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十念生:《查医生援鄂日记》出版,真正的抗疫日记!方方日记是什么?投名状?笑料?
点击:  作者:十念生    来源:岐黄院  发布时间:2020-05-04 10:49:03

 

67个日夜、67篇日记、10万余字。

一名上海医生最完整的抗疫日记

 

一、日记概述

 

“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这是写在《查医生援鄂日记》封面上的一句话。

 

尽管经历了从冬天到春天的跨越,但是从这本日记中我们读到的却是:春天,其实一直都在武汉!

 

 

图片:《查医生援鄂日记》作者,共产党员查琼芳,央广网发 仁济医院供图

 

124日除夕夜到331日的《查医生援鄂日记》 在420日印刷200册收到良好反馈后,在426日正式出版。

 

这本由上海仁济医院主编,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撰写的《查医生援鄂日记》,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20124日,除夕夜,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启程,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参加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查琼芳随队出征金银潭医院北三楼重症病房第一小组,在紧张繁忙的援助工作之余,她每天发回一段日记,以抗疫一线医生的视角,记录大疫之下中国的举国之战。

 

这本书收录了查琼芳从125日至331日撰写的67篇日记。

 

首篇以“清空科室的所有库存”为题,记录了除夕夜出征前防护物资的准备情况,她随队搭乘凌晨航班出发,次日凌晨1:26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入驻金银潭医院前,医疗队在2天内做了一系列准备,包括接受一次又一次防护培训,了解医院病人收治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处境,明确分组排班、工作时间、查房制度等。

 

127日,医疗队正式进入病区工作。第一天上班的她,看到病区里情况不容乐观,29位病人大部分是上了呼吸机的重症病人,还有一名危重病人抢救无效死亡,压力和责任压在心头。在抗疫的日子里,她上过15小时的夜班,担心病人有情况发生,人生第一次戴着口罩睡觉。

 

身在抗疫一线,她不断感受着各方给予的关怀和温暖。

 

上海大后方也传递着关心和叮嘱。大家共同坚守在冰封雪飘的武汉,有自愿在凌晨接送医护人员司机师傅,有捐赠爱心雨伞的企业,还有始终坚持帮医护人员理发的Tony老师。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各方关心下,防护物资逐渐丰富,医疗设备不断完善,病人对上海医疗队的信任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为医疗队员们一次次注入动力,坚定他们抗疫战斗的决心。

 

患者的信任也是医护人员们工作的强大力量。

 

当她看到患者拿下氧气面罩,表达对医护人员的生日祝福,查琼芳被感动了。当读着一名患者写的诗《让我记住你的脸》时,查琼芳不禁落泪。

 

 

“不放弃救治任何人,哪怕只有一丝生机。”这是来自查琼芳内心的呐喊,也是全体医护人员的目标。

 

她慢慢看到了重症病房的春天来临,一名名患者相继康复出院,“90后”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让她看到祖国的希望,当地赠予医护人员“三八节”玫瑰花、上海送来的特色美食,她直言自己被“宠坏”了。

 

323日,武汉开始复工;324日,走过至暗时刻;325日,回家就在眼前,但也要站好每一班岗;326日,我们小组的病人清零啦……直到最后一篇日记,我们曾经为武汉“拼过命”

 

查琼芳说,支援湖北的这段经历会让所有医疗队员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忘不了我们面向党旗,举起右手,庄严承诺;忘不了我们团结互助,奋不顾身,共克难关;忘不了我们心存感激,精心救治,竭尽全力。

  

她在最后一篇日记里,还感谢了一位她背后的无名英雄——仁济医院袁蕙芸,“每天下班再忙再累,也会将我口述或记录的心里话一股脑儿扔给她,有的时候我有开心振奋的消息会与她一起分享,有的时候她会抚慰我焦虑的心情;当我困惑迷茫的时候,她会设身处地为我提供建议。她这样写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为这本书作序时写了这样一句话。

 

