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顾凌英:关键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再评胡锡进
点击:  作者:顾凌英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10-12 08:06:30

 

1.jpg


本文为笔者《评胡锡进们的立场观点方法——读《“鲶鱼”纸皮影》有感》的续篇。


胡锡进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诟病的人们,尤其是经历过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个时代的上了年纪的老一辈提出尖锐批评。批评什么呢?

“‘极左’言论在社会上滥觞、产生了恶劣影响。”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前后这两个时代究竟有什么差别?胡锡进批评和歌颂的是什么?我们批评和歌颂的又是什么?到底哪一种歌颂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哪一种歌颂是企图拉着历史倒退的?究竟是哪一种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好呢,还是新自由主的资本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好?

我们与胡锡进的讨论是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劳动创造世界这个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人类的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世界和历史。人类的历史发展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同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的过程,也是由低级的体力劳动,逐步向更高级的脑力劳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即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

没落的阶级,譬如资产阶级吧,他们总希望社会永远停留在资本主义,不再往前发展了,历史终结了!实际上这恰恰说明了他们资产阶级的没落,没有前途,因此不敢展望未来。

实际上社会历史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必然要发展到更高级的无阶级的社会——一个更加美好的新的历史阶段。即由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进入无阶级的更高级的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描绘的世界历史发展的科学蓝图,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这正是资产阶级不可更改的历史命

我们的世界从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至今,正处于从有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向着无阶级的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特殊的历史阶段,它是一个从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阶级斗争必然是空前尖锐的、复杂的、拉锯式的、残酷的。

从有阶级到消灭阶级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的“两个彻底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才可能变成现实。社会主义才可能进入共产主义。所以在这个历史阶段,不但不会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熄灭;相反,一切剥削阶级的残余都会因不甘心他们的失败,而垂死挣扎,决定了这个阶段的阶级斗争必然十分激烈、尖锐、疯狂和残酷。

阶级社会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劳动的剥削阶级统治劳动的被剥削阶级,这个阶段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当然也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苏联的斯大林正是因为看不到消灭剥削之后的社会主义隐藏着深刻而尖锐的阶级斗争,所以在他身后,苏联社会主义党的领导权就被赫鲁晓夫修正主义所篡夺,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和平演变之下,终于在48年的量变之后发生质变,于1991年12月25日,红旗落地。这个历史教训,无论对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还是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都是极为深刻的。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一节中是这样说的:
“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变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这就是说,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资本的一般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这就是说,为卖(加上利润)而买。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种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货币在资本周转中的这种“增殖”,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变为资本,即变为一种特别的、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不过是等价物的交换;也不能从加价中产生,因为买主和卖主间的盈亏必会抵消,并且这里谈的正是大量的、平均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个别的现象。
为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 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种商品确是有的,这就是人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则创造价值。”

从列宁以上的这段论述说明使货币变为资本的必要条件,不是商品交换,因为商品交换并不能使价值增殖。只有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才能使货币变为资本。

列宁接着说:
“货币所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由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货币所有者购买了劳动力,就有权使用劳动力,即强迫他整天做工,譬如做12小时的工。其实工人在6小时内(‘必要’劳动时间)就能创造出补偿其生活费用的产品,而在其余6小时内(‘剩余’劳动时间)则创造资本家不付报酬的‘剩余’ 产品或剩余价值。因此,从生产过程看来,必须把资本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耗费在生产资料(机器、劳动工具、原料等等)上面的不变资本,它的价值(一下子或一部分一部分)不变地转到成品上去;另一部分是耗费在劳动力上面的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增殖起来,因为他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为要说明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不应当把剩余价值同全部资本相比较,而只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较。这种比率,马克思称做剩余价值率,按上述例子来看,就是6/6,即100%。”

列宁的以上论述把马克思关于资本剥削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和原理表述得非常明确了。正是根据马克思以上原理。列宁创造性地通过十月革命,建设了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苏联。

列宁和斯大林根据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劳动创造世界的理解,创造性地运用以改造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这个新社会与旧社会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

一切阶级社会,都把人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即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一部分人从事劳动(却缺乏劳动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因此产生了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阶级社会。

新社会(即消灭剥削的社会),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首先使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这样就使所有的人都失去了剥削他人的条件,并且都成为劳动者。

在《国际歌》中,人们曾响亮地喊出了“一切归劳动者所有”这个真理的口号!这需要:

1. 消灭剥削、消灭寄生虫,使人人都成为创造世界的劳动者。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变成有效的、造福人类的源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如何实现?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从一切剥削阶级手中,把生产资料(即生产工具和原材料)都夺回到无产阶级手中。“一切归劳动阶级所有”。劳动者直接拥有劳动生产的所有条件,并与之直接相结合从事生产。一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集体所有,任何个人都无权处置任何生产资料。这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彻底消灭剥削的根本前提。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2. “不劳动者不得食”,在社会主义,必须要求:人人都是劳动者。

