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新闻热点 > 阅读信息
阎肃是谁?新华社今天发的长篇特稿告诉你……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5-11-28 10:37:43

 

1.jpg

 

      【编者按】阎肃有多厉害?对于朋友圈的主力用户群体——80后、90后,也许很多人会反问一句:阎肃是谁?

 

但是只要提起一句歌词,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这首歌伴随了无数人的童年时光,也是神剧《西游记》的主题曲。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阎肃的艺术创作之路,也是在他不断求索的脚下。

 

不久前,一条因疏忽导致的阎肃被逝世乌龙,让病床上的这位老艺术家再次被国人关注:85岁的老爷子现在怎么样了?他还好吗?

 

新华社今日播发人物特稿《火,未尽的歌——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尽述阎肃的人生和情怀。

 3.jpg

914日晚上,阎肃8点多回到家,还饿着肚子。

老伴说:给你热点饭吃。

阎肃说:腿有点麻。

当晚,他被送进了医院。929日,阎肃陷入深度昏迷……

在他清醒的时候,阎宇曾问了这么一句:