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郝贵生:谈谈知青的劳动美——纪念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和上山下乡50周年
点击:  作者:郝贵生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18-05-02 08:37:08

 

 1.webp (10).jpg

  以此文献给2018年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和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


  2018年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到了,今年又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最近又翻起我们下乡插队时集体户的近200张黑白照片。除一些合影之外,还有许多照片反映的是我们的劳动、学习、生活等内容,特别是其中一些我们知青劳动场景的照片。有六七张女同学在地里手里拿着镰刀、肩上披着一条白毛巾、后背背着草帽、或者怀里抱着一把谷子、脸上流露出灿烂笑容的个人照片(见附页)更是引发我的关注。我们保留的这些照片极少数是旗盟知青办及上级有关部门拍摄的有一定或较高专业水平的照片外,绝大多数就拍摄水平来讲太一般化了。这几张女知青的个人照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水平,但我特别喜欢和欣赏这几张照片。其原因就是它透视出我们插队时期女知青身上一种特有的劳动美、精神美、心灵美。

 

  追求真善美是各个国家、民族、各个历史时代人们的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对美的追求。马克思说过,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原始社会如此,当代社会更是如此。不仅电影、电视剧、广告、家庭、办公场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存在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具体表现。当代社会的模特大赛、摄影比赛、书画比赛等等实质是对美的追求的大赛。社会生活中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有对美的追求。但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过,熟知的东西并非真知的东西。人们都在追求美,但美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社会生活中同一事物有的人认为是美的,也有的人认为是丑的?为什么有的人外在形象是丑的,但内在心灵却是美的?如大家所熟悉的《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个敲钟人加西莫多。其原因就在于对美的本质认识不同。那么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大课题,不是本文都能够讲清楚的,但笔者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谈谈对美的认识特别是对劳动美的认识。

 

  美,估名思义,就是外界事物能够引发我们自身的愉悦感、快乐感。那么哪些事物能够引发主体的愉悦感、快乐感呢?一般是外界事物自身的外在形象各个因素的协调、匀称、秩序等特征。如人的漂亮、美就在于人的五官之间的比例的匀称、协调。而鼻子特大,眼睛特小,人们就不认为是美,而是丑。一个人穿戴破旧、邋遢也不感到是美,而穿戴整齐、干净、新颖新奇给普通人的视觉就是美。这种对美的认识古今中外都非常普遍。当今社会中的那种模特美就是这种审美观的典型表现。不能说这种审美观是错误的,但却是表面的、外在的、肤浅的。人们把《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看做“丑”人就是这种审美观的典型表现。而赞扬加西莫多的心灵美就不是这种审美观。这就说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的、更伟大的美。黑格尔不仅赞扬过艺术的形象的外在美,他也把那种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思维的理论也看做一种美,也能够给人一种愉悦感和快乐感。


  马克思理论上最伟大成果就是发现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他用实践的观点审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包括审美现象。他认为人是实践的人,是能够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改造获取自身的生存资料而不是如动物那样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生活资料。外界事物的匀称、协调、新颖性也确实能够给人以愉悦感、快乐感,但人的真正的愉悦感、快乐感是通过自身艰苦劳动实践改造了外部世界,体现了人自身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的伟大,体现人的坚毅、勇敢的品质。由此引发的这种愉悦感、快乐感比外在的表面的形象引发的美深刻的多、伟大的多。


  所以当一件艺术品反映的是人的劳动实践、革命实践活动内容时引发的美比纯粹人的五官端正、体型匀称、穿戴新颖等外在形象引发的美伟大深刻的多。上世纪50年代一元人民币上一位开着拖拉机的女拖拉机手的美比当代年轻女性无论长着多么漂亮的脸蛋穿着多么豪华的服装的美也要伟大深刻的多。作为芭蕾舞经典之作的天鹅湖无论形象和舞姿多么美,也赶不上反映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外在的艺术形象内在统一的中国芭蕾舞的样板红色娘子军。毛主席的“为女民兵题照”也是赞扬女民兵“爱武装”的美超过“爱红装”的美。前不久女排明星表演赛上女排队员穿着漂亮的模特服装走在红地毯上引发的美只是把女排队员的身份降低为一个体型高佻的普通女性或普通模特罢了,其绝对赶不上体现女排队员力量和智慧的高高跳起奋力挥臂扣球的那种美的姿态。大家还记得毛泽东时代陈永贵的一张脸上充满皱纹但红光满面一条白毛巾裹在头上的那张照片吗?只会欣赏形象外在美的人绝对不会由这张照片引发愉悦和快乐感。但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一张内涵极其丰富的体现劳动者伟大的具有美感的典型照片。笔者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的烙印。

