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田鹏颖:雷锋精神的世界意义
点击:  作者:田鹏颖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23-03-06 10:07:36

 

1.jpg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用“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科学概括“雷锋精神”。

 

今天,当深情回顾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年来,我们讲雷锋故事、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的历史,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便不禁发现,如果从雷锋精神的守正创新、现实转化、文化底蕴等多重维度透视,那么雷锋精神既属于中华民族,又属于整个人类,既属于中国,又属于全世界,并正向世界展现着对社会发展、世界治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文化价值,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2.jpg

 

 

01

雷锋精神因守正创新而泽被世界

 

60年来,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仿佛一声具有重大历史穿透力的哲学呼喊,饱含着无与伦比的巨大理论张力,深刻隐喻了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演进中一种独特精神的开放性。无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方面,雷锋精神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一直因得到坚守而历久弥坚。另一方面,雷锋精神内在丰富的精神蕴含却不断外现、发展、创新而穿越历史时空。从“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到“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充分证明了雷锋精神的开放性、时代性、实践性,深刻地体现了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客观地折射了雷锋精神从发祥辽宁,播向全国、影响世界的演进逻辑,使雷锋精神不仅深刻影响着其历史生成的20世纪中叶那个“火红的年代”,而且深刻影响着其守正创新的21世纪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因其“精神家园”在辽宁而深刻影响着中国,更因为其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进而泽被整个现代世界。

 

3.jpg

【1962年2月19日,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上发言】

 

守正创新,是雷锋精神永恒的内在根据,是其超越历史时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正是守正创新,让雷锋精神日益成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精神符号、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时代精华。雷锋精神因其“忘我的精神”,而为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供给着浓烈的时代热情与历史动力,又因其“大爱的胸怀”而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矫正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而相互辉映、相映成趣,生动诠释了为人民(类)服务的价值追求,从而成为实践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远大未来的时代写照。

 

02

雷锋精神因现实转化而影响世界

 

马克思说过,尘世的事情终究要被遗忘,永恒的东西会永驻长在。反思60年来雷锋精神生生不息、汹涌澎湃的历史发展轨迹,马克思视野中“永恒的东西会永驻长在”的伟大箴言,无疑得到了历史和时代的有力确证。

 

4.jpg

【毛主席观看刊登雷锋事迹杂志】

 

雷锋精神转化为时代楷模。一种精神的存在和永恒,总是离不开这种精神的物质承担者。60年来,时代楷模、时代“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志愿队伍层出不穷。无数“雷锋们”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承担者,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这一铁一般的事实,已经证明了雷锋精神的伟大恰恰在于平凡,雷锋精神的平凡恰恰孕育了伟大,并在平凡与伟大的相互映衬下形塑了一种时代精神的辉煌与壮丽。这些活生生的“雷锋们”的普通形象,延续了雷锋精神的价值理想,赋予雷锋精神以时代内涵,彰显了雷锋精神的永恒魅力。正是人世间这些平常和普通、生动和鲜活的“雷锋们”所彰显的人间大爱、互助合作、团结友善的精神和理念,呼唤和推动着“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世界之问的逐步破解。

 

雷锋精神转化为生活方式。同物质有多种存在方式一样,精神的存在方式或表现形态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雷锋精神在60年的历史演进中,已经转化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情感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时代再现,不能不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种强劲的可以经验的普遍性精神力量;不能不成为一种现代人类难以回避和超越的既平常普通而又难能可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不能不成为当今世界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具有实践和价值普遍性且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生活方式。

 

雷锋精神转化为道德规范。恩格斯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而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只能是“现实的个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固然有“经济人”假设,但他们也同样试图竭力唤醒人们的“道德情操”。众所周知,在现代世界历史上,资本固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但物质主义膨胀、两极分化、侵略扩张以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已经形成“顽固”的现代性悖论,使资本和劳动矛盾关系面临着伦理、道德的尖锐拷问。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精神,则必然会从容不迫地走向历史的前台,用其“大爱胸怀”和无私奉献而深深影响“活劳动”,从而“抑制”资本逻辑的信马由缰,从而昭示人类未来的人间正道。

 

03

雷锋精神因文明复兴而改变世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21世纪的今天,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园地,是中华文明的时代开显和伟大胜利。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更充分彰显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时代蕴境。西方一些著名学者,诸如汤因比、尼采等在人类面临重大难题而欲到中华文明寻找答案的渴望,更从另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雷锋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便顺理成章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雷锋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形成与发展始终镌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敬业乐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为雷锋精神提供了深厚的滋养。“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却重于泰山。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雷锋精神,这种孕育于并超越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们的崇高思想境界,不仅激活和光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家国理想,释放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文化张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注入了强大精神文化力量,更从根本上沟通了历史与时代、中国与世界。

 

5.jpg
【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亲切接见部分基层代表。他对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之问。60年前雷锋的一则日记,至今仍发出阵阵时代回响:“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取者”。

 

这充满深深哲理的沉思,这展现中华文明的回响,启示我们身体力行,团结一心,凝聚力量,去努力实践“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正是雷锋精神的伟大世界意义之所在。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