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引发了一起惨痛事故。当时,车辆处于智能驾驶模式,车主是一位年轻人。不巧碰上高速公路修路,悲剧瞬间发生,三个年轻生命就此消逝。从曝光视频来看,碰撞发生后,车门未能自动打开。短短几秒,车辆便燃起大火,三位女孩被大火吞噬,目睹这一幕的人无不感到痛心与震撼。
事故发生后,涉事新能源车企的应对方式饱受诟病。一开始,车企试图管控舆论。纸包不住火后,才通过一个粉丝寥寥的账号发布声明,将责任一股脑儿推给高速公路管理方和车主,通篇阅读下来,会让大家觉得整件事情 “不关我的事”。更离谱的是,网络上出现了带节奏的舆论,将矛头指向中国人工智能驾驶领域,华为及其余承东更是被直接点名,被指责虚假宣传智能驾驶,误导车主放心将车辆控制权交给人工智能,导致事故发生。部分人甚至得出 “不能把生命交给人工智能驾驶” 的结论。这种舆论背后,实则是对中国人工智能驾驶技术的全盘否定,一旦得逞,华为及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卖点将被削弱,传统燃油车或许会借机重回优势地位。有网友犀利指出,这就是 “围华救米” 的操作,就是借机将矛头指向整个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试图以个案否定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突破,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论调,实则暗含遏制中国科技崛起的深层动机。
事实上,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焦点,早已从三电系统、车内配置转移到智能驾驶技术上。自华为深度参与造车并推动智驾技术发展后,余承东 “一把干掉BBA” 的豪言正逐步成为现实。华为问界M9一经推出便成为爆款,成功跻身高端豪华汽车行列,打破了西方品牌百年来的垄断。在50万以上的SUV市场,问界M9销量一骑绝尘,超过了排名其后19款车型的销量总和。尚未上市的问界M8,小订数量已突破9万。如今,BBA等豪华品牌纷纷选择与华为合作,引入其智驾技术,丰田等国际汽车巨头也在拥抱华为智驾。国内众多汽车大厂也纷纷不用特斯拉及其他新能源汽车驾驶方案,转而与华为携手,足以证明华为智驾技术的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奥迪与华为合作,计划推出传统汽车的智驾方案。由于电车在速度响应上具有先天优势,若这一方案成功落地,华为智驾将更上一层楼,凭借海量数据,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将进一步提升。
自华为智驾技术推出以来,鲜有事故发生,即便偶有事故,责任也多在车主。例如,车主秦风驾驶问界M7开启智驾功能后,小艺提示激光雷达被灰尘蒙蔽,需及时处理,但秦风未予理会,坚持让车辆继续自动驾驶,最终导致车辆受损。事后,秦风向赛力斯提出高额赔偿要求,甚至指定要一辆问界M9作为赔偿,这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华为智驾技术的认可。
据余承东公布的数据,华为智驾自问世以来,已成功规避了百万次碰撞事故。在网上,鸿蒙智行的智驾技术备受赞誉,还有不少 “华为野生智驾跑分队”,他们自掏腰包为华为收集数据,每月行驶里程至少15000公里。为了让智驾技术更具适应性,他们还专门选择极具挑战性的路线,为此付出了高昂的车损和费用。他们累计贡献数千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这种用户与技术生态的良性互动,在全球汽车工业史上尚属首创,同时也是人民化和智能化的高度结合。
此外,问界M9成功驶出湖北 “第一锅” 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此前,有其他品牌车主质疑问界M9无法完成挑战,一问界M9车主自费前往挑战,并成功证明了车辆的实力,尽管车辆折旧费高达数万元。同时,问界在高速上成功规避 “鬼探头” 和大型连环车祸的视频也屡见不鲜。经鸿蒙智行车主事后测试,事发路段对于鸿蒙智行车辆而言可顺利通过,其他品牌的智驾车辆同样能够通行。
