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我曾说:"等你们老时能把北斗建成和GPS相当,就不白活"
点击:  作者:张维为、林宝军    来源: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11-08 17:57:06

 

“北斗的成功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它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

 

“我们这个团队是81个人,平均年龄31岁,用了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干了美国二十年要完成的技术跨越。”

 

“北斗人是如何做到能够一心一意奉献在北斗这样一份事业上面呢?”

 

1019日,在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第76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林宝军先生一起对北斗系统的意义进行解读。以下为观察者网根据节目内容整理的文字稿。

 

张维为:

今年的731号上午,习近平主席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会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使我想起了19641016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天傍晚,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3000余名演职人员,当时他们是集体照相,照完之后退场,主席和周总理轻轻地说:“要不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总理于是非常高兴地回到大厅,在扩音器前说道:“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下午3点钟,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顿时,全场欢声雷动,大家蹦呀,跳呀。总理告诫大家:“你们要小心,不要把地板跳塌了哟。”

 

总理要求大家暂时保几个小时的密,因为电台还没有正式广播,先不要随便传出去。然后周恩来总理充满激情地摇动手臂,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这个形象永远定格在几代中国人的脑海中。

 

今天,随着中国全方位的崛起,我们欢呼跳跃式的庆祝比过去少了,因为大家对层出不穷的建设成就有点习以为常。但我还是要说,北斗的成功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的意义不亚于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向所有的北斗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包括今天到场的林宝军总设计师,你们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也借此机会向我们所有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大家知道,1990年夏天,海湾战争打响。当时美国的GPS定位系统还没有完全成熟,只有8颗卫星,但已经可以主宰整个战局了。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通过卫星准确定位与弹道导弹结合等一系列手段全面击溃了伊拉克军队。

 

随后,1993723号,又发生了“银河号”事件。美国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将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当时,“银河号”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但美国局部关闭了该船所在海区的GPS服务系统,使“银河号”无法继续行驶。尽管中方强烈抗议,但美方坚持要检查船只。后来,中方建议由第三方与中方一起检查,最后是在沙特阿拉伯的达曼港,中国检查组与沙特代表团共同进行检查,而美国派遣的专家以沙特代表的技术顾问的身份也参与其中。对该船全部集装箱的检查证明,“银河号”没有美方指控的这些化学品。所以美国代表不得不签署否定其指控的检查报告。中国要求美方道歉并给予赔偿,但美国既不道歉,也不赔偿,显示了霸权主义的傲慢,当然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中国启动了北斗一号系统的建设。北斗首星的发射是2000年的10月,一个多月后,第二颗北斗卫星也被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美俄之后,第三个建成卫星导航的国家。2002年,欧盟发起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没有获得联合国授权,却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同时又以推动大中东地区民主化为由,发动了这场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据说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自己用精度1米的军用GPS系统,而给欧盟国家的只是精度10米的民用GPS系统,使欧盟觉得受了歧视,所以更加坚定了推进自己的伽利略计划的决心。

 

由于当时欧盟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中国也有自己的需求,所以双方签署了协议,联手开发伽利略系统,但是合作并不顺利。美国威胁称,如果中国利用伽利略系统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话,美国将对伽利略系统进行干扰甚至攻击。于是,欧盟给中方的参与处处设限,连欧洲媒体都说“中国人感到被严重利用,甚至羞辱了”。2006年,中国退出了伽利略计划。

 

我记得去年我们《这就是中国》第一期节目的时候,有观众问起西方老是不理解中国怎么办,我说不要太介意,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我刚刚去过德国,谈“一带一路”倡议,当时与会的一些西方学者横挑鼻子竖挑眼,我说,你们要汲取中欧伽利略项目合作失败的教训,中国不会等你们的。当时我记得我们主持人何婕补充说,我们可是高铁,说开就开走了。

 

2006年我们退出伽利略计划后不久,北斗就遭遇了一场大考,就是原子钟。卫星在太空定位主要用时间来计算空间,卫星的原子钟决定了测距精度。原来有一家瑞士公司承诺出口原子钟,但要求它必须用在欧洲伽利略系统上。在北斗转成独立研发之后,瑞士公司就终止了合作,所以原子钟也只能由中国自己来制造。北斗团队的科技工作者在无数日日夜夜的奋斗之后,最终研发成功,其精度为30万年仅误差1秒,部分指标甚至超越了GPS和伽利略系统。

 

