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蔡长运:圣人守“穷”,愚人逐“富”
点击:  作者:蔡长运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8-05-23 18:57:36

 

 1.webp.jpg

 

  鬼谷子在《谋篇》中有一句话:“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这是一个充满中国古代圣人智慧的哲学真理。依此哲学原理,我们可以推导出很多相应的论断。比如:圣人之道守“穷”,愚人之道逐“富”!

 

  《周易》中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人类社会、历史、思想、意识),都是由无数的矛盾组成。每个矛盾都包含一阴一阳、一正一反这样一对相反的、对立着的双方。这相反的、对立的矛盾双方即相互对立,又共存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为另一方存在的条件;离开了对立方,自己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相反相成),从而推动整个世界在运动中前进。这样才有了万物的活力。这个“一阴一阳”的矛盾运动规律就叫“道”。有了宇宙这个生生不息的“道”的运动存在,才有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如:生和死、战争与和平、生病与健康、吃苦与幸福、百姓与官员、老师与学生、谦虚与骄傲、主导与顺从、穷与富、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与后、穷与富、贵与贱、商家与顾客、团结与斗争、压迫与反抗……

 

  在这些“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对立双方中,根据其地位和性质的不同,人们把其中一方定义为“阴”;另一方定义为“阳”。《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一阴、一阳对立共存的统一体;都是以阴为主体(阳以阴为存在基础;阴不断地孕育着、滋生着阳);以阳为主导的(阴处服从地位)。万物都是因为内部一阴、一阳对立共存,互相作用,相互平衡而呈现出和谐、健康状态的。

 

  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与“阴”同样意思的常用词有:坤、母、雌(顺)、牝、本、根、实、因、有、常、重、静、暗、下、地、自然、无为……与“阳”同样意思是常用词有:乾、子、雄(宰、恃)、牡、末、枝节、华(空)、果、无、变、轻、躁、亮、上、天、人为、无不为……

 

  与现代哲学中的概念比较,“阴”相当于:量变、绝对的、内因、客观、普遍性、常态、过程、服从、躯壳、形式……“阳”相当于:质变、相对的、外因、主观、特殊性、瞬态(改革、变革、创新)、结果、主导、灵魂、本质……

 

  在这众多的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中,常有一方是居于根本的地位,一方则是居于末梢的地位;有一方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另一方则是必须建立在以对方为基础平台之上才能存在;一方是因,另一方是果;一方是绝对的,一方是相对的;一方是实的,另一方是华的;一方是本质,一方是形式;一方叫量变,一方叫质变……《吕氏春秋·重己》中说:“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而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意思是:所以,掌握真理的人不会去追求最终结果(“阳”)这一个方面,而是专心至志于研究、追求达成这种结果的本因(本源、基础、“阴”)。立足于、掌握了、守住了本源这一方面,那获得结果、实现目标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了。这样的成功就必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的了。这个思想方法不可不熟练掌握啊!

 

  同样,鬼谷子在《谋篇》中也有一句话:“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这正是一个充满中国古代圣人智慧的哲学真理。依此哲学原理,我们可以推导出很多相应的论断。

 

  一、圣人之道守“穷”,愚人之道逐“富”!

 

  没有佣人哪来的老爷?没有工人哪来的资本家?没有无产阶级哪来的资产阶级?没有消费者老板的东西卖给谁?没有“穷”哪来的“富”?“富”是必须以“穷”为存在基础的,没有“穷”,“富”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穷”一定孕育着、滋生着“富”。

 

  你在这个单位上班每月工资是五千。你去问一个年青人:

  “小弟你在那个单位上班工资是多少?”

  “三千”——看来我还是很“富”的哦!


  你去问一个中年人:“大哥,你月工资是多少?”

  “不多!年薪100万!”——妈的!我怎么这么”穷“啊!

  我坚决要“富”啊!

  人家比尔盖茨、李嘉诚年收入超百亿呢!你”富“得了吗?

