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的南中校园 AI生成图片
我的故乡河北献县河道密布,纵横交错,说上名的就有滹沱河、滏阳河、子牙河。我年轻时生活了18年的地方叫南河头公社,现为南河头乡,多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南河究竟是指哪条河,它流经哪里?由于世事变迁,河流改道,要弄清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也就不在这上面刻意追究了,但是我的心中却总有一个挥之不去,亦又诗一般的念头:我不知南河在哪里,却知道它的头在哪里!这“头”里有我青春永驻的南中、有古老而又焕发活力的单桥,还有远离北京的燕啤味道。
南河头中学是我的高中母校,梦里常回的地方。
那些年,晨光熹微时我们便来到了学校,青砖黛瓦的教室掩映在白杨树间。透过不算明亮的窗户,依稀可见脱漆的课桌上歪歪斜斜地刻着你我的名字,一扇窗棂上糊着泛黄的报纸,风过时沙沙作响,裹挟着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上,像细雪。斑驳的水泥黑板,总让我想起数学老师身着蓝色中式夹袄的背影,漂亮的板书间,那大大小小的抛物线总是相似的。
教室后墙根下,不算整齐地排列着各种样式的破旧自行车,有轻便的,有水管的,有原装的,有自攒的,有没脚蹬的,有没铃铛的,千奇百怪像个自行车博物馆。午间悠扬的笛声从隔壁教室飘来,伴着刚从学校厨房里取回的一个个手绢午饭包的特殊味道在校园里回荡。那些年,我们还总爱在午休时坐在教室外的屋檐下听学校大喇叭的广播,小说联播《艳阳天》让我们津津乐道,中美建交公报让我们如雷贯耳......
每个教室外山墙上都有一面黑板报在那里经风沐雨。记得蝉鸣最盛的午后,在老槐树上那口铜钟的余韵里,总夹杂着我们几个秀才在板报上书写的窸窣声。暮色四合后,总有三两个女生站在黑板报前借着微弱的月光品头论足。嘿嘿,白杨树似乎听见了那个时代男女生间轻不外露的青春心悸。
而今白杨早已淹没了屋顶,枝桠间漏下的光斑依旧在地上游移,只是再不见蓝墨水洇染的作业本摊在窗台晾晒。那些翻飞的纸页,连同砖墙上的苔痕,都化作春夜细雨,一遍遍打湿我半梦半醒的眼帘。
南中安在?我的老师同学,你们都好吧!
位于河北献县南河头乡滹沱河故道上的单桥
晨雾里单桥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五孔石拱倒映在滹沱河故道上,桥墩上斑驳的青苔诉说着四百年的风霜,桥上的石狮子在夕阳里镀上一层金边,桥上的石板被无数脚步打磨得发亮,深深的车辙里积着昨夜的雨水,倒映着五光十色的身影。这是我不久前游览故乡单桥的印象,如今这里已是献县最著名的文物景点和网红打卡地。
其实,在我的儿时记忆里这座桥并没有那么光鲜亮丽。那时,这是一座废桥,河已断流,桥两侧成了老乡们的菜园。与这个桥结缘是由于50年前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说明文叫《中国石拱桥》。书中那座桥并不是家乡的单桥,而是中国最有名的河北赵州桥。老师为了让我们增加感性认识,曾带我们去单桥现场教学。打那时起我对这座桥的来龙去脉就有了一个大概了解。古滹沱河向以凶猛著称,冬天不结冰。建文三年,燕王朱棣在此打过一仗,史称单家桥之战,那时的单桥还是一座破败的木桥。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时,留下两位皇帝足迹的已经是这座坚固宏伟的石桥了。资料记载现在的单桥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设计者成功吸收了赵州桥、卢沟桥等古代石拱桥的建筑精华,同时根据地形特征和实际需要,打破了古建筑对称的传统格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创下了“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纪录。
单桥耗资巨大,但是没有花用国库一文钱。上至官绅,下至平民,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出工出力。由于单桥建桥资金全部由募化而来,故又称“善人桥”。单桥出土有建桥功德碑,记得有一次我陪父亲到单桥游览,谁知他的注意力不在桥上,而是驻足这个功德碑,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突然,父亲兴奋起来,他说,这回终于弄清楚了,这桥有咱祖上捐得钱。我们仔细一看,上面的确有双疃屯周万慧千总领村民捐款捐物的记载。父亲说这个双疃屯就是现在咱村樊屯,这个周万慧千总就是他的十辈祖爷。看着这功德碑和父亲如获至宝的眼神,我感觉突然拉近了自己与这桥的距离,噢,原来这单桥还有我们老周家的“股份”!
如今的单桥周边已是著名的3A风景区,作为景区之魂的它静卧在古滹沱河上,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河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位于河北献县南河头乡的北京燕京啤酒厂
在我们南河头乡有一座现代化的企业——河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初春的南河燕啤,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5万瓶/小时的瓶装智能化啤酒生产线开足马力,一瓶瓶啤酒在流水线上鱼贯而出,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包装、运输等工作,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彰显着企业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听说这座厂房是改革开放后献县招商引资的成果,牵线的是当时在京收酒瓶的一个献县人。大都市的企业为什么看上了当时还尚荒凉的南河头乡,当地人说,因为这里水好。这话不假,不信你百度一下便知,河北燕京的生产用水全部取自地下470米的深水井,经反渗透膜过滤后,完全符合国家啤酒优质酿造水的标准。这个标准什么样咱不知,但记得我们当时上高中时学校附近有口这个深度的机井,那时还没有自来水,学校拉来水后存在一个大缸里,渴了我们就直接饮用,那柔软微甜的味道至今不忘。
其实这座现代化企业的“底盘”曾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砖厂,当年这里曾车水马龙张显着那个时代的繁荣,是我儿时记忆中家乡最为高大宏伟的建筑。当年我们一些小伙伴曾徒步十余里,趁砖出窑间隙,手拉手钻进那黑乎乎的窑洞,在那四通八达的“宫殿”里转上几个来回。后来学了相似三角形,数学老师又曾带我们来到窑厂,用简易方法来目测那高高矗立的大烟囱的高度,记得是70多米。后来随着环保政策的施行,这类燃煤企业不吃香了,再到后来,它们在一片烟雾中轰然倒塌......
儿时记忆中“定海神针”般的大烟囱永远消失了,延续而来的是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南河燕啤已经成了当地的纳税大户,每年献县燕京啤酒文化节更是如期而至,南河燕啤散发着家乡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特有味道!
作者:周书怀;来源:书怀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