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资本无国界,但商人有祖国——奸商李嘉诚
点击:  作者:石玉先生    来源:思饵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3-17 15:26:50

 

 

李嘉诚近期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关键港口)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的事件,引发了关于其行为是否涉及“卖国”的激烈争议。

 

这一争议的核心在于资本全球流动与商人国家责任之间的冲突,尤其在当前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李嘉诚的商业决策被置于民族利益的对立面进行审视。

 

交易背景与争议焦点:

 

202534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43个港口资产。

 

这些港口包括:

 

巴拿马运河咽喉港口(占全球海运贸易6%,中国21%货轮必经之路)

 

荷兰、墨西哥、秘鲁等地的战略港口。

 

该交易的时间点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高度重合: 

 

20251月特朗普上台后,公开宣称要“武力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

 

20252月美国务卿鲁比奥施压巴拿马退出“一带一路”,并启动对长和港口的合法性审查;

 

交易公告发布于特朗普国会演讲前夜,贝莱德CEO芬克被曝与白宫密谋。

 

一、交易本质:商业逻辑与政治算计的博弈

 

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通过此次交易将负债率从23.6%降至18%,并套现190亿美元以优化资产结构。

 

但巴拿马运河承担中国60%以上对美贸易海运,美国若通过控制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可以在航运上对中国进行限制和干扰,例如收取高额通行费、限制中国货轮通行等,这将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数据显示,中国经巴拿马运河进口的铜、铅精矿占比分别达34.7%31.4%,若运输成本攀升,将重创国内产业链。

 

此外,和记港口的信息系统积累了中国货轮28年的航行数据,这些数据可能会通过贝莱德的金融网络流向五角大楼,从而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贝莱德CEO拉里·芬克与特朗普政府的密切关系,更使交易被质疑为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政治操作。

 

在商业逻辑层面,即便交易符合资本避险需求,出售港口的操作与李嘉诚2012年抛售内地地产、2022年清仓英国资产的策略一脉相承。

 

李嘉诚历史上的类似行为:

 

投资英国Orange电信:1993年,李嘉诚投资英国Orange电信,7年狂赚1671亿港元,但随后将核心技术拱手让予西方。

 

出售香港资产:在香港回归前,李嘉诚大量出售香港的资产,引发了市场的动荡和社会的不满。

 

二、官方定调:企业家家国情怀的警示

 

香港《大公报》313日发表题为《莫天真 勿糊涂》的评论文章,指长和与贝莱德这笔交易是美国运用国家力量,通过胁迫、施压等卑鄙手段,侵吞他国正当权益的霸权行径,是包装成“商业行为”的强权政治。

 

 

文章认为,美国或将以此交易为“范本”,控制世界更多关键港口,并用“长臂管辖”实施针对手段,让中国船舶“无处可靠”。文章还指出,面对如此大事大义大节,有关企业当三思,应好好想想有关问题的性质和要害是什么,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么立场、站在哪一边。

 

国务院港澳办罕见连续转载《大公报》评论,直指交易“绝非普通商业行为”,质问其是否站在国家立场。

 

评论强调,真正的企业家应如霍英东、任正非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绑定,而非在关键时刻“倒向霸权”。

 

315日,《大公报》再次发文,质问长和为何如此轻易将这么多重要港口转让给不怀好意的美国势力?

 

表面宣称的商业行为暗中藏着怎样的政治算计?

 

所谓“精明”的交易有没有考量国家民族利益?这般选择是否在助纣为虐、贻害中国和世界?

 

在大是大非面前,当事的企业家应怎么取舍,带领企业驶向何方?文章痛斥,如果选择与美国政客共舞,倒行逆施,或许一时可赚到大钱,“但最终是没有前途,更会背上历史骂名的。”这不是李嘉诚第一次因为“不爱国”而挨骂。

 

2015年前后,李嘉诚大量抛售中国资产,招来舆论讨伐。很多人指责李嘉诚在中国赚了大钱,却不看好中国市场前景,是“奸商”行为,“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三、历史镜鉴:资本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张力

 

李嘉诚近年频繁抛售中国资产转向欧洲投资的模式,被批评为“去中国化”投机。

 

对比霍英东抗美援朝期间突破封锁运物资、包玉刚支持中国造船业崛起等爱国案例,其“在商言商”立场显得格格不入。

 

《大公报》更以“若为短期利益背弃大义,终将被钉上历史耻辱柱”警示资本“脱轨”风险。

 

 

四、深层反思:企业家角色的伦理边界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一方面需遵循资本逐利规律,另一方面需承担家国责任。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在国际打压中坚守技术主权的选择,与李嘉诚形成鲜明对比。正如港澳办所强调的“五要”原则,民营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软实力。李嘉诚的港口交易虽符合资本避险逻辑,但在中美战略博弈白热化的背景下,其选择客观上为美国遏制中国提供了支点。

 

这不仅考验企业家的历史视野,更凸显在民族复兴进程中,资本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正如《大公报》所言:

 

“资本无国界,但企业家必须有祖国。”

 

作者石玉先生;来源:思饵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