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王立华: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又反对自主创新的学者怎么能推荐为40年改革开放的理论代表呢?
点击:  作者:王立华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8-12-05 13:37:52

 

1.webp.jpg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共中央表彰100名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从公示人员来看,大家认为有的人选很不合适,林毅夫就是其中的一个。理由有二:

 

一、存在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他在不止一个场合反复散布这样的荒唐观点:

 

“在1978年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收入的1/3都没有达到。”

 

这个“撒哈拉”说法,缺乏最起码的学术品德、学术水准和客观依据。把新中国诬蔑为全世界最差最垃圾的国家,彻底否定了建国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史,彻底否定了人民最敬仰最怀念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彻底否定了改革开放赖以存在的政治前提和经济基础,是彻头彻尾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详细的论证批驳见附文:《用GDP否定毛泽东时代严重失实失德》

 

尊重事实是一个学者最起码的良知底线,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怎能成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旗手呢?逆天理,背人心,肆无忌惮地否定我们的父辈、爷爷辈为新中国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突出成就,竟然被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杰出的人物,难道这不是对改革开放的巨大羞辱吗?还有起码的政治标准吗?这样的人应该由中国共产党的中央表彰吗?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应以否定老一代人的奋斗为前提,那样做只能让反共反人民的敌人高兴,谁那样做谁就是全民公敌,数典忘祖不得人心。

 

二、反对自主创新为主严重误导国家

 

林毅夫反对以自主创新为主,坚持技术引进为主,这是他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他一直认为,发达国家已占先机,创新点都被占据了,后发者已无新可创。他甚至提出自主创新或许是个“陷阱”,中国要改变有赶超思想的发展模式。

 

他的这种理论误导发展,多年来片面强调引进技术,在多个行业忽视甚至放弃自主创新,对中国长远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中兴事件”给国家带来巨大耻辱的教训十分惨痛,难道这还不能让全党全国警醒吗?痛定思痛,中央下定决心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但林毅夫依然到处散布他那套东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胡说毛泽东就是因为搞自主创新搞得老百姓吃不上饭,这样的学者应当大张旗鼓的鼓励吗?

 

作为一个学者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但受到党和国家表彰的杰出人物,必须用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应当经过40年社会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他的那些观点,恰恰被证明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和必须坚决纠正的错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曾经想通过合资得技术、通过花钱买技术、通过市场换技术,但在实践中一再证明,对于先进的核心技术,那样做基本是一厢情愿,不可行。中华民族不能只靠组装和给发达国家打工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要提高自己的劳动价值,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自己掌握关键先进技术。而林毅夫的理论,说穿了就是用比较优势固化发展格局,使西方永远占据高端优势,中国永远不要高端优势,永远落后于西方特别是落后于美国。

 

美国在对中国的贸易战中,最惧怕的是《中国制造2025》在十大领域的赶超,最希望中国削弱和消灭全民所有的国有企业,从而消灭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重点打击的也是中国的赶超能力和潜力。这样的事实,本来应当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新发展理念,真正把自主创新摆在第一位,真正把创新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而此时却要大力表彰林毅夫,究竟是表达什么样的导向?这让大家在政治上越来越糊涂了!

 

建议有关部门慎重对待这件大事,表彰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典型不是表彰名人,不能只看某种原因造成的名气,必须尊重历史实践检验的最终结果,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和人民群众不认可的坚决不能表彰,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而不是按照少数人的喜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真正选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起到突出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突出作用的人,要能够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导向。

 

另外,为什么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科研成果已经超越美国走在世界前沿的军队科学家马伟明,还有全民尊崇、众望所归、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企业家任正非、董明珠等不能入选呢?没有可靠理由不能把这些人排除在外。

 

如果实在不好确定,那就让全民投票试试吧!

 


附文:

 

用GDP否定毛泽东时代严重失实失德

 

否定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在党内外具有一定普遍性,一段时间甚至成为时尚说法,至今仍是一些学者的叙事模式。但那样的描述符合历史真实吗?尤其在当今开放的信息社会,人民群众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历史资料查询比较方便,谁也掩盖不了历史真相,谁也垄断不了对历史的解释权,谁也不能长期把假的东西让别人当成真的。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底线,如果通过极端不靠谱的歪曲来说明什么,不但会因失实失德带来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也会使所有这样做的人被载入笑话和耻辱史册。

 

2017年11月,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举行的中国目前规格最高的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林毅夫说:

 

“1978年,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人均GDP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

 

2018年7月17日,在《人民日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中,登载了林毅夫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经验与挑战》,其中又说:

 

“在1978年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收入的1/3都没有达到。”

 

这个“撒哈拉”说法,是林毅夫的标志性发明,网上随便一查便能看到大量存在,他在多个场合作为改革开放根据反来复去地讲。撒哈拉沙漠以南专指非洲的黑人地区,尽管那里有南非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当年发展水平稍高一些,但却有几十个经济最不发达国家,属于世界上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林毅夫通过这个莫名其妙的“平均数”,提升众多最落后国家极落后的数值,然后再贬损新中国经济发展不如非洲,甚至连他们平均收入的1/3都不到,真的可以说费尽心机。但问题在于,非洲众多国家当年连个完整的经济统计数据都没有,用什么办法能准确地计算各国全部加起来以后的人均GDP?这个说法谁也说不清是怎么估算出来的,但这样一来却让人怀疑发明者的人生,既然社会主义新中国导致如此极端的贫困落后,那你当年从台湾弃暗投明的壮举该怎么合理解释呢?

 

还有一个更加离谱的标本,直到现在还挂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文章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撰写,原载于2008年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题目是《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文中说:

 

“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如果不知道他这话的含义,可以直接告诉你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按照权威们估算的GDP,蒋家王朝垂死挣扎与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战争的1948年,是中国迄今为止在世界上人均GDP排位最高的年份。而毛泽东时代结束时的1976年,人均GDP排位由1948年的第40位大幅度下降到第121位;到1978年,按汇率高估的GDP计算世界排名倒数第二,完全属于最垃圾的国家;到邓小平去世的1997年,改革开放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18个年头,中国人均GDP又大幅度下降到第135位;到2012年,改革开放30多年仍属于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人均GDP排在第102位;直到2017年底,中国人均GDP才达到第73位,但仍与蒋介石统治末期的世界排名相差甚远。即使你穷尽所有的想像力,能想到会有如此惊人的历史发明吗?

 

如果他们这些说法是真的,新中国的成立就完全是一场巨大的人间灾难,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完全是错误的。1949年建立的那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人民记忆中那个在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的新中国,经济发展不但不如落后的印度,不如行将就木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甚至连最落后的非洲都不如,这不但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当性失去依据,连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总书记讲的两个30年都不能否定,也失去了经济基础甚至全部依据。

 

毛泽东时代不是一个人领导中国,而是一个中央领导集体。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等,他们几乎参与了党和国家所有的重大决策和领导。自始至终主管经济工作的是周恩来总理,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是周总理负责,还有中央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形成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最高领导层。其中,1949年到1954年的副总理有董必武、陈云、黄炎培等;1954年到1959年的副总理有陈云、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李先念等;1959年到1965年的副总理有陈云、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谭震林、习仲勋等;1965年到1975年的副总理有陈云、邓小平、柯庆施、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等,还有1975年1月任命的副总理邓小平、李先念、陈永贵、吴桂贤、王震、余秋里、谷牧、孙健等,副总理中陈云、邓小平、李先念都是连续4届,李富春是连续3届,个别领导人尽管一段时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被夺权,但都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周总理几乎每年都要向全国人民汇报政府工作,难道他汇报讲的那些令人振奋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成就都是胡编乱造的假话?难道那些改革开放前后都在发挥作用的领导人都用错了?怎么现在就被共产党的权威专家们说成了不如国民党反动派?怎么就任由那些“权威们”全盘否定,甚至成了党媒的权威说法?怎么就没有任何机构站出来澄清一下说句公道话?

