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陆章流: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点击:  作者:陆章流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1-02 10:08:19

 

 1.jpg

【摘要】结合平果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总结平果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留守小孩上学难、家庭养老渐微、单身汉增多、人情债重、食物浪费等问题,并提出培育适应农村的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保留村小学、重拾传统家庭式养老、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卫生、提倡移风易俗、红白喜事简办、提倡节约光荣等乡村综合治理对策建议,消除障碍因素,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些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提供了理论遵循。近年来,平果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百色市委的决策部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按照“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力打造和美乡村,奋力争创县域乡村振兴新标杆”的思路,以建设“共富共享共美平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平果新局面而奋发拼搏。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建设和美乡村是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平果市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呈现乡村文明、乡村富裕、乡村和谐的美好景象。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制约乡村发展因素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每个自然屯都有不少的村民搬迁进城居住或外出务工,乡村出现冷落萧条迹象,还有劳动力短缺、个别偏远山村儿童上学难、农村家庭养老渐微、单身汉增多、饮水安全、人情债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实问题。

1. 乡村呈现冷落萧条迹象。经过近十年实施扶贫攻坚战以来,平果市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乡村建设呈现繁荣和美景象。然而,城镇化已渗透到村屯,乡村凋零趋势已随时代步伐而渐进。榜圩镇各村屯普遍出现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的现象,乡村萧条冷落迹象明显。比如,紫塘村局旁屯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屯,全屯居住10户人家,前有流水,后有靠山,山脚绿树成荫,屯前土地肥沃,居民生活富足。现全屯举家入城买房居住,屯里空无一人、静悄悄,两排整齐的钢筋混凝土房子全都上锁闭户,四周围草木肆意生长,淹没了进屯水泥路,山脚不时传出低沉的鸟兽声,阴雨天进屯有点凄风苦雨的感觉。每到春节、清明或重要节假日,人们才从城里回来聚合在一起,第二天又是各奔前程。其他村屯也一样,大多是外出或搬迁到城镇居住了,进屯见到的都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房屋大多数都是铁将军守门。比如,塘岜屯158户就有96户房子长期关门闭户,房屋空置率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全屯人口569人,常住人口100人上下。

2. 劳动力缺少。缺少劳动力是制约当前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原因之一。农村缺少就业岗位,乡村文化生活环境明显比不上城镇的优越,不能满足青年人对新生活的仰望和追求,所以,青年人一跨出校门走上社会都是往城镇打工就业,很少留在农村生活,上学的大多都到县城去了,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农村劳动力短缺,产业发展不起来,连自家承包田地都由老年人打理,种田只为口粮,粗耕烂作,收效低。有的农户却用田地来种植“一劳永逸”的果树,甚至撂荒,粮食生产受到制约。有的农户舍不得完全抛开田地,只能是采取农闲外出打工,农忙返回耕种田地,常年两头跑,断断续续,结果打工不稳定,农田效益不高。形成了缺就业岗位-青年外出-缺劳力-产业发展不起来-无岗位的不良循环。

3. 留守儿童不能就近上学。近年来,平果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实行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办学模式,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撤并,初中及以上的全部并校到县城办学,撤销各村屯小学集中到乡镇所在地上学。这给少数缺乏能力接送陪读小孩上学的家庭、以及偏远村屯没有能力到城镇购置房产的农户的小孩上学增加了现实性难题。比如,榜圩镇六里、龙旺、安坤村等十多个自然村屯离镇政府所在地最远的达二三十里路程,周边的福吉、长安、春德、常星、百吉、紫塘等村也都在十多二十里以上。没有能力到城镇购置住房的、没有老人陪送小孩上学的家庭小孩上学便成为一大难题。比如,算是较近的塘岜屯离榜圩中心小学也有10余里路,全屯尚有七八户十多个小孩仍留在老家上学,上幼儿园的必须一对一接送,一到三年级也要接送,四到六年级才勉强自理住校。据调查,这几户人家的老人很少有人会开电摩托或三轮车,乡村又缺乏公交车线路,必须由劳动力接送,误了很多工时。其它各个村屯都存在如此相同的问题,留守乡村上学的约占同级学龄20%左右。