陈国强表示,《查医生援鄂日记》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抗疫史料,也是一部难得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读物,记录了医护人员以及所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面对灾难、面对危险时表现出来的义不容辞和善良勇敢,并用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构筑起了巨大的中国力量。有了这种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逾越不了的鸿沟。

 

今年除夕夜得知查琼芳医生即将驰援武汉时,查琼芳医生已经在虹桥机场,候机的时候她发回来了心声:“20199月,呼吸年会在武汉举行,那时候正是武汉人民备战军运会的时候。走在江边步道上,看着江面上初升的太阳,看着锻炼的人们,我觉得武汉是一个充满希望和阳光的城市。现在武汉这个城市生病了,作为共饮一江水的上海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虽然是除夕出发,但是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我们的工作是不分平时和除夕的,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出发。到了武汉以后,我希望在后方的同事、家人能够身体健康,能够保护好自己……

 

查琼芳是仁济医院一位普普通通的呼吸科医生,在举国战疫之时,她挺身而出,原因只是:我是党员,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之后,为了让后方关心她的人放心,她每天会发回一篇日记。从67篇日记后方的亲友同事们时时刻刻感受到她的情绪波动和心情好坏,难受着她的郁闷和无助,兴奋着她的欢喜和希望……

 

《查医生援鄂日记》让我们从一个上海援鄂一线女医生的视角看到了123日武汉封城后的救治现状与感受到的武汉的变化,全书客观真实再现了大疫之下她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武汉。

 

124日除夕夜到331日,尽管经历了从冬天到春天的跨越,但是从这本日记中我们读到的却是:春天,其实一直都在武汉!这种不经意之间透出的力量揭示出中国用举国之力迅速控制疫情的密钥,这就是《查医生援鄂日记》的魅力所在。

 

二、日记作者查琼芳采访实录

 

在武汉的抗疫一线,有位女医生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以最真诚的视角记录大疫之下的举国之战。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医生查琼芳从除夕到331日,形成了目前出版最完整的抗疫日记。

 

420日,在首发200本之后,426日《日记》正式出版,日语、越南语、泰语等版本《日记》也正在陆续翻译、洽谈版权等,或将为世界各国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中国经验。

 

在《日记》之外,查琼芳还有什么没有表达的?这场非同寻常的经历,如今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新触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趁着查琼芳门诊日的午间片刻休息,与她展开了一场对话。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的第一篇日记写于125日,当天凌晨刚刚抵达武汉,在一切情况都尚未明朗的开垦阶段,是什么支撑着您开始动笔要写日记?

 

查琼芳: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把它当作工作汇报在写。作为支援武汉的第一批上海医疗队员,也是国内较早抵汉的外地医生,不得不说我们面临了很多困难。

 

第一个就是思想上的困难: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无人知晓;我们也缺少实际治疗经验,这种对病毒本身的恐惧和工作的压力需要及时得到纾解;

 

第二个困难是后勤保障,我只带了一个行李箱,装着换洗衣物、少量防护物资和医院的2个急救包,但这场仗要打多久、后续资源能否跟上,大家也挺担心;

 

第三个就是院感问题。我们陆续也看了不少新闻,若这支136人的队伍里但凡有一人出了问题,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从约第10天开始,我把写在正文中的时间、天气等信息写到了最开头,“工作汇报”便渐渐成了“日记”。

 

解放日报:是的,我们也发现,您的文风从最开始稍显严肃,到后期越来越轻松,是不是心理上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查琼芳:可以说,我们的心情和患者的病情呈密切正比。最初写得比较事无巨细,因为也不太想让自己闲下来。人没事做,就会不停地翻看手机,负面信息多了也是压力;后期随着治疗越来越顺利,可能文字也慢慢被“治愈”了。

 

我在这次支援武汉的工作期间,有了个别名叫“查一抽”。当时收治了一名40多岁的男性患者,从无创呼吸机到高流量吸氧,他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可意外突然发生了,常年吸烟史和肺大疱病史让他突发自发性气胸。之前,金银潭医院胸外科团队曾为他进行过一次胸引管抽气,这一次,周新主任告诉我,患者的肺压缩程度约30%,如果是普通健康人群,几乎无需治疗,可自行恢复;但患者的肺功能很差,必须尽快治疗。