 

更重要的是,一心跟着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亿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界劳动者和各级基层干部,他们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劳动成果和建设成就,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那个精心估算出来的GDP数字是真的吗?反映了历史真相还是颠覆了历史真相?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党和人民乃至国际社会都需要弄清楚。

 

一、后来估算的GDP

难以准确反映经济历史

 

众多权威人士在评价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时,一般都用GDP数字说事,让人们认识颠倒的奥秘也隐藏在这个GDP里,由此得出那些令人吃惊的结论。

 

而事实真相是怎样呢?在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根本就没有进行过GDP统计。直到毛泽东时代结束近10年的1985年,国民经济核算仍延续着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物质平衡表体系MPS。从1985年开始,国家才逐渐建立起第三产业的统计,到1993年以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才转变为源于市场经济的SNA。从此,这个SNA体系中的GDP成了大家最熟悉最重要的指标。那么,此前还没有出现GDP统计的历史时期,现在一些人引用的那些GDP数据哪里来的?答案也很明确,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即使1978年后的GDP,也是经过后来多次调整修改的数字。为什么要修改呢?直接原因是那些数字与经济发展事实严重不符。用改革后的统计方法计算,1980年-1991年的GDP年均增长9.2%,而世界银行的统计却只有2.2%。两者如此大的差距怎样解释呢?中国有关部门认为,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下调引起的;而世行专家则认为,中国的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改革,其基本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传统的MPS体系,许多产品价格仍处于政府控制中,导致以价格为衡量标准的统计结果严重失真。鉴于发现的问题,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后,有关部门依据普查结果对1978-1993年的GDP进行了重大调整,使原推算的1985年后的GDP数据大幅度提升,平均上调幅度近6%,其中1993年的GDP上调幅度高达10%。[1]但到2004年底进行全国经济普查时又出问题了,发现当年的GDP比年快报核算数多了2.3万亿元,增幅高达16.8%,有关部门又按国际惯例修正了1993年-2003年数据,与1993年前的数据差距太大怎么办,只好又一次调整1978年-1992年的GDP增长率。

 

一而再再而三的调整修改说明,从1993年开始实行的GDP统计存在严重缺陷,必须不断调整修改才能大致说得过去。其实,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他们也在不断调整修改GDP数据,否则会出现很大误差。就拿美国来说,仅1929年至1999年70年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平均每6年多一点就要调整一次。

 

这就提出一个重大问题,当年统计的当年GDP与经济普查的实际误差都那么大,不得不一再调整,难道对几十年前的GDP估算反而准确了?用后来不断调整修改过的数据,去进行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比较,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历史真相吗?况且,因为不同时期经济统计体系的不同,现在统计的许多项目和门类,过去根本就没有统计过,怎能进行言之凿凿的比较呢?科学结论需要可靠的事实来证明,否则,就会制造学术笑话和历史笑话。

 

二、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

可用产品产量比较

 

毛泽东时代使用的经济核算体系是MPS,而当今中国使用的经济核算体系是SNA,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核算体系,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分类方法和指标涵义等都不同。

 

现在中国使用的SNA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宏观经济控制需要产生的。在西方经济学中,没有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样,明确区分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他们认为,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土地、资本、劳动三个方面一起作用的结果,一切生产和劳务都属于生产,包括资本产生的利润、利息、租金,与工人劳动工资一样都是生产要素收入。所以,他们的经济核算体系,把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广播电影电视业、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行业的增加值,都包含在统计范围之内。

 

毛泽东时代的MPS体系,是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使用的指导计划经济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体系依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核心观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创造物质产品和增加产品价值的劳动,才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形成的,所以统计中不体现非物质资料生产和服务活动。1984年前,中国许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广播电影电视业、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行业的增加值,都是不统计在内的。但毛泽东时代并非没有这些职能部门,由于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和计划体制,这些部门在低成本高效运转,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各项事业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统计数据,不仅不体现非物质资料生产和服务活动,还没有外资这个今天占相当比重的大块头。

 

对当今中国经济统计数据,要注意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GNP(国民生产总值),一个是GDP(国内生产总值),GDP和GNP这两个概念毛泽东时代都没有,都是90年代改革统计方法后才有的。它们的不同在于:GNP统计遵循的是国民原则,不包括外资产值,但包括国民在外国创造的产值;GDP统计遵循的是国土原则,包括外资在国内创造的产值,不包括国民在外国创造的产值。对于经济落后国家,统计GNP比统计GDP更能反映真实状况,因为自己没有多少资本在外国投资,更多是外国资本在本国增值。引进外资后,付出环境、市场和资源的代价,求得在工资、税收及生产力提高等方面获利。但外资财富最终要流回外国,所以计算GDP或人均GDP对国民的意义不大,相反,还会掩盖外国资本在本国的扩张程度,喜人的GDP像挂在拉磨的驴前那根红萝卜,近在眼前却难享受到。所以,包括世界银行在内,更关注各国的GNP,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世界各国的贫富差异。目前中国有多少外国资本产生的GDP呢?据商务部发布的信息,到2002年,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33.37%,基本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到2017年底,外资企业创造了近50%对外贸易、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5税收收入。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几乎没有外资企业。拿外资也统计在内的GDP与毛泽东时代比较,使用的显然不是一个标准。

 

还有一个关键性问题必须清楚,GDP统计数据是货币单位,是最终产品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衡量、通过市场交换价格来体现的。因此,决定和影响GDP的主要因素,不止是实际生产能力、生产业绩和产品的产量质量水平,还有当时的市场交易价格、市场增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如果市场价格上涨,同样产品的GDP数值就高,反之则反。毛泽东时代是低物价,那时人民币包括美元的含金量,也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1000元人民币可在农村建设一个砖瓦结构的农家小院,现在基本可视为天方夜谭。北京二环内的一套住房,2005年建筑面积市场价每平方米不到7000元,到2015年每平方米达17万元,10年上涨20多倍,同样一套住房,以交易价格产生的GDP数值相差如此巨大,而实质财富水平却没有任何变化。即使用美元计算也面临这个难题,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基本价格是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而现在却上涨到1300美元左右,40年间美元对黄金贬值近40倍,不同时代用美元衡量的GDP能进行简单比较吗?

 

有的认为,计算GDP已经考虑到物价变动因素,使用的是不变价格。但大家应当知道,计算不变价格所用的基期是不同的,现在的不变价格决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不变价格。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若干次制订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产品不变价格。从1949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1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1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1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1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再往后2000年、2005年、2010年也都是不同的基期。不同基期计算的GDP进行短期对比或许可以,要进行跨越半个世纪的对比能比出高低吗?

 

相对而言,对经济发展进行历史比较,用各类产品产量的统计数据或许更可靠些,因为这个数字是不能随意调整改变的,它是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产品产量和物质财富水平,不存在用货币衡量的投机和市场交换的扭曲因素,也不存在通货膨胀造成的泡沫,无法随意进行调整修改,尽管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准确,但只要不是故意系统地篡改数据,就能进行更客观一些的历史比较。

 

三、要客观界定毛泽东时代的起止时间

 

一般把毛泽东时代截止为1978年。这样划线,区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可以的,但从经济政治客观实际看,1978年作为毛泽东时代的终止时间不合适。1976年10月,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恰恰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前提,而不是毛泽东时代的延续,尽管这两年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也不能算入毛泽东时代。

 

以完整的经济发展年度来看,毛泽东时代应以1950年为起点,终止于1975年底,一共26年时间。

 

从起点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成立,之前从法理上讲还是中华民国。建国后也还有大片国土没解放,国内还处在大规模战争状态,对经济活动制约影响很大。如果以1949年为基点,会导致历史对比的基点偏低而增长倍数偏高。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全年度领导中国经济建设,是从1950年开始的。

 

计算GDP的权威文件,往往把起点设成1952年,把建国之初最艰苦的3年恢复时期屏于毛泽东时代之外,也是很不合适的。共产党领导获得翻身解放的人民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搞建设,不到3年就超过了旧中国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怎能把这样的伟大成就排除出去呢?苏联解体后,被中国党内外一些人认为是进行了一步到位的正确改革,俄罗斯终于走上美国人帮助设计的贪腐权贵资本主义道路,至今已经过去近30年了,仍没有恢复到苏联时期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可见改朝换代后经济建设恢复发展之难。