并且,并校后有的迫不及待把学校校址转作他用了。如榜圩中学清朝末年开始办学,原是平果市一所办学历史是悠久的名校,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如国家领导人李兆焯曾在该校就读,并校后当地政府已批准榜圩卫生院入住建设使用。改革开放之前,全县各大队(现村部)都办有大队中心小学和附中,大的自然屯或偏远自然屯办有小学(一到三年级),还从各城镇中小中抽调骨干老师支援乡村教学,有的老师在农村中小学直接干到退休,农村小孩不仅能就近上学,还享受到骨干老师带来的新教学模式。相对而言,如此办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农村老龄化出现。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是当时的基本国策。从此,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优化。农村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与城镇户口计划生育有一定的区别,也就是说农村户口第一胎是男性的,就只能生育一孩;若第一胎是女孩的,间隔四年后可生第二胎。城镇户口的一刀切,只能生一孩(除壮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可生第二胎)。也就说,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到现在的年龄已达四五十岁以上了,其父母也随之陆续进入六七十岁的老年化阶段了。因为子女少,传统的家庭一起相处的亲和养老模式渐微,为了生活子女又要外出打工挣钱糊口,父母老了身边无人照顾,农村又还没有健全集中养老机构,老人只能在家自理养老,晚年生活有点凄凉迹象,有的日常生活如穿衣煮饭都力不从心,有的生病了不能及时住院治疗,有的瘫痪在床找人护理都难,甚至出现极个别的“自生自灭”例子。特别是个别地方存在着薄养厚葬现象,老人晚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照护理,死后却互相攀比,花大钱请道公搞排场,让人看了感觉到寒心。

5. 农村剩男逐年增多,给社会安定造成了隐忧。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40年间,导致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是造成目前剩男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农村青年人群当中,男多女少、彩礼重、女人远走高飞等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婚姻生育现象。据统计,塘岜屯20-35岁青年人156人,其中男97人,女59人,这个年龄段男未婚49人,超50%;女未婚12人,约占有20%。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加上农村女孩子又不甘于留守相对较落后的农村,大多数女孩子从学校毕业后就再不回乡村了,快速容入城市生活环境而“远走高飞”,到全国各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种做和安家,甚至出国,很少再回到原乡结亲了。本来农村女青年就稀少,加上现代人口流动大,农村女孩更加变成了金贵,男孩子只能是“望断南飞雁”,单身汉逐年增多。此外,彩礼重也表现到剩男身上。以前人口流动少,交通不发达,大多婚姻都在乡镇内解决,出乡的婚姻都算是远缘交亲了。那时彩礼也是简单,一般是床上用品,富足的人家嫁妆品最多也是三大件(衣车、单车和手表)。如今人口流动大,交通便利,这给农村男孩子寻找配偶增添了极为不利的因素,甚至可以说难上加难。由于女青年稀少,在婚姻中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从刚接触的谈婚说爱起,女方的第一条件就是探听男方在城镇(指县城以上)是否置有房子,是否购置了豪华小车。一般情况下,仅彩礼少的现金五六万,多的十几几十万元。有的农户为了给孩子置办体面的婚礼,不惜举债操办,婚后即变成债务人。另外,农村剩男中大多文化素质低,一般都是初中文化的多,高中文化少,家庭无产业支撑,经济不景气等。以上这些都是剩男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6. 人情债务重。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具有传统的重情厚义的民族风俗习惯,特别是壮族聚居地,人情往来密切频繁,凡有红白喜事整个村屯的人都要出动,在外地做工的都得赶回来,场面浩大,费用开支重。农村的婚嫁、乔迁、弥月、寿诞、葬丧等红白喜事非常讲究仪式、摆场,不但耗时耗费,消磨人的精力,而且繁衍很多的人情债务。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红白喜事操办程序非常简单快速有效,没有压力,人心舒畅。如婚宴,各亲戚好友每户拿七八斤大米,或三五块钱,大家凑在一起动手煮吃摆台,热情迎送新娘新郎即告大吉大利了;丧葬也仅限本家属内和附近亲邻一同协作把事情办妥后一起吃餐饭就可以了,没有什么人情负债的说法。随着乡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情况就大不同了,红白喜事随礼逐年水涨船高,从几十元到百把元,发展到如今的五六百元起步,上千元算是常情,二三千元才有面子的地步。在农村形成一种风俗,喜事请来,白事自来;喜事人情到人可不到,白事必须人到人情到。这样一来,举办一场丧葬变成了全村人出动,人到越多面子(主人家)越大,八九十桌算少,上百桌的是常态,搞扩大化了。据粗略统计,在农村一户一年遇到婚嫁、乔迁、弥月、寿诞、葬丧等红白喜事少的也有八九次,多的十几二十次,每次人情费上百上千,户年费用上万元,是个不小的开支。人情债之外,还有大操大办沉重的费用。比如,要办一场婚礼,男方除了举债购置房子和小车外,还要筹集十几二十万的彩礼。又如,举办一场丧葬费用超万元。仅请道公一项,开支就很惊人。道公人马组团,必须请12个人员才出山(他们内部已约定,请少的不准出行,更不能独办),从当日17时开罗,到次日9时结束,计两天工日,每人每天工值300元,道头多加200元,纸张、送行等其它费用500元,共计7900元(12X300X2+200+500)。农村老人活着大多数起居生活平淡无奇,甚至有个别都没有得到最起码的人情关怀,但死后隆重操办厚丧却是个个都享受到,明知是做给活人看的,但不管贫富差别,借债也得高调举办。想起来确实有点悲哀啊。

