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王幸生|让雷锋精神永驻神州大地
点击:  作者:王幸生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3-03-05 20:34:10

 

 

【编者按】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60周年之际,特刊发原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部副部长王幸生同志2012年《求是》第6期发表的《让雷锋精神永驻神州大地》一文。虽是旧文,但基本思想并未过时,推荐读者参阅。

三月,春暖花开的三月,草长莺飞的三月。三月,总是让我们想起一位有着春天般笑容的年轻人的名字,他就是雷锋。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等媒体同时发表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雷锋的题词。从此,这位生命定格在22岁花季的普通战士的名字镌入了共和国的年轮,一个以学雷锋为标志的道德实践活动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历久不衰。
时光如流,岁月如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雷锋的笑脸依然绚烂地绽放在共和国的春天里,雷锋的故事依然是一种关于春天的最温馨、最美好的记忆。雷锋属于春天,春天召唤雷锋。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征途上,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的进军中,我们仍然需要大声疾呼地弘扬雷锋精神,锲而不舍地实践雷锋精神。
学雷锋,在当代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蔚成一种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自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以后,从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到春潮涌动的改革时期,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一以贯之地高度评价雷锋精神,持续发出学习雷锋的号召。人民群众都一如既往地怀念雷锋、呼唤雷锋。

雷锋的事迹报道后,许许多多的社会名流、文艺巨擘挥毫泼墨、题咏赋诗,赞美雷锋、讴歌雷锋。以雷锋为题材的诗歌、歌曲、戏剧、影视、曲艺等作品在共和国半个世纪的文艺长廊中不绝如缕,佳作如云。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标识物和单位屡见不鲜,不可胜数:雷锋岗、雷锋亭、雷锋林、雷锋号、雷锋柜台、雷锋杯、雷锋学校、雷锋青年志愿者……
《雷锋日记》在中国有200多个版本,发行量上亿册,创日记类图书发行量的世界之最。《雷锋日记》——这位普通战士的心路历程成为几代中国人人生选择的启示录,直到今天它所散发的纯美而高尚的思想光芒,仍穿透种种迷雾,不断地温暖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共和国学雷锋英模辈出,构成了一条长长的星光大道——欧阳海、王杰、刘英俊、赵春娥、张华、蒋筑英、罗健夫、李俊甲、朱伯儒、张海迪、徐虎、郭明义……
不仅如此,雷锋的名字甚至还超越了国界,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名片,转化为了中国的一种软实力。在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文明递嬗和观念碰撞中,雷锋精神所焕发出的人类良知的恒久魅力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向往、所仰慕。一位外国青年在雷锋纪念馆曾写下这样的心声—— “如果我们人类都能像雷锋那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该多好啊!”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风流才俊代不乏人;在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卓荦之士不可胜数;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英烈模范灿若星河。为什么雷锋这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没有惊天动地业绩的普通战士的名字能够如此深刻地镌入民族的文化记忆?能够在近50年跌宕起伏的风雨历程中对我们民族的精神史产生如此深广而久远的影响?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更深入地走近雷锋,解读雷锋。
雷锋的出现是与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以后成为长期执政的党联系在一起的。雷锋精神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社会孕育出一种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崭新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
《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感召和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形成了崭新的价值体系和革命道德,开创了一代文明新风。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经以悼念张思德这位普通的警卫战士为由头,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用中国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然而,在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如何把政党、阶级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上升为国家意志、普及为社会风尚,是我们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雷锋这一先进典型正是缘此应运而生。他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不是偶然的,他是我国人民在意气风发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所开出的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他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社会所形成的崭新的意识形态,反映了我们党所倡导、所践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反映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雷锋说的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及其所代表的思想体系,无疑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他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伦理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体现了共产主义一代新人应有的精神境界。共产主义战士这一称号,雷锋当之无愧。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雷锋精神赖以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则是雷锋精神赖以产生的重要的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崇尚德性的民族。古代贤哲有大量关于社会理想、社会伦理的论述。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博施于人,而能济众”的博爱之心,“人而不信,不知其可”的处世规范,等等。所有这些,都熔铸和陶冶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格。雷锋精神正是共产主义的光辉思想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非常契合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这也是雷锋精神能够在中华大地上不胫而走、风行景从,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所广泛认同的重要原因。
在人民群众心目中,雷锋就是大写的人,就是人类良知和中华美德的代名词,就是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严以律己、善待他人,敬业乐群、热心公益,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等善行义举的代名词。
