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马文科:南疆战场,淬炼无为而为魂
点击:  作者:马文科    来源: 五色之翼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2-23 12:04:23

 

 摄影记者马东京(马夫)

 

倡导自以为小,是否表示要反其大而逆向之,处处谦恭,时时卑微,事事无为?

忆起八十年代中期赴老山前线任战地记者时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一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我与摄影记者马东京赶往前沿阵地采访,吉普车从指挥部一出发,敌军的炮弹就像是长了眼睛似的追着我们打。第一次赴前沿阵地,我不免有点儿紧张,心在肚里像兔子似的乱跳。

 

哥们,放心!没事!曾多次提着脑袋上过最前沿阵地、踩过哑巴地雷、遭遇无数险情却大难不死的马东京,像没事儿一样拍拍我的肩膀说:咱们前线的驾驶员都是身经百战的棒小伙儿,对面的那些都是瞎子、聋子、哑巴,保准打不着咱们!

 

只见坐在驾驶室的这位光头小伙,开车技术真叫棒!一忽儿快,一忽儿慢,一会儿来个急刹车,一会儿把油门踩到底,飞似地狂奔,弄得敌人怎么也瞄不准。两个小时过后,车子已越过三转弯危险地带。兄弟!快!快停车!由于出发前几杯啤酒下肚,我实在是有点儿憋不住了。跳下车,就在我站在那儿还未方便完,突然,一发空爆弹在百米外的空中开花。一声巨响过后,我听见左手提的钢盔咣当一声,低头一瞧,天啊!一块炮弹碎片把钢盔撞击出一个深槽,弹片掉在地上,我随手捡起,哎哟!手掌立马烙上了红红的印记,捏着这块滚烫的碎弹片,我飞似地蹬上了车……

 

生与死,仅有咫尺之距。

 

 

在前沿阵地,七天八夜,我们几乎未合眼,连轴转采访,每个哨所和猫耳洞都有感人肺腑的生动事例,值得大书特书。但是,战地报道如何走出千篇一律的雷同套路?一天,在A号阵地,一位楞头青士兵玩笑式的将了我一"":你们战地记者,难道除了写冲啊杀啊刺刀见红啊这些,我们不再有别的?干嘛不广泛点啊!战士的批评建言,一下子开阔了我的思路,是啊!战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什么才是当代军人的崭新风貌?

 

几天后,我和某团宣传股王干事在拉那口阵地,偶尔发现几封后方同志答复前线战士提问的信件,这些信件经过战火,有的缺页,有的撕破,有的揉绉,有的沾着血迹,有的还是从烈士的口袋里发现的。在这些信中,他们对祖国建设关心备至,有的提出:"为什么机构越减越肿?”“为什么基层忙乱有增无减?还有的讲到了干部制度、端正党风、反腐倡廉、政治工作等问题。我们问战士:"你们为什么要探讨这些问题?"他们说,我们在前方不惜流血牺牲,目的就是为了祖国强盛。现在党中央的路线正确,祖国一天强过一天,这个,我们打心眼里高兴。但是从亲友和同龄人的来信中,我们也知道社会上还有些消极东西,比如我们家乡那里今天埋水管,明天埋电线,后天又下煤气管,挖了埋,埋了又挖,成天挖路不止。到底是什么原因,心里想不通,很着急,于是就要议论,你说这算不算为国分忧?

 

听着听着,我的心为之一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的双重变奏,如暴风骤雨般荡涤着国人的思想藩篱,面对扑面而来的新生事物,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参政议政热情高涨,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人不理解,发牢骚讲怪话。这股风不可避免传导到部队。

 

为了寻求答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战士们纷纷写信给后方各界人士,希望得到指点。尽管回信者不多,给他们以满意的解答的更少。但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不断给他们写信,在部队引起强烈反响。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某团唐政委的一则战地日记,解开了这道秘密。

 

老山,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硝烟弥漫的阵地上一片宁静,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浑身泥土,满脸烟尘的战士们,有的擦拭武器,有的喝水嚼饼干,也有人把话题转到战斗前的趣谈上来:

 

前几天从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我们家乡来了个检查团,一个月吃喝就花了87000多元。纠正不正之风搞了好些年,为什么有的干部还是《准则》心中留,酒肉穿肠过呢?"