 

从终点看,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时代后期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已去世,之后实行的经济政治方针政策及成败,完全是在新的领导者主持下制定实施的,毛泽东等不应当再负任何实际领导责任。而1975年,无论他们身体状况如何不好,都还在核心领导岗位上发挥作用,应当对全年度负责任。

 

四、产品产量数据的来源

和客观比较方法

 

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真的不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不如印度和蒋介石统治的旧中国吗?本文力图通过比较那个时代的产品产量说明问题,但是困难在于找不到数据。印度经济发展的统计材料比较全,而他们所说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旧中国,当时连个完整的统计数据都没有,真不知他们言之凿凿的GDP是怎么搞出来的。

 

好在,我们能找到印度、美国、苏联、日本、西德、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可靠数据,如果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这些国家相比是更好的,一定比非洲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的更好,否则,就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发展都不如非洲撒哈拉以南了,那样林毅夫等权威们的理论创造和解释任务就太重了。至于旧中国,只有几个可怜的统计数据可以对比,也足以让周天勇目瞪口呆。

 

进行这个比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证明一些权威们的轻率荒唐,根本目的是希望党和国家在讲改革开放必要性和成就时,不要被那些经不起推敲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左右,尽量给人民群众传播符合实际的正确历史观。以否定毛泽东时代来讲改革开放,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和说服力,反而是在否定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否定广大党员和亿万群众艰苦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邓小平早就明确说过,新中国前30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怎么现在就不如旧中国、不如印度、不如非洲了呢?无原则地践踏自己的历史和根基,只会符合国内外和党内外敌对势力的心愿。

 

本文引用的产品产量数据,全部源于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威部门编辑的资料。有些资料年代久远,找到很不容易,也算是给有志研究这段历史的同志,提供一个系统的资料查询帮助。

 

1、《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辑。

 

2、《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年-197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出版,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等依据联合国《统计年鉴》等提供的数据编辑。部分数据来自1979年版的《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年-1976年)》。

 

3、少量数据来自网上,由国家统计局“北海居”编制的《百年来中美发电量比较(1902-2011)》《美国、日本、英国和中国钢产量(1871-2005)》等。

 

本文只是比较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品产量,凡是能找到完整权威数据的,国际公认的对经济发展具有源头性、指标性和基础性作用的物质产品都列入比较范围。考虑到便于计算人均水平,前面加一项人口增长数量比较。基本不对货币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比较的基本方法如下:

 

1、起点数据:1950年各类产品的总量和人均量;

 

2、终点数据:1975年各类产品的总量和人均量;

 

3、增长速度:1975年对1950年产品总量和人均增长的倍数。

 

4、新兴产业产品:以毛泽东时代出现产品统计的第二年为基点,以免比较基点偏低而倍数偏高,截止到1975年为终点。以同样的时间对比世界各主要经济体。

 

5、与旧中国的比较:因为民国时期只有人口、电力和钢的数据,以各个时期的第一年数据为起点和基点,以最后一年的数据除以起点数据,自己与自己比较增长了多少倍,理解和计算起来也比较简洁方便。

 

这样的比较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建立在实际产品统计基础上,以期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认识毛泽东时代的视角。

 

五、产品总量和人均产量

增长速度比较结果

 

能找到可靠数据的主要产品共24项,先把增长速度比较结果放在前面讲一下。产品总量比较结果:中国21项第一,2项第二,1项第三;人均产量比较结果是:中国20项第一,3项第二,1项第五。中国毫无疑问是各项产品总量和人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苏联、印度、日本属于第二梯队,再往后依次是法国、美国、西德、英国。这样以来,得出一个与权威专家完全不同的结论: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比同时期任何一个主要国家都有很大发展速度优势。所谓新中国不如旧中国、不如印度、甚至不如非洲,完全是颠倒事实的胡说。

 

下面是具体比较情况。包括1950年和1975年产品总量、人均产量基本数据,总量增长速度、人均增长速度比较结果,附有直观的示意图。

 

比较1:人口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人口数量,1950年55196万人,1975年92420万人,是1950年的1.674倍。年均增长人口1488.96万人。

 

印度:人口数量,1950年35493万人,1975年59222万人,是1950年的1.669倍。年均增长人口949.16万人。

 

美国:人口数量,1950年15227万人,1975年21354万人,是1950年的1.40倍。年均增长人口245.08万人。

 

苏联:人口数量,1950年18008万人,1975年25439万人,是1950年的1.41倍。年均增长人口297.24万人。

 

日本:人口数量,1950年8290万人,1975年11157万人,是1950年的1.35倍。年均增长人口114.68万人。

 

西德:人口数量,1950年4785万人,1975年5983万人,是1950年的1.25倍。年均增长人口47.92万人。

 

英国:人口数量,1950年5062万人,1975年5593万人,是1950年的1.10倍。年均增长人口21.24万人。

 

法国:人口数量,1950年4174万人,1975年5271万人,是1950年的1.26倍。年均增长人口43.88万人。

 

人口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674倍;2、印度1.669倍;3、苏联1.41倍;4、美国1.40倍;5、日本1.35倍;6、法国1.26倍;7、西德1.25倍;8、英国1.10倍。

 

人口年均增长数量排位:1、中国前26年1488.96万人;2、印度949.16万人;3、苏联297.24万人;4、美国245.08万人;5、日本114.68万人;6、西德47.92万人;7、法国43.88万人;8、英国21.24万人。


 

再看看令人吃惊的民国人口增长情况:民国时期21年[2](1923年无统计数据,只能从1928年蒋介石上台算起,到1948年共21年):人口数量,1928年47478.74万人,1948年46349.34万人,是1928年的0.98倍。蒋介石1927年通过4.12政变上台后,从1928年到1948年21年间,人口绝对数量减少1129.4万人,年均增长人口-56.47万人,是负数。

 

新中国前21年:人口数量,1950年55196万人,1970年82992万人,是1950年的1.5倍。年均增长人口1389.7万人。

 

毛泽东时代,人口增长率排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第一位,平均每年增长近1500万,却被一些信口雌黄的势力说成饿殍遍野,饿死了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口。以此逻辑,那些人口增长远低于中国的国家该饿死多少?蒋介石统治的21年,按官方统计数字人口总量不但没有任何增长,绝对数量平均每年还减少56万多,竟然被一些专家和舆论鼓吹成中国的“黄金时期”。离谱到极点的颠倒,变成了谣翻当今世界的共识,这到底是谁的悲哀?

 

 

比较2: 发电量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发电量,1950年46亿度,1975年1958亿度,是1950年的42.57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8.33度,1975年211.86度,是1950年的25.43倍。

 

印度:发电量,1950年51亿度,1975年856亿度,是1950年的16.78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14.37度,1975年144.54度,是1950年的10.06倍。

 

美国:发电量,1950年3887亿度,1975年20009亿度,是1950年的5.15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2552.7度,1975年9370.14度,是1950年的3.67倍。

 

苏联:发电量,1950年912亿度,1975年10386亿度,是1950年的11.39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506.44度,1975年4082.71度,是1950年的8.06倍。

 

日本:发电量,1950年449亿度,1975年4758亿度,是1950年的10.60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541.62度,1975年4264.59度,是1950年的7.87倍。

 

西德:发电量,1950年445亿度,1975年3018亿度,是1950年的6.78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929.99度,1975年5044.29度,是1975年的5.42倍。

 

英国:发电量,1950年565亿度,1975年2720亿度,是1975年的4.81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1122.59度,1975年4860.61度,是1950年的4.33倍。

 

法国:发电量,1950年330亿度,1975年1853亿度,是1950年的5.62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790.61度,1975年3510.13度,是1950年的4.44倍。

 

民国时期26年:发电量,1923年6.44亿度(1928年12.35亿度),1948年44.98亿度,是1923年的6.98倍。人均发电量,2.6度,1948年9.7度,是20年前的3.73倍。

 

发电量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42.57倍;2、印度16.78倍;3、苏联11.39;4、日本10.60倍;5、西德6.78倍;6、法国5.62倍;7、美国5.15倍;8、英国4.81倍。

 

