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刘仰:面对中国,悲观还是乐观?
点击:  作者:刘仰    来源:海疆在线  发布时间:2016-10-03 10:08:49

 

       很多人在聊天时会问到这么一个问题:你对今天的中国是持悲观还是乐观的看法?答案各有不同,但是作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答案的依据在哪呢?在中国年轻一代身上。

聊天时朋友问我:你对今天的中国是悲观还是乐观?我说:乐观。他又问:为什么?我说:我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

我们的上一代大多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度过青少年时代,又跨越了新旧社会,总体上说,精神层面比较复杂。但是,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始终是适用的,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个时候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有目共睹,因此,关于中国,落后、愚昧等描述深入人心。在试图改变中国的努力中,上一代人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他们所接受的思想观点,几乎都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价值体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波一波的变化也影响了他们,但年轻时的印记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于是,我们今天看到一些八、九十岁,甚至更老的老人,在观念上几乎完全回到自己二十岁时的懵懂状态,仿佛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历史对他们毫无影响,或者只是一个可以抽掉的历史插曲,可以被诅咒的历史错误。他们在耄耋之年奋力继续着自己二十岁时的幼稚理想,全然不顾中国的现实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这样的人只是少数极端,但这种现象在我们的上一代那里,尤其是上一代知识分子那里还是有普遍性的。只不过他们因为已经年迈而远离了实际工作,只能在言论上兜售他们年轻时读拜洋人书的潦草笔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拍打笔记时扬起的消化不良的灰尘。

我们这一代的精神状态比上一代要简单,其中有一个大趋势影响甚重。十年动乱造成一代人信仰坍塌,一批人不想再受思想精神的折磨,直接投入改革开放大潮。在价值观上接受来自西方的整套理论,在行为上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方式招摇过市。以我自身的经历而言,上个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每一本西方名著的出版都能畅销,都能引发一个新的主义流派。昨天还在说黑格尔,今天就已经在“力比多”面前落伍了。明天,有拿起人会拿起巴门尼德显示他的西方深度。从思想观念到科学技术,再到经济管理,西方的教科书即便没有完全落地,至少也是未来不变的指路明灯。最为关键的是,这一代人在中国经济两位数高速增长的年代里,成为了社会中坚力量,几乎占据了社会各个重要的岗位。他们基本上只有一个标准——学习西方!就改革来说,西方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仿佛是不言而喻的共识。我们这一代人中,虽然也有反思、探索的,但他们是少数,是孤独的,是被潮流边缘化的,他们的声音被点钞机的哗哗声响完全掩盖。说实话,他们即便反思、探索,也因为在西方的思想围栏里打转而没多少像样的、足以抗衡西方价值观体系的成果,他们是不愿服输又只能被淘汰的牺牲品。

我儿子是90后,中学时参加中美共同举办的夏令营,在美国的一个家庭里,与真正的美国人一起生活了一个月。回来后对我说:美国不怎么样,东西太难吃了。一个中学生还很难将诸多问题上升到思想文化高度,然而,90后亲历美国,对美国食物的感受,与我年轻时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张时的火爆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80后、90后、00后,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为自信的一代中国人。客观地说,这一代年轻人的自信也得益于他们数代前辈的不懈努力,我们必须承认,如今年轻人日益凸显的自信,其实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但还是应验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当初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前几代人在上层建筑领域难有新的建树,如今的经济基础将必然导致今天以及未来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层建筑领域将产生重大突破。

下一代年轻人对于世界、对于西方的了解与我们和上一代有很大不同。我们以及我们的数代前辈,绝大多数对于世界、对于西方并不真正了解。魏源、林则徐对于世界和西方的了认识并不完整,也不准确。有着严复那样经历的人不多,而且,当时的中国现实使得严复那样的人也容易偏激。那时候的普通中国人要么是对世界和西方茫然无知,要么是通过胡适之类的人物接受了西方的二手货,要么是在书本里看到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和西方。如今,无数的年轻人亲历西方,其感受和认识要真实得多。即便很多年轻人没有去过西方、游遍世界,互联网上丰富的咨询和快捷的传播,使得他们不再像祖辈父辈那样坐井观天。书本里、想象中的西方终于显出海市蜃楼的底板。他们很容易就从观念、价值、习俗、礼仪等诸多方面开始质疑西方,寻找能够产生自信的所有元素来装备自身。例如,在我认识的年轻人中,汉服控大有人在,甚至有年轻的公务员每天着汉服上班。一位朋友的孩子还在上中学,便穿着汉服在上海与着普通服装的父母一起逛街。他父母与我同龄,面对路人的目光,母亲只能解释说:这是为了拍电影!这一幕充满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心理解释。如今,我们甚至需要小心翼翼地防范下一代自信变为自大的可能。

一百年前,梁启超曾经说: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句话今天依然有效,然而,强弱的现状一百年来已大为改观,对于“强”的理解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近二百年来,中国最为可喜的是,如今以及未来的中国年轻人,文化心理开始了真正的强大,自信如浩然之气充盈,这种强大才是真正可贵的。它将使未来的中国人不再膜拜西方,而以平常心对待世界,以平视的角度观察西方。超越西方,对于他们来说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像家常便饭一样简单。连仇视西方都因为其中包含了过于看重西方而变得没有意义。伴随着西方社会日益显示出自身难以解决的根本难题,我们的前辈以及我们这一代所接受的西方知识和价值观,实际上都已经显示出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因此,未来的中国年轻人将按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理解世界、组织世界。这就是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乐观的根本理由。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