  相反,我这个月的工资是五千,通过努力,下个加到六千了,这不“富”了吗?这个“富”谁也抢不走。

 

  所以,圣人(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出生都是赤条条的,是很“穷”的,守住这个“穷”、认可这个穷、以这个穷为常态,经过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劳动、耕耘,自然而然就“富”了。人在这个由“穷”向“富”的奋斗中讨生活才是最有意思的。等到不自强了、不奋斗了,人就死了。人死了也是赤条条的,并不需要什么“富”的东西。

 

  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不愿意守“穷”;不承认“穷”才是人的根本;不承认“穷”才是人生的动力,而满世界去找那个叫“富”的东西。去与人争、与人抢、与人拚。最后是碰得头破血流、晕头转向。回过头来却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不知人的根在哪里、人的本在哪里;再也找不到了做人的意义。最后结果反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全世界最穷的人。

 

  二、圣人之道“吃苦”,愚人之道“享福”

 

  明朝一个叫洪应明的人在《菜根谭》中说: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意思是: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才会获得幸福,这样的幸福才会长久;对知识要尊重也要有怀疑,并对其交替探索、研究、验证,最终才能真正掌握。吃苦是“阴”,幸福是“阳”。吃苦是绝对、是常态,吃苦中自然孕育着幸福;不怕吃苦,幸福就永远跑不掉。相反,逃避吃苦,幸福就成了空中楼阁。现在的很多中国人总以为自已的孩子一辈子不被磕、不被碰,然后有点钱,就能幸福安康生活一生。其实,幸福与痛苦也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没有感受过痛苦就体会不了欢乐、体会不了幸福。我们中国人传统中是最讲辩证法的,新生儿一出生就要给他(她)喂黃莲水(从中医的角度说是去胎毒,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是让孩子先苦后甜)而新生儿在吸母乳之前吃着黃莲也是津津有味(因为他(她)以为这就是妈妈的乳汁的味道)。一旦吸过母乳之后(知道了母乳的甜味了),他就再也不肯吃黄莲了(因为他知道了什么是苦味了)。

 

  三、圣人之道“耕耘”,愚人之道“收获”

 

  耕耘很苦、很累、很“阴”、很麻烦;收获很轻松、很阳光、很荣耀。圣人知道,天上不会掉陷饼,要想有收获的荣光,就必须吃苦耐劳地去耕耘,有耕耘自然就有收获。只有最愚蠢的人才满世界去找“收获”。那样一定要和人争、和人抢,最后一定是会给自己召来灾、惹来祸的。

 

  五、圣人之道“奋斗”,愚人之道“成功”

 

  毛泽东说:“闪亮的人生一定是战胜苦难的结果!”人生过程就是奋斗的过程。通过奋斗战胜了人生的苦难,就成功了;战胜一个因难,就成功一次;战胜一批困难,就取得一系列的胜利。逃避苦难的人生一定是失败的人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了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意思是:周文王正是因为被软监,身体失去自由,所以发奋努力才写出《易经》。当年孔子到处去“考”公务员,到处去求官,都没考上,回到家里才开始教书、开始研究,最后才写出《春秋》这部书。如果真让他当上大官,搞不好没有坎坷的生活经历,就不会去思考人生、思考人类的根本性的问题,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做为思想家呈现在历史上的孔子了——也就没有了《礼记》、《论语》等伟大作品了。同样,屈原因为被贬逐才有《离骚》;左丘因为眼睛看见了,失明了才有《国语》。孙膑因为脚被砍断才有《孙膑兵法》。吕不韦相国没的做,被秦始皇发配到四川才有《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监在秦国才有《说难》和《孤愤》……包括《诗经》中的那些作者,这些圣贤们大多都是因为经过艰苦磨炼、人生承受很多很苦难,因此激发他们去观察、思考,经过发奋努力,反而给后世留下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司马迁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生反而更加成功、光辉、伟大。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