接着,北斗又遇到另一个重大考验,就是如何与地面站接通的问题。大家知道,美国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军事基地,所以它可以很容易地在世界许多地方建立地面站,而中国无法这么做。为此,北斗团队发明了让卫星互联的星间链路,英文叫crosslink。只要有一颗卫星在中国领空,其它卫星便能通过它,联系到国内地面站,从而实现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链路互通。

 

以遥感卫星为例。遥感卫星对全球的地面进行测绘时,一般只有卫星经过国土境内时,才能将其收集到的图片信息传回地面,而通过这个星链,遥感卫星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

 

我这里讲一个让我颇有感触的例子。19857月,我陪同国家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访问加拿大时,在渥太华参观了一个叫Dipix的遥感卫星技术公司。公司总裁为我们详细地、非常专业地介绍了他们遥感卫星图像处理技术。我们的李先念主席听完之后,说,我想你讲得很好,但我基本没有听懂。周围人都笑了。他接着说,不过没有关系,我们代表团的李鹏副总理能够听懂,我让他提几个问题。随后李鹏副总理就问了几个问题,我记得他问了遥感卫星技术在加拿大减灾防灾应用的情况。后来李鹏副总理说,你们的技术确实很先进,不少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我之所以感叹,就是在过去的三十来年中,中国技术的进步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中国今天已经拥有世界最庞大的遥感卫星群,超过美国、俄罗斯之和,我国能够通过卫星观察整个地球的表面,包括美国的航空母舰在哪里游弋。今年中国的汛情非常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在全国的防汛减灾工作中,我们的北斗综合减灾项目,利用我们北斗的终端移动4G+多网络融合的通信系统,以及我们的遥感卫星群,为有关部门提供实时的灾区灾情的信息,有效地帮助了我们的防汛工作。不仅防洪,北斗也助力了这次伟大的抗疫。比如,北斗高精度的测量火线驰援了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北斗的全国道路货运车辆监督和服务平台,持续推送和防疫有关道路运行的信息等等,保证了防疫救援物资的一路畅通。

 

我们知道,北斗系统已经从第一代演进到第三代。第一代的北斗系统由三颗卫星提供区域定位服务。从2000年开始,它主要在中国境内提供导航。到了201212月,北斗一号的最后一颗卫星寿命到期,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就停止运作了。

 

第二代北斗系统是一个包括16颗卫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从201211月开始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服务。

 

现在是第三代北斗系统,由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覆盖全球的地球中远轨道卫星,3颗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还有覆盖中国的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6239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系统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

 

当年排挤我们的欧洲伽利略系统从201612月开启初始服务,上线一个月左右的时候,18颗卫星上的72台原子钟就有9台停止工作。到了2019714日,整个系统甚至一度瘫痪,大约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恢复正常。2006年中国退出伽利略计划的时候,欧盟说,你们退出与否我们都无所谓。美国人认为中国根本搞不成自己的定位系统。当时我们网络上充斥了对我们北斗的嘲笑、质疑,乃至辱骂,没有多少鼓励和支持。我们也遇到了一些西方势力的直接干预,因为他们害怕中国科技的进步,害怕中国的全面崛起,所以拼命抹黑中国的一切,当然现在看来都是螳臂当车。

 

中国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国家:不管国家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总有那么一批人、一批企业、一批单位、一批科技工作者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百折不挠地做事。目标就是追求卓越、超越西方,也就是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北斗团队持续二十多年的默默奋斗,发愤图强,追求卓越,创造了人间奇迹,就是一个证明。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北斗团队的平均年龄才31岁,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这应该是世界各国卫星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队伍,他们是中国自信的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这一代自信的中国人已经使我们的网络生态大为改观,唱衰中国的“公知”影响力迅速走衰,西方神话走向终结。今天,中国自信日益增强,体现在各个领域,从科技领域的北斗成就到华为奇迹,到制造业领域的各种大国重器和无数响亮的中国品牌,从商业领域内的国货潮,到文化领域的中国风等等。

 

我由此而想到北斗精神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北斗精神的核心是发愤图强、自主创新,追求卓越,还有崇高的民族荣誉感。我们国家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太需要这种精神了。愿我们都以北斗人为榜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地、创造性地做事,追求卓越,不辜负这个伟大的国家,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好,今天就和大家谈这些,谢谢大家。

 

林宝军:

