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国资国企改革 > 阅读信息
崔文佳: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党组织的法定地位,国企才有根和魂!
点击:  作者:综合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6-10-14 10:08:48

 

1.webp (5).jpg

 

  10月10日至11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分量十足,总书记的讲话涉及国企的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等等。其中,一些关键表述值得关注:


  一个特色: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

 

  六个力量:

  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1、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2、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

  3、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4、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

  5、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6、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在公道君(ID:bjrbplb)看来,领会这次会议的精神,根本上是要明白,国企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这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回归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认清国有企业的属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更进一步说,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党组织的根本属性内在地统一于“人民”。在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全民利益的重要内容。

    

  认清了国企的身世与使命,我们也就应当明白:国有企业还要不要?国有企业不仅要,而且一定要办好。国有企业要不要加强党的建设?国有企业不仅要党的建设,而且一定要把党的建设搞好。

 

  在中国,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叫国有企业。国企负责人都是先接到党内职务的任命,然后才接到其他任命,履行公司董事会那一套手续。国企负责人固然要管人事、资金和项目,但也须臾不能忘记,自己是党员、是党的干部,首先要履行管党治党的职责,把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鲜明地抓起来。

    

  有人说,自提出“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后,党组织在国企内部的领导地位“一落千丈”。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国企发展过程中更多强调企业属性,这让一些企业和人员产生了错觉,是不是国企要弱化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不是与现代企业制度“格格不入”?

 

  从实际情况看,国企中不同程度存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西方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确实值得借鉴,但这不能成为无视甚至抛弃我们自身独特优势的理由。回望国有企业发展史,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框架内,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履行职权,具有目标上的同一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性的,它本身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靠党的领导来推进。国有企业党组织承担着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大政治责任。发挥好这一制度优势,我们完全可能形成超越西方的更先进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相比西方现代国家更高的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国企高管落马,从侧面反映出国企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党的领导弱化,主体责任缺失,管党治党不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贯彻。痛定思痛,各地专门探索推动国企党建工作,不断增强管党意识。据统计,浙江、重庆等12个省区市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北京、山东、福建等14个省区市出台指导性文件,河南、四川、贵州、新疆等省区专门召开工作推进会,有的省党政主要领导10多次进行专题调研。

    

  由此带来的两大最明显的改观是:提出并重申了国企党组织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将国企党建工作纳入国有企业章程。国有企业设立党组织,有贯穿于决策层、管理层和员工三个层面的党员队伍,势必能够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企业发展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把关定向、动员组织、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提升企业软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凝聚广大职工的力量,增强决策的执行力以及实现企业愿景和目标的战斗力。

    

  此次会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一次溯本清源,也势必进一步强化这些共识。理直气壮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头等大事,坚决抓紧抓实抓好,国企才能懂得在发展大潮中如何存在,才能不辜负共和国长子之名。

 

  (来源:北京日报公道)

 


 

  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内在逻辑 

  (作者:石元波 李庆霞;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webp (6).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统领,形成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三位一体”性。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立场及其内在逻辑

 

  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主要围绕着理想信念、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三个维度坚持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表明了思想信仰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表明了阶级立场,强烈的责任担当表明了如何践行理想信仰。  

 

  1、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

 

  要拧紧理想信念这一“三观”问题的“总开关”。

 

  理想信念的价值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P15)

 

  针对当前社会人们的信仰缺失、信仰错位、信仰混乱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围绕着理想信念的作用以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理想信念是“三观”问题的“总开关”。如果理想信念出问题,人生轨迹就会出问题。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切实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在党员干部如何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问题上提出要求:“老祖宗”不能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常怀敬畏之心;要加大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惩处力度;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

  在青年人如何拧紧“三观”这一“总开关”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青年人“三观”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扣扣子原理”,只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迈好人生的第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讲话,始终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的信心。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

 

  信仰有科学信仰、精神信仰和宗教信仰之别。作为党员干部应该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重任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无论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建设的成果、改革的成功。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自党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将建立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最高理想信念。

 

  毛泽东同志指出:

  “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2](P1059)

  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3](P137)

  江泽民同志指出:

  “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深刻而伟大的历史变革,全党同志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4](P167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中存在的问题时形象地提出“补钙”,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缺钙”就需要通过学习“补钙”。为了警惕“钙”的流失,“补钙”还须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要长期补,经常补,把“补钙”当作自己每天必做的必修课。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心。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的趋势更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选择。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只能走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遵循,更是对当今的世情、国情、民情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三个自信”,其核心依然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心。

 

  2、人民至上的立场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将政治信仰与阶级立场相互统一。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决定了人民至上的立场。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倾心为民、心系百姓”是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前提。

 

  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必须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心手相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情感观方面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途径与方式上,要对人民群众用真情,真心地与百姓交流,用心地工作;在工作方法上要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心声,与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P5)

 

  “为民着想”,号准“民需之脉”是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为民着想”时,强调要号准“民需之脉”。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求什么、怨什么,我们的改革就应针对什么,措施就应对准什么,只有“找准穴位”,才能“击中要害”。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要号准“民需之脉”,就要转变思维,“为民着想”不是“替民做主”,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号准“民需之脉”,就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为群众办“小事”,也要像抓“大事”那样,把好事办实、办好;老百姓的所需之穴位,也正是我们党恰恰要解决、要攻破的要害。

 

  “谋利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核心。

 

  “倾心为民、心系百姓”是前提,“为民着想”是关键,“谋利为民”是核心。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谋利为民”的思想。