 

我选了更细的胸引管,穿着闷热防护服,在两层手套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护目镜、面屏让视野很模糊,针头又很细,我的一切动作都像是电影的慢动作,因为不能有一丝失误可能。针筒60毫升,气体800毫升,我在《日记》里写,“姐抽的不是气体,是新冠病毒!”十几针筒后,患者很快恢复了平稳体征。

 

其实在上海,我们也都是一线医生,也并非没有经历过疑难危重患者的抢救。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巨大的情绪变化。

 

 

解放日报:您在《日记》中似乎经常提到周新主任和郑军华队长,这两位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师长给了您怎样特别的触动?

 

查琼芳:我们在武汉工作期间,其实除了一个班次的小组战友们,和其他队员们没有太多相见的机会。但郑军华院长和周新主任频繁出现,前者提供思想支持,后者提供技术指导。

 

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机场时郑院长就对我们说过一句话,“可能在许多报道中,你们是英雄,但现在不是沾沾自喜的时候,冷静下来才能做好工作。”这盆“冷水”把许多人都浇清醒了,但他也说过很暖心的话,“防护物资不到位,我们的医疗队就不进病房。”

 

几乎每个班头,周主任都在做着统筹指导,原本大多由麻醉科医师承担的气管镜引导下插管工作,我也在他的带领下学会了。每一天不同却似乎又相同的工作中,也正是有身边这些如今想起来的确可以被称为“英雄”的师长,才支撑我们做得更好,也让我把《日记》变得更丰满。

 

解放日报:除了他们,另一个您经常观察的群体是90后。这一次战疫,许多人都说,“90后的时代”来了,您怎么看?

 

查琼芳:就以仁济医院为例,我们前后共派出172名医护人员,有60名都是90后。我给他们的评价就是“有担当、敢拼搏、善于学习”。和我同在第一批医疗队的仁济南院男护士傅佳顺是1992年出生的小伙子,也是南院急诊团支部书记。到达武汉的第一天,他就“中暑式”地全副武装上了9小时班,没有一句怨言。

 

这一次疫情中,我们也看见不少青少年憧憬穿上这一身白大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救死扶伤的满足感都是物质无法替代的。我相信,正在或即将迈向社会舞台的90后、00后们,拥有比我们更活跃的思维和更开阔的眼界,势必会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前景和希望。但我也想告诉孩子们,医疗并非只需要技术,人文情怀将帮助我们走得更远更长。

 

解放日报:听说您的女儿今年即将迎来高考,这几日您也前往中学和00后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对《日记》的哪些部分更感兴趣?

 

查琼芳:我告诉大家,218日,在武汉的我们收到了黄浦区一名小朋友用压岁钱请父母一同购置的8套防护服和游泳眼镜,他还写了一封信,说队员们“一个都不能少”。当时真的特别感动,不仅是来自家乡的问候,也是孩子最真诚稚嫩的祝福。

 

女儿在我回来之后,有一天给我写了一封信,“作为查医生的女儿,亲眼目睹她在大年夜傍晚丢下碗筷登上飞机奔赴武汉,亲耳听闻她在武汉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人的艰难困苦,最后亲身前去祝贺她平安归来;都知道疫情严重,但至少我们在上海相对于安全,当最亲的人整装待发前往武汉时内心的恐惧和害怕我仍然记忆犹新,每次在网上阅读她的日记、每天短暂的通话,听到她熟悉却又疲惫的声音,我才稍稍放下心来。我为查医生自豪,不仅因为她是抗疫日记的亲历作者受人夸赞,不仅因为她逆行前往武汉救死扶伤令人敬佩,更是因为那根亲情的纽带拥有金石之坚,因为她是我妈,所以我永远为她自豪。”

 