大家下午好,也许大家没有这个体验,十几年前,我们出门基本上是靠地图和问路。我记得十几年前的一天,我们一家人本来要到北京的碓臼峪去,我爱人提前做了功课,拿出地图,画从哪儿开始拐弯,走哪条路等等。我当时上车的时候想,现在不有卫星导航了吗?咱们试试吧。结果出乎预料,很顺利地就到达了目的地,自此以后,我们就没怎么用过地图了。

 

当时我们用的导航软件依赖的还是GPS。所以可能有很多人要问,既然GPS这么好用,我们还花那么多钱建北斗干什么呢?其实刚才张教授讲的“银河号”事件是促使我们下决心建北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我们的民族尊严、国土安全、海洋战略、太空权益等就不可能有保证。所以说北斗系统,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导航系统,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国之重器。

 

我们的北斗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北斗一号,区域有源,第二阶段是区域无源,第三阶段就是走向全球。731日,习主席向全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建成正式开通,也表明了我们北斗正式向全世界人民,也就是向全球提供服务。现在北斗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方面了,比如说疫情防控、珠峰测高、以及泥石流灾害防护等。

 

纵观中国四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可以说经历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我先说说中国制造。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学”,特别在技术上学习、模仿别人。而中国创造是“超”的过程,是建立中国品牌、建立中国人自信的过程。

 

我举一下北斗三号的例子。其实我们北斗三号在建设过程中,曾经遇到过100多项关键技术,比如说星间链路技术。导航系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是实时地或者准实时地对卫星进行测控。我们北斗大概12个小时给卫星注一次数据,这样才能保证它的精度。欧美的做法是全球布站。但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提出了自己的中国人的解决方案,就是星间链路。在国际上,这个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而也正是因为依靠了这种创新的技术,我们北斗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七万公里距离,我们的测距精度可以到1个厘米。这是什么概念呢?地球一圈是4万公里,也就是说绕地球两圈的距离,我们测距精度可以到1个厘米,大家想想这个技术很不错吧?

 

另外,对于导航来讲,最重要的制高点技术是时频,也就是钟。刚才张教授讲的是使我们受限的铷原子钟。其实为了更进一步地发展,实现跨越,我们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双频氢原子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做的。在做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实际上也是很胆小的,怕出问题,担心给北斗这么重要的一个系统惹祸。我鼓励大家,说你要重量我给你重量,你要功耗给你功耗,只要做得不比铷钟差,我就给你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上第一台氢原子钟建成了。正是因为有了氢原子钟,我们现在的卫星是两氢加两铷。实际上我们在这个制高点技术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或者世界一流的位置了。

 

 

上海天文台自主研发的星载氢原子钟(图源:上观)

 

再一个,我们做北斗是与其他几大导航系统同台竞技,所以并不是有30颗卫星在天上跑就行了,还要让老百姓觉得好用、耐用,要相信它,要有好的用户体验。涉及到用户体验的一个技术是大功率的放大球。导航信号要经过放大之后才能到地面,大家才能接收到这些信号。传统的做法都是用行波管。当时的想法是引进,所以我在成都跟外国人进行谈判。但是价格非常高,进度也不保证。后来我们下决心自己做,并且成功了。但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吗?于是,我们另辟蹊径,发展了百瓦级的大功率氮化镓高效固放技术。这个技术比传统的行波管技术好在哪儿呢?它线性好6dB,也就是好4倍,杂散好15-20dB20dB是什么概念?就是好100倍。美国人也认为这项技术比较好,现在也在加紧研制,准备在GPS上全面采用。但是现在打到天上的卫星还没有用。我高兴地告诉大家,我带领科学家们研制的2015330日发射的首发星上就已经用了这项技术。所以我们领先对手至少有5年时间。

 

我们的核心器部件彻底实现了国产化,应该说摆脱了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特别是理念创新,使我们提前半年建成了我们北斗系统,实现了中国的速度。

 

我在这里再跟大家爆料一下,我们这个团队其实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我们81个人的平均年龄是31岁,用了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干了美国GPS2GPS3二十年要完成的技术跨越。其实刚一开始接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没这么乐观。其实我们那堆年轻人就跟你们差不多,也是一堆小朋友们。我跟他们说,在你们老的时候,能把北斗建成和GPS相当,这辈子就不白活。意思就是这个工作是确实难度非常非常之大,但是我现在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不用等他们老了,现在的北斗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北斗了。

 

