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  站内搜索:
刘伯承元帅曾跟一帮高级将领唠叨过:“没有毛主席的调度,你们以为能打出什么战绩?”
点击:1350  作者:青史戏    来源:青史戏今日头条号  发布时间:2025-05-10 11:14:13

 

 

刘伯承元帅曾跟一帮高级将领唠叨过:没有毛主席的调度,你们以为能打出什么战绩?别指望个人聪明才智自个儿瞎搞,那不过是一堆人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的个人计划。正因为有了毛主席那超凡脑袋的正确引导,众人才不是各自为政,才能集思广益、共同商量对策。要知道,这可不是抬杠,而是个团队里有人站出来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1947年仲夏,鲁西南战场硝烟未散。刘伯承站在作战地图前,目光扫过标满红蓝箭头的区域,耳边仿佛还能听见数月前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当时敌军集结了整编第3师、第41师等精锐部队,兵力是我们的1.5倍,美式榴弹炮的数量更是超出我们三倍有余。"老元帅用竹制烟斗轻敲着沙盘边缘:"他们构筑了纵深三十里的防御工事,企图用'滚筒战术'将我们压向黄河故道。"

 

 

指挥所里的油灯将刘伯承的身影拉得老长,他转身望向在座的青年将领们:"但敌人万万没想到,毛主席早已在延安窑洞里看穿了他们的把戏。主席的电报里说'敌进我进,要像尖刀插进黄油',指示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在定陶、巨野一带实施中心突破。"说到这里,老元帅布满皱纹的脸上泛起光彩:"果然,当我们佯装溃退将敌整3师引入大杨湖预设战场时,赵锡田还在做着围歼主力的美梦呢!"

 

这场被后世称作"定陶战役"的经典战例,在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指导下,最终以歼敌1.7万余人、俘获整3师师长的辉煌胜利载入史册。但鲜为人知的是,当胜利捷报传到西柏坡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728日那天给中央发报时,手头的炮弹只剩两个基数了。"刘伯承摘下眼镜擦拭着镜片,仿佛要拭去记忆中的阴霾:"俘虏管理消耗了三分之一的后勤力量,豫皖苏送来的给养只够维持十二天。更棘手的是,胡宗南的20个旅正在向陕北压来。"指挥所里突然安静下来,年轻参谋们屏息听着老帅讲述那个生死攸关的决策时刻。

 

当刘邓提出"在陇海路坚持两个月"的作战方案时,毛主席在729日的复电中展现出了战略家的全局视野:"陕北安危系于刘邓动向,若不能有效牵制胡部,则中央驻地危矣。"

 

 

这封仅有三百余字的电报,改变了中原战场的战略布局。刘伯承回忆道,当时作战室里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声。

 

历史在此刻迎来关键转折。730日黎明,当毛主席关于"不要后方,长驱直入,占领大别山"的补充指示送达时,刘邓大军已经开始秘密集结。为保障这次跨越黄泛区的战略跃进,毛主席不仅调来熟悉地形的郭天民担任参谋长,更从陕甘宁边区挤出3000头骡马补充运输力量。

 

后来的战局发展印证了这一决策的英明:当刘邓大军如尖刀般插入大别山区时,蒋介石不得不从陕北、山东战场抽调33个旅回援,打乱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计划。

 

这种战略与战术的完美配合,早在十二年前的遵义城头就埋下了伏笔。19351月的黔北寒冬里,中央红军正经历着建军以来最黑暗的时刻。湘江战役后的残部衣衫褴褛,8.6万大军锐减至3万余人,指挥层关于行军路线的争论日益激烈。博古、李德坚持按原计划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而毛主席则敏锐意识到这是通往覆灭的绝路。

 

 

在遵义会议的桐油灯下,历史的走向悄然改变。当张闻天系统批判"单纯防御路线"时,周恩来注意到毛主席在军用地图上划出的那条迂回曲线,这正是后来四渡赤水的雏形。朱德元帅晚年回忆:"润之发言时,连窗外的卫兵都屏住了呼吸。他提出的'战略退却中争取主动'的观点,像火柴划破了黑夜。"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字里行间浸透着毛主席的运动战思想。

 

正是这种贯穿始终的战略思维,使得红军在长征中化险为夷。当林彪质疑"走弓背路"浪费时间时,毛主席用"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预言,为巧渡金沙江埋下伏笔;当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时,又是毛主席"向北发展"的坚持,保留了革命火种。从遵义会议到陕甘会师,红军的每一次转折都印证着"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军事智慧。

 

1947年深秋,当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时,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马背上写下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文中"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论述,与十二年前"跳出包围圈争取主动"的思想一脉相承。这种超越时空的战略延续性,在孟良崮全歼整编74师、豫东战役"攻济打援"等经典战例中得到完美展现。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从遵义会议到挺进大别山,从四渡赤水到三大战役,毛主席军事思想始终如北斗星般指引着革命航向。刘伯承元帅晚年总结道:"主席最了不起的,是总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当我们盯着地图上的红蓝箭头时,他已经在勾画整个中国的战略态势图了。"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正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来源:青史戏今日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