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И.И.尼基丘克:苏联成立——苏俄历史的杰出一页
点击:  作者:И.И.尼基丘克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12-10 10:08:29

 

 1.jpg

【编者按】本文为俄罗斯社会主义学者联合会主席И.И.尼基丘克同志在俄罗斯社会主义学者联合会中央理事会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现授权昆仑策研究院发布,以飨读者。

 

苏联成立——苏俄历史的杰出一页

俄罗斯社会主义学者联合会中央理事会全体会议报告

И.И.尼基丘克

(王靖萱 译)

 

同志们!苏联成立100周年在即,不仅对我们各族人民,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都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同时,苏联成立周年纪念恰逢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05周年。这两个重大事件的日期相遇意义重大。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贯彻列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主要条件。这是全世界许多代人梦想的实现。这个梦想激励着许多哲学家、人民起义领袖、反抗分子、学者以及作家。他们和数以百万计的难民一样,渴望一个没有仇恨、没有种族与宗教冲突、没有饥饿贫困、没有优胜劣汰的社会。

 

最终,这个梦想在1922年12月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多民族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得以实现。

 

在В.И.列宁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不再仅仅是理论和政治流派,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创建苏联的最伟大功绩正归功于党的领袖——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他创造地发展К.马克思和Ф.恩格斯的思想,制定了国家政策科学原理。И.В.斯大林是公认的民族问题权威之一,他对这一学说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列宁和斯大林揭示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表明它从属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2.jpg

 

几个世纪以来,我国人民都在共同反抗沙皇专制、社会及民族压迫。随着苏联工人运动的开始,特别是随着В.И.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党,这种解放革命斗争规模扩大,且具有自觉性、目的性、组织性特点。

 

在党的领导下,俄罗斯无产阶级的团结一致性和战斗友谊在阶级斗争中萌芽、巩固并加深。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基辅和敖德萨、伊万诺夫-沃兹涅先斯克和下诺夫哥罗德以及许多其他工业中心的工人成为强大的国际革命力量。觉醒的无产阶级在反抗反动势力的斗争中,一直力求将工人以及最贫苦农民最紧密地团结起来,摒弃一切形式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

 

列宁的党、工人阶级坚决捍卫所有民族部族平等,捍卫各民族自决权,直至为建立平等民族紧密志愿联盟而组建独立国家。列宁指出,“我们要求民族有自决自由,即被压迫民族有独立自由、分离自由,并不是因为我们想实行经济分裂,或者想建立小国,恰恰相反,我们是想建立大国,使各民族在真正民主和真正国际主义的基础上相互接近乃至相互融合,但是没有分离自由,这种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建立新型多民族国家的经验表示,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保证以工人阶级为首的一切人民力量紧密结合,以此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并随之消灭民族压迫制度。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政治先决条件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首要经济前提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群众革命活动进程中建立苏维埃这一劳动人民政权形式,对于团结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具有突出意义。苏维埃使数百万农民群众和所有不同民族的劳动者团结在工人阶级周围,其国际性质鼓舞各共和国劳动群众建立统一国家。苏维埃形式的人民民主来自于俄罗斯公社传统,吸收俄国的千年经验。苏维埃的活动经验表明,在最广泛一致的民主和完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工人和农民能够成功管理国家。

 

正是苏维埃人民民主,使在过去俄国沙皇时期人民革命过程中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发自内心渴望联邦统一。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后,这些共和国愈发紧密地团结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周围,这也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原型。

 

苏维埃政权执政最初五年,在发展新型社会主义民族部族间相互关系及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当时历史阶段的情况完全表明,苏维埃共和国间在革命后最初几年建立的协议关系已经不够充分。社会主义建设和保护主权免受世界资本侵略需要共同外交政策、一道加强国防、经济劳动分工以及互助合作的可靠统一。基于深入的科学分析,В.И.列宁指出:

没有建立各加盟共和国最紧密的联盟,便无法在世界帝国主义面前生存;
没有加盟共和国和它们紧密的经济合作,便无法恢复被帝国主义所破坏的生产力,无法建立根据总计划调节的统一社会主义经济,无法保障合理的社会劳动分工且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造福全国人民;
没有各加盟共和国建立的紧密的联盟,便无法保障劳动者福利稳定增长,无法保障全国各民族部族文化全面发展和繁荣。

 

上述所有情况都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统一为一个联盟国家,这个国家能够保障国家外部安全,国内经济成功发展以及国家民族发展自由。苏联建立使得各共和国物资和劳动资源得以集中,并更有效地将其利用。这有助于在面对外部敌人时锻造出一面有力的国防盾牌。

 

在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激烈斗争中,加盟共和国劳动者团结在一个国家的愿望愈发坚定。实现这一历史进程必须克服经济文化落后的重大困难,必须对抗反革命分子企图对曾经的民族仇恨遗产加以利用。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无产者把阶级、国际团结精神带给劳动群众,并把他们团结到苏维埃政权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共同政治纲领中。

 

列宁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想法得到了工人阶级、劳动农民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支持,并转化为真正的全民族统一运动。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统一问题在省、县、乡苏维埃代表大会以及群众集会及会议上得到了广泛讨论。最终,所有苏维埃共和国代表大会均通过了加入联盟的决议。

 

1922年12月30日,第一届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一致通过斯大林在大会上发表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及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签署《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结合为一个联盟国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为开拓和完善民族国家建设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逐渐形成。1936年12月5日通过的苏联宪法,在法律上认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社会与国家机关以及苏联人民的团结一致。1939至1945年间,乌克兰及白俄罗斯西部地区回归苏联,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加入苏联,这两个事件是我们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生活中的两件大事。 伟大的卫国战争是对苏联实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与人类最危险的敌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作战清楚表明,苏联人民只有结成联盟,齐心协力才能捍卫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保护自己的革命成果。卫国战争的历史性胜利,清晰展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制度的优势,苏联的伟大生命力与不可侵犯性。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反抗并战胜法西斯主义的主要军事政治力量,使世界人民摆脱了法西斯的奴役。

