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 | 走向深蓝,中国海洋油气开发迈入“超深水时代”
点击:  作者:杜文杰    来源:国资小新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3-27 13:28:15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线。访谈邀请两院院士及中央企业杰出科技人才,围绕行业科技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彰显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中央企业发挥“三个作用”、争当“三个排头兵”贡献智慧力量。

 

 

系列融媒体访谈将在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知领”、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的航天”“军工记忆”“中国航天文化”、科普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新媒体、知乎等平台播发。今天为您分享第五期《走向深蓝,中国海洋油气开发迈入“超深水时代”》

 

 

中国海洋油气开发走向深水区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油气开发工程专家周守为,中海油研究总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钻完井)李中,受邀参加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讲述中国深水油气开发迈入超深水时代,向深蓝要能源的奋斗历程。

 

跨越鸿沟:海上开发的四高挑战与破局之道

 

周守为用高风险、高科技、高投入、高敏感概括海上油气开发的特殊性。他解释,我们国家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那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开发难度比陆地也要大很多:在海下2000米深水作业,相当于在我们一个手掌上承受了20多公斤的压力。周守为院士用形象的比喻道出深海开发的严峻挑战。

 

高温高压井就像在高压锅上钻个小孔,把高压的气体安全地释放出来,一旦掌控不好极其危险。李中介绍,以莺歌海盆地为例,这里地层温度高达249℃,压力系数突破2.38,被国际石油公司视为禁区2000年以前,6家国际石油公司在此耗资50亿元无果而终。但我们自主研发的窄密度窗口控制技术,让井下事故率从65%骤降至5%,硬是在高压锅上钻出了安全通道。

 

通过多年攻关和实践,我们最终建立了海上高温高压钻完井技术体系,建成了我国首个海上高温高压气田群。李中说。据悉,东方13”气田获评2020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目前,这套技术已经在美国墨西哥湾、英国北海等高压气田广泛应用,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深海一号:改写中国深水开发史的国之重器

 

深海油气是我们的宝藏。谈及深海一号的开发背景,李中说,我国深水钻完井起步比较晚,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攻关。2004年,中国海油与外国合作勘探我国深水区块,才拉开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序幕。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能源站矗立在深海之中

 

李中详细介绍了这项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超级工程:2014年陵水17-2探井一举发现了我国首个千亿方自营深水大气田,也就是现在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为我国打开了一扇通往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2019年,深海一号一期工程开工,20216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从300米深水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投产,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从跟跑迈向领跑,其产量贡献与技术创新为深海资源开发树立了标杆。李中说。

 

2024927日,深海一号二期建成投产,其总井深超6万米,当于近7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团队创新建立了深水复杂油气井及钻完井关键技术体系,在开发难度剧增的情况下,开发深海油气的速度却加速了。

 

未来,我国深海领域有望建成万亿立方米级天然气生产基地,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蓝色引擎,同时为全球深水能源开发贡献中国方案。李中说。

 

向海图强:构建未来多元化能源体系

 

2024年,我国海洋油气产量突破8500万吨油当量,再创新高。周守为介绍,从前面三个5年计划来看,我国原油增量的80%左右都是来自海洋,他预测,在未来的两个5年计划,这一比例也在80%左右。发力方向可以总结为两深一非一老,也就是深海、深层、非常规、老油田。对于海上开发来说,还要加上近海。因为近海的产量现在占海洋原油的油气产量的80%,有很好的地质基础资料基础。周守为说。

 

我们认为深海是大有作为的。周守为补充说道。一般而言,水深大于 500 米的区域被称作深海。现阶段,深海产量仅占总产量的20%左右。然而,近10年来,全球重大的能源发现基本都集中在深海,这充分表明深海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此外,开发深海浅层的天然气,也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油气领域。除了油气资源,深海的浮式风电也极具发展前景。周守为进一步补充,海上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还拥有风能、太阳能以及波浪能等资源。因此,推动多能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能源领域努力的重要方向。

 

李中表示,从能源的角度看,海洋油气领域不仅是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来源,更是未来多元化能源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结合当前全球能源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科研进展,李中认为,海洋油气领域未来能源的潜力集中在深水油气高效开发、海上多能互补、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以及二氧化碳水合物绿色封存4个方面。

 

协同创新:打造海洋能源科研共同体

 

面对产学研协同难题,两位专家分别开出药方

 

周守为提议可以考虑筹建一所中国海洋能源大学,推行“3.5+0.5”学制(三年半理论+半年海上平台实训),定向培养跨地质、工程、AI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央企一般都设立了一些全国的重点实验室,如果以这些重点实验室为抓手来进行整个科技创新的布局,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也会加快企业的发展。

 

李中认为,应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和协同合作,通过构建创新联合体,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技术引导和支持等措施,加快科技成果形成产业走向市场的步伐。

 

在李中看来,提升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其主体地位,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任务。进一步强化央企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李中认为,还需多维度推进: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体制机制上同步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在央企考核中的权重;构建好的创新环境……

 

科学家精神需要代际传承。周守为以李四光打破中国贫油论为例,强调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李中表示,传承科学家精神,最好的方式便是将其融入日常行动中,化作身体力行的实践,要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勇挑重担,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求真务实、潜心攻关,做好 “传帮带” 工作,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才,让科学家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 (新华网记者 杜文杰)

 

 

 

 

来源:国资小新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