这一次疫情,其实并没有把我们的生活变成黑白色,哪怕在武汉,在最严峻的时刻,也都有温情和爱。有一个我没来得及写进《日记》的故事:刚去的那段时间,蔬菜供应极为紧张。有位住在东西湖区的菜农骑着电动三轮车,驮着花了千余元向邻里乡亲收购的绿叶菜送到了我们下榻的酒店,那会儿天还特别冷,我看他腿都冻僵了。他告诉我们,自己地里的菜还没熟,只能买一些,酒店工作人员要给钱,他一个劲儿地推脱,还说要谢谢我们。

 

或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会只选择自己想看见的内容。但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人员、货车司机、公交司机、志愿者司机、快递员……正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日常,一点一滴拼出了中国阻击新冠疫情的路线图,是除了无私无畏之外的义不容辞和勇敢善良。

 

解放日报:如今回到日常工作中,您的“作家”身份有没有给您带来什么新变化?

 

查琼芳:早上门诊时,有患者认出了我,把我当作“背景板”自拍了一张照片。如果有患者也曾看过《日记》,我很感谢,也希望自己能真正为他们带来一些来自武汉最真实的故事。不过,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医生,或许这本《日记》在我的生活中激起了一些涟漪,但我也会很快再次回归普通的日常生活。

 

三、各方反馈点评

 

网友:是一首献给平凡人的赞歌

 

随着《查医生援鄂日记》整理出版的消息在各大媒体发布,不少网友开始纷纷“在线求购”。

 

有网友表示,“记述的都是他们处在战疫一线战士的生死拼搏,战与火的浴生,刀与剑的激烈,火药味直扑人面,撼人心魄。”另一位网友称,因为真实,更值得“买来收藏”。

 

不少网友此前追过“连载”,跟着查医生感受了“从一开始面对‘凶恶’的病毒充满挫败到治好一个个重症病人,找回做医生的信心”。这个过程让他们觉得这本书是一首献给平凡人的赞歌,也真心地为勇敢逆行的医护人员点赞。

 

此外,也有网友建议,“如果还有社区志愿者日记、外卖小哥日记就更好了,那会是更丰富、更全面的记录。

 

社区干部:同在抗疫一线,守护人民健康

 

同为一线“抗疫人”,上海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发展办主任王寅超深感并不是一个时代造就一批人,而是因为这批人,荧荧之光汇聚在一起,这个时代才能绚烂而精彩。

 

“查医生因为忙碌的救治工作已经没有精力去畏惧,在救治后,看到身边的战友们,只有对战胜疫情的期盼和希望。”王寅超表示。

 

共同的坚守,则是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社区干部林翔华从中感受到的,“为了病人查医生第一次戴着口罩睡觉等细节,写出了在一线和时间赛跑的医护人员鲜为人知的艰辛。”

 

林翔华说,查医生作为医护人员在医院的战场上和病毒作斗争,笑称自己则是在社区弄堂口为百姓“看家护院”,但其中“守护人民安全健康的责任心是一样的”。

 

医护同仁:是医疗队救治工作的生动写照

 

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几乎出现在每一篇《查医生援鄂日记》里,被查医生亲切地称为“郑队”。

 

郑军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420日书籍首发当日,他又通读了一遍,朴实无华又细腻生动的文笔,让他再次回忆起医疗队在武汉抗疫的点滴。

 

“我们第一批医疗队在抵达金银潭医院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我就希望能有队员如实记录下抗疫前线的真实故事,而查医生的日记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大,是整个医疗队救治工作的生动写照。”在郑军华看来,查医生自己是一个认真细致、有着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人,她在重症病房工作,经历过压抑和悲痛,但最终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郑军华坦言,虽然查医生是一名普通医生,是4万多名支援湖北医护人员的一员,而就是千千万万个像查医生这样普通的医生,成为武汉抗疫过程中的坚实力量。

 

上海仁济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李佳曾是查琼芳医生的学生,在疫情最初大家都对病毒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她透过《查医生援鄂日记》去了解武汉疫情,从起初的紧张到不紧张,每天读查医生日记给了她安定感。