发电量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5.43倍;2、印度10.06倍;3、苏联8.06;4、日本7.87倍;5、西德5.42倍;6、法国4.44倍;7、英国4.33倍;8、美国3.67倍。

 

 

发电量,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性数据。李克强总理为了挤掉GDP统计中的水分,常用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项指标去核准上报数字,受到众多国际机构认可,被称为“克强指数”,其中用电量占比40%,是最重要的指标。电力数据的这种指标性,基于其突出特点:

 

1、电是一切现代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动力,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没有发电量增长的经济发展,要么是一些经济泡沫,要么是子虚乌有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非发生重大的全局性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如当前正在执行的去产能政策和抑制大量耗电的房地产业等,否则是不可想象的。

 

2、发电量是用电表记录下来汇总的,不能通过拍脑袋瓜子编造出来,前面编造了后面没有办法掩盖。它的历史数据保留的也特别完整,中国从1912年至今每年的数据都有完整记录,世界主要国家也都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数据统计留存。

 

3、发电量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能源的特点,不像石油、煤炭那样能大量储备起来,发电、输电和用电瞬间同时完成,数量基本一致,发多少就要用多少,用不掉就不能继续生产,不够用就要拉闸限电。各类现代经济生产活动增长越多,生活现代化程度越高,必然伴随着用电量相应的上升,否则增速就会降低。

 

4、这一产品不存在升级换代问题,百年前1度电与现在的1度电没什么区别,不像其他一些工业产品,科技内涵与质量内涵变化升级大,单纯的数量统计缺乏可比性。

 

当然,发电量衡量也有不确定性。因为,国民经济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电能推动的,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的人力、畜力、自然力、内燃机等非电能生产,新中国初期电力生产极不普及,非电力的人拉肩扛生产占相当大比重,只计算发电量指标会存在速度偏低的失真。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转型和管理升级挖潜后,同样的发电量可以创造更多财富,以发电量增速衡量也会存在低估经济增长速度的可能。但是,这些因素的全局性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尤其相近历史时期的比较,只有渐进影响而不可能是断崖式变化。

 

因此,以发电量为基本衡量指标,进行国家间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有特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毛泽东时代26年发电总量增长42.57倍,人均发电量增长了25.43倍,同时代人均发电量增长速度是印度2.53倍、是苏联3.16倍、是日本3.23倍、是西德4.69倍、是法国5.73倍、是英国5.87倍、是美国6.93倍。这样的超高增长速度,碾压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和主要经济体,但当代中国权威们的研究结论,却是新中国在世界GDP排位不断下降,新中国GDP不如蒋介石领导的兵荒战乱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不如世界上经济最落后的非洲国家,人均GDP竟然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平均数的1/3都达不到。这样荒谬的结论竟敢大言不惭地到处讲,竟然成了理论和历史新发现被舆论默认,真的让人欲哭无泪!

 

毛泽东时代结束时,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走出国门,看到这个差距后开始对自己的国家怀疑否定。问题在于,我们不但要看到这个差距,更要知道为什么差距那么大。从发电量来看,1950年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几乎就是有和没有的差别,美国人均发电量是中国的270多倍,直到1975年仍是中国44倍多。新中国接过来的是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几乎所有经济领域都存在这种极大差距,不认识或是忘记了建国之初这个极大的落后差距,只记得毛泽东时代结束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起来,动不动就指责毛泽东时代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由此断定那一代领导者无能,或是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不对,要么是极端无知,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毛泽东时代结束时人均发电量211.86度,蒋介石时代结束时人均发电量只有9.7度,前者20几年间比后者增长了20多倍,怎么按人均GDP计算毛泽东时代就不如蒋介石末期了呢?蒋介石末期中国经济发展世界排位最高,而新中国至今包括改革开放近40年后竟然远远没有赶上蒋介石时期的世界排位,作为专家学者真的会相信这样离谱的结论吗?那些信口开河的权威们,能不能拿出来个自己说的明白也让大家能理解的计算方式来?

 

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发电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42.57倍;2. 中国后26年7.81倍;3.民国时期26年6.98倍。

 

一般说来,基数越小增长翻番越容易。民国时期基数最小,起点最低,按一般逻辑应当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增长速度却是最低的。民国时期1943年总量最高,但包括了日本占领区的发电量,当时为支持侵略战争而加速运转的工业机器。毛泽东时代几乎是爆炸式发展,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时期所有国家,也远高于中国之前之后的历史阶段。如此超高速发展,竟被贬低为不如兵荒战乱的民国末年,真不知那些人的依据是什么?怎么能算出这样的结果?这大概需要一般人理解不了的高等数学。

 

 

 

比较3:铁路货运量增长速度


中国:铁路货运量,1950年9983万吨,1975年88955万吨,是1950年的8.91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180.86公斤,1975年962.5公斤,是1950年的5.32倍。

 

印度:铁路货运量,1950年8000万吨,1975年19664万吨,是1950年的2.46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225.4公斤,1975年332.03公斤,是1950年的1.47倍。

 

美国:铁路货运量,1950年122800万吨,1975年126688万吨,是1950年的1.03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8064.62公斤,1975年5932.75公斤,是1975年的73.57%。

 

苏联:铁路货运量,1950年83430万吨,1975年362110万吨,是1950年的4.34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4632.94公斤,1975年14234.44公斤,是1950年的3.07倍。

 

日本:铁路货运量,1950年13570万吨,1975年14169万吨,是1950年的1.04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1636.91公斤,1975年1269.97公斤,是1950年的77.58%。

 

西德:铁路货运量,1950年22930万吨,1975年30173万吨,是1950年的1.32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4792.06公斤,1975年5043.12公斤,是1950年的1.05倍。

 

英国:铁路货运量,1950年30280万吨,1975年17645万吨,是1950年的58.27%。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6016.29公斤,1975年3152.02公斤,是1950年的52.39%。

 

法国:铁路货运量,1950年17350万吨,1975年22760万吨,是1950年的1.31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4156.68公斤,1975年4311.42公斤,是1950年的1.04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8.91倍;2、苏联4.34倍;3、印度2.46倍;4、西德1.32倍;5、法国1.31倍;6、日本1.04倍;7、美国1.03倍;8、英国58.27%。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5.32倍;2、苏联3.07倍;3、印度1.47倍;4、西德1.05倍;5、法国1.04倍;6、日本77.58%;7、美国73.57%;8、英国52.39%。

 

 

比较4:铁路货运周转量增长速度

 

中国: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194.1亿吨公里,1975年4255.6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21.92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5.17吨公里,1975年460.46吨公里,是1950年的13.09倍。

 

印度: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94亿吨公里,1975年1348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4.18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111吨公里,1975年227.62吨公里,是1950年的2.05倍。

 

美国: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9977亿吨公里,1975年11462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1.15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6552.17吨公里,1975年5367.11吨公里,是1950年的81.0%。

 

苏联: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6023亿吨公里,1975年32365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5.37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34.46公斤,1975年1272.23公斤,是1950年的3.17倍。

 

日本: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33亿吨公里,1975年466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1.40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401.69吨公里,1975年417.68吨公里,是1950年的1.04倍。

 

西德: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431亿吨公里,1975年565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1.31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900.73吨公里,1975年944.34吨公里,是1950年的1.05倍。

 

英国: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62亿吨公里,1975年210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58.01%。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715.13吨公里,1975年375.47吨公里,是1950年的52.5%。

 

法国: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424亿吨公里,1975年656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1.55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1015.81吨公里,1975年1244.55吨公里,是1950年的1.23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1.92倍;2、苏联5.37倍;3、印度4.18倍;4、法国1.55倍;5、日本1.40倍;6、西德1.31倍;7、美国1.15倍;8、英国58.01%。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3.09倍;2、苏联3.17倍;3、印度2.05倍;4、法国1.23倍;5、西德1.05倍;6、日本1.04倍;7、美国81%;8、英国52.5%。

 

 

比较5:钢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钢产量,1950年61万吨,1975年2390万吨,是1950年的39.18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1.1公斤,1975年25.86公斤,是1950年的23.51倍。

 