 

还有哪!有一个城市成立打狗办,也要一名主要领导人挂帅。常说领导不必事必躬亲,为什么有些地方鸡毛蒜皮的事也非得领导出面不可呢?"

 

……

 

胸怀祖国的战士们越谈越焦急,越想心头的疑云更浓,他们把探询的目光投向从机关来的一位干部。

 

这位干部想起新华社的内部刊物几次发表过军委办公厅干部张立写的文章,谈的大都是编织体制、干部制度改革方面的建议。于是说:咱们不妨写信向这位同志请教请教!

 

他的提议一出口,战士们掏出钢笔,撕下罐头盒上的商标纸,垫在枪托上奋笔疾书,不一会儿便写好了好几封信。

 

一星期后,一封六千余字的长信从北京飞到老山,战士们你抢我夺,争相传抄。有的一边阅读,一边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好!”“说得对呀!"太解渴啦!"。战士张小弟给张立写信说:过去我总觉得这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想不到你却提出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法。我看了你的信以后,心里亮了,觉得我们的改革大有希望!想到这些,打仗的劲头更足了!几天后,这个战士牺牲了。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同志们从他的衣兜里发现了几张张立复信的残页。

 

五连指导员胡汝魁有幸获得了这封信的抄件,读后只觉地顿开茅塞,禁不住连声赞叹:好教材,好教材!"因为信上讲的都是平日战士们向他提出的难题。所以他连夜摘抄在战地日记上。第二天便拿起电话,给猫耳洞的战士讲了一课。有的战士说:指导员,你这堂课讲掉了我们的疑虑,讲出了我们的信心!

 

这不就是当代军人的崭新风貌吗?

 

我心中惊喜万分,直觉到一股新风扑面而来。老山战士的思绪已远远超出了弹丸之地,他们身居猫耳洞,想的是祖国四化,关心的是改革开放,他们思想的脉络,已紧紧地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了。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说来也巧,当我冒昧将采访到的线索向未曾谋面的人民日报军事记者罗同松做了介绍,这位刚陪同邓朴方先生从老山慰问回京的老军人感慨不已,脱口而出:我在前线也了解到这一线索,正准备向你们作深入调查写篇东西呢。他显得异常兴奋,继续说:50年前,鲁迅先生和许广平鸿雁传书,畅叙国事,传递友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两地书》。如今,前线猫耳洞官兵与后方机关干部书信频传,纵论国家大事,我们就联袂书写一篇今日两地书"的战地通讯吧!

 

 

左起:张立、马文科、罗同松

 

一拍即合,分工合作,他在北京采访张立,我在前线继续了解情况。

 

经过两个月深入采访,待到我俩碰面谋划如何写作时,面对丰富的素材,竟然有一种不谋而合之感:两地书本身就很新鲜生动,只要我们有如导游,把亲眼看到的如实记录,如实反映,如实描述,完全可以达到意景统一那样一种和谐自然美的目的,会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前线将士那种淳朴高尚的内心世界。

 

写作,可以说一气呵成,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形成。

 

开篇巧用某团唐政委的战地日记内容,冠名鸿雁从战火硝烟中飞来。

 

第二节,罐头商标纸上论国事:这一封封来自前线的信件,有的写在罐头商标纸上、香烟盒上,有的已经浸泡过雨水,沾满了汗渍或血迹,还有的被战火烧得残缺不全。个别战士将新写好后来不及交给战友带下阵地发邮便牺牲了。所有的信件,都喷吐着火焰般的激情,充满了纯真的希望。

 