 

“对于每一个没有去过抗疫一线的人来说,读到这本书都能切实感受到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努力。”在这些医学同仁们看来,这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学生:平实的文字中看到生命的厚重

 

而对于尚在学医的上海交大医学院2019级外科学研究生王预立而言,这本日记就像医学生的教材,“以往我们学习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个疾病,而这本日记教会我,医护人员面对的是一个个病人,病人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

 

同样作为学生的复旦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刘同学读着查医生平实的文字,感觉到了生命的厚重。

 

“阅读时,我的心情也随着她的笔触起伏着,看到有病人在白衣战士的努力下由重转轻,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刘同学说。

 

“因为没有白大褂,所以我们无论男女,都穿上了护士服……”刘同学感慨,那些明明令人心酸的场景,在查医生笔下都变得明快了,字里行间都透着乐观和积极。

 

而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康贝尔看来,怀旧的记录方式成为了情感连接的媒介,记录在纸上的时间由此被保留和珍藏,是铭刻历史的方式之一,“而这段历史关乎我们每个人,不能被遗忘。”

 

此外,查医生的文字“和我预想的不一样,很真实也很平直”。康贝尔说,但她知道,普通医护人员所做的“普通”之事意义非凡,是他们的敬业和付出换来了生命的希望,也是他们让人们看见了普通人的力量。

 

四、日记一则

 

这段经历让我刻骨铭记,终身难忘。

 

330日,援鄂第六十六天,武汉,阴。

 

今天很忙。上午忙着收拾行李,整理手机里的一些照片,中午忙着看车队为大家送锦旗,下午忙着开送别仪式,忙着和很多人拍照。虽忙,但忙的很开心,没有一丝劳累的感觉!因为明天我们就要回家了,回到上海的怀抱。即将回到我们熟悉和生活的地方,心也在唱歌!

 

行李原打算要留下的不多,但装箱才发现什么都舍不得丢。是爱心也是纪念,那就尽量塞进箱子吧。只能丢自己原来带的东西,只希望一路颠簸的箱子争气一点。

 

今天中午我们所坐班车的车队领导为大家送锦旗来了。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我们的公交车路线是H93,要上下班,门口找他们就是了,他们永远会在那里等我们。今天我从锦旗上才知道他们叫武汉公交集团惠民分公司疫情突击队,这段时间他们辛苦了!

 

他们分别给全季酒店、武汉公民酒店发展有限公司和我们医疗队送了锦旗。什么意思呢?原来我们住的是全季酒店,吃饭却是武汉公民酒店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看样子为了让我们吃住的更好,东西湖区的领导想尽了办法,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服务。感谢这段时间武汉人民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们生活无忧!

 

穿上队里新发的队服,下午两点,我们一起坐车前往万豪酒店,车里一片红和蓝。因为我们的队服无论男女都是红色,但衣服不够厚实,天气太冷,所以队里让大家一起里面穿队服、外面套上前天金银潭医院送给我们的冲锋衣。

 

到达万豪酒店会场,脱下冲锋衣,就是红色的欢乐海洋了!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和第二批上海增援的护士相聚一起,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我们医疗队一起策划了这个“上海援汉医疗队送别仪式”。

 

赶在开会前赶紧和各位战友合影留念,至于跟周教授、陈教授、郑队等人的合影,则是需要排队的。没办法,他们实在太抢手了,索性我们三女将一起上阵,一个往前冲,一个在后面找人拍。这样子,才好不容易集体和几位“大佬”来了几张合影。

 

下午两点,送别仪式准时开始,今天的主持人是东西湖区的李区长,郑队生日和三八妇女节都是她为我们送来了祝福和东西湖区的感谢。武汉市刘副市长等领导参加了今天的仪式,还有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

 

