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时事热点 > 阅读信息
过年的饺子出锅了......
点击:  作者:编辑部    来源: 通信兵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2-03 13:44:23

 

 

1.webp.jpg

 

1.webp (1).jpg 

1. 战略支援部队某部的通信女兵们的饺子宴。

 

军营的饺子蕴含着特殊的味道,裹挟着的是携手同行的战斗姿态。春节假期用一场团圆的饺子宴将女兵们凝聚在一起,剁肉馅、揉面团,擀饺子皮,大家忙的不亦乐乎。尽管包成的饺子形状千差万别,相互之间的心情只有欢乐。饭堂内,官兵的笑声满堂,吃军营的饺子,一样有家里的味道。

 

1.webp (2).jpg

 

1.webp (3).jpg

 

1.webp (4).jpg

 

1.webp (5).jpg

 

1.webp (6).jpg

 

军营的兄弟们来自五湖四海,过年聚在一起包饺子,别有韵味。迎接新年的到来。

 

2. 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司务长手把手教你包饺子

 

1.webp (7).jpg 

司务长化身包饺子速成班小教员,为大家讲解包饺子全过程。

 

1.webp (8).jpg

部分新战友包起饺子来轻车熟路。

 

1.webp (9).jpg 

徐光耀政委手把手教新兵包饺子。

 

包饺子是个“技术活儿”,别看战士们平时都雷厉风行,来到案台前却发了怵,第一次参加包饺子的战士们包出了各种“版本”的饺子,有的露了馅,有的皮儿太厚。

 

1.webp (10).jpg 

政委讲解很细致,兵哥哥听得认真。

 

1.webp (11).jpg 

兵哥与女朋友一起包饺子,有没有感觉很温暖!

 

1.webp (12).jpg 

“新春走军营”采访小分队的同志们,掐面段、擀饺子皮配合十分默契。

 

1.webp (13).jpg 

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饺子最好看

 

(转载来源战略支援部队公众号)

 

1.webp (26).jpg

 

 

那是新兵连结束后,

 

到老连队

 

过第一个春节。

 

那个年代,连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干部、战士每人每天四毛五分钱的伙食费。平时吃的最多的就是米饭,还有玉米面发糕。也许是品种的原因,蒸出来的米饭很硬,几乎是一粒一粒的,没有一点粘性。偶尔吃顿面食,或馒头,或面条,连包子都很少,就别提饺子了。这对我们这些北方兵来说,很不习惯。

 

1.webp (14).jpg

 

终于到春节了。除夕的下午,指导员宣布,今晚吃饺子,各班自己包,自己煮。炊食班辛苦一年了,让他们也休息休息。我们班新兵多,在家大多都没包过饺子,虽然有老兵指导,但老兵是南方的,包饺子的手艺也一般。所以我们班的饺子,个儿有大有小,皮儿有厚有薄,但总算把馅包进去了。

 

1.webp (15).jpg

 

该煮饺子了,大家都说没干过这活。我不知那来的勇气,自告奋勇地说我来煮。实际在家我也没有煮过饺子。我想,那有什么难的。炊食班的锅很大,我手拿炒菜用的铁锹,和几个战友围着锅台。那架式倒像在干一场轰轰烈烈的什么大事。水开了,把饺子倒进锅里,用铁锹搅动了几下,也没盖锅盖。

 

1.webp (16).jpg

 

我们连队在山区,烧的是木柴。过了一会儿,还不见锅开,有人喊快加柴。烧火的也是新兵,没有经验,就抱了一捆扔进灶里,一下子把已经着了火也快压灭了。最后用铁钩子又是扒拉又是捅的,总算火旺了,锅开了。等饺子浮起水面的时候,有的张着口,有的破了皮,有的只剩馅。

 

我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真对不起了,大过年的让大家吃破饺子。一位老兵扳着脸,一字一句地说,这那是破饺子,是碎饺子!我更觉得无地自容,满脸通红。老兵笑了,碎饺子好呀,岁岁平安呀!张口的叫开口乐,破皮的是乐开了花。两秒钟的沉寂之后,“噢......” 大家一起哄了起来。

 

我不知道是哄我的拙笨呢,还是赞美老兵的口才。也许两者都有吧。

 

(原创:老兵老赵投稿)

 

 

1.webp (17).jpg

 

都说好吃不如饺子!