 

无论是在战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是在随后的共产主义建设时期,苏联人民显著的友谊特点均有所加强,即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奋不顾身、热爱劳动以及互相帮助。而苏联战后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则防止了重新崛起且渴望成为世界霸主的美国法西斯主义核战争威胁。苏联成为发展中的世界社会主义中心,成为摆脱殖民统治国家的支持。

 

庆祝苏联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理所当然的自豪感回顾这取得英雄胜利及伟大成就的一路。

 

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其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在资本主义后进步发展的下一阶段。物质手段和努力的集中,苏联人民的无私互助,使所有共和国都能建立高度发达工业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大国的惊人飞跃使其生产总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生产处于领先地位。震惊的世界称之为“苏联奇迹”。仅在第一个五年期间,就有1500多家工业企业建成。其中有以В.И.列宁命名的第聂伯河水电站该电站发电量超过沙皇俄国发电总量,还有乌拉尔-库兹涅茨克冶金联合企业、斯大林格勒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罗斯托夫农业机械制造厂、莫斯科和高尔基汽车厂,同时完成建设图尔克西布。苏联重工业在这一时期几乎增长了2倍,机器制造业近3倍。工业产品年均增长率为15%。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库兹涅茨克及马克耶沃斯基三家联合企业生产的铸铁数量与革命前工业生产数量相同。数以百计的新城市出现: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埃列克特罗斯塔利等。

 

3.jpg

 

在施行斯大林五年计划的十年中,苏联建立了现代化工业,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建立了自给自足、平衡的独立经济体系,这一经济体系承受的严峻考验,保障1945年的伟大胜利。

 

苏联人民在各个领域的技术成就世界闻名。正是苏联首次将自己的公民、共产党员Ю.加加林送上太空,此外,苏联成就还包括: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航天仪器至月球和太阳系行星,掌握核能,建立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建造“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等。

 

苏联社会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质化: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失业现象及文盲,巩固了工农联盟;社会主义民族形成,苏联人民的社会和思想政治得到统一;国家干部得到培养;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文化形式蓬勃发展。文学艺术作品等出版物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用苏联人民的语言编写和出版;过去没有自己文字的40多个民族,在苏联时期科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文学语言。苏联的所有民族部族都自愿选择俄语为民族间交流合作的通用语言。它成为苏联人民相互联系、团结一致的有力武器,也是苏联人民接触国内和世界文化最佳成就的手段。

 

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调整和提高是苏联所有共和国迅速且全面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兄弟般的统一中,苏联国家所有民族和部族的建设性力量、创造力及才能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全面展示。

 

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了新的历史性人们共同体——苏联人民。它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生活的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工人阶级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融汇成了苏联人民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高度的劳动和社会政治积极性,对剥削与压迫、民族种族偏见的毫不妥协,与各国劳动者阶级团结。

 

苏联多民族国家建设经验出色证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的基础上才能循序渐进地解决;
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言而不行,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平等权利与机会,在考虑到不同民族劳动者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创造解决民族问题的条件;
苏联国家各民族部族的最紧密统一、全面繁荣及不断靠近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组建多民族国家最具前景且最完善的形式,它将整个社会的利益与各民族利益和谐结合。

 

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在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列宁-斯大林民族政策取得了胜利。

 

苏联的成立和成功发展在过去和现在都具有重大国际意义,是全人类社会进步重要里程碑。苏联建立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以及解决最复杂的民族问题经验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今天也为所有争取社会和民族解放的战士提供了无价帮助。

 

1991年末,苏联随《别洛韦日协议》瓦解,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自愿辞职,他甚至没有考虑为保护苏联而抵制这份“协议”,这有很多原因,其中包括美国的“反苏方针”成功实施。自1945年以来,美国一直没有停止对苏联的打击,制定并完善反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信息战、价值战和心理战“策略”,首先是通过向人民传递小资产阶级意识、利己主义以及私有制本能,来打击苏联人民的道德和精神基础,他们首先在那些影响普通人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开展活动——演员、记者、作家、政治“领袖”,比如М.С.戈尔巴乔夫、А.Н.雅科夫列娃、Б.Н.叶利钦以及社会科学家。独立历史学者的客观历史研究表明,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并没有“解体”和“崩溃”,而恰恰是被美国在“冷战”期间联合苏联苏共叛变的领导高层,联合有西方情报机关直接间谍的国内大众传媒,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而摧毁。而正确理解这一沉重教训具有重要的世界观意义。现如今,全球西方帝国主义仍在继续对俄发动部分经济战、全面混战,包括在欧洲国家及美国展开挑衅性反俄运动。

 

1922年苏联作为各民族国家联盟成立,是世界历史实践中的非凡现象。而苏联消亡则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它破坏了国际舞台上的阶级力量平衡,打破了世界社会发展平衡,致使地球领土重新划分,能够毁灭文明的核战争的全球灾难威胁日益加剧。综合来看,地球上爆发了全球混乱和深刻危机。世界各国人民日益认识到,除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没有其他合理选择。

 

在苏联成立100周年之际,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成功、最胜利、最公正且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经验和思想深深扎根的国家,它渗透到社会生活内容,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一部分。最后,我们社会主义学者将始终忠实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强同各加盟共和国人民的联系,以迎接这一光荣纪念日。

 

(作者:俄罗斯社会主义学者联合会主席 И.И.尼基丘克;译者: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武圣校区]俄语系,王靖萱;供稿: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编辑部。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