一天,守卫在前沿阵地的士兵韩群飞,从人民日报上看到某省由于机构雍肿每年办公经费要化四千多万元的消息,心里一阵酸楚,不由地想起曾经看到一所小学的课桌坑坑洼洼,学生写字十分不便。于是给张立修书,机构减而复肿的根子究竟在哪里?如果我们能尽快解决机构臃肿问题,省下一些钱发展教育事业,使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平整的课桌该多好啊!盼望你把这个问题探讨一下。"接着,我们笔锋一转,描述了韩群飞写这封信的艰难处境:这封只有二三百字的信,是手握钢枪,身在疆场的战士用了三天写成的!轰鸣的炮声,常常打断他的思路;暴雨来了,无法书写,他只好用匕首把观点记在石壁上;问题考虑成熟后,却又找不到纸,后来,好不容易捡到一张糖水桔子罐头商标纸,钢笔又没有水了,夜幕降临,送给养的人员来到阵地,韩群飞别无他求,只是说要讨几滴墨水,他用笔尖对着战友的笔尖,吸了几滴,才把这封字字烫人的信写成。

 

张立掂着这封信,无法确定这张纸条的分量,只觉得字字句句撞击着自己的心肺。他想:我们身在后方,对战士们提出的问题若是无动于衷,那将愧对南疆,罪莫能恕。可是,战士提出的问题,解答起来并非易事。张立决心不使战士们失望,缺乏资料,他四处查找。一天傍晚去公共厕所,他发现尿池里有张碎报纸,上面有段正需要的资料,便赶紧把那篇报纸捞起来仔细阅读。周围的人以为他精神失常,两个儿童吓得提着裤子跑了。张立每天要完成大量本职工作,白天没有空,他就在晚上加班加点,就连走路吃饭都在苦思冥想。有回他下班回家竟失足掉下了楼梯,额头碰起一个大疙瘩。一天,他去机场接人,走一路想一路。到达目的地后,他竟问司机李满意:"我们到这儿来干啥?"他这样苦熬了几天几夜,一封有理有据、旁征博引的长信写成了。

 

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人民"这一段中,着重描述了老山西山,前方后方,在频频传书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故事:一天,张立准备给一位战士回信解答"为什么年年强调改进机关作风,推诿扯皮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的问题。他拿起笔来陷入了沉思,要解开这个问题。必须对机关的纵横结构进行剖析。但是自己手头的两份资料是头两年为研究机关编制而写的。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再用这个材料提供的数据还有没有说服力?前线的同志了解到张立的困难,便纷纷给他来信提供素材。某团组织股长王升基花了七天时间做了份统计表,把机关每小时的工作状况详细登记,统计起来寄给他做参考。一次团政委唐宏印看了张立写的"为什么近几年军队干部的级别提了,钱也加了,不安心的面反而大了"的复信后,觉得他对改革以职务工资为主的干部工资结构论述的不尽全面。于是写信向张立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看了这封来信,张立不住地连声称赞:很有见地,很有价值!"

 

这几年张立给前线战友写信一百三十多封。战斗间隙,几位同志把这些收集整理,其中论述干部制度的12篇,论述编制体制的9篇,论述领导决策科学化的4篇,论述端正党风的两篇,论述政治工作的6篇。这些以书信形式出现的文章,不但使前方战士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而且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结尾这里没有左顾右盼的审慎防线一章中,我们这样写道:前方将士与张力的往返书信,至诚坦率,突破了那种左顾右盼的审慎防线。

 

战士张光锐在致张立的信中,直率到了惊人的地步:"报上天天说精简,可谁也不见机构减少。个别地方办一件事要盖上百个公章。有人怀疑这种状况是制度造成的……

 

张立的回信更坦率:"有些问题比你说的还要重。1983年精简时,一般的省级机关有50个厅局,现在有的已发展到70多个。文化大革命前,县级机关只有350人,现在有的已近900人。"

 

写到这里,张立有理有据地指出,人民政权机关最有利于精简的道理,分析了机构越来越庞大除了官僚主义、机关职能方面的原因外。主要还是由于传统的编制体制思想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趋势造成的。他讲了现行编制的四点缺陷,设计出未来政权机关的蓝图。

 