731日,习主席正式宣布我们开通之后,其实我们已经向全世界提供服务了。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应该说,北斗是中国人民提供给世界的又一个新的贡献,使全世界的人民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够享受到来自中国的航天高科技服务,现在北斗应当说也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了。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建北斗不是为了称霸世界。在我们2018年的最后一组星发射完之后,我用“历险收官继续奋斗”写了首藏头诗,其中第四句叫“收官破晓湛卢剑”,就是用湛卢剑来形容我们的北斗。文学好的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有十大名剑,第一剑是轩辕剑。那为什么不用轩辕剑,而用湛卢剑来形容北斗呢?湛卢剑是欧冶子锻造的无坚不摧的一把剑,但它是仁者之剑,我之所以用湛卢剑来比喻北斗,就是因为我们建造北斗是为了造福全人类,而不是称霸世界。

 

除了北斗之外,我们的5G、高铁、手机等等已经走向世界了。我们中国确确实实通过这种创新,实现了从追赶到比肩赶超,再到超越的过程。这些例子表明,我们其实要有制度自信,要把满足需求逐渐过渡到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上来。通过我们的创新,使我们给中国乃至世界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以及更好的中国解决方案。我们是希望通过自主创新和世界人民一道构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添加中国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谢谢两位刚才的演讲。有一点我挺好奇的,北斗在我们的概念当中,是在天上指路的,很“高大上”,但其实我们的这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会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现在有很多基于北斗之上的应用,可能已经无形中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只是大家可能没去细究这背后就是北斗在发挥作用,您可不可以给我们举个例子,它的应用现在有哪些?

 

林宝军:应用太多了,我举一个可能大家没听说过的例子吧。西北农民种土豆,拖拉机犁过去如果走得不直的话,土豆就会露出来,会变成青土豆,卖不出去。只要花3万块钱,装一套北斗的装置,走的路线就可以变得很直,一年就可以多收入70多万。所以说其实它跟我们老百姓已经息息相关了。

 

主持人:是的,所以说北斗未来的应用,其实怎么去想象都不为过。现在可能大家体会到的应用还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在731日的仪式上,总书记特别指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请张教授为我们解读一下。

 

张维为:是,前边林总介绍特别好。整个国家进行规划,最后集中精力办大事,实际上是整个中国模式的一部分。我由此联想到高铁。过去我们叫引进、消化,然后创造中国品牌,实际上我们讲的引进是指联合设计、生产。中国跟日本企业的合作就是这样的。当时他们给中国的机车是八组的,中国把它变成十六组,这是一个质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技术的共同分享,对双方都有好处,最后还能形成中国自己的品牌。所以这条经验,我看很普遍。

 

主持人:第一是集中精力办大事,第二是一棒接着一棒干。林先生,您刚刚也说其实做北斗是要有担当的。您特别说,有的时候可能研究人员们也会担心这技术做不成会怎样。作为总师,这个时候您就要站出来,鼓励他们做。您有没有想过,如果失败的话,责任那都是您的?

 

林宝军:失败的责任太大了,但是我一开始跟大家讲,既然上场了 ,我们就要奔最好的去,其实这点非常难。比如说信号,别人都建成了,好的频点都已经占了,我们要跟人家兼容,不能干扰别人的。此外,主要的专利也都被人占了,知识产权都是人家的。我们是要在这种情况下占领市场。

 

外界的压力大,但内部的压力更大。我举个例子,我们首发星新技术超了70%,但对我们这个团队来讲新技术应当是100%。按传统的说法,航天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技术不能超过30%。另外按照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讲,一个系统如果新技术超了30%,这个系统就会不可靠,不容易掌控。这时候我们就要有担当。但是,我们并不是蛮干,而是创新,要找出符合客观规律的靠谱的技术,这是一点。第二点,尽管这个技术是新的,但是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我们的每一步工艺都是成熟的。第三个,我要把试验做透。说穿了,尽管大家不放心,我作为掌控整个过程的总设计人,其实心里是有数的,认为是能成的,不会不成。我觉得我已经其实相当保守了,但在很多很多人的眼里还是太冒进了。所以说很多人说我是“北斗狂人”。

 

 

林宝军接受专访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雨菲

 

主持人:您还有“北斗狂人”这样一个雅号呀。

 

林宝军:原因就是说我用的技术太新了,但是实际上回过头看,我们这些创新没有错,不创新就突破不了我们遇到的一堆技术瓶颈,我们连绕弯都绕不到。现在我跟大家强调一下,新技术是学不来,换不来的。只有靠自己来做。而且也只有自己做,我们才能突破和跨越。另外,我再跟大家分享一点。其实我们做一个科研项目,通常路径是这样的,先看中国人在做什么,欧洲人在做什么,美国人在做什么。看到美国人做什么之后,我们要找出来跟美国的差距是什么,找到差距之后,找到关键技术攻关,缩小差距。但是大家想想,如果美国人的目标错了,不就把我们带沟里去了吗?