华为智驾技术的成功,让部分人误以为人工智能驾驶技术门槛较低。然而,其他新能源车企在智驾领域的磕磕绊绊,恰恰凸显了华为的技术优势。这就如同中国登月工程,曾让其他国家误以为登月轻而易举,可当他们真正尝试时,才发现其中的艰难。如今美国在登月领域的进展,也比不上中国。鸿蒙智行同样如此,却被舆论带偏,成了事故的 “背锅侠”。一旦这种错误舆论占据上风,中国新兴产业将遭受重创,就像当年温州动车组事件对中国高铁产业的冲击一样。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人工智能驾驶行业的准入门槛,对不达标的技术,要像对待特斯拉FSD那样,在其不成熟阶段限制推广,避免其扰乱整个行业。特斯拉FSD在中国面临数据不足、纯视觉方案适配性差等问题,若能加以改进,仍可参与市场竞争,毕竟良性竞争有助于行业进步。但若是技术不达标的产品进入市场,将产生 “短板效应”,拖累整个行业发展。
此次出事的新能源车企,一直将人工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凭借时尚外观和超跑级速度吸引了不少 “鬼火少年”,在网络上的热度甚至超过了问界M9。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频发的事故,不少网友将其称为 “夺命车”。实际上,若车主能规范驾驶,不依赖智能驾驶功能,事故率本可大幅降低。但车企老板一味追求速度,将其作为卖点,吸引了那些鬼火少年,导致事故频发。此外,新能源汽车多由电脑控制,限制车速对工程师而言并非难事,甚至可以根据驾驶者情况调整性能。但该车企老板却呼吁国家放宽高速公路限速,一旦得逞,车辆速度优势将进一步放大,同时也增加了事故风险。
反观华为鸿蒙智行,其车型外观相对低调,主要受众群体为中老年人。这类消费者驾驶风格较为成熟稳重,避免了因驾驶者不当行为引发的事故。余承东多次强调,“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华为AEB技术领先,在时速120码的情况下仍能实现有效刹停。鸿蒙智行还拥有强大的自动感知和自适应技术,底盘稳定,车辆能够根据路况自动调整行驶状态和车身结构。网络上流传着大量鸿蒙智行成功避险的视频,不少车主感慨,一次成功避险就体现了车辆的价值。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一位 “野生销售员” 能够自发为鸿蒙智行推广,成功推荐2000多台车。这样的野生销售员数量可非常多,都是自掏腰包补贴车主的,若没有可靠的安全保障,消费者很难对其产生信任。
在发展理念上,此次出事的新能源车企与华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华为注重技术研发和安全保障,而该车企则过度依赖营销。凭借营销手段,该车企在性价比和用户吸引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智能驾驶技术虚假宣传。有网友挖出该车企老板的视频,视频中提到企业采购电芯自行组装电池包,虽然降低了成本,但由于 “隔行如隔山”,可能导致电池安全性下降,这也解释了事故发生后车辆为何迅速燃烧。此外,该企业还通过申请竞争对手专利无效、利用市场地位压低零部件采购价格等手段,营造产品的高性价比。但知情人士指出,这种做法破坏了中国汽车等产业生态。更令人担忧的是,该企业的股权结构以及对外国芯片、系统和高科技零部件的依赖,被质疑存在利益输送问题,甚至被指为 “买办企业”。若该企业不改变发展策略,继续胡搅蛮缠,必将阻碍中国新能源产业和人工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必须予以批判。
这起惨痛的新能源汽车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具体事件,我们应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这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教训,值得整个行业铭记。
回望中国高铁发展历程,温州动车事故后的技术革新反而催生了世界领先的复兴号体系。今天的智能驾驶产业同样站在历史转折点,我们既要保持“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更要坚定技术自信。当华为智驾技术开始反向输出给奥迪、丰田等国际巨头,当中国方案逐渐成为全球智能汽车标准的重要参考,这个用创新浇灌的产业,终将在风雨洗礼中成长为参天大树。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李光满|国安部通报“境外企业以汽车智驾为由非法测绘”,这一案件的性质到底有多严重?
2024-10-18张志敏|世界大厂纷纷应用华为智驾,一些中国车企为何怕而不用?
2024-04-10•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