 

  我们知青从灯火辉煌的海河两岸来到数千里之外的科尔沁大草原,来到广阔天地和农牧民中间,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爱上了这里的人民,爱上了艰苦的劳动。上述照片正是这些女知青当时情感、精神和心灵的真实写照,是在大城市和课堂里享受不到的特殊的美。这就是我极其欣赏女知青的那几张照片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自己那几年劳动的真实感受。农村几年,我几乎所有农活都干过,包括放牧两个月。农村农活最大的特点是劳动强度大。对于我们这些常年读书学习的青年学生来说,过劳动强度这一关就非常之难。一年最累的活就是夏天70天铲地,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每早5点就下地,10点多回家吃饭,12点又下地,直至晚8点。我读过许多知识青年回忆录中大多都谈到了劳动之艰辛特别是农村铲地,且真切感受到古人所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感受到劳动艰苦劳累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东北做饭和冬天取暖对柴火需求量特别大,我们集体户仅靠队里分的秫秸远远不够,常要到离村30多里远的沙坨子地楼柴火。三九寒天我们全副武装,里三层外三层,还戴着狗皮帽子,棉手套,棉皮鞋。天不亮就坐马车出发,马车跑起来之后,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还是感到从未有过的冷。我们刚开始搂头一两帘子柴禾时还感到冷意,但很快就消失了,后来身上又开始出汗。越是出汗,就越不能停下来……。我们一步一步地拽着耙子往前走,耙子底下的杂草一圈一圈地卷起来,自动卷到了帘子里面,当看到一帘一帘的有序并排的柴草堆得越来越多,心里特别热乎,什么冷呀、累呀,全抛掉九霄云外去了。中午我们在这寒风刺骨的深山老林中,嚼着干硬的炒米和玉米豆,那个美呀!那个香呀!绝对超过城里人一桌丰盛的鸡鸭鱼肉。下午两三点钟,我们满载着一大车战利品,凯旋而归。大车一进到知青院子里,家里未去楼柴火的男女同学都从屋里出来,帮着卸车码垛。场面那个热闹呀!望着我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回的劳动成果,望着我们全村最高最大的柴火垛,感到特别的开心和幸福。我们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我们自己的生活。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场景,真是感到是一种特殊的愉悦感、快乐感,也就是劳动的美。

 

  2015年我在老年大学学习时,读到了田园诗人也是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原在官场做官,后非常讨厌官场习气,辞官回乡从事农业劳动。那时的陶渊明不可能懂得马克思的实践观,但他在自己劳动实践中感受到特有的愉悦和快乐感,并把自己的这种真实感受通过他的诗歌作品体现出来。我读后特受教育和启发,何不把自己农村插队的劳动生活也用古体诗的形式写出来呢?于是分别写了“铲地”、“楼柴火”、“放牧”三首小诗。

 

  如“铲地”这首是:“晨曦赴田园,夕烟荷锄还。地大数十垧,垅长三里三。初挥重千斤,日久轻自然。汗滴禾下土,意志苦中坚。细察苗草丛,循规七寸间。农友相与锄,诚助感心田。夏战七十日,秋后收获甜。躬耕本英雄,何争数千年?”客观讲诗词水平并不高,但却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即我的劳动美的感受。

 

  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农民生活和生产劳动也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那个时代的具体的劳动形式变了,劳动方式中的知识含量增加了。但人类的劳动永远不会停止,人类通过劳动体现自己智慧和力量而引发人们的深层次的劳动美的审美观永远不会过时,在当代整个社会是非、美丑、善恶观念扭曲颠倒的年代,仍然需要在整个社会中特别是在青年一代大力提倡和发扬劳动美的审美观。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形成“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的社会氛围。通过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特别是青年人的劳动美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附:                      

 

1.webp (11).jpg

1.webp (12).jpg

1.webp (13).jpg

1.webp (14).jpg

1.webp (15).jpg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