在这两条原则指导下,社会主义社会就以它朴实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苏联。

这就是人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改造世界的第一个能动的创新,也是人类对一个最合理、最科学、最节约、最幸福、最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不仅如此,伟大的苏联还以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精神,支援着世界的革命。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也曾经得到他们无私的援助,功不可没。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从1949年开始,完成三大改造,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主要在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时代,共30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改革,到2012年十八大之前共33年,可以算作邓小平路线领导的33年。这个历史阶段理论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也正是胡锡进他们总是用后者否定前者的依据。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分析。

应当看到,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非常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一,新中国没收了占国民经济98%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劳动者全民所有;把作为生产资料的地主的土地,分给了从事生产的农民;并逐步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劳动,把小资产阶级的农民,改造成集体所有制组织中的、公有制领导下的、有无产阶级阶级觉悟的农民。

第二,新中国进行着把一切旧社会的剥削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伟大工程;从事着把旧知识分子改造成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把旧学校改造成培养革命的无产阶级接班人的教育阵地;把旧艺人改造成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

第三,新中国从根本上解放了工农劳动生产力,在工农业的劳动战线上,30年来,创造了无数奇迹,鞍钢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大庆油田王进喜“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成为新中国的现实;在三年困难时期开工建设的“红旗渠”“塞罕坝”和“两弹一星”等都是解放后的工农和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人间奇迹。

毛主席在他的诗中形容新中国的劳动者“六亿神州尽尧舜”“遍地英雄下夕烟”,新中国的劳动者是当之无愧的。

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仅创造了30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奇迹,即使在改革的时代,毛泽东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两弹一星”精神光芒万丈;大寨精神变成了无数集体农业的星星之火,继续在包产风泛滥中闪耀;华为的奋斗精神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威力;“一带一路”开辟了世界反霸的新途径。这一切,显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扑不灭、打不倒的,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无论在什么困难面前,永远不会停息。这一切鼓舞着我们,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前进!

 

与前30年的毛泽东时代相比,后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只有成绩、没有问题吗?这绝不是事实。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的改开首先打破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不准自由买卖、出租的藩篱,使之可以与劳动者分离。而这种分离,就难免让脱离劳动者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剥削的手段和工具。举一个当时的典型事例:譬如文物出版社的印刷厂,是具有着印刷文物图片的良好条件的单位吧。他们就可以把工厂的厂房和设备全部出租,全体职工都不需劳动,而靠租金发工资。把国家给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生产资料,自主地变成剥削的手段,以这种方式来养活自己,不自觉地把自己从劳动者,变成剥削者。当然这并不能使他们暴富,不过占点小便宜,但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已经腐蚀了他们劳动者的灵魂。

 

 

社会主义原则的放弃,就是首先从理论和思想领域否定毛主席、背弃毛泽东思想、一切向钱看、一切与西方接轨开始突破的,逐步渗透到改革的方针政策乃至具体实践。相对的,就是一阵风似地向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一些人借改革之名,强力推动公有经济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性质,就这样形成了难以阻挡的大势。

这些人的所谓改革,从根本上看,就是不满足于依靠劳动者的辛勤艰苦劳动致富,老老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而是羡慕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家可以通过不劳而获的各种所谓“灵活”手段“搞活经济”,使自己能够更快地“暴富”起来。他们觉得自己是聪明人。

可是实践的结果,由于社会财富只能是工农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所以他们“暴富”的手段只能是:第一,从分配上想办法,这就是取消或降低解放以来人民政府前30年创建的工农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第二,通过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农村分田单干的措施,把工农劳动者赶向市场,使他们重新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廉价商品——雇佣劳动;第三,把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30年来积累的生产资料,通过“改革”化公为私,变成私人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扶植私人资本很快地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开花、结果。

他们还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有利于资本互相吞并、互相诈骗,实质为赌博形态的股票、彩票、金融产品等等眼花缭乱的花样,让资本家便于不劳而获地大显身手,侵吞人民生产的劳动果实和互相倾吞。其实,这样的“活力”和“风光”并不能为社会增加一厘一毫财富,只是在互相争夺中浪费人的精力和资源,只能培养创造出“一夜暴富”奇迹的“好猫”、资本的“劳动模范”和精于诈骗的“杰出人物”。许家印等人物就是这个资本“暴富”时代的典型杰出代表。还有大大小小的老虎、苍蝇,再加上渗透于各领域的外国间谍,都是在放弃阶级斗争之后的时代“特产”!

当然,正如不能否定前30年一样,我们也不能用后30年存在的问题而否定这个期间的成绩。但是,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这是根本的前提和原则。因为只有广大劳动人民才是社实践的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否则,站在许家印那样的资本家及少数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那就根本无法正确评判是非,无法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无法搞清楚什么样的道路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样的道路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假社会主义道路。

只要看看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前的人山人海,看看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的千万瞻仰者,就能看到中国人民的心是向着社会主义的,是向着毛主席创立的共产党的,是非曲直在人民的心中早已明辨如镜。胡锡进们站在历史前进的门槛上,拼命地要把历史拖向后转,这必然是徒劳的。

【相关阅读】
彭水周:胡锡进的“鲶鱼”纸皮影
顾凌英:评胡锡进们的立场观点方法——读《“鲶鱼”纸皮影》有感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