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郑永年: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中美关系所有问题的根源
点击:  作者:郑永年    来源:凤凰博报  发布时间:2015-09-21 08:39:54

 

 1.jpg

 

  提要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主导中美关系变化的一直是美国,中国总是处于被动,只能作出“救火式”的反应。中国需要形成一个处理对美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宏观战略,而宏观战略的形成要求对中美关系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两国共同利益的发展和增加并不意味着两国利益的重合。国际关系的本质就是主权国家间利益的不可调和性。在对美关系上,尽管中国方面一直强调“求同存异”,希望把“同”的利益做大来解决“异”的利益,然而事实是不管“同”的利益做得如何大都不可能消除“异”的利益。 和平共处要求两国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互相向对方的核心利益作调适。而中美关系现在的问题也正在于此:美国不愿意为中国的核心利益调整自己的对华政策。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下周将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奥巴马16号出席美国商业组织圆桌会议时,谈到即将举行的“习奥会”议题,以及美中两国的紧密关系。随着习奥会的临近,世界权力新格局下的中美关系这一话题再次引起关注。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至今,中美关系似乎又陷入了冷战结束以来的“倒退”—“稳定”循环。奥巴马政府执政不久就一改以往美国对华政策“先抑后扬”的传统模式,在2009年的时候就实现了很多“突破”。首先是规模空前的中美首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于2009年6月在华盛顿登场,紧接着两国军方高层互访出现历史性进展。2009年年底,奥巴马的首次访华把中美关系提升为“共同应对挑战的伙伴关系”。

  

  但是,就在人们对中美关系充满期望时,2010年年初时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美两国就陆续在包括贸易摩擦、对台军售、会见达赖喇嘛、谷歌、人民币汇率、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领域发生了冲突。就在一些人惊呼中美国要“离婚”,中美要“开战”的时候,两国关系接下来的发展却又出现了“和好”的迹象。在面见达赖后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主动向中国“示好”,重复一遍从前多次重复的在台湾问题上“一个中国政策”和“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西藏X独立”的声明。

  

  这些令人迷惑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包括中美两国本身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美两国关系两极化的看法。一方面,无论中美关系往怎样好的方向发展,悲观论者总是相信中美最终必有一战。从历史上看,一个新大国的崛起必然挑战现存大国,从而引发新旧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无论是现实主义也好,冷战思维也好,总有一部分人这样想,其中也一直有人想把中美关系引导到这个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乐观者。乐观论者每遇到一些改善的迹象就马上会想到中美关系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政策层面,无论悲观还是乐观都不能导致理性地处理中美关系。如果悲观论成了真理,那么战争就成了唯一的出路。若是这样,除了准备战争,还要作种种其他的努力干什么呢?乐观论者则经常是自欺欺人,看不到国家间不同利益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和经常性,从而对中美关系所存在的冲突认识不足,准备不足。

  

  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应该认识到,主导中美关系变化的一直是美国,中国总是处于被动,只能作出“救火式”的反应。中国需要形成一个处理对美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宏观战略,而宏观战略的形成要求对中美关系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国际社会很长一段时期一直处于领导地位。然而,随着中国和世界其他新兴大国的崛起,世界权力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在这个权力新格局中,美国继续是最强大的“一极”,但已经不能独自主宰国际事务,而中国本身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这个国际权力新格局,中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有助于确立处理中美关系的宏观战略,避免往悲观论或者乐观论方向滑行。

  

  世界权力的新格局具有两大相关的结构性特征。其一是中美两国都处于同一体制内。虽然中美两国都是核武器国家,但是这个“相互确保摧毁”的结构显然并没有主导中美两国的日常关系。制约中美两国关系的最重要因素是两国都处于现存的国际体制内。在克林顿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个称之为“接触中国”的外交战略。当时中国的力量不像今天这样强大,正在处于西方所认知的“崛起”之中。“接触中国”政策在美国对华战略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提出“接触”战略之前,美国也存在着“遏制中国”和“围堵中国”等策略选择。尽管“接触”政策产生之后,包括“遏制”和“围堵”在内的政策选择也从来没有消失过,但不管怎样的政策都是围绕着“接触”展开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政策表现出“遏制性接触”的特点。美国的“接触中国”政策应当说是相当成功的。它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需要,也符合中国本身的政策选择。自中国改革开放后,尽管中美关系有好有坏,但总体上说是中国在美国的“遏制性接触”政策下向美国(和西方)调适。中国和前苏联不同,没有选择另建体系,而是通过改革和开放跟现存世界体系接轨,通过进入体系之后再在这个体系之内提升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美国“接触中国”政策和中国开放政策的结合使得中国很快融入现存的国际体制,成为其重要的一员。在这个体制内,中美两国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并不完全是对等的,但它制约着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这个体系内的位置也越来越高。从经济上看,中国现在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从人均GDP来说,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是不能和西方相比,但在西方的概念中,中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经济大国。

  

  世界体系新格局的这两个结构特征决定了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中美关系的一个判断,即两国关系,好,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在“好”的方面,即使中美关系发展到一些美国人所形容的“中美国”,也不会有像从前英美和美日那样的联盟关系。“联盟”是针对“敌人”的,但现在大家都处于同一个体制内,没有往日那样明确的“敌人”,因此中美之间不可能出现“联盟”关系。在“坏”的方面,因为两国之间是同一体制内相互依赖的关系,即使出现纠纷,也不至于会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更不用说是公开的战争了。此外,在政策层面上,越来越多的国际问题,如果没有中美两国的合作,就很难解决。中美能够合作表明这种合作不仅符合国际利益,而且也符合中美两国本身的利益。

  

  然而,两国共同利益的发展和增加并不意味着两国利益的重合。国际关系的本质就是主权国家间利益的不可调和性。在对美关系上,尽管中国方面一直强调“求同存异”,希望把“同”的利益做大来解决“异”的利益,然而事实是不管“同”的利益做得如何大都不可能消除“异”的利益。中美两国既然有不同的不可调和的国家利益,那么如何实现和平共处呢?当中国正在不断上升而接近美国的时候,这个问题表现得尤其重要。尽管各国有不同的国家利益,但不同的国家利益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互相的冲突才能得到实现和增进。如果考虑到国家冲突对国家利益的损害,那么就会寻求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的不同方法。同样,如果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那么对自己国家利益的定义就会有所不同,从而追求国家利益的途径也会不同。简单地说,和平共处要求两国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互相向对方的核心利益作调适。而中美关系现在的问题也正在于此:美国不愿意为中国的核心利益调整自己的对华政策。

 

  (来源:凤凰博报)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