印度:钢产量,1950年146万吨,1975年788万吨,是1950年的5.40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4.11公斤,1975年13.3公斤,是1950年的3.24倍。

 

美国:钢产量,1950年8785万吨,1975年10582万吨,是1950年的1.2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576.94公斤,1975年495.55公斤,是1950年的85.89%。

 

苏联:钢产量,1950年2733万吨,1975年14134万吨,是1950年的5.17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151.77公斤,1975年555.6公斤,是1950年的3.57倍。

 

日本:钢产量,1950年484万吨,1975年10231万吨,是1950年的21.14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58.38公斤,1975年917公斤,是1950年的17.18倍。

 

西德:钢产量,1950年1212万吨,1975年4041万吨,是1950年的3.33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253.29公斤,1975年675.41公斤,是1950年的2.67倍。

 

英国:钢产量,1950年1655万吨,1975年2010万吨,是1950年的1.21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326.95公斤,1975年359.38公斤,是1950年的1.1倍。

 

法国:钢产量,1950年865万吨,1975年2153万吨,是1950年的2.49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207.24公斤,1975年408.46公斤,是1950年的1.97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9.18倍;2、日本21.14倍;3、印度5.40倍;4、苏联5.17倍;5、西德3.33倍;6、法国2.49倍;7、英国1.21倍;8、美国1.2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3.51倍;2、日本17.18倍;3、苏联3.57倍;4、印度3.24倍;5、西德2.67倍;6、法国1.97倍;7、英国1.10倍;8、美国0.86倍。

 

 

民国时期26年:钢产量,1923年3万吨,1948年7.6万吨,是1923年的2.53倍。人均钢产量,1928年0.06公斤,1948年0.16公斤(人口下降1000多万),是1928年的2.67倍。

 

中国两个时代人均钢产量比较:1948年0.16公斤,1975年25.86公斤。总量增长速度比较:民国时期26年2.53倍,新中国前26年39.18倍。

 

 

毛泽东时代结束时,人均钢产量是蒋介石时代结束时的160多倍,但在权威专家那里GDP数字却不如蒋介石时代。那个兵荒战乱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与新中国相差几十倍和上百倍的钢铁和发电量,而GDP却比新中国高,这样的数字到底是用什么气体吹的?学问做的如此离谱,真的可以载入世界迪斯尼纪录,论荒唐至极应当得诺贝尔奖了。

 

比较6:原煤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原煤产量,1950年为0.43亿吨,1975年为4.82亿吨,是1950年的11.21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77.9公斤,1975年521.53公斤,是1950年的6.69倍。

 

印度:原煤产量,1950年为0.33亿吨,1975年为0.99亿吨,是1952年的3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92.97公斤,1975年167.17公斤,是1950年的1.8倍。

 

美国:原煤产量,1950年5.08亿吨,1975年5.86亿吨,是1950年的1.15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3336.18公斤,1975年2744.22公斤,是1950年的82.26%。

 

苏联:原煤产量,1950年2.61亿吨,1975年7.01亿吨,是1950年的2.69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1449.36公斤,1975年2755.61公斤,是1950年的1.90倍。

 

日本:原煤产量,1950年0.40亿吨,1975年0.19亿吨,是1950年的47.5%。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482.50公斤,1975年170.30公斤,是1950年的35.29%。

 

西德:原煤产量,1950年2.02亿吨,1975年2.20亿吨,是1950年的1.09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4221.53公斤,1975年3677.09公斤,是1950年的87.1%。

 

英国:原煤产量,1950年2.20亿吨,1975年1.29亿吨,是1950年的58.64%。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4346.11公斤,1975年2306.45公斤,是1950年的53.07%。

 

法国:原煤产量,1950年0.53亿吨,1975年0.27亿吨,是1950年的50.94%。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1269.77公斤,1975年512.24公斤,是1950年的40.34%。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1.21倍;2、印度3倍;3、苏联2.69倍;4、美国1.15倍;5、西德1.09倍;6、英国0.59倍;7、法国0.51倍;8、日本0.48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6.69倍;2、苏联1.9倍;3、印度1.8倍;4、西德0.87倍;5、美国0.82倍;6、英国0.53倍;7、法国0.4倍;8、日本0.35倍。

 

 

比较7:原油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原油产量,1950年为20万吨,1975年为7706万吨,是1950年的385.30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0.36公斤,1975年83.38公斤,是1950年的231.61倍。

 

印度:原油产量,1950年为25万吨,1975年为828万吨,是1950年的33.12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0.7公斤,1975年13.98公斤,是1950年的19.97倍。

 

美国:原油产量,1950年26671万吨,1975年263538万吨,是1950年的9.88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1751.55公斤,1975年12341.39公斤,是1950年的7.05倍。

 

苏联:原油产量,1950年3788万吨,1975年49080万吨,是1950年的12.96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210.35公斤,1975年1929.32公斤,是1950年的9.17倍。

 

日本:原油产量,1950年29万吨,1975年61万吨,是1950年的2.1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3.5公斤,1975年5.47公斤,是1950年的1.56倍。

 

西德:原油产量,1950年112万吨,1975年574万吨,是1950年的5.13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23.41公斤,1975年95.94公斤,是1950年的4.1倍。

 

英国:原油产量,1950年16万吨,1975年122万吨,是1950年的7.63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3.16公斤,1975年21.81公斤,是1950年的6.9倍。

 

法国:原油产量,1950年15万吨,1975年102万吨,是1950年的6.8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3.59公斤,1975年19.35公斤,是1950年的5.39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85.3倍;2、印度33.12倍;3、苏联12.96倍;4、美国9.88倍;5、英国7.63;6、法国6.8;7、西德5.13倍;8、日本2.1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31.61倍;2、印度19.97倍;3、苏联9.17倍;4、美国7.05倍;5、英国6.9倍;6、法国5.39倍;7、西德4.1倍;8、日本1.56倍。

 

 

中国与印度比较: 1950年印度原油产量是中国的1.25倍,1975年中国是印度的9.31倍,总量增长速度中国是印度的16.63倍。1950年印度人均原油产量是中国的1.94倍,1975年中国是印度的5.96倍,人均增长速度中国是印度的11.6倍。无论从总量看还是从人均看,中国的发展速度都远远高于印度。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印度比中国总量差距近10倍,人均差距近6倍,在权威专家们眼中不妨碍GDP比中国高。

 

中国与美国比较:1950年美国原油产量是中国的1333.55倍,1975年是中国的34.2倍,总量增长速度中国是美国的38.49倍。1950年美国人均原油产量是中国的4865.42倍,1975年美国是中国的148.01倍,人均增长速度中国是美国的32.85倍。无论总量还是人均,中国增长速度都大大超越美国,竟然不如非洲国家的发展水平,他们说的究竟是不是现实中的非洲?

 

比较8:天然气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天然气产量,1950年0.07亿立方米,1975年88.5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1264.29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0.01立方米,1975年9.58立方米,是1950年的958倍。

 

印度:天然气产量,1950年没有统计,1975年9亿立方米。人均天然气产量,1975年1.52立方米。

 

美国:天然气产量,1950年1779亿立方米,1975年5465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3.07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1168.32立方米,1975年2559.24立方米,是1950年的2.19倍。

 

苏联:天然气产量,1950年58亿立方米,1975年2889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49.81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32.21立方米,1975年1135.66立方米,是1950年的35.26倍。

 

日本:天然气产量,1950年0.7亿立方米,1975年28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40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0.84立方米,1975年25.1立方米,是1950年的29.88倍。

 

法国:天然气产量,1950年2.5亿立方米,1975年76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30.4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5.99立方米,1975年144.19立方米,是1950年的24.07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264.29倍;2、苏联49.81倍;3、日本40倍;4、法国30.4倍;5、美国3.07倍。(印度、英国没有完整数据)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958倍;2、苏联35.26倍;3、日本29.98倍;4、法国24.07倍;5、美国2.19倍。

 

 

比较9:水泥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水泥产量,1950年141万吨,1975年4626万吨,是1950年的32.81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2.55公斤,1975年50.05公斤,是1950年的19.63倍。

 