7. 食物浪费严重。这里所讲的食物浪费主要是指农村饮食消费和粮食储存(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浪费略)的浪费,又称为粮食浪费。如今生活好了,加上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吃不饱年代的体验,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没有饥饿年代那么强烈的渴望和爱惜,因而对粮食浪费漠不关心。本节主要讲述农村聚餐宴席和粮食储存的食物浪费。农村的婚嫁、乔迁、弥月、寿诞、升学、葬丧等宴席,除了婚嫁是发请帖外,其他都是自愿主动参加,这给定制饭菜量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而农村人讲究面子,做事都求“冒”头,宁可多不可少,结果造成很大的浪费。以前农户每家都有家庭养猪养鸡的习惯,剩菜剩饭可以拿来喂养猪鸡,现在已很少有人养猪鸡鸭鹅了,剩菜剩饭直接倒掉,浪费大。其次,农户储存的口粮全是暴露存放在房屋墙角或楼顶上,没有建立仓储。以前粮食紧缺,农户对粮食非常珍重,家家户户都建立有木柜或大铁皮桶存放粮食,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如今温饱不愁了,反而对粮食不重视了,或是为了美观好看,农户建房时很少配套建有专属的粮仓,收回的粮食随意放在房屋角落或楼顶上,任由老鼠、虫蛀、禽畜为害,有的经风雾侵蚀回潮而变质,损失浪费严重。

二、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代的重要特征。”这一重要论述为建设“共美共富共享”的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和理论遵循。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消除各种障碍因素,才能把乡村振兴推向治理有效的正轨大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在促进融合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加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应着重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居住人口减少、老龄化、劳力不足、剩男增多、人情债务重、食物浪费等现实问题,以及补齐制约交通、教育、养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基础建设和服务体系,努力把乡村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宜业美丽新农村。

