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雄的故乡,陕北志丹县。映入眼帘的是红军广场耸立高大、震撼、质朴、刚毅的一座伟岸、挺拔,身披战袍的刘志丹将军的雕像。他,目光炯炯,深情地注视着远方,注视着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雕塑底部是陕北红军战士作战、行军时的各种姿态和那炮火连天的战斗岁月;中部层层叠加的绵绵群山,寓意着这片厚重的土地,孕育着伟大的延安精神,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辉煌;上部是毛泽东的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整个雕塑与周围起伏的山脉、红色砂石融为一体,提醒每一个到来的人,要记住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围绕雕塑后面是刘志丹领导和指挥陕甘边和陕北红军的绘画长廊。从“闹红”开始,经过一次次峥嵘岁月,战火纷飞的淬炼信仰和革命斗志,磅礴力量。让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的胜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城中坐北朝南的“刘志丹烈士陵园”,占地总面积3.3万㎡。它是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当地政府,为纪念这位陕北红军和陕甘边根据地创始人,在他的家乡志丹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在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环境幽静的山坡上修筑的这座陵园。
陵园大门镶嵌着镰刀斧头,门檐上方刻有金光闪闪的“刘志丹烈士陵园”几个大字,是叶剑英亲自题写的。整个建筑古朴典雅,体现了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特色。庄严肃穆,隐卧在苍松翠柏之中,园内承“甲”字型布局,标识牌的大门、雕像、纪念亭、纪念塔、碑廊和纪念堂构成中轴线,贯穿南北。我们默默地踏在天然花岗岩铺设的坡道、缓台的阶梯上,两边是汉白玉的石板栏、石板柱,由低向高,左面是刘志丹将军的陈列馆。凝视着将军雕刻的遗像,我感慨万千,深深缅怀将军的不朽功勋。1936年1月15日,根据西北军事委员会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发布的《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2月17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联合发表《东征宣言》,20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亲自率领下,从延川、清涧一带突击黄河,进入山西中阳县。1936年3月底,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和政委宋任穷,率领1200多人东征山西。沿途老百姓听说:陕北红军刘志丹带部队东征,各村纷纷组织秧歌队,敲锣打鼓吹唢呐,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刘志丹的队伍。群众扶老携幼,络绎不绝把红军营地围得水泄不通。提着装满红枣、蒸馍、鸡蛋,看望刘军长和他的战士。4月初,渡黄河 ,挺进晋西,开赴抗日前线。临出发前,刘志丹斟满烈酒,鼓励船工不畏艰险,帮助红军渡河。在寒风声、浪涛声、枪炮声中,红二十八军先北后南,突破阎锡山的河东防线,歼敌两个营,占领罗峪口,又接连打败6股围攻的敌人,连续重创阎锡山部队。
4月13日,部队到达山西中阳县西部渡口“三交镇”。它处于南北环山,西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了打好这一仗,为了打通山西前线和陕甘苏区的联系,刘军长亲自察看地形,研究战略方案。14日佛晓,三交镇战斗打响了,到了第二天中午敌堡垒还没有攻破。刘军长决定亲自上前沿阵地侦察,不料被碉堡内的一颗子弹击中左胸倒在血泊之中。这突如其来的枪声,将士们大为震惊,迅速跑在他的身边,呼叫着、哭喊着。军长微微睁开双眼,断断续续地说:“告诉政委,请他带部队……坚决把三交镇攻下来……”就这样闭上了双眼。他才年仅33岁,溘然长逝。宋任穷跪下摸着他已经摸不到的脉搏,痛哭流涕,把将军的大衣轻轻盖在刘军长的身上。命令大家一起抬扶着担架离开了阵地,他含着悲愤,将这噩耗电告党中央,并赶制棺木,筹划船只。将陕北人民的领袖刘志丹将军的遗体装殓,几十名战士挥泪扶棺,运往党中央所在地瓦窑堡。部队到了山西交口县康城镇(古时称冀州城)后,宋任穷向毛泽东汇报刘志丹牺牲的经过。毛泽东得知痛惜地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为了提高部队士气,补充兵力,宋任穷被任命为军长,接替刘志丹的指挥。刘志丹牺牲的噩耗,通过无线电波传到后方,传到瓦窑堡。省秘书长马文瑞得知,如同晴天霹雳,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周身一阵阵出奇的寒冷,望着窗外什么也看不见。想起他们在一起“闹红”;一起谈笑风生;一起散步,讨论战略战术……这样一位好兄长、好战友、好同志,却突然离开,永远地失去了,他伏在炕上蒙头痛苦。刘军长的离世,他不敢想象前线将士们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痛苦;他不敢想象南梁和陕甘边以至西北根据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他不敢想象刘嫂子和年幼的贞娃听到后又会怎么样……这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像疾风暴雨,像电闪雷鸣倾盆雨下,心中的一株大树倾倒根摧,一座高山崩裂倒塌,心中精神支柱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比亲情友情更珍贵。