有人担心张立提出的观点过于"锋芒毕露",提醒他别那么直来直去。他笑了笑说:"我们机关干部的责任就是帮助领导出主意,只有像战士那样忠诚坦率,才能真正为上级拾遗补缺。如果做个"风向标",哪股风来了往哪歪,只能给领导帮倒忙。"

 

如今,张立的抽屉里还珍藏着前线一位伤员的来信。那位伤员说,有篇文章讲到300多名厂长反映宏观决策变化快,企业无所适从。他想写信请机关研究一下为什么有的决策朝令夕改。周围的同志都为他捏一把汗,怕这样做会被说成看不清大好形势。这位伤员在信中语重心长地说:在战场上,当敌人向我们挑衅时,我们义无反顾地进行反击。对待在前进路上出现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瞻前顾后呢!

 

张立研究问题遇到"险情"踌躇不前吋,只要取出这封信来看看,便觉得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督促着自己。

 

战地通讯《今日两地书》经七易其稿,发表于1986115日人民日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今日两地书》发表后,立即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雪片似的读者来信来电飘入编辑部,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军区领导、省委书记,下至工农商学兵、机关干部以及海外同胞,一致赞扬前方将士与后方机关干部"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已任"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人民日报连续三天以喜读两地书,纵议天下事"为通栏标题,选登部分读者来信。

 

前线部队政委宫永丰在应邀出席人民日报的座谈会上说,在血与火的战场,我们容不得敌人抢占祖国一寸土地,对国家改革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象儿子体贴母亲那样,总想为妈妈多出点主意,多分些忧虑。战争,使官兵时刻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越是置身险地,越想早一些把对祖国的关切讲出来,早一些为袓国富强献计献策,这就是我们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猫耳洞士兵代表薛新民将一枚军功章和一条只有突击队员才有资格佩带的大红绸缎带送给报社领导。守卫在生死线最前沿阵地的战士们信中说,我们不需要赞美,也不需要称作英雄。我们在前方流血牺牲,图的就是祖国能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

 

我们并不是傻大兵,从不把自己看作无所谓的小人物。振兴中华,匹夫有责,只要国人都能以主人翁态度思考关注改革建设,而不是将自己置身事外,国家复兴指日可待。不少后方党政军工作人员表示,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矛盾面前,是指手划脚,牢骚满腹,还是以国为怀,献计献策,对每个人都是个试金石。我们应以前线将士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人民"为榜样。也有海外同胞写道,富国在谋。今睹前方将士与后方干部潜心于此,诚感国家四化大业之福也!一位全国政协副主席说,军队有个好传统,就是关心国家大事,《今日两地书》充分体现了这个传统,位卑未敢忘忧国,小人物想大事,敢说不乱说,真了不起……

 

一篇报道,从而引发亿万民众树立牢骚怪话无助于问题解决,唯有胸怀祖国,关心改革,献计献策才能振兴中华的主人翁意识。

 

当年,《今日两地书》荣获第八届全国好新闻首次设立的特等奖,特等奖奖金500元,当时500元算一笔巨款,等同一名烈士的抚恤金。我和罗记者商量决定,将这笔"巨款"以无名氏之名捐赠给麻栗坡烈士陵园。

 

记得在首都剧场颁奖典礼合影时,全场座无虚席的新闻界人士齐声呼唤;"让前线记者站在最前边最中央,所有领导们靠边站!八十年代,方兴未艾的改革春风里,军人的地位一直挺立潮头。

 

时光荏苒,转瞬间,三十多年过去了。老山前线将士当初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已任"的主人翁意识,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梦值得发扬光大的精神支柱!

 

《今日两地书》具有金子般价值:这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自以为小砺大器。

 

作者简介:马文科,1969年入伍,戍边宁夏、甘肃,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历任排长,干事,宣传处长,政治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多部文学著作,获得过全国好新闻特等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来源:五色之翼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马文科:南疆战场,淬炼无为而为魂

    2025-02-23
  • 内容 相关信息

  • 马文科:南疆战场,淬炼无为而为魂

    2025-02-23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