 

在獐子岛当兵,除了吃的粮食是大陆供给,蔬菜副食全部由守岛部队自给自足。菜地是守岛部队的传家宝。大的地块不过两三亩,小的仅仅脸盆大小,只能种一棵南瓜。连队最好的一块地,就是全连官兵在1968年冬天,硬是用双肩抬土,海边背石,在乱石滩上垫出来的。官兵们对海岛的土地珍惜的不得了,在六、七十年代,每天除了雷打不动的天天读,天天练,其余的时间全部用在菜地里。

 

我们通信连各个小单位,都有各自的菜地,相互之间都暗暗较劲,谁都不甘落后,挑水施肥,除草捉虫,争取为连队多种菜,种好菜。那时候种菜,没有化肥,全部都是用连队猪圈的猪粪和厕肥。夏天的蔬菜,即採即食,都是真正的绿色有机蔬菜。一冬天的白菜,萝卜,土豆更是自给自足。白菜萝卜的贮存,海岛不像东北,要挖菜窖,獐子岛更加省事,直接埋在地里。

 

1.webp (18).jpg

 

 别看海岛的土壤,与北大荒的完全没有可比性。可是,种出来的萝卜,个头绝对超出你的想象。青萝卜各个都能长一尺多长,上绿下白,水灵灵,甭提多喜人。

 

有一年,北京兵王铁鹰,王铁鹏兄弟两个,从家里寄来北京特产“心里美”萝卜籽,单独种在坑道口旁边,山坡上的一块菜地里。地里的“心里美”从外观看,与普通的萝卜一模一样。

 

一天,我在山坡上,找我们电话站养的兔子,无意中发现了他们哥俩的秘密。原来,连队的毛驴啃食了他俩的“心里美”,暴露了紫红色的萝卜芯。我偷吃了一个他们哥俩种的“心里美”。没想到,在獐子岛能品尝到北京的萝卜,味道微甜、水分大。

 

从一个连队的猪圈,就可以看出该连队的伙食。我们通信连,历任饲养员兢兢业业,在连首长的关心,和全连官兵的呵护下,通信连的猪圈,不算小猪仔,常年维持的肥猪有三十几口。

 

那时,通信连最大的猪超过500斤,达标的猪是二百斤以上。海岛的猪都是自繁自养,每个连队都有繁育母猪。我们连队基本上能够一个月杀一口猪。这在野战军部队,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1977年,连队来了四十多个女兵,从此,为了锻炼她们,杀猪的任务,特意交给女兵来完成。

 

1.webp (19).jpg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岛吃鱼更是得天独厚。很多连队都有打鱼组,一条小船,配一台12马力柴油机。只要老天配合,海况允许,连队隔三差五,都能吃到新鲜的海鱼。加上在公社水产购买一些,除了冬天,基本上鲜鱼不断。那时的海岛没有电,更不知冰箱是何物,只能将当天来不及做的鱼,用盐腌一晚。第二天再吃时,老兵们一口不动,说是味道不对。这些老兵,整个都被“惯坏了”。至于海岛养鸡,另有故事,见《悲惨的70年兵一一连队养鸡的故事》,这里不表。

 

1.webp (20).jpg

 

我们通信连编制比较特殊,百人的连队,干部就有四十多人。干部多,细粮就多。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通信连从来没有吃过纯高粱米饭,除了大米饭馒头,全部都是二米饭,这要比普通连队又强很多。

 

说起连队吃饭的故事,什么“四快一慢”,什么“三三制”,说也说不完。

 

连队炊事班做饭,偶尔也有走眼的时候。有时饭做少了,不够吃,现做又来不及,只有去兄弟连队借饭。借饭,在海岛连队之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部队的训练,生产任务重,战士们年轻,消耗大,饭量也大,每顿饭不吃到嗓子眼不会停下来。饭不够吃时,连队大部分人实际已经吃饱,少数人也吃得七八分饱,仅仅差一点点而已,实话实说不吃也罢,但是大家还想再吃点好的。于是一些人起哄架秧子,都嚷嚷说没吃饱。吃饱吃好,是连队建设的基础。这种情况下,炊事班只好下山去借饭。

 

