位美国大学教授评论说:“中国的留学生第一年很好,第二年比较差,第三年更差,毕业时最差”。由于中国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善于开动自己脑筋,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十分缺乏创造思维。不能发挥大脑智力的人,学的知识再多也会“学而无用”。

 

因此,我国要实行少年育才“重点”转移,从抓学习成绩为重转向抓智力开发为重。学校要开设一门“智训课”,专题对少年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如开展象棋、围棋,摄影、绘画、猜谜、小发明之类课堂内外的益智活动,这即能促进学生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力等智力发展,也能培养和发现学生谋方面的兴趣特长,从而实行“因材教育”。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更加要注重智力开发,否则学习成绩不行,智力发展也不行,那么今后到社会上去,就会成为即无课本知识又无大脑智力的真正“傻子”。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要让学生获得大学文凭,而是要获得创造才智。轻抓学习成绩,重抓智力发展,这才是正确的育才方式,才能为社会造就更多的优质人才。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