我们医疗队的节目是女声合唱《相亲相爱爱的一家人》。早在几天前群里呼唤报名了,短时间内名额秒抢而空。前两天队伍休整,每天下午她们合唱队都进行排练,很辛苦。这次熊教授变身“熊导”,亲自指导。今天我们总算见到和听到了她们的合唱,真是歌声代表我们的心声啊。

 

第二个环节是郑队汇报我们队的工作。讲话之前他放了一首奉贤区领导为奉贤队所创作的歌,郑队请SMG的《人间世》剧组为这首歌配上了MV。如果说看之前别人的MV是感动,那看着镜头里熟悉的我们在金银潭医院努力奋斗的MV不禁让我潸然泪下。我为曾经挥洒的汗水和经历的苦和累流泪,为我们在金银潭医院奋斗的63个日日夜夜而感动。

 

MV播出后,郑队简要介绍了我们135名医护人员生死金银潭、抢命金银潭、胜利金银潭的全部历程。他介绍了医疗队的组成与工作概况:总收治病人170例,其中重危123例,治愈出院136例,总治愈率80%,危重症治愈率72.35%。郑队说,这一段经历让我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最后郑队简明扼要用“五个模式、四个第一、三份初心、二个一、一个目标”来总结我们的工作。

 

第三个环节是各位领导讲话,我的心随之开始放飞啦。

 

会议结束,我们还需要拍集体照,先在万豪酒店门口来一张,再到金银潭医院来一张。拍照时无比感慨,我们仁济队直到今天才来第一张“正装”全家福。原因有二,一是翻班忙、又跨酒店,人永远凑不齐;二是没有统一的队服。今天,穿上队服的我们终于可以来张精神抖擞的全家福啦。

 

明天回家,今晚估计难以入眠了。

 

你们是我们的亲人,上海也是我们的亲人

 

331日,第六十七天,武汉,上午,阴;上海,下午,雨。

 

今天我们回家,回到大上海的怀抱。中午还在武汉,下午已到上海,800公里的距离,承载了沪汉两地人民的感情,那份浓烈、真挚的感情。

 

凌晨一点,微信圈还有队友在发消息和点赞,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难以入眠吧。早上六点半起床,洗漱后先把最后的一些东西都整理进了箱子,接下来就开始整理房间,作为一个听话的队员,我严格按照领队的要求,把房间打扫干净,就算达不到酒店服务员的标准,但在我眼里已经满意了。

 

队里通知8点半就会有行李车来把我们的行李运走,今天武汉天河机场回家的人太多,怕到时候找不到行李,昨天晚上,队里就紧急联系为我们做了统一的标签,标签今天早上能领,上面写上了每一个人入住的宾馆名字、所属医疗队、姓名、托运行李号等,到时候标签一贴,就不容易出错了。

 

吃完早餐,先到楼下晃了一下。标签已经到,周教授和他的行李箱也在楼下了,甚至已经贴上了标签,看样子周教授回家的心比我们还急切啊。赶紧回房间,箱子上贴完标签送到楼下,反正有消防小哥在,我们放心。

 

八点半不到,再次回到楼下,已经有很多的箱子了,消防小哥忙着,为我们的箱子系上粉色的丝带,这样子就更有特征能区分,感谢小哥暖心的行动。这时候酒店的外面已经来了很多警察,在门口列队了。我们10点多走,他们这么早就来了,辛苦。我赶紧问,能合影一张吗?估计是他们的队长吧,说,随意。再随意也不能把他们队形打乱吧,赶紧在边上和他们合影一张,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

 

等我们出发时,武汉的一些市民在马路边列队相送,合唱《歌唱祖国》。一句句“感谢上海,感谢人民”的呼喊声令人心情激荡。我们也列队呼唤“感谢武汉人民”。和酒店的工作人员依依惜别,在欢送声和警察们的敬礼中,我们踏上了开往万豪酒店的路。

 

今天我们分驻在两个酒店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会在万豪集中,然后一起出发去机场。等我们到达万豪酒店的时候,万豪酒店的队员们已经在等着我们了。在这里,我们将有警车开道,送往机场。

 