印度:水泥产量,1950年266万吨,1975年1624万吨,是1950年的6.11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7.49公斤,1975年27.42公斤,是1950年的3.66倍。

 

美国:水泥产量,1950年3872万吨,1975年6182万吨,是1950年的1.6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254.29公斤,289.5公斤,是1950年的1.14倍。

 

苏联:水泥产量,1950年1019万吨,1975年12206万吨,是1950年的11.98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56.59公斤,1975年479.81公斤,是1950年的8.48倍。

 

日本:水泥产量,1950年446万吨,1975年6552万吨,是1950年的14.69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53.8公斤,1975年587.25公斤,是1950年的10.92倍。

 

西德:水泥产量,1950年1088万吨,1975年3350万吨,是1950年的3.08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227.38公斤,1975年559.92公斤,是1950年的2.46倍。

 

英国:水泥产量,1950年991万吨,1975年1689万吨,是1950年的1.7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195.77公斤,1975年301.98公斤,是1950年的1.54倍。

 

法国:水泥产量,1950年742万吨,1975年2971万吨,是1950年的4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177.77公斤,1975年563.65公斤,是1950年的3.17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2.81倍;2、日本14.69倍;3、苏联11.98倍;4、印度6.11倍;5、法国4倍;6、西德3.08倍;7、英国1.7倍;8、美国1.6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9.63倍;2、日本10.92倍;3、苏联8.48倍;4、印度3.66倍;5、法国3.17倍;6、西德2.46倍;7、英国1.54倍;8、美国1.14倍。

 

 

比较10:黄金储备量增长速度


中国:黄金储备,1950年14.15吨[3],1975年362.24吨,是1950年的25.6倍。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000256公斤,1975年0.000392公斤,是1950年的15.31倍。

 

印度:黄金储备,1950年219.5吨,1975年209.2吨,是1950年的95.3%。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00618公斤,1975年0.000353公斤,是1950年的57.1%。

 

美国:黄金储备,1950年20279吨,1975年8295.3吨,是1950的40.9%。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1331779公斤,1975年0.0388466,是1950年的29.2%。

 

日本:黄金储备,1950年105.7吨,1975年637.2吨,是1950年的6.03倍。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013公斤,1975年0.0057公斤,是1950年的4.39倍。

  

西德:黄金储备,没有1950年的数据,1975年3549.4吨。

 

英国:黄金储备,1950年2578吨,1975年632.8吨,是1950年的24.55%。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51公斤,1975年0.011公斤,是1950年的22.18%。

 

法国:黄金储备,1950年588.3吨,1975年3047吨,是1950年的5.18倍。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14公斤,1975年0.058公斤,是1950年的4.13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5.6倍;2、日本6.03倍;3、法国5.18倍;4、印度0.95倍;5、美国0.41倍;6、英国0.25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5.31倍;2、日本4.39倍;3、法国4.13倍;4、印度0.57倍;5、美国0.29倍;6、英国0.22倍。


 

比较11:粮食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粮食产量,1950年13212.5万吨,1975年28415.5万吨,是1950年的2.15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239.37公斤,1975年307.46公斤,是1950年的1.28倍。

 

印度:粮食产量,1950年为5865万吨,1975年为14070万吨,是1950年的2.4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165.24公斤,1975年237.58公斤,是1950年的1.44倍。

 

美国:粮食产量,1950年15235万吨,1975年29520万吨,是1950年的1.94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1000.53公斤,1975年1382.41公斤,是1950年的1.38倍。

 

苏联:粮食产量,1950年9890万吨,1975年15865万吨,是1950年的1.6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549.2公斤,1975年623.65公斤,是1950年的1.14倍。

 

日本:粮食产量,1950年1810万吨,1975年1890万吨,是1950年的1.04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218.34公斤,1975年169.4公斤,是1950年的77.58%。

 

西德:粮食产量,1950年1590万吨,1975年2350万吨,是1950年的1.48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332.29公斤,1975年392.78公斤,是1950年的1.18倍。

 

英国:粮食产量,1950年1010万吨,1975年1505万吨,是1950年的1.49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199.53公斤,1975年269.09公斤,是1950年的1.35倍。

 

法国:粮食产量,1950年1690万吨,1975年3730万吨,是1950年的2.21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407.52公斤,1975年707.65公斤,是1950年的1.74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印度2.4倍;2、法国2.21倍;3、中国前26年2.15倍;4、美国1.94倍;5、苏联1.6倍;6、英国1.49倍;7、西德1.18倍;8、日本1.04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法国1.74倍;2、印度1.44倍;3、美国1.38;4、英国1.35倍;5、中国前26年1.28倍;6、西德1.18倍;7、苏联1.14倍;8、日本0.78倍。

 

 

比较12:棉花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棉花产量,1950年69.2万吨,1975年452.1万吨,是1950年6.53倍。人均棉花产量,1950年1.25公斤,1975年4.89公斤,是1950年的3.91倍。

 

印度:棉花产量,1950年59.3万吨,1975年119.3万吨,是1950年的1.01倍。人均棉花产量,1950年1.67公斤,1975年2.01公斤,是1950年的1.2倍。

 

美国:棉花产量,1950年217.1万吨,1975年180.7万吨,是1975年的0.83倍。人均棉花产量,1950年14.26公斤,1975年8.46公斤,是1950年的0.59倍。

 

苏联:棉花产量,1950年118万吨,1975年264.8万吨,是1950年的2.44倍。人均棉花产量,1950年6.55公斤,1975年10.41公斤,是1950年的1.59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6.53倍;2、苏联2.44倍;3、印度1.01倍;4、美国0.83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91倍;2、苏联1.59倍;3、印度1.2倍;4、美国0.59倍。

 

 

比较13:灌溉面积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1975年耕地面积149562万亩,灌溉面积64926万亩,占总面积的43.1%。

 

印度:1975年耕地面积250800万亩,灌溉面积48450万亩,占总面积的19.31%。

 

美国:1975年耕地面积313854万亩,灌溉面积24750万亩,占总面积的7.89%。

 

苏联:1975年耕地面积348311万亩,灌溉面积21750万亩,占总面积的6.24%。

 

日本:1975年耕地面积8360万亩,灌溉面积4013万亩,占总面积的48%。

 

西德:1975年耕地面积12089万亩,灌溉面积465万亩,占总面积的3.85%。

 

英国:1975年耕地面积10472万亩,灌溉面积129万亩,占总面积的1.23%。

 

法国:1975年耕地面积28215万亩,灌溉面积840万亩,占总面积的2.98%。

 

耕地灌溉面积占比排位:1、日本48%;2、中国前26年43.1%;3、印度19.3%;4、美国7.89%;5、苏联6.24%;6、西德3.85%;7、法国2.98%;8、英国1.23%。

 

 

比较14:化肥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化肥产量,1950年1.5万吨,1975年524.7万吨,是1950年的349.8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0.03公斤,1975年5.68公斤,是1950年的189.33倍。

 

印度:化肥产量,1950年2万吨,1975年183万吨,是1950年的91.5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0.056公斤,1975年3.09公斤,是1950年的55.18倍。

 

美国:化肥产量,1950年426万吨,1975年1822万吨,是1950年的4.28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27.98公斤,1975年85.32公斤,是1950年的3.05倍。

 

日本:化肥产量,1950年64万吨,1975年215万吨,是1950年的3.36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7.72公斤,1975年19.27公斤,是1950年的2.5倍。

 

西德:化肥产量,1950年184万吨,1975年376万吨,是1950年的2.04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38.45公斤,1975年62.84公斤,是1950年的1.63倍。

 

英国:化肥产量,1950年56万吨,1975年153万吨,是1950年的2.73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11.06公斤,1975年27.36公斤,是1959年的2.47倍。

 

法国:化肥产量,1950年165万吨,1975年435万吨,是1950年的2.64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39.53公斤,1975年82.53公斤,是1950年的2.09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49.8倍;2、印度91.5倍;3、美国4.28倍;4、日本3.36倍;5、英国2.73倍;6、法国2.64倍;7、西德2.04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89.33倍;2、印度55.18倍;3、美国3.05倍;4、日本2.5倍;5、英国2.47倍;6、法国2.09倍;7、西德1.63倍。

