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闫俊玲:东方医哲张仲景
点击:  作者:闫俊玲    来源:周三读书慧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4-02 11:05:21

 

张仲景是河南南阳邓州人。从东汉末到两晋,正史没有张仲景传,后人对张仲景的生卒年也有多种说法。他生也悄然,死也寂静。他写在竹简上的医学著作,在他去世后就散失了。那么,张仲景如何成为医圣的?很多年,我都被这个问题吸引。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最烈。大疫扫荡生民性命,庄稼歉收,灾荒漫野,桓帝不得不下诏自责,说政治出现偏差,灾祸接连不断。大疫使童年的张仲景深受震撼,及长,拜同族医生张伯祖为师。

 

仲景初次从老师那里听说《黄帝内经》讲治未病,非常惊奇!

 

人未病,怎么能治呢?

 

这个追问像一把钥匙,在寻找一扇能打开一个大世界的门。仲景读到了《扁鹊仓公列传》,那故事像种子一样播进了他的心田。仲景对扁鹊能通过察言观色来诊断疾病,而且能诊断疾病于未发之时,尤感兴趣!这极大地打开了他的探索思维。

 

他在日后的《自序》中说自己勤求古训,汲取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书的精华。这是张仲景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研读经历。

 

 

171年到185年,暴发了五次大疫,南阳地区都是重灾区。此间,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一场场血战就在张仲景的家乡发生。然而,诸多县乡村落并非战火都能燃烧到的地方,那荒村破寨是避战避疫的难民聚集地。这个时期的张仲景在南阳各县乡村灾民聚集点行医。

 

建安元年再次暴发大疫,史称建安大疫,张仲景在日后所著《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其宗族人口原有二百多,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这是张仲景写在《自序》中的十二个字。这十二字写尽了他目睹天下生民横死早夭得不到救治的悲怆。

 

可是,怎么救治?

 

治未病!就在这灾难中闪耀出火炬般的光芒。

 

张仲景在病人中穿梭,不会被传染吗?难道他有独特的金刚不坏之身?这个独特的法宝就是!能用于防范的驱邪扶正汤药被发现,它首先在张仲景身上被验证。我甚至感到,我的家乡南阳出现了张仲景并不偶然。从西汉末到东汉末,一次次大疫多围绕南阳蔓延荆州诸郡,扩展到各地。防重于治,在疫病严重的南阳及荆州地区,首先被重视。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张仲景的行医实践中被充分运用。

 

张仲景在《自序》中还说自己博采众方,这四个字里埋伏着无限跋涉。旱灾、蝗灾、瘟疫轮番地肆虐张仲景的家乡。人民遍食草根树皮,势必发现某些草木于某病症有疗效。民间用各种办法抗疫治病救命,也会记下有效的偏方。那是乡野间万民用生命与疫疾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南阳地区瘟疫与战火并炽,民间与疫疾作斗争如此普遍,张仲景在行医中历万千跋涉,才写下这四字:博采众方。

 

无论从书本学来还是从民间采来,张仲景都要在实践中谨慎运用,才能验证其可靠性,才可能写进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伤寒,是包括传染病在内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加上其他疾患称杂病,几乎覆盖了当时所知的所有疾病。换句话说,张仲景这部医学经典是在中国历史上遭遇最严重大疫,最需要防治并用防重于治的年代写成的,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重视治未病的中国智慧。

 

由于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瘟疫持续在南阳地区肆虐,由于张仲景博采众方里有他家乡成千成万民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我甚至坚信:中国历史上的这部医学圣书《伤寒杂病论》,只能出自于东汉末年的南阳张仲景。

 

想到这里,我心中不禁升起无限温暖和崇敬。

 

 

张仲景约在建安七年52岁时任长沙太守,这期间大疫依然严重。病案远多于审刑断狱的案件,于是张仲景便择时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坐公堂为民治病,此举被视为日后中医坐堂看病的发端。

 

建安十三年,华佗因不愿专为曹操一人治病,死于狱中。这件事对张仲景有触动。张仲景在此后辞官,隐于民间行医。他日益感到凭一己之力治病救人实在有限,无数的生命在催促他写下医书留给后世。

 

他撰书的目的有他的《自序》可证,他说自己写出了十六卷,虽不能治愈所有的病,或许能据此见病知源,他还写下若能寻余所集”——我久久凝视那字,感觉他是说如果能寻得我撰集在此的学识,也能基本掌握要领了。遥隔千秋,我感觉张仲景意识到这部书可能在乱世中散失。

 

东汉蔡伦造的纸在乱世中没有条件推广,《伤寒杂病论》是手写在竹简上的。关于张仲景著作撰成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他在撰成初稿后仍无一日不对此书进行增补修订,直至最后卧床不起才搁笔。

 

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一代医圣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逝去了,他所著简册果真散失。这部医学经典是怎样失而复得,同样深深吸引着我。

 

 

岁月走到晋朝,太医令王叔和见到了民间传抄《伤寒杂病论》的断简残章,极为惊叹!

 

当时他正在撰写《脉经》,竟放下自己的著述,去搜集张仲景著作的各种抄本,终于找全了论述伤寒的部分,整理出来即后世所见的《伤寒论》。到北宋,王洙在翰林院所藏的蠹简中发现与《伤寒论》相同的内容,还有论述杂病的内容,经北宋校正医书局将杂病部分整理出来,即传到后世的《金匮要略》。

 

今读张仲景著作,可见那样的精心结撰是如何伴青灯点燃他的心智。他确立了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奠定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他归纳为八纲辨证六经论治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字字句句莫不是建立在哲思的基础上。他的八纲辨证,审辨症候,考虑如何去除妨害身体的因素,祛邪扶正。一句话,全神贯注地关怀的是人而不是病。

 

有人说中医不是科学,中医确实非科学所能概括,它分明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上的超科学的生命大智慧。

 

张仲景论治的最大贡献,是留下了诸多良方,足见他没有什么秘方不可告人,而是毫无保留地告诉世人。

 

行医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救人!

 

这在张仲景的一生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仲景生长的年代并没有鲜花盛开的坦途。瘟疫肆虐,战火烛天,即使在最黑暗最无望的日子,他的心中也举着光明去救人。尊张仲景为医圣,是中国人千年来源自心灵的崇敬。我想,何谓不朽?今天,当我们看到张仲景留下的那么多方剂还在保障众多人的健康,怎能相信张仲景已经不在了呢!

 

来源:周三读书慧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闫俊玲:东方医哲张仲景

    2025-04-02
  • 内容 相关信息

  • 闫俊玲:东方医哲张仲景

    2025-04-02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