1.webp (21).jpg

 

离我们通信连最近的连队,是海军观通站和海军岸炮连。别看他们是海军,但是,同我们陆军一样,伙食标准都是每天六角钱。炊事员下山后,等待吃饭的人不在食堂待着,纷纷拿着碗,走到篮球场边上,向山下观望,用眼睛瞄着返回的炊事员。远远望见炊事员了,若见饭盆里的饭是白颜色,就兴高采烈的等;若是看见饭盆里面是红颜色,就一哄而散,该干嘛干嘛去了。

 

过年吃饺子,这是连队的传统。我们连队吃饺子的标准是,每人猪肉、白菜、白面各一斤。这在当年,每个人人均三斤馅、面的饺子,一顿也剩不下几个。包饺子的当天,连队杀猪。各个小单位在各自吃饭的饭桌上开始忙活。

 

1.webp (22).jpg

 

干部战士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和面的,剁菜的,拌馅的,无事可做的就在各桌之间窜来窜去。炊事班没有这么多的菜刀,很多单位都去海岛渔民家里借。没有擀面棍,只能用啤酒瓶,训练用的手榴弹木柄,来擀饺子皮。

 

北方兵,在家庭的熏陶下,早早就学会了包饺子。可悲又可笑的南方兵,先不说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饺子,不会干活,还和你较劲,非要跟着我们乱掺和,让他们吃现成的,不让他们劳动都不行。看他们包的饺子,惨不忍睹,“肚子”里没有馅不说,外表也极其难看,一个个没有饺子的模样,瘪瘪的趴在桌子上。再看那包饺子的面,和的不是软了就是硬了。即使是这样,各个都显摆自己是行家里手,一边擀皮,一边念念有词,“软面饺子、硬面汤”。

 

刚刚杀的,带着体温的猪肉,分到各班。那猪肉肥的多,瘦的少。半透明的肥肉,颤颤悠悠,就像刚刚做好的豆腐。剁出来的肉馅白花花,水汲汲。本来就肥的肉馅,再加上分配的豆油,油腻腻,从小不吃肥肉的我,看着就没有食欲。连队的条件有限,除了盐,酱油和五香面,没有其它调料可用。

 

毕竟谁都没有经验,调好的饺子馅没有不出汤汁的,对本来就笨手笨脚的小伙子们,更是雪上加霜,乱上填乱,饺子更加包不进去馅料。不仅如此,很多饺子发生渗漏,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在饺子下面垫上报纸。炊事班的战士不愧是高手,见饺子馅出水,一把干面粉撒进去,搅一搅,立竿见影,可是那饺子……。

 

你想想,用啤酒瓶擀出来的饺子皮得有多大,当兵的包饺子必定要比家里的饺子大。而且大得不止一星半点,一个就有俩仨大。每个饭桌都忙忙碌碌,争分夺秒,各个台站都争取煮头一锅 。其结果,自然是欲速则不达。包的饺子质量极差,大小胖瘦,皱皱巴巴。

 

再看炊事班的大锅,开水表面,满是浮油和前面煮完饺子漏出来的饺子馅。最可悲的是,下饺子的时候,因为粘连和忙乱,经常出现连同垫饺子的报纸一起下锅的“事故”,众人大呼小叫的同时,手忙脚乱的从锅里往外捞报纸。

 

饺子最终煮熟上桌,看起来完整的饺子与煮烂饺子各占一半,根本谈不上薄皮大馅,多是馅小皮厚。众人七手八脚将饺子捞在碗里,再看盆中,基本上就剩片汤了。至于饺子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不仅油腻,还腥。肥肉多,肯定油腻,但是腥从何来?