1. 稳住农村居住人口。有人群居住的乡村生产生活才能活跃起来,离开人去谈乡村振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平果市的现状分析,当前城镇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条件不论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等,还是基本生活需求的差距至少在十几二十年。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推行城镇化之后,凡有能力的农民绝大多数都往城镇搬迁居住和进城打工去了,还有一大部分的脱贫户(之前称为贫困户)也享受国家扶持政策搬迁到城镇居住了,剩下的多是不富又接近贫困边缘的中低产农户(简称中人)留守农村,这些农户中人约占农村人口五分之一左右。要让这些农户中人花三四十万到城镇买房居住,能力还不到,在家务农效率又低,收入少,是劳动力的只能留下老人和小孩外出打工去。以上几种因素导致农村居住人口逐年减少。

所以说,稳住留下的这一五分之一的农村中人、改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村中人的年青人多是具备初中文化以上的,只因家庭基础条件或遇到某些难以应付的灾害或困难才使他们成为了中人,只要有人指导、有开发项目,组织他们起来搞好生产生活,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让他们发家致富起来,成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一是盘活农村集体土地和资产,由这些中人管理使用,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创业。有了产业才能提供就业岗位,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村屯的公路基础设施,便于群众发展生产和交通往来。经过前些年村村通大会战以来,农村村屯基本上都通了水泥路,但由于当时财力有限,修建的乡村公路窄小、弯曲、坡陡,只能通过小吨位的车辆,已不适应当前大农业生产流通的发展需求,应予拓宽截直降坡改造,以适应大农业生产需要。比如,塘岜屯进屯必经平治河的桥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平果糖厂资助兴建,只能通过10吨以下的载重车辆,至今已使用了30多年,桥面窄小老化,很有必要重建或扩建。三是保障农村饮水供应和安全卫生。近年来,平果市结合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卫生工程,90%以上的村屯实现自来水供应,饮水安全卫生基本达到目的。但是,大部分是分散建池供水,因分散建池供水容量小,常因气候变化引起来水时断时续,不正常。因此应统一规划建立集中供水,加强现有的供水设施管理使用。四是建立文化活动场所,让农民劳动之余有欢聚娱乐的场所,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五是普及乡村太阳能路灯照明,使乡村夜生活活跃起来。

2. 推广农业机械化,搞集中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根本出路,推广机械化是弥补农村劳力不足的最有效措施。劳动力不足是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最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几点措施:一个是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不但减轻劳动强度,而且达到深耕深松土地、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推广机械化是解决农村劳动不足的必由之路。二是集中农户分散的土地,让专业户或能人租赁统一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比如,荣获百色市10大种粮大户的塘岜屯陆章杰,一直都在家务农,坚持种植水稻。前几年,他见屯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自家的田地没人耕种,有的撂荒,有的由老人粗糙种植,产量低,收入少,他自靠奋勇把无力耕种的农户的150多亩田地集中租赁,购买拖拉机和插秧机等机械进行耕种,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年产160多吨粮食,农户照收租金,每到生产季节又可跟他打工得工钱。三是鼓励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外出打工多年的青年既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经验,鼓励他们带回资金和经验返乡创业,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四是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示范、开发、奖励适合当地发展种植的优势产业项目,以带动面上发展。

3. 应恢复保留村级小学,让留守农村的部分孩子能就近上学。前些年平果市在撤并农村小学时也制定了一些愿意留在农村小学任教老师的激励政策机制,每个月增加工资600元左右,这对部分家庭仍住在农村的老教师和接近退休的老师安心留下教学有所激励作用。因而,在撤并校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各村中心小学仍能延续办学下来,但当这批原先自愿留下的老师一到退休,却少有新的老师去接替,致使农村小学出现缺乏老师的现象,结果不得不完全撤并到乡镇所在地办学。恢复保留村级小学校,是为偏远山村小孩上学的一项惠民实事,也是照顾弱势群体的扶持政策体现,应得到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一是保留原村级小学校校园,已撤并了的学校只准作农村文化、宣传、学习培训场地,不准出租或转让作其它生产性用途。二是政府应从制定政策起考量,比如师范院校实行定向农村的师范专业,鼓励有志于农村教育的知识青年报考师范定向选培专业,毕业后必须在农村小学任教6-10年(时间太短容易出现轮换青黄不接),或是实行轮岗下派的方法,即每个老师必须经历乡村教学五六年资历。三是招聘还未正式就业且自愿的离届师范毕业生到乡村任教,签订农村教育服务年限。四是返聘那些自愿且身体健康、教学水平高的退休老师下乡支教。五是县城公办学校招收初中、高中生时,在同等或略低的条件下优先招收农村小学毕业生,不得设限,不受划学区等为由拒收。