雷锋是一个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人格的人,他胸怀祖国,胸中燃烧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然而,他又深深懂得“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非常注重日常的道德实践和修养。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道:“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雷锋从不拒绝做小事情,坚持从当下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一点一滴地来完成自己的人格修炼。所以,雷锋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雷锋令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又绝非高不可攀。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所说,“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雷锋曾经发出这样的叩问:“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这是直抵人类良知的永恒之问。所以,雷锋精神具有阶级性和普世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崇高性和平凡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相统一的品格。雷锋精神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内在地蕴含了世界上一切向往真善美的人们共同的价值体认。它既是中华民族文化星河中的一个璀璨的星座,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宝藏中的瑰宝。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弘扬雷锋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理想是照耀人类前行的灯塔,是合众聚力的旗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理想,有共同的信念追求。雷锋就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说:“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我要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他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生动地体现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历史已经证明,这条道路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开创中国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引导人民特别是青年认同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献身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创造美好而充实的人生。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倡导文明新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推进了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但是,也毋庸讳言,由于市场经济某些难以完全避免的负面效应,由于开放以后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乘虚而入,当前,在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还存在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种种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有的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的是非不明、美丑不辩、荣辱不分,有的对社会对他人缺失诚信、缺少爱心。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已的行为屡见不鲜。而雷锋精神正是纠治这种价值观偏移,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现象的一剂良药。雷锋恪守“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格言,“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儿取”,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坐而言,起而行。大力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必将有力地推动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激发全国人民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凝聚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发展亟待走上更科学、更绿色、更可持续的轨道。继续地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而所有这些正是构成雷锋精神光谱的重要元素。他甘当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锐意进取,刻苦钻研;他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他以简朴节约为尚,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度电……可以说,雷锋是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典范,是崇尚绿色生活风尚的典范。学习雷锋,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每逢三月,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雷锋、重新发现雷锋,总会掀起新一轮的学雷锋热。这充分反映了党心民心所向,反映了雷锋精神超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但是人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学雷锋上还存在着一阵风的现象,正如有的群众所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为此,有必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并使之常态化,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文明新人的生动局面,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学雷锋。雷锋精神堪称共产党人的人生教科书。决不能认为学雷锋只是普通群众的事,是凡人小事。事实上,越是据庙堂之高,越要学习雷锋。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雷锋与贯彻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统一起来,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关注民生,体察民瘼,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事政以勤,为政以廉,坚决克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克服崇尚铺张浪费、沉湎酒绿灯红的奢靡之风。风成于上而行于下。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好了,人民群众就会照着去学、跟着去做。
以学雷锋为重要抓手,更加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共建的活动。将学雷锋活动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测评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使学雷锋活动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发挥人民军队的政治优势,历来重视军队和地方在文化建设大系统中的互动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后来他又提出:“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我军向来是体现党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的重要载体,是党所倡导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尚的率先垂范者。雷锋出现在军队,是人民军队的光荣。军队在学雷锋中要一如既往地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当好雷锋的传人。要进一步发挥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作用,传播文明新风,同时虚心地从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学雷锋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的重要作用,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宣传雷锋精神,适时推出有时代特色的学雷锋先进典型,形成激浊扬清、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要注重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主动占领阵地,精心制作宣扬雷锋精神的网络产品和作品。要把学雷锋实践活动和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广泛普及爱国、敬业、奉献、诚信、友善、互助等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推动广大青少年成为学雷锋的主要力量。雷锋在日记中写道:“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雷锋以短暂的22岁生命为我们诠释了青春的真正含义,演绎了一阕华彩的青春诗章。他是全体人民的榜样,更是青少年的榜样。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创新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德育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各类学雷锋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像雷锋那样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让青春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焕发出绚丽光芒。
当代雷锋、共产党员郭明义曾写下“来吧,朋友,给你一片绿色,放牧这世界的美丽”的动人诗句。在春风又一次绿遍天涯的时刻,让我们真情地把春天留住,把雷锋留住,让雷锋精神像无边的绿海、不老的春色一样常驻大地、常驻人间,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作者系原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部副部长;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发表于《求是》2012年第6期,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