中央所在地瓦窑堡沉浸在悲痛之中,广大官兵和陕北人民陷入巨大悲泣中。米粮山静穆,秀延河鸣咽。陕北的四月夹杂着黄毛风,一连几天阴雨绵绵,寒气逼人,大小河床爆满。4月19日刘志丹烈士的遗体从前线运回到瓦窑堡。各级党政军领导、战士和当地成千上万的群众冒雨夹道迎灵。在风雨中,队伍、群众中泣不成声。在陕北人民心中,他像一座高山,一颗巨星陨落,万分痛惜。193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在瓦窑堡举行隆重的追悼会,马文瑞抹掉泪水,从悲痛深渊中解脱出来,要为战友料理后事,投入到更紧张的工作中去。望着大路上扶灵柩的队伍,进入提前准备好的场地,他的心情无法控制,瘫坐在桌前,摊开几页纸,提笔写悼词却难以下笔。他用颤抖的手,轻轻打开一个小布包,里面只有半截铅笔和几个烟头。他再一次无法克制失声痛苦:这就是率领千军万马的刘志丹军长,留给这个世界唯一的遗物;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人所有的财产。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和迸发的激情,开始书写刘军长的“简传”。4月23日,周恩来亲视入殓,代表中共中央和远在东征前线的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亲切慰问刘志丹的家属。他悲痛地说:“志丹是个好同志,他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我们要永远纪念他。”4月24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南门,为刘志丹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大会由周恩来主持并高度评价:“他是党的好儿子,人民英雄,他的英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讲述烈士事迹,周恩来、秦邦宪分别代表中共中央和西北军委,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致“悼词”,数以万名群众、官兵沉痛悼念刘志丹“沙场滴血报党国,留得万民哭志丹”。会后,刘志丹烈士的遗体,由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护送秘密安葬在瓦窑堡城南水沟坪山脚下。
习仲勋在安葬刘志丹墓前含着泪,悲痛地说:“志丹同志,没有想到,我们在瓦窑堡山路上畅谈竟成了永诀。仲勋与你共事多年,相交多年,同志之情胜似亲兄弟。今后,我再也听不到你的教诲,再也看不到你的笑容。老刘,听说你牺牲的时候,身上只有半根铅笔和几根烟头,你没给子孙留下任何遗产,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刘啊,一路走好……”在刘志丹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将军唯一的女儿刘力贞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写道:“1936年4月下旬,重病中的母亲,突然听到父亲在东征前线阵亡,立刻昏厥过去。组织上见她如此悲痛,没有让她看父亲的遗体,只是在下葬那天,让人用担架把她抬到墓地。当母亲看到下葬的棺木时,撕心裂肺般的痛哭,扑着身子与父亲同去,在场的人无不泪如泉涌。当时我6岁,这场面令人心碎,终生难忘。母亲性子刚强,心胸开阔。过后她说:人生在世,谁无一死,你的父亲为革命牺牲,就是死得其所。”刘志丹的妻子同桂荣,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曾有两个儿子,一个为逃避军阀抄家被活活饿死,一个为逃避敌人追捕高烧不退,找来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医,给的药害死。她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顽强、坚韧、善良、宽容,是刘志丹将军的革命伴侣。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来陕甘宁边区采访,了解了普通百姓心中的刘志丹后,称赞道:“刘志丹是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1936年6月,为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刘志丹,中共中央决定将他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3年春,“志丹烈士陵园”经过三年施工落成。4月19日瓦窑堡(今子长县)为刘志丹举行隆重的“移灵”公祭大会。当年会场悬挂着董必武题写的挽联“志士求仁飞渡黄河勤讨贼,丹心救国誓扫倭奴不顾身”。会后,子长县党政军和数千名群众挥泪送别刘志丹的灵榇,沿途部队指战员持枪护送,灵车途径子长、延长、延川、延安等地,沿途几百名群众,组织焚香烧纸,跪拜路祭,泪洒送灵,护送队伍抵达延安桥儿沟时。当白幡素幛丛中的烈士遗像及灵柩出现在延安军民面前时,人们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有的怨天狠地,有的捶胸顿足。瞬间,悲壮的哀乐声、哭泣声直冲云霄。