 

 

比较15:糖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糖产量,1950年24万吨,1975年341万吨,是1950年的14.21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0.43公斤,1975年3.69公斤,是1950年的8.58倍。

 

印度:糖产量,1950年124万吨,1975年505万吨,是1950年的4.07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3.49公斤,1975年8.53公斤,是1950年的2.44倍。

 

美国:糖产量,1950年226万吨,1975年568万吨,是1950年的2.51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14.84公斤,1975年26.6公斤,是1950年的1.79倍。

 

苏联:糖产量,1950年274万吨,1975年820万吨,是1950年的2.99倍。人均糖产量,1050年15.22公斤,1975年32.23公斤,是1950年的2.12倍。

 

日本:糖产量,1950年4万吨,1975年46万吨,是1950年的11.5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0.48公斤,1975年4.12公斤,是1950年的8.59倍。

 

西德:糖产量,1950年102万吨,1975年257万吨,是1950年的2.52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21.32公斤,1975年42.96公斤,是1950年的2.01倍。

 

英国:糖产量,1950年76万吨,1975年72万吨,是1950年的94.74%。人均糖产量,1950年15.01公斤,1975年12.87公斤,是1950年的85.76%。

 

法国:糖产量,1950年143万吨,1975年298万吨,是1950年的2.08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34.26公斤,1975年56.54公斤,是1950年的1.65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4.21倍;2、日本11.5倍;3、印度4.07倍;4、苏联2.99倍;5、西德2.52倍;6、美国2.51倍;7、法国2.08倍;8、英国0.95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日本8.59倍;2、中国前26年8.58倍;3、印度2.44倍;4、苏联2.12倍;5、西德2.01倍;6、美国1.79倍;7、法国1.65倍;8、英国0.86倍。

 

 

比较16:水产品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水产品产量,1950年91万吨,1975年441万吨,是1950年的4.85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65公斤,1975年4.77公斤,是1950年的2.89倍。

 

印度:水产品产量,1950年82万吨,1975年233万吨,是1950年的2.84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2.31公斤,1975年3.93公斤,是1950年的1.7倍。

 

美国:水产品产量,1950年260万吨,1975年280万吨,是1950年的1.08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7.07公斤,1975年13.11公斤,是1950年的76.8%。

 

苏联:水产品产量,1950年163万吨,1975年997万吨,是1950年的6.12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9.05公斤,1975年39.19公斤,是1950年的4.33倍。

 

日本:水产品产量,1950年337万吨,1975年1052万吨,是1950年的3.12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40.65公斤,1975年94.29公斤,是1950年的2.32倍。

 

西德:水产品产量,1950年55万吨,1975年44万吨,是1950年的80%。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1.49公斤,1975年7.47公斤,是1950年的64.98%。

 

英国:水产品产量,1950年99万吨,1975年98万吨,是1950年的98.99%。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9.56公斤,1975年17.52公斤,是1950年的89.58%。

 

法国:水产品产量,1950年51万吨,1975年81万吨,是1950年的1.59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2.22公斤,1975年15.37公斤,是1950年的1.26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苏联6.12倍;2、中国前26年4.85倍;3、日本3.12倍;4、印度2.84倍;5、法国1.59倍;6、美国1.08倍;7、英国0.99倍;8、西德0.8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苏联4.33倍;2、中国前26年2.89倍;3、日本2.32倍;4、印度1.7倍;5、法国1.26倍;6、英国0.9倍;7、美国0.77倍;8、西德0.65倍。

 

 

比较17:铁路营业里程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2.22万公里,1975年4.86万公里,是1975年的2.19倍。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00004公里,1975年0.000053公里,是1950年的1.33倍。

 

印度: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5.58万公里,1975年6.03万公里,是1950年的1.08倍。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00016公里,1975年是0.000102,是1950年的63.8%。

 

美国: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36.42万公里,1975年33.13万公里,是1950年的91%。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002392公里,1975年0.001551公里,是1950年的64.9%。

 

苏联: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11.69万公里,1975年13.83万公里,是1950年的1.18倍。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65公里,1975年0.54公里,是1950年的83.08%。

 

日本: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1.98万公里,1975年2.13万公里,是1950年的1.08倍。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24公里,1975年0.19公里,是1950年的79.17%。

 

西德: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3.04万公里,1975年2.88万公里,是1950年的94.74%。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64公里,1975年0.48公里,是1950年的75.21%。

 

英国: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3.14万公里,1975年1.81万公里,是1950年的57.64%。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62公里,1975年0.32公里,是1950年的51.61%。

 

法国: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4.13万公里,1975年3.43万公里,是1950年的83.05%。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99公里,1975年0.65公里,是1950年的65.73%。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19倍;2.苏联1.18倍;3.日本1.08倍;4.印度1.08倍;5.西德0.95倍;6.美国0.91倍;7.法国0.83倍;8.英国0.58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33倍;2.苏联0.83倍;3.日本0.79倍;4.西德0.75倍;5.法国0.66倍;6.美国0.65倍;7.印度0.63倍;8.英国0.52倍。

 

 

比较18:公路里程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公路里程,1950年9.96万公里,1975年78.36万公里,是1950年的7.87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0.18公里,1975年0.85公里,是1950年的4.71倍。

 

印度:公路里程,1950年38万公里,1975年没有统计数据。

 

美国:公路里程,1950年533万公里,1975年618万公里,是1950年的1.16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35公里,1975年28.94公里,是1950年的82.69%。

 

苏联:公路里程,1950年155万公里,1975年140万公里,是1950年的90.32%。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8.6公里,1975年5.5公里,是1950年的63.99%。

 

日本:公路里程,1950年没有统计数据,1975年107万公里。

 

西德:公路里程,1950年25万公里,1975年46万公里,是1950年的1.84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5.22公里,1975年7.69公里,是1950年的1.47倍。

 

英国:公路里程,1950年30万公里,1975年34万公里,是1950年的1.13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5.93公里,1975年6.08公里,是1950年的1.03倍。

 

法国:公路里程,1950年72万公里,1975年148万公里,是1950年的2.06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17.25公里,1975年28.98公里,是1950年的1.63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7.87倍;2.法国2.06倍;3.西德1.84倍;4.美国1.16倍;5.英国1.03倍;6.苏联0.9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4.71倍;2.法国1.63倍;3.西德1.47倍;4.英国1.03倍;5.美国0.83倍;6.苏联0.64倍。

 

 

比较19:民用汽车拥有量增长速度(国外统计叫商用车,不含个人轿车)


中国前26年: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5.43万辆,1975年91.77万辆,是1950年的16.9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00098辆,1975年0.00099辆,是1950年的10.1倍。

 

印度: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11万辆,1975年48万辆,是1950年的4.36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0031辆,1975年0.00081辆,是1950年的2.61倍。

 

美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883万辆,1975年2484万辆,是1950年的2.81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58辆,1975年0.116辆,是1950年的2.01倍。

 

苏联: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228万辆,1975年512万辆,是1950年的2.25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13辆,1975年0.02辆,是1950年的1.55倍。

 

日本: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17万辆,1975年1088万辆,是1950年的64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021辆,1975年0.098辆,是1950年的46.44倍。

 

西德: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56万辆,1975年129万辆,是1950年的2.3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12辆,1975年0.022辆,是1950年的1.8倍。

 

英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99万辆,1975年191万辆,是1950年的1.93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2辆,1975年0.034辆,是1950年的1.7倍。

 

法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74万辆,1975年213万辆,是1950年的2.88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18辆,1975年0.04辆,是1950年的2.24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日本64倍;2.中国前26年16.9倍;3.印度4.36倍;4.法国2.88倍;5.美国2.81倍;6.西德2.3倍;7.苏联2.25倍;8.英国1.93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日本46.44倍;2.中国前26年10.1倍;3.印度2.61倍;4.法国2.24倍;5.美国2.01倍;6.西德1.8倍;7.英国1.7倍;8.苏联1.55倍。

 

 