 

  在讲到中国梦时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在讲到全面依法治国时说,推进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人民,造福人民;

  在讲到改革时说,要把国家改革的红利变成人民的红包,人民是改革的推动者,更是改革的受益者,无论政府职能怎样转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等等。

  始终贯穿着“谋利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的主题。

 

  3、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践行理想信念

 

  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决定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围绕着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领导干部要勇担重任、青年人要学会担当等维度强调了要以积极的行动践行理想信念。

 

  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续写了精彩的篇章。现在,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时,我们必须接好、跑好并传递好历史的接力棒。我党“进京赶考”的任务还远未结束,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要把“考试”考好,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我们要把握好改革开放的规律,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们要团结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国家建设好、民族发展好。

  这都表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接好、传好历史接力棒的决心和信心。

 

  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如何接好历史的接力棒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要有担重担的勇气、浩气和信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要做到不推诿、不犹豫、不畏惧,关键时刻,要有政治勇气,要敢于亮剑,要知难而上。针对在党员干部中出现的“懒政”、“庸政”、“怠政”等官员不作为现象,应当引起社会关注,那种“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的错误意识和行为,是领导干部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应当受到严肃批评。

 

  青年学生要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青年学生的责任感、担当意识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知行合一,要关心国家、社会和人民,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只要青年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立场、信仰、信念和信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这就更加坚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为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打下理想信念基础。

 

  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观点及其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和群众史观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要学好和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1、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在当代中国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就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我们对国情的判断、对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判断,等等,这都表明我们党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实事求是的党。

 

  牢固树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全局观,坚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改革的系统性问题,关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问题,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问题,关于处理好对内与对外关系问题等,都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要坚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全局观点,要识大体、顾大局,从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树立“问题意识”,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坚持和发展了矛盾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论述,关于社会各个领域矛盾的论述,关于中国式道路选择的论述等,都体现了对矛盾观点的坚持、运用和发展。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良性互动,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坚持实践与认识相统一原理。这一原理也决定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

 

  要实现创新就要解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鼓励青年人要勇于解放思想,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树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

 

  2、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出发,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表面看起来是四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实质上是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目的都在于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和提供政治保障。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继续深化改革,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强化“两个巩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和发展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运用。讲话一方面强调要尊重社会存在,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三个没有变”就是当今中国的社会存在,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强烈冲击。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强化“两个巩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始终“信马”、始终“信共”。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坚持和发展了群众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群众史观,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力军,我们必须凝聚民心,依靠群众参与改革,依靠群众推进改革。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主力军,更是改革成果的直接享有者、受益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为人民而改革。

 

  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方法及其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必然贯穿于方法论中去。恩格斯曾指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P664)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坚持将唯物辩证的世界观贯彻到思想和工作中去,形成了科学创新的思想方法和务实高效的工作方法。

 

  1、科学创新的思想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彻着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既部署“过河”的目标问题,又解决了过河的“桥或船”的方法问题。用战略思维规划问题、用历史思维审视问题、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用底线思维把握原则问题等维度进行了思想方法创新。

 

  第一,善于用战略思维规划问题。战略思维是指善于从全局角度、长远眼光谋划问题,规划布局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论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论述、关于新型大国关系的论述等,都体现出顺应大趋势、把握大方向、谋划大格局的战略思维方式。

 

  第二,善于用历史思维审视问题。历史思维是指善于以史为鉴,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来理解历史、观照历史、展望未来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反复强调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和有益性,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学习党史国史、学习社会主义发展的五百年史和世界史等。

 

  第三,善于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辩证思维的运用,尤其是对矛盾分析法的运用。例如,在论述国内改革问题时,强调要有强烈问题意识,既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又要全面深化改革;在论述国际关系时,强调要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论述党风廉政建设时,坚持“八项规定”、紧紧抓住反“四风”改作风这个重点等。

 

  第四,善于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是指能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打破陈规、勇于探索,在创新过程中创造新成果。

 

  第五,善于用底线思维把握原则问题。底线思维就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立场,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努力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凡事从坏处着想,从好处着手,不仅要看到“坏处”、能解决“难处”、更要争取“好处”。习近平总书记就领导干部的政治底线、做人底线、处事底线、用权底线以及交友底线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

 

  2、务实高效的工作方法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科学创新的思想方法必须与务实高效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否则,再好的思想方法也只能具有理论意义,不具有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工作方法,认为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坚持走调查研究之道,领导身先士卒,把好选人用人关,才能真正做好工作。

 

  第一,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要重视调查研究,首先就要有正确的态度,调查研究时一定要做到“深、实、细、准、效”;其次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方法,深入调研一线,切实提高调研效率。

 

  第二,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抓落实是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抓落实首先就要打好基础,然后放眼未来;抓落实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抓落实就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

 

  第三,高超的领导方法。其一,坚持领导干部作表率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因此领导干部要在改进作风上作表率,要身先士卒,密切联系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勤俭节约,不讲排场,扎实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其二,学会运用科学有效选人用人的方法。“治国之要,首在用人。”[1](P411)在选人用人标准上,好干部要符合和做到“五个标准”;在选人用人理念上要解放思想,用辩证、历史的眼光认识干部,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立场、观点及方法,在此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贯穿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是“三位一体”的,具有一致性。立场决定观点、方法,反之,观点、方法为立场保驾护航。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和人民群众的阶级立场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方法论,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决定了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学习和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人民至上的立场,执政为民,积极践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