4. 农村老人大多数都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即使子女有能力送养老院集中养老有的也不太愿意,甚至有的老人明确表态:宁可在家里等死,也不愿到养老院里拖延着生。要理解六七十岁这一代老人的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他们前半生是走集体经济,后半生是实行市场经济,观念上仍留存“冲突”的思想;在农村是小熟人圈,大家知根知底,往来密切,感情浓厚,到城镇(养老院)与陌生人相处感觉不自在,孤独感强烈,甚至有隔世的感觉。因此,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有效的养老模式。一是恢复前些年村部的集中养老方式。前些年,紫塘村已在村部建立适合当地的集中养老模式,供养孤寡老人、残疾人、老年人等十余人,建一排平房,有食堂有卫生间,有电视看,顾请一个农民帮他们煮食,村部又供有一片集体土地作菜园,由老人自行耕种蔬菜自给自足,设施环境虽然简陋,但他们活得很愉快,过后又实行县城集中养老而撤散。如现年78岁、又是残疾的陆忠冠孤寡老人,回想原在村部养老时,觉得生活很愉快而满足,自村部养老撤散后他不愿到县城养老院过集中养老生活,目前自己一个人在家自理生活,显得艰苦,旁人看到确实感觉无助而可怜。二是亲戚邻里组合养老。目前农村的住房条件都较宽敞,老人每天都自觉集中到某一家围坐聊天,邻里可以顺着组合养老模式,顾请一个劳力帮他们煮饭即可,让老人相互帮助互理渡过愉快的晚年。农村老人都是闲不住,只要能动都爱下地做一些轻度农活,也可帮助护理有需求的老人,充分发挥农村人互助友爱的优良传统。三是做思想工作,让老人先到县城养老院体验集中养老,以逐步适应集中养老生活。集中养老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目前县城基本建立起集中养老的模式,但农村老人却拒绝。养老责任陪护人应尽量跟老人讲解养老院养老的好处和优点,首先陪护老人到养老院去体验生活十天一个月,让老人慢慢适应养老院的生活。

5. 农村青年要自信自强,刚健有为。从实际情况观察分析,当前农村出现剩男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给社会长期安定埋下了一个隐忧,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村剩男的出现固然有客观的一面,诸如男女比例失衡,彩礼重等实际问题,但也要从个人主观上找原因,比如技能低、生产门路不多、交际圈小、朋友少、沉溺于手机网络游戏等。俗话说,栽有梧桐树,何愁无凤凰。农村青年要树立信心,大胆创新,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加朋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愁找不到对象。据调查,农村青年大多都具备初中文化以上,有少数的职校毕业生,只要能静心下来,学习掌握一二门致富技术,创业致富容易实现。问题是现在的青年人手机不离手,整天低头盯屏幕,不是用来学习知识技能,而是热衷于那些离奇八卦的消息,甚至是玩游戏的。大家要清楚,手机主要功能是用来接听电话和浏览工作群或亲友群通知消息,而不是用来上网游戏。在这里提醒一下,网络时代手机里的大多信息充塞着娱乐化、碎片化、消费化、庸俗化、快餐化的消息,没有多少的知识含量,甚至会误导成网瘾。因此,青年人要自信自觉学习生产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一是积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新开农民技术培训班,掌握一至二门的生产技能,靠技术发家致富,以自己的劳动果实打动女人的芳心。二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见世面,开阔视野。三是广交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渠道,互通有无。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已成为建设生态资源投资的热点,必然吸引广大有志青年到农村广阔的天地创业,也会给农村青年带来新的气象,农村青年要抓住机会,自觉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创业、去交友、去扩展。四是远离网络游戏,一心投入农业生产。袁隆平曾说过:电脑和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必须得下田。当农民的就要下田劳动,专心生产,少看手机,远离网络游戏。五是不断摸索,大胆实践,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比如,乡村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质高效粮食栽培加工、桑蚕种养、畜禽繁殖等优势资源,青年人要根据各自的特长优势,开创适合自身实际的项目,做到开发一项成功一项,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村民走共同致富之路。