比较20:棉纱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棉纱产量,1950年43.7万吨,1975年210.8万吨,是1950年的4.82倍。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0.79公斤,1975年2.28公斤,是1950年的2.89倍。

 

印度:棉纱产量,1950年53万吨,1975年103万吨,是1950年的1.94倍。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1.49公斤,1975年1.74公斤,是1950年的1.17倍。

 

美国:棉纱产量,1950年180万吨,1975年110万吨,是1950年的61.11%。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11.82公斤,1975年5.15公斤,是1950年的43.57%。

 

苏联:棉纱产量,1950年66万吨,1975年157万吨,是1950年的2.38倍。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3.67公斤,1975年6.17公斤,是1950年的1.68倍。

 

日本:棉纱产量,1950年24万吨,1975年46万吨,是1950年的1.92倍。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2.89公斤,1975年4.12公斤,是1950年的1.43倍。

 

西德:棉纱产量,1950年28万吨,1975年19万吨,是1950年的67.85%。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5.85公斤,1975年3.18公斤,是1950年的54.28%。

 

英国:棉纱产量,1950年43万吨,1975年13万吨,是1950年的30.23%。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8.49公斤,1975年2.32公斤,是1950年的27.38%。

 

法国:棉纱产量,1950年25万吨,1975年23万吨,是1950年的92%。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5.99公斤,1975年4.36公斤,是1950年的72.85%。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4.82倍;2.苏联2.38倍;3.印度1.94倍;4.日本1.92倍;5.法国0.92倍;6.西德0.67倍;7.美国0.61倍;8.英国0.3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89倍;2.苏联1.68倍;3.日本1.43倍;4.印度1.17倍;5.法国0.92倍;6.西德0.54倍;7.美国0.44倍;8.英国0.27倍。

 

 

比较21: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4万吨,1975年341万吨,是1950年的22.73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0.25公斤,1975年3.69公斤,是1950年的14.76倍。

 

印度: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9万吨,1975的88万吨,是1950年的9.78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0.25公斤,1975年1.49公斤,是1950年的5.94倍。

 

美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094万吨,1975年4468万吨,是1950年的4.08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71.85公斤,1975年209.23公斤,是1950年的2.91倍。

 

苏联: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19万吨,1975年820万吨,是1950年的6.89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6.61公斤,1975年32.23公斤,是1950年的4.88倍。

 

日本: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69万吨,1975年1360万吨,是1950年的19.71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8.32公斤,1975年121.9公斤,是1950年的14.65倍。

 

西德: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15万吨,1975年529万吨,是1950年的4.6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24.03公斤,1975年88.42公斤,是1950年的3.68倍。

 

英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90万吨,1975年362万吨,是1950年的1.91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37.53公斤,1975年64.72公斤,是1950年的1.72倍。

 

法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06万吨,1975年410万吨,是1950年的3.87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25.4公斤,1975年77.78公斤,是1950年的3.06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2.73倍;2.日本19.71倍;3.印度9.78倍;4.苏联6.89倍;5.西德4.6倍;6.美国4.08倍;7.法国3.87倍;8.英国1.91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4.76倍;2.日本14.65倍;3.印度5.94倍;4.苏联4.88倍;5.西德3.68倍;6.法国3.06倍;7.美国2.91倍;8.英国1.72倍。

 

 

比较22:硫酸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前26年:硫酸产量,1950年6.9万吨,1975年484.7万吨,是1950年的70.25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0.13公斤,1975年5.24公斤,是1950年的40.34倍。

 

印度:硫酸产量,1950年10万吨,1975年133万吨,是1950年的13.3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0.28公斤,1975年2.25公斤,是1950年的8.02倍。

 

美国:硫酸产量,1950年1182万吨,1975年2938万吨,是1950年的2.49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77.63公斤,1975年137.59公斤,是1950年的1.77倍。

 

苏联:硫酸产量,1950年213万吨,1975年1865万吨,是1950年的8.76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11.83公斤,1975年73.31公斤,是1950年的6.2倍。

 

日本:硫酸产量,1950年203万吨,1975年600万吨,是1950年的2.96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24.49公斤,1975年53.78公斤,是1950年的2.2倍。

 

西德:硫酸产量,1950年145万吨,1975年416万吨,是1950年的2.87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30.3公斤,1975年69.53公斤,是1950年的2.29倍。

 

英国:硫酸产量,1950年183万吨,1975年317万吨,是1950年的1.73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36.15公斤,1975年56.68公斤,是1950年的1.57倍。

 

法国:硫酸产量,1950年122万吨,1975年376万吨,是1950年的3.08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29.23公斤,1975年71.33公斤,是1950年的2.44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70.25倍;2.印度13.3倍;3.苏联8.76倍;4.法国3.08倍;5.日本2.96倍;6.西德2.87倍;7.美国2.49倍;8.英国1.57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40.34倍;2.苏联8.76倍;3.印度8.02倍;4.法国2.44倍;5.西德2.29倍;6.日本2.2倍;7.美国1.77倍;8.英国1.57倍。

 

 

比较23:汽车产量增长速度(注:以下为毛泽东时代的新兴产业,新中国建国以后建立起来的,不足26年)


中国前26年:汽车产量,1956年0.17万辆,1975年13.98万辆,是1956年的82.24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62828万人,人均0.0000027辆,1975年0.00015辆,是1956年的55.56倍。

 

印度:汽车产量,1956年3.2万辆,1975年7.5万辆,是1956年的2.34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39081万人,人均0.000082辆,1975年0.00013辆,是1956年的1.59倍。

 

美国:汽车产量,1956年692.1万辆,1975年898.9万辆,是1956年的1.3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16890万人,人均0.041辆,1975年0.042辆,是1956年的1.02倍。

  

苏联:汽车产量,1956年46.4万辆,1975年196.4万辆,是1956年的4.23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19966万人,人均0.0023辆,1975年0.0077辆,是1956年的3.36倍。

 

日本:汽车产量,1956年11.1万辆,1975年694.8万辆,是1956年的62.59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8995万人,人均0.0012辆,1975年0.062辆,是1956年的51.9倍。

 

西德:汽车产量,1956年107.5万辆,1975年319.1万辆,是1956年的3.64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5078万人,人均0.021辆,1975年0.053辆,是1956年的2.54倍。

 

英国:汽车产量,1956年100.5万辆,1975年164.8万辆,是1956年的1.64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5078万人,人均0.02辆,1975年0.029辆,是1956年的1.47倍。

 

法国:汽车产量,1956年82.7万辆,1975年329.7万辆,是1956年的3.99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4384万人,人均0.019辆,1975年0.063辆,是1956年的3.29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82.24倍;2.日本62.59倍;3.苏联4.23倍;4.法国3.99倍;5.西德3.64倍;6.印度2.34倍;7.英国1.64倍;8.美国1.3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55.56倍;2.日本51.9倍;3.苏联3.36倍;4.法国3.29倍;5.西德2.54倍;6.印度1.59倍;7.英国1.47倍;8.美国1.02倍。

 

 

比较24:乙烯产量增长速度


中国毛泽东时代:乙烯产量,1961年0.01万吨,1975年6.47万吨,是1961年的647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65859万人,人均0.00015公斤,1975年0.07公斤,是1961年的466.67倍。

 

美国:乙烯产量,1961年257万吨,1975年931万吨,是1961年的3.62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18376万人,人均13.99公斤,1975年43.6公斤,是1961年的3.12倍。

 

日本:乙烯产量,1961年11万吨,1975年340万吨,是1961年的30.91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9406万人,人均1.17公斤,1975年30.47公斤,是1961年的26.04倍。

 

西德:乙烯产量,1961年27万吨,1975年214万吨,是1961年的7.93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5403万人,人均5公斤,1975年36.31公斤,是1961年的7.26倍。

 

法国:乙烯产量,1961年9万吨,1975年124万吨,是1961年的13.78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4616万人,人均1.95公斤,1975年23.52公斤,是1961年的12.06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毛泽东时代647倍;2.日本30.91倍;3.法国13.78倍;4.西德7.93倍;5.美国3.62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毛泽东时代466.67倍;2.日本26.04倍;3.法国12.06倍;4.西德7.26倍;5.美国3.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