4月23日,前来迎灵的领导朱德、任弼时、林伯渠、邓发、罗迈等人流着泪,轮换扶棺,捧着遗像到公祭会场。延安各界人士15000多人在专属广场举行规模空前的公祭大会。西北局书记高岗主持,朱德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致“祭词”,任弼时、秦邦宪、林伯渠分别讲话,深情缅怀刘志丹烈士。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陈云、贺龙、徐向前、蔡畅等和中央领导赠送白挽联,题词。当日,在高岗、林伯渠、吴岱峰、刘景范、张秀等人护送烈士灵柩,由延安启程向他的家乡志丹县进发。26日,护灵队伍到达志丹县周河川,静候在迎灵队伍中“群众焚香化纸大放悲声,哭泣声令人心碎”,在外7年的将军遗骨,终于回到了家乡,灵柩进入县南关大街,伫立街道两旁的群众含泪默哀,警卫战士鸣枪致敬。随着迎灵白幡的唢呐声、哭泣声,如泣如诉不绝于耳。灵柩停放在南关灵棚,每天从四乡远道而来的群众赶来焚香祭祀,络绎不绝……按照志丹家乡人民的要求,党中央决定在移灵时要选一首祭奠英灵的曲子。5月,由“鲁艺”艺术系的李焕之、刘炽等共同,为刘志丹烈士迁移灵柩,创作的歌名《公祭刘志丹》,在哀乐声中,乐队移灵演奏。那旋律感人,那传统的曲牌,那民歌丧礼的曲调,余音绕梁,低沉缓慢……将刘志丹烈士的灵柩,轻轻地安放在陵园纪念大厅的后堂内。5月2日,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志丹县,为刘志丹将军举行万人隆重的移灵公祭典礼。高岗主持介绍烈士生平事迹,林伯渠、张秀山先后讲话。在延安的中央领导、西北局领导、陕甘边、陕北红军等题词50余通,盛赞刘志丹烈士的高尚品德和丰功伟绩。
我环顾纪念堂西面墙上和东西窑洞周围都镶嵌,立着几十余块题刻的石碑。纪念大亭正脊上方镶着红五星,四面斜脊各竖一把火炬,仿佛刘将军依然率领陕北红军,在黄土高原高举熊熊烈火在沟壑中燃烧。纪念亭内有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朱德题词:“红军模范”;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林伯渠题词:“长使丹心照日月,拼将热血洗乾坤。拯救卫国更忠党,史绩不刊千载存”;叶剑英、陈云、习仲勋、张秀山、曹力如、马文瑞、刘景范、同桂荣等人的碑文,中共中央、西北局等代表党和人民对刘志丹烈士光辉一生崇高的评价。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绕着纪念园仔细阅读石碑上的题词。另一块石碑刻着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一日《烈士刘志丹同志革命事略》,最后这样写的“……志丹之死,是我党重大损失,亦是全国人民重大损失,形体虽殁,其精神实炳耀千古”。读后,感悟他的高尚品德,觉悟境界,深受感动,备受鼓舞。望着庄严肃穆的“纪念堂”,这是由3孔石窑洞和5间廊房彩绘,雕刻仿古灰色的瓦砾组成的主体建筑。透过玻璃窗可窥视,中间窑洞是灵堂,正中悬挂着刘志丹彩色画像,两旁摆放着洁白的花圈、花环、挽联,烈士的灵柩安放在后堂。
瞬间,我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泪水顺着脸颊滚落下来。站在“刘志丹烈士纪念堂”前,深深地三鞠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还原中国红色的历史,还原烈士的英雄事迹,让后辈永远记住这位陕北红军创始人之一,光辉、短暂、伟大的一生。我记起,毛泽东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我们离开了刘志丹烈士的纪念亭和纪念堂,来到了“刘志丹革命事迹陈列馆”,又一次详细地了解刘志丹将军革命的一生。“……在谢子长受伤病逝后,陕甘边和陕北红军主力由刘志丹统一领导和指挥,他运用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战略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的战术。当时,蒋介石集中陕甘宁晋七、八万国民党兵力,向陕甘宁和陕北先后发动围剿。担任西北军委主席和前敌总指挥的刘志丹,为粉碎敌人的一次次进攻,率领红军主力一鼓作气,打下六座县城,解放了大片地区,将陕甘边和陕北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扩大到二十多个县。刘志丹的战略战术,运筹帷幄,身先士卒,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刘志丹将军的领导和指挥下,在战友同甘苦共患难,打下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红色根据地。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落脚在西北创造了条件,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稳固、坚实的基础。
1935年谢子长病逝,刘志丹将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刘志丹的英雄事迹,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在中国革命历史舞台上,书写着不朽的传奇!在中国历史上英雄万万千,能够像刘志丹那样活在人民心中是屈指可数的。几十年后他依然在陕北人民心中,依然在黄土高原上传颂,深深地道出百姓对他的敬爱与怀念之情。1985年11月,已经80岁高龄的刘志丹遗孀同桂荣,依然题词明志:“继承志丹意志,将革命进行到底!”1999年5月4日,她走完了人生旅程,在西安病逝,享年94岁。他们天各一方60载的革命夫妻终于合葬在一起。2014年11月3日,他们唯一的女儿刘力贞,在西安病逝,享年85岁。她终身献给了中国医学,拯救了无数病人,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家乡的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不负其父的教诲和期待,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伟大的一生。他们全家携手在天堂团聚,给人间留下了优良的革命家风,崇高的人格魅力,共产党人的楷模,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永世流传!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图片为作者提供,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