6. 移风易俗,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村人情债务源于名目繁多的宴席,有些还借着民族风俗习惯的旗号,行封建迷信活动,如扩大丧葬范围、巫婆卜卦等,都是愚弄人、劳民伤财。农民纯朴,讲究面子,对人情债往来不敢轻言罢休,总拉不下面子,且有相互攀比心理。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一是发挥村干、队干、党员、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红白喜事简办,禁止大操大办,随礼要视个人承受能力,有多的出多,有少的出少,不攀比、不搞面子人情。二是引导鼓励青年人自由婚姻,不索取高额彩礼,同心协力搞生产,携手前行,走出一条幸福美好的生活之路。三是发扬互助友爱精神,邻里相帮,不扩大请客送礼,不攀比、不搞繁文缛节的宴请。四是树立厚养薄葬的优良传统,反对薄养厚葬现象发生。农村老人活着时,子女近亲要在生活、健康、娱乐上给予人文情怀关照,死去时没必要花一大笔冤枉钱请一大帮道公来弄神弄鬼的,要清楚,道公再怎么的高招施展招魂术,人死了也不会活回来,这完全是做给活人看的,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再说,大操大办实质就是大吃大喝,亲人的离去活着的人不是悲伤感怀,而是操心弄吃的,情何以堪?

7. 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不论生活再怎么的富裕充足,人们对食物都要保有一颗敬畏之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光大。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一是在操办宴席时要从节约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支,不盲目浪费。农村办宴席饭菜大锅大锅地煮,量多有余,饭量敞开供应,一剩下就是大半锅的,下一餐又得煮新米,剩下的倒掉,浪费严重。又如,仅荤菜就上桌七八样,且都是大碗装,量很大,一般当场无法吃光,只能打包,有的人碍面子不打包就白白浪费。二是按量备份菜品,保证供应,做到饭足菜饱即可,不摆大鱼大肉而造成浪费。三是建立家庭粮仓。农民收获粮食后,一般只存储口粮,余粮上市销售。农村人一般一年消费谷物约四五百斤,按这个容量和人口数建立专属的仓储,防止粮食受害减损和质量下降。政府应把建立农户家庭粮食仓储当着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基础工程来实施,可以补贴的方式帮助农户建立完整坚实的仓储,达到防潮、防虫目标。四是提倡家庭饲养一些鸡、鸭、鹅、猪等畜禽,让其捡吃尾粮散粮剩粮,做到物尽其用。

【注:本文全是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而写成,不参考任何资料。】

     
【作者简介】陆章流,笔名章彰,男,壮族,平果榜圩人,1960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百色市作协会员,政工师。长期以来潜心研究毛泽东思想。写过新闻通讯、调研材料、工作报告、讲话稿、叙事散文、随笔、杂谈、农业科普和专业论文等类型文稿,散见于一些省市报刊和公众号,多年获得各级报刊(社)奖励。主要有《那年,五七中学搬出深山》《P县炭疽病风波》《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露天电影》等;著有散文作品《山村记忆》《常有岁月可回头》、新闻报道集《业余,我坚持报道平果数十年》等。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