 

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把美国人的目标当成目标,在座的各位年轻人也不要把权威的目标当成目标,应当把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本质需求作为目标。我经常举的例子是,你看当年美国人的柯达胶卷、日本的富士胶卷做得多好啊,我记得中国当时的胶卷比他们做得差很多。但是如果中国沿着美国的路线,把胶卷的颗粒都做得很细,也没什么毛病。但是照相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把胶卷做好,而是把图像照清楚。

 

所以我们直接发展数码技术。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华为手机拍照的质量比起苹果手机照更好,这不就跨越了吗?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其实只要以客观事物本质的需求为目标来做,可能我们发展更快,这就需要担当。

 

有担当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太难,特别对航天这里更难。航天产品跟地面产品不一样,后者出了问题可以修。卫星打上去,出问题就彻底完蛋了,几个亿就损失掉了,所以说我们的压力真是太大太大了。我的抗压能力极强,但还是感到压力,只是没表现出来,否则年轻人更受不了。

 

主持人:我们刚才一直说创新,大家可能对技术的自主创新比较了解,指的就是我们有新的路径,或者新的解决方法,但其实先于技术创新的是理念创新,得先有理念创新,才能给技术创新提供空间。

 

林宝军:一般情况下,一个供货商把一个系统拿来之后,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按短板理论做。一个木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板。我在做北斗的时候呢,其实就突破了这一观念。我就没按短板做,而是所有的都按长板做。

 

我跟大家爆一下料,我们当时定的指标是“争二保三”。大家认为我们做得一定会比美国差,但我觉得我们在四个导航系统里不要当“小四”,所以我跟我们团队说,我们要不唯指标论,我们要按照我们能够达到最好的技术去做。但是这么都按最长板,短板怎么办呢?短版我用创新补。补了之后,万一有问题怎么办呢?我用保底的技术来上“保险”。比如我刚才说,我们有了世界上第一台双频的氢原子钟,可现在用了两氢加两铷。意思就是即便氢钟运行的时候坏了,我们发明的无缝切换技术可以在20个皮秒之内,就是20乘上10的负12次方之内,切到备钟去,用户是感觉不到的。

 

如果氢钟一直是好的,那我就有全世界最好的时频,也有好的用户体验。一个钟能用十年,即使两个钟都出问题,我们也能通过无缝切换弥补。我把这称之为观念创新。刚才我讲了,新技术不能超30%,我们现在超70%,对我这个团队来讲100%是新的,这绝对是观念创新。一般的人,应该说99%的总师都不敢这么干,但咱们干了,也赢了。可能连傻子都知道,短板理论最经济,但是我们用长板理论,用在北斗里就赢了。

 

张维为:太棒了。

 

主持人:其实我在想,大家因为也会了解一些北斗的故事,可能对北斗的精神也会有自己的解读,但今天听了节目当中林总师的讲述,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就是用一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基于我们的实际实力的判断,要定高标准,然后殚精竭虑,不顾一切代价地去完成它,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有担当,因为很多理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没有担当是做不到的。

 

张维为:这个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主持人:对,这是我们今天现场对北斗精神的一个深刻的解读。那我想我们现场的观众也是带着问题来到节目当中的,我们接下来把机会让给他们,看看他们的提问。

 

Q1:两位老师,主持人好。美国建立GPS耗时20多年,耗资超过300亿美元,我想问他们为什么会提供给世界免费使用,以及北斗是否会免费提供,还有哪些国家会选择使用北斗?谢谢。

 

林宝军:实际上北斗就是供大家免费使用的。它是无源的,其实大家只要有接收机,接收到四颗星,就可以定位、授时、导航。其实现在这些导航系统都是免费的。美国一开始建GPS,其实还是军方用为主,但是他们逐渐地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就给民用了。

 

有了这套系统之后,就会需要GPS接收机、要绑卡、要有相对应的软件。其实现在由于这个导航系统建立的产值已经到了2万亿。其实北斗它对GDP的贡献已经差不多到四千亿了。可以说带动了各个行业。现在有很多北斗产业园,很多相关的公司都带动了国家的GDP的成长。

 

