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社会各界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时候分歧和争议还比较大。因此,在接下来的贯彻落实中,如何正确把握住前进的方向,依然需要智慧和勇气。
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企改革问题上的重要阐述,立场鲜明、清晰连贯;党中央自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国企改革路线、方针、政策,循序渐进、完整而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集中体现了以上两个因素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整合与突破。但是,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方向和贯彻尺度。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决定》的理解和贯彻,出现了分化加剧的倾向。其中尤以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解分歧和贯彻偏差为甚。
一些主流的、高端的经济学家,经常发出与党中央领导核心指示精神不相符的说法,也有一些政府部门的研究报告,与党中央的改革精神有出入;一些省市出台的改革指导意见,招来了指名道姓的质疑,一些央企的混改方案,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东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会在全国引起高度的关注。这一次,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国企改革意见,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牵引,同时又紧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核心,基本符合党中央的国企改革大政方针。从目前的各界舆论反应来看,正面评价居多。本人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广东不跟其他兄弟省份比步伐的快慢,也不比胆子的大小,我们比谁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更深透,比谁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更紧密,比谁的改革目标更明确,比谁的操作性更强。
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正如前面所说的,同样都是拥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执行起来却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偏差。所以,习总书记更关注的是贯彻的细则,并且用了“关键”和“成败”这两个加强性的语气词。
那么,这些“关键”和“成败”的细则有哪些呢?
我认为有以下4点,提炼为八个字——有数、有度、有位、有为。
一、“有数”,是指在国有资本总量增减上要心中有数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免不了会有大量的兼并重组、资产买卖。鼓励在增量上混,免不了也要在一些存量上改。既有引入战略投资者之举,也有员工持股之措。届时,国有资本在行业、领域、占比、结构、作用上,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那么,怎样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怎样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国资系统的各位领导,在整体把握上或者说在总量控制上有一盘帐,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数是多少呢?我认为至少应该是现有统计口径的大小,而且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某一企业可能会在股本总量上变小了,但是腾挪出来的资本一定是转移到其他更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去了;某企业可能会在混合经济体中占比降低了,但一定是整个企业资本总额大大增加了。等等。心中有了这个“数”,即使局部有一点闪失,偶尔策略性地退让一点利益,但都不至于伤筋动骨,反而是要通过混合来活络筋骨,最终达到强筋健骨的目的。几番混合以后,回头再看,国有资本总量没有减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没有下降,在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中的作用却有所增强。形象一点来比喻,就像当年毛泽东同志指导中国革命战争那样,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摆脱一切坛坛罐罐的束缚,始终围绕重大战略目标运筹帷幄。
二、“有度”,是指在国有资本分布进退上有一个尺度
改革意见提出了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明显优化的目标,也提出了主要向基础性、公共性、平台性、资源性、引领性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的具体方向。这个提法本身没有错,但是具体推进很不好把握。因为这个所谓的“结构”,怎样才是科学合理的,怎么进行优化,哪里进哪里退,怎么进怎么退,进到什么程度退到什么程度,等等,这需要一张从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指标的路线图,目前还不是很清晰。很容易把优化结构与调整布局变成一个“筐“,什么动作都可以往里装。结果是原来有什么就继续做什么,现在是什么将来还是什么,或者是企业自觉不自觉地做了什么那就是什么。这是全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建议我们国资系统的领导,紧密结合广东实际,掂量手中现有资源,围绕长远战略目标,尽快将这个路线图做细做实,把进与退的故事讲好,胸中有一个清晰的尺度。该积极进入的领域和行业,把握好进的深度和力度,既要保持国有资本安全与产出效益,还要酌情考虑非国有资本的心理适应度;该逐渐退出的领域和行业,把握好退的速度和程度,既要防止国有资本流失和贱卖,还要考虑社会大众的心理承受度。
三、“有位”,是指在关键行业领域要有话事权的地位
改革意见中有一句话,“除国家规定外,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不设下限。”对此,媒体有一些过度的解读。我在接受采访时说,“不设下限不代表没有底线”,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要采取“一企一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决策。抓好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国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等等。要确保上述作用的更好发挥,在一些关键行业领域,其实是有下限的,也是有底线的。要守住这个下限和底线,就必须拥有话事权的地位。这个地位,我认为,主要的形式还是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也可以是建立国有股东的金股机制,要么是其他某种约定治理模式下的行使权力。
对于地方国企国资来说,这个所谓的关键行业领域,我认为主要包括所有的准公共性企业,当然也包括部分战略性的竞争类企业。
四、“有为”,是指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有所作为
这也是当前理论界认识模糊、社会分歧比较大的问题。此前就一直有一种认识,要求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让出市场份额给非国有资本发展,否则就是“与民争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被演变成实现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和切入点。
这需要搞清楚一个重大理论认识问题。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企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企,主要存在于提供公共服务领域,或者是私人资本不愿意进入的领域,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这样形态的国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现在通过分类,有的叫公共服务类国企,我省叫准公共性国企。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大量国有资本分布在功能类和竞争类领域。它们以盈利为目的,以纯粹的企业形态而存在。通过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这类国企的存在,通过他们的盈利以及收益上缴,而不仅仅是税收,才能通过国家的二次分配,实现劳动成果最大化地归全民所有,由此抑制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其中一个重要依据,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在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除了那些私人不愿意进入和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行业和领域,政府在许多自然垄断行业、资源垄断行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广泛存在。尤其是人均国民收入居世界前列的北欧国家,以及亚洲的新加坡等国家,国企国资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
党中央从来没有关于“国有资本要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这一提法。学术界已经有人考证出这一谬误传说的出处。今天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郑重报告。而在习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的几次重要讲话中,我们能够十分明确地感受到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与立场,和必须搞好国企的信心与决心,以及这两者之间存在的逻辑与必然关系。
我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为了通过构建混合、多元的资本结构,使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健全,使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加完善,促进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为人民谋利益。所以,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企国资一定要有所作为。但是,这个有所作为,要通过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的力量来实现,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上帝的恩赐来实现,在深化改革中通过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以此获得市场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
在国有资本总量增减上“有数”,在国有资本分布进退上“有度”,在关键行业领域中“有位”,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中“有为”。坚持这四点,做到这四点,我以为,这就是正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细则”和成败“细则”。
(作者是广东省社科院国资研究中心主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选自作者在2014年广东省国企改革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