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陈文玲谈人工智能发展:未来可期 创新为要
点击:  作者:陈文玲 /记者 李文娣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22-11-11 08:27:47

 

1.jpg

 

未来可期 创新为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谈我国人工智能发展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正在上海举办,展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智慧满满、惊喜连连。新设的人工智能专区更是大受追捧,各种抢眼的“黑科技”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向往。就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走在世界前列

 

陈文玲说,进博会人工智能展区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元宇宙、虚拟空间,以及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汽车方面的应用等,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快。从无到有、从有到成,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水平位列世界第二。

 

在陈文玲看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具有“三个领先”特征——

 

首先,智能化基础设施遥遥领先。中国信通院《全国移动网络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035万个,5G基站占比17.9%。工信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222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9.5万个。目前,已建成超过150家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说明我国的新基建发展速度快、布局周期长,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陈文玲认为,在2025年之前,我国可以实现5G全覆盖;近些年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功能精度、服务覆盖面等方面已能够与美国的GPS定位系统媲美。这些先进技术为人工智能的长周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产业规模遥遥领先。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接近4000家,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陈文玲表示,本届进博会上,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功能强大的科技新品纷纷亮相,表明在整个制造业中,智能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人工智能应用趋于多样化。2022年9月工信部印发的《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建成1000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打造100个标杆工厂,推动5G融合应用纵深发展。陈文玲预测,“十四五”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和实力将领先世界。

 

最后,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遥遥领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这表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陈文玲认为,在万物互联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场景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在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无接触服务、医疗救助、体温测量、健康码应用、人脸识别等多个领域;再比如,高普及率的移动支付在中国推动实现“无现金社会”。人口规模大,互联网普及率高、认同度高、使用率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很难获得这些优势。

 

短板仍需弥补

 

陈文玲表示,尽管我国拥有三大领先优势,但人工智能发展仍存在短板。“既要看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在全球的优势,也要看到在基础理论研究、基础技术支撑以及原创性发明等方面存在不足。”陈文玲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陈文玲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她建议,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基础技术开发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不能满足于提出甚至炒作概念。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原始创新上,加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是做大实体经济、改进实体经济形态、提升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能力。因此,发展人工智能必须处理好基础研究和集成创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此外,要处理好集聚全球智慧和自主研发的关系,善于将全球最前沿技术为我所用、最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关起门来搞人工智能。将我国已经形成的制造业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促进智能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人工智能成为我国展开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

 

陈文玲强调,中国的人工智能不仅要服务自身,也要服务世界,特别要注重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服务,支持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提升全球智能化水平。“只有全球智能化基础设施持续走向趋同,实现互联互通,整个人类利用人工智能的水平才能大幅提高。”陈文玲说。

 

(受访专家: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采访记者:李文娣;来源:昆仑策网【授权】,原载《中国财经报》2022年11月10日)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