 

当时,条件所限,连队杀完猪就吃肉,大家还说刚杀的猪,肉香,实际大错。现在知道,宰杀的牲畜必须经过排酸过程,才能好吃。

 

排酸肉,又叫冷鲜肉、冷却排酸肉,是现代肉品卫生学及营养学所提倡的一种肉品后成熟工艺。排酸肉是活牲畜屠宰经自然冷却至常温后, 将两片胴体送入冷却间,猪肉始终保持在-2~ 4℃之间。这样在低温下经过24~48小时的冷却,肉完成了“成熟过程”(亦称排酸过程),肉中的淀粉酶将肉中的动物淀粉和葡萄糖变为乳酸,乳酸可嫩化肉的结缔组织。这种完成成熟过程的肉称为“冷却排酸肉”。

 

经过排酸后的肉的口感得到了极大改善,味道鲜嫩,肉的酸碱度被改变,新陈代谢产物被最大程度地分解和排出,从而达到无害化。同时改变了肉的分子结构,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消化。

 

我国素有“半夜宰猪,早市卖肉”的习俗,现在看来是不科学的。这种传统屠宰方式的缺点,肉没有经过排酸,还存在原始的腥臊味道,自然就不如排酸以后的好吃。连队的猪,都是杀了就吃,怪不得有股腥味。

 

自从知道猪肉必须经过排酸后才好吃,我始终有一个疑问,活鸡,活鱼按道理也应该经过排酸,才更好吃,可是在实际中,还是现杀现做的好吃。都说猪牛羊肉要排酸,没有人解释鸡鸭鱼要不要排酸。困惑多年的问题,直到一次出差,在火车上与一个农业大学的教授偶遇,经请教才弄明白。

 

原来,排酸的过程与动物的体重成正比,体重越重,排酸的过程就越长。鸡,鱼的体重轻,排酸的时间就短,在宰杀后至烹调前,这段时间刚刚好,相当于经过了排酸的过程。活鸡、鱼宰杀后,若放一天以后再做成菜肴,肯定是不会好吃。

 

一年又一年,年年包饺子。连队虽然每年只吃一次饺子,虽然包饺子的人每年都有变化,但是连队的饺子内容没有改变,都是白菜猪肉馅。而且每年包饺子的过程都是上一年的复制,煮报纸的“事故”,几乎年年发生。我曾经感叹,有这么多的肉、菜、面,好好做一顿打卤面,那该有多么香啊!

 

1.webp (23).jpg

 

1976年春节,我和电报站张青舜,和不吃猪肉的南雁一起,用给他过年的咸鸭蛋与面粉,做了一顿面条。我最拿手的手擀面,配上用生的咸鸭蛋炒熟做卤。啊!比连队的大锅面条好吃太多!那顿面条,永远都不会忘记。

 

饺子好不好吃,全在馅里,调馅是关键。包饺子有很多的诀窍。现在的经验,饺子馅,肉菜比例1:1为最佳;肉馅要瘦多肥少;肉馅里面加上盐与葱姜调料以后,要多次打水,上劲儿;油必须放在菜馅里面,搅拌均匀,以油包菜,以免拌馅时出水……。

 

就连煮饺子也有诀窍。2006年,我们自驾车去西藏,在去察隅的途中,饭点时间,看见一个“河南饺子馆”。“咱们就吃饺子吧”。因为没有他人,我们与老板一起动手,现包现煮。

 

用压力锅煮饺子,在高原是标配。但是老板很是奇怪,每煮一锅饺子都要将煮饺子的水倒掉,重新凉水烧开再煮饺子。我很是好奇,这样子岂不是有点浪费。老板说,高原特点,不换水,饺子容易煮烂。我想了一下,和老板说,你这里大葱便宜还是咸盐便宜。老板说是盐便宜。我对她说,你不妨试一试,煮饺子的水里面加一小勺盐或一根葱,保证不会煮烂饺子。老板试了一试,果然有效,高兴的说,太好了!以后不用老换水了。

 

一次参加要塞区会议,住在小楼招待所。会议闲暇时间,我去食堂帮厨。看见炊事员正在包鲅鱼馅饺子。我伸手相助,炊事员好奇的问我,你当过炊事员?呵呵,可见我包饺子的技术和速度与专业的炊事员不相上下。

 

饺子吃过无数次,永远忘不了的,是连队的饺子。那深深的战友情,那浓浓的过年味,都包在那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饺子里。

 

1.webp (24).jpg

 

哈哈,无论如何,念念不忘连队的饺子,也是因为,那是我吃过的,最难吃的饺子啊。饺子虽然难吃,但是,连队包饺子的故事,却长久的留在脑海中,离开海岛后,每当包饺子时,总要与他人分享,我们当年在獐子岛包饺子的乐趣。

 

1.webp (25).jpg

 

(转载来源于军旅警营公众号)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