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点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28 17:32:41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适逢高考,见莘莘学子辛勤奔波,为成就一生而潜心苦读,一面为学子们的自觉勤奋、刻苦努力而颇感欣慰,却又为教育体制给孩子们带来的负担而担忧;一面为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者庆幸,却又为在这样的体制下长期压抑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担忧。。。。。教育体制改革这么多年,到底有什么成就,我想大不必多言,更不想评价,只想就看到的社会现象而联想教育的偏颇与缺失谈自己的想法,如不妥当,敬请拍砖,自当坦然受之。我们现今的教育缺失了什么,我看主要是几个方面:

缺了德。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品德都将是人生之大统。我们现今的教育,大抵最缺少的对品德的系统培养,这丢弃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更将失去的是这个民族今后更加长远的未来。首先是教师的师德,师之德不厚,其何以延及弟子,只能是误人子弟。师德培养始于心,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修德的认识,教师之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础,没有教师之德就没有的社会公德,而没有了社会公德社会怎么会成为优秀的社会?师德之重在于清,没有甘守贫志、甘为人梯的清流,难守教师之德,难操教师之业。师德之难在于守,多少优秀教师桃李满天下,却难有家财,清贫永远是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言及此,当然也不得不提及一些师之别类,学无术而用心于江湖,身为人师却行为龌龊,名为清流可铜臭满身,实在应为我辈所不齿。其次是学生的修德立身修德始于少年。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却最缺乏育德,而教育最根本的在于育德。从更大的范围看,但凡文明社会,都是把少年教育为立国之本,无论是亚洲国家如日本的危机教育、韩国的服从教育,还是西方国家如美国的开放教育、自由价值教育,显示的都是其国家的价值观和生存理念,其实是一种信仰教育,而我们最缺少的是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因此,我们社会更出现了信仰危机。教育者,首先是育德,其次是育才,最后才是育能,品德如果不济,才能越大其危害也就越大,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家如此,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再次是社会的公德。没有公德的社会缺乏凝聚力。我们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如果公交车上一个年轻人没有主动给老人让座,大家肯定会想事出有因,否则出现这种事决无可能。那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心态?而现今社会居然会出因为没让座而大打出手,为老不尊者竞会坐在了女孩子腿上;老人摔倒了,社会问出了“扶不扶”的问题,这本不是问题啊,这是怎么浮躁而又错位的社会心态啊。因此,凡是大国强国,都会把最好的资源用在教育上,特别是国民素质教育上,看到的就是这种教育后面的社会凝聚力,现在看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教育所最欠缺的。

缺了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早就告诫我们要知行合一。但我们的教育却丝毫不以此为意。我们现在的状态大抵是三种:一是不知行而不行。以我所想,不知自然不能行,其实不然,初始之行始于天性,我们教育更大的问题不在于不知而不行,而在于其所行无不带有功利,无功利则不行。因此,在不知行与不行中更多的选择是不行,却不曾想,这个不行扼杀的却是人之初最可贵的好奇心,长此以往,进而失去的是创造力。压抑天性是最大的不幸,而我们的教育却正在这不幸之中,此我们教育之最可悲之处吧。二是知之行而仍不行。我们的教育状态,从开始就定位于应试。在此目的之下,甚至扭曲了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标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把考试是否能取得耀眼的成绩单作为标尺,其他一概置之脑后,如此又何谈行与不行?由于评判标准的偏失,对于真正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视而不见,于是出现了离开父母都无法生活书本知识超强却没有任何动手能力的“优等生”,等等。而最可怕的是社会给这样知而不能行”者留下巨大空间,无论公务员升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仅以试而取者不乏其事、其人。于是出现了专业的考官者、专业考证者等奇观。三是想行而不得其路,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习就是在填鸭,学生成为学习机器。如此,纵然有觉悟者也不知如何可行,纵然知道如何可行,四顾却发现根本没有行动的任何条件,不仅思想束缚,就连四肢都被捆绑起来,社会竟然不给他任何空间。这样时间一久,棱角磨平,只能随波逐流。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只能唱出一曲又一曲的“伤仲永”,真是令人叹惜。

三、缺了衡。教育之成就在于衡久,而衡久之力来源于热爱。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不仅摧残热爱之心,更在磨损少年之志,何来衡久?一是少不更事而免为其学。童年的无邪、少年的无忌,本应是人生中最幸福、最灿烂的时光,但在不懂事的年龄却要勉强承担最沉重的课业。六七十年代,小学只有两门课程,中学也不过四、五门,成人之后却并不缺少出色的领导人和科学家,而现在孩子们的童年,不亚于炼狱,却也出现三十年的高考状元全军覆没,无一成为学科带头人。这样的结果令人挽惜却并不感到意外,“强扭的爪不甜”是古人的智慧,我们没有学会啊。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摧残,对社会是浪费,对民族是悲哀。二是起之应易而难为其学。由易到难、由简至繁,这是常理。而我们的教育却反其道而行,课程不断下放,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引导使大家都因担心“输在起跑线上”而自我加压,集中到家长和孩子们身上的全部都是难题,而成就的是一大批学校以外的所谓教育机构和大批的教辅、教材书店。这样的结果是否令人不由得想到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教育的管理者们是否应该反思?三是心熟力给应学而弃学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高考让学子们拼尽全力,及至成就大学梦,身心已疲,有多少人把课本付之一炬,本应是身体心智都已成熟悉的成就学业的最佳时期,却已对学业再无兴趣。大学校园中朗朗读书声不再是主旋律,代之的是颓废和放纵。60分万岁是不变的庆幸,各种枪手有绝对的市场,如此还美其名曰教育产业化”,失去了教育却成就的“产业”,给本应是风清气正的地方,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铜臭,使本已千疮百孔的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四是学应就事却做而非学。把学习目的定位于学而优择仕,使教育更加功利。千军万马独木桥的奇观绝无仅有。更大的悲哀更在于一成不变的校园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社会,教育在繁荣的假象面前逐步失去了社会市场,传统文化无传承之众,实用技术无当学之众,现代理论无能学之众,使我们的国家既缺顶极优秀的科学家,缺顶尖的学者,也缺心灵手巧的技术工人,唯独不缺的是能够应试的“好学生”。文至此而结,心亦郁结,如看客有感,可交流,如能解我郁结之气,也算成就。

责任编辑:游客*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