主持人:对,它是一个巨大的引擎,也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我知道上海有这样的科技产业园,据说集聚了很多民营企业。大家平时不接触可能不知道,一接触你就会发现基于北斗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在北斗三开通建成之后,可能这种研究会呈爆发的状态,未来几年当中,大家在生活当中用到北斗方面的服务会更多。

 

 

北斗西虹桥基地高光路园区鸟瞰图(图源:搜狐网)

 

Q2:两位老师好,主持人您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文系的一名博士。我的梦想就是研究宇宙,现在也在从事宇宙学方面的一些研究。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在我看来很有才华的同学觉得科研的待遇不是很好,于是就转行去了工业界,或者去做金融了。那么,老一代和新一代北斗人是如何做到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一心一意、一生一世奉献在北斗这样一份事业上面呢?

 

林宝军:这个问题很好,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有一次我去哈工大招学生的时候,面试完之后就决定录取了。其中有一个女孩子给我打电话说:“林总我能不能明天晚点去?”我问:“你有什么事情吗?”她说:“有专利局的一个单位,我觉得也不错,我想去先面试一下,然后再过来。”我说:“挺好的,作为一个女孩子,如果去专利局的话,铁饭碗很稳定,待遇也不错。但是去专利局工作五年,你一切工作都上轨了,再工作30年,可能跟这五年的内容差不多。可是,如果到我这儿来呢,尽管我们很枯燥,但每天你可能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充满了挑战、激情、和梦想。每一个团队都为了共同的事业在往前走。”她说:“林老师我听懂了,我明天面试不去了,就到你这儿来。”现在这个女孩子已经成为主任设计师了,还不到30岁。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原来干过15年的神舟,干神舟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很多研究所的所长到最后才到主任设计师这个岗位,她30岁不到就已经是主任设计师,说明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实人,某种程度来讲,不完全要靠待遇,其实只要能跟你的理想,跟你的奋斗,跟你的生活密切相关,就可以做好。

 

另外,我在这儿强调一下匠人精神。我记得有一次访问德国,见到了一个工程师,就是拧拧螺丝,他干了一辈子,干得津津乐道,一点不认为这个事情低级。这就是匠人精神。其实中国改革开放40年建立了现代的工业基础,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匠人精神,翻译成我们工程所用的语言来讲,就是工程文化。比如说做这个杯子,一个大师来教你,就是师父带徒弟,不用问为什么,照着做就行。几十年如一日,这么干下来,最后你就会变成一个工匠,就会能做出精品来,这就是坚持的好处,也就是工程文化要做到的。但我强调,这不是唯一需要注重的。咱们引领创新,更要强调“为什么这么干”,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干,就可以做得更好,使我们发展得更快。所以说,要把工程文化和创新文化加起来,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其实我经常我跟的团队说,要做到这三点,你们的人生就完美了。这三句话其实很好记。第一句话叫有事做,第二句话叫有钱花,第三句话叫有人爱。有事做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钱花指的不是天天拎着LV包,开着宝马车。我想跟大家,特别是年轻人说,不要想着我如果有多少钱了,就去干什么。其实在没有那么多钱的时候,你照样有条件来干你想干的事。有人爱更好理解,我说我们没必要当圣教徒,但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也不希望一辈子天天干科研,甚至连爱情都不谈,这不是完美的人生。我认为,只要做到这三点,就算是一个很完美的人生,就会是很幸福的人生。

 

主持人:其实在听林总师讲述之前,我有一个问题是好奇的,就是北斗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北斗人,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物群像?我们知道,老一辈的科学家全都完全耐得住寂寞,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在做科研的攻关和突破。我很好奇这一代新的北斗人是怎样,听过您刚才说的话,我基本上能看到他们的群像了。

 

张维为:我补充一点,像您这样这么喜欢天文学,有着一种激情,一种爱好,我觉得应该大胆地追求。真的,我们都是过来人,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能做出一流的成绩,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即使物质上,你也会得到比较好的回报,迟早会有,不用担心的,做你想做的事情,把它做到极致,一定是会有各方面的鼓励的。

 

主持人:我们在做科研攻关,不仅要工匠精神,同时我们要不停地创新,要脱胎换骨。所以当我们说北斗精神的时候,它不光是对我们的科研领域,对相关的领域起作用,它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启发的,再次感谢林总师和我们张教授来到节目当中跟大家一起来讨论,也感谢我们的现场的朋友参与对话,谢谢大家,我们这期节目就是这样,下期再见!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