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王林: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基本内涵
点击:  作者:王林    来源:坡上的国安学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3-07 15:51:06

 

 

新时代以来,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成效斐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平安中国建设被赋予全新内涵与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事关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人民美好生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这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这一要求指明了方向。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首要任务是明晰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在于字的深刻意蕴。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绝非的简单堆砌与重复,而是量变基础上的质的飞跃,是更高层次、更为优质的平安中国,标志着平安中国建设实现巨大跨越。

 

一、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国家更加安全的平安中国

 

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国家层面安全成效的体现。国安则无忧民,深刻揭示国家的安全稳定是百姓幸福生活的根基,若无国家的安全保障,民众的安居乐业便无从谈起。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我们党历史上首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正是国家安全建设成果的生动展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无危险且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同时具备保障这种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国家更加安全,意味着要提升国家安全状态的质量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水平,使我国国家安全更趋稳定、持久且富有韧性。国家安全兼具客观安全与主观安全特性,维护国家安全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保障国家更加安全,不仅要夯实维护国家安全的经济社会基础,还要提升民众的安全意识。通过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安全与幸福。

 

二、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社会更加有序的平安中国

 

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社会层面安全成果的体现。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最终目标在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国家与社会构成二元一体的复合结构,安全既涵盖国家层面,也包含社会层面,二者不可或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既要关注宏观的国家安全,也要重视微观的社会安全。社会安全关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失序不仅会影响民众的安全感体验,从长远看,还会削弱民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与信任感,甚至危及政治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社会更加有序的平安中国,一个充满活力且安定有序的社会,契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社会更加有序的目标,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和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锐意进取、甘于奉献、崇尚法治、文明礼让的时代新风尚。

 

三、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治理更加有效的平安中国

 

治理更加有效是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提升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是国家安全治理领域的不懈追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需要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手段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以系统思维为指引,凝聚治理合力。在治理理念方面,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从单纯维护国家安全向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拓展,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在治理主体方面,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筑牢维护安全的人民防线。在治理手段方面,追求治理手段的多元化,将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打造治理手段共同体。

 

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人民更加满意的平安中国

 

人民更加满意是检验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成效的标准。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党的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国情怀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观念之中,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始终不变的文化情结与生生不息的文明血脉。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要提升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唯有人民对平安中国建设更加满意,才会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与义务,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方能落到实处。

 

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共同构成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基本内涵,分别从国家层面效果、社会层面效果、建设手段和检验标准四个维度,对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进行阐释与界定。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体系,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来全面理解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基本内涵。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并非这四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深度融合与重构。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需要借助先进的治理手段,积极追求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安全效果,最终接受人民满意度的考验,这也是衡量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作者:王林 系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