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是河南南阳邓州人。从东汉末到两晋,正史没有张仲景传,后人对张仲景的生卒年也有多种说法。他生也悄然,死也寂静。他写在竹简上的医学著作,在他去世后就散失了。那么,张仲景如何成为医圣的?很多年,我都被这个问题吸引。
一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最烈。大疫扫荡生民性命,庄稼歉收,灾荒漫野,桓帝不得不下诏自责,说政治出现偏差,灾祸接连不断。大疫使童年的张仲景深受震撼,及长,拜同族医生张伯祖为师。
仲景初次从老师那里听说《黄帝内经》讲“治未病”,非常惊奇!
“人未病,怎么能治呢?”
这个追问像一把钥匙,在寻找一扇能打开一个大世界的门。仲景读到了《扁鹊仓公列传》,那故事像种子一样播进了他的心田。仲景对扁鹊能通过察言观色来诊断疾病,而且能诊断疾病于未发之时,尤感兴趣!这极大地打开了他的探索思维。
他在日后的《自序》中说自己“勤求古训”,汲取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书的精华。这是张仲景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研读经历。
二
从171年到185年,暴发了五次大疫,南阳地区都是重灾区。此间,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一场场血战就在张仲景的家乡发生。然而,诸多县乡村落并非战火都能燃烧到的地方,那荒村破寨是避战避疫的难民聚集地。这个时期的张仲景在南阳各县乡村灾民聚集点行医。
建安元年再次暴发大疫,史称“建安大疫”,张仲景在日后所著《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其宗族人口原有二百多,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这是张仲景写在《自序》中的十二个字。这十二字写尽了他目睹天下生民横死早夭得不到救治的悲怆。
可是,怎么救治?
“治未病!”就在这灾难中闪耀出火炬般的光芒。
张仲景在病人中穿梭,不会被传染吗?难道他有独特的金刚不坏之身?这个独特的法宝就是“防”!能用于防范的驱邪扶正汤药被发现,它首先在张仲景身上被验证。我甚至感到,我的家乡南阳出现了张仲景并不偶然。从西汉末到东汉末,一次次大疫多围绕南阳蔓延荆州诸郡,扩展到各地。防重于治,在疫病严重的南阳及荆州地区,首先被重视。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张仲景的行医实践中被充分运用。
张仲景在《自序》中还说自己“博采众方”,这四个字里埋伏着无限跋涉。旱灾、蝗灾、瘟疫轮番地肆虐张仲景的家乡。人民遍食草根树皮,势必发现某些草木于某病症有疗效。民间用各种办法抗疫治病救命,也会记下有效的偏方。那是乡野间万民用生命与疫疾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南阳地区瘟疫与战火并炽,民间与疫疾作斗争如此普遍,张仲景在行医中历万千跋涉,才写下这四字:博采众方。
无论从书本学来还是从民间采来,张仲景都要在实践中谨慎运用,才能验证其可靠性,才可能写进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伤寒”,是包括传染病在内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加上其他疾患称“杂病”,几乎覆盖了当时所知的所有疾病。换句话说,张仲景这部医学经典是在中国历史上遭遇最严重大疫,最需要“防治并用”且“防重于治”的年代写成的,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重视“治未病”的中国智慧。
由于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瘟疫持续在南阳地区肆虐,由于张仲景“博采众方”里有他家乡成千成万民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我甚至坚信:中国历史上的这部医学圣书《伤寒杂病论》,只能出自于东汉末年的南阳张仲景。
想到这里,我心中不禁升起无限温暖和崇敬。
三
张仲景约在建安七年52岁时任长沙太守,这期间大疫依然严重。病案远多于审刑断狱的案件,于是张仲景便择时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坐公堂为民治病,此举被视为日后中医“坐堂看病”的发端。
建安十三年,华佗因不愿专为曹操一人治病,死于狱中。这件事对张仲景有触动。张仲景在此后辞官,隐于民间行医。他日益感到凭一己之力治病救人实在有限,无数的生命在催促他写下医书留给后世。
他撰书的目的有他的《自序》可证,他说自己写出了十六卷,虽不能治愈所有的病,或许能据此见病知源,他还写下“若能寻余所集”——我久久凝视那“寻”字,感觉他是说“如果能寻得我撰集在此的学识”,也能基本掌握要领了。遥隔千秋,我感觉张仲景意识到这部书可能在乱世中散失。
东汉蔡伦造的纸在乱世中没有条件推广,《伤寒杂病论》是手写在竹简上的。关于张仲景著作撰成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他在撰成初稿后仍无一日不对此书进行增补修订,直至最后卧床不起才搁笔。
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一代医圣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逝去了,他所著简册果真散失。这部医学经典是怎样失而复得,同样深深吸引着我。
四
岁月走到晋朝,太医令王叔和见到了民间传抄《伤寒杂病论》的断简残章,极为惊叹!
当时他正在撰写《脉经》,竟放下自己的著述,去搜集张仲景著作的各种抄本,终于找全了论述伤寒的部分,整理出来即后世所见的《伤寒论》。到北宋,王洙在翰林院所藏的蠹简中发现与《伤寒论》相同的内容,还有论述杂病的内容,经北宋校正医书局将杂病部分整理出来,即传到后世的《金匮要略》。
今读张仲景著作,可见那样的精心结撰是如何伴青灯点燃他的心智。他确立了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奠定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他归纳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字字句句莫不是建立在哲思的基础上。他的八纲辨证,审辨症候,考虑如何去除妨害身体的因素,祛邪扶正。一句话,全神贯注地关怀的是人而不是病。
有人说中医不是科学,中医确实非科学所能概括,它分明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上的超科学的生命大智慧。
张仲景“论治”的最大贡献,是留下了诸多良方,足见他没有什么秘方不可告人,而是毫无保留地告诉世人。
行医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救人!
这在张仲景的一生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仲景生长的年代并没有鲜花盛开的坦途。瘟疫肆虐,战火烛天,即使在最黑暗最无望的日子,他的心中也举着光明去救人。尊张仲景为医圣,是中国人千年来源自心灵的崇敬。我想,何谓不朽?今天,当我们看到张仲景留下的那么多方剂还在保障众多人的健康,怎能相信张仲景已经不在了呢!
来源:周三读书慧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