武汉和他的人民,给了我们最高规格的送行,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

 

到达机场,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也来送我们了。他说:“非常不容易,和我们一起战斗了60多天,你们是我们的亲人,上海也是我们的亲人”,武汉的领导说:“欢迎你们故地重游,武汉将张开双臂欢迎你们。武汉感谢你们,一千多万武汉人民感谢你们,会记住你们,记住你们这些白衣战士。”郑队说:“我们完成了任务,完成了使命,今天我们要回家了。共饮一江水,沪鄂心连心,我们上海医疗队把武汉当作第二个故乡,我们会常回家看看,感谢武汉人民、武汉政府对我们医疗队的帮助。”是啊,从此武汉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因为我们曾经为他“拼过命”。我们和金银潭医院生死与共,我们一起扛过来了。

 

拿上登机牌,进入安检口,今天我享受了不一样的待遇,不用摘下口罩,把身份证交过去,我问安检:你能认出来吗?回答:能,可以看眼睛。厉害啊,火眼金睛的能力。过安检,我赶紧要把背包里的水丢掉,安检帅哥说,不用丢。今天的我们享受的是什么待遇啊,我太激动了。来到登机口,今天的湖北机场集团的空姐为我们送上了她们的节目《夜来香》,美妙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可我关注更多的却是空姐们曼妙的身材!羡慕!

 

临上飞机前,我听到了还在雷神山医院抗疫的李佳医生发我的最新版新歌《等你》。她说这首歌写于130日,当时是为期待我所在的医疗队早日凯旋时写的。得知我们331日回的消息后,她不顾夜班劳累,和她的朋友们48小时里赶制出新歌表达心愿,2天里她只睡了3个小时。不知为何,静静地听着这首《等你》,我再次潸然泪下,“谁不想岁月无恙,谁不想蓝天下翱翔,你奔向战场,只为看到自由的呼吸,看到人来人往……”

 

在飞机上又听到了东航机长浑厚的声音:二个多月前,我们的航班把你们送到了武汉的抗疫前线,拯救生命,一个多月后,武汉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你们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因为你们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曙光和希望,因为你们的努力,无数的人被你们感召而加入与病毒斗争的战列。我相信,在全人类的努力下,这场疫情总将会取得胜利。再一次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飞机在虹桥机场停稳时,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站了起来,回家的感觉真好。上海的天下着雨,有些冷,披着雨披站在最后面,我只能听到领导的声音,却看不见人在那里。耳朵听着声音,眼睛四处看,好多人在欢迎我们。领导的话,我只记住了一句话:看你们回来,老天也感动地哭了。哈哈,武汉是阴天,估计是因为我们要走了,心情不好吧。

 

车队出发,路边的警察举手敬礼,目送我们离去;来到酒店,又是列队欢迎。是啊,我们回家了,感谢所有的人,欢送我们的人、迎接我们的人。

 

跟队友们赶紧在酒店大堂合影留念,我们小组也总算来了一张小“全家福”,唯一一张不穿防护服的集体照。等进了房间,我们就不能出门啦,真正进入14天的隔离期。

安静下来,整理思绪,写下了这篇日记,我们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武汉抗疫故事就全部结束了,在这两个多月的过程中,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感恩。

 

援鄂日记的最后一篇,我还想特别感谢一位深藏在我背后的无名英雄。每天下班后再忙再累,也会将我口述或记录的心里话一股脑儿扔给她。有的时候我有开心振奋的消息会与她一起分享;有的时候她会抚慰我焦虑的心情;当我困惑迷茫的时候她也会设身处地为我提供建议。大家看到的我的每一篇日记都经过她修改。有她在,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在日记里倾诉,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感谢您,袁老师!

 

《查医生援鄂日记》才是真正的抗疫日记!

方方日记是什么?投名状、敌人的刀子?历史笑料?

 

参考资料:央广网、澎湃新闻、解放日报、《查医生援鄂日记》,十念生综合摘编整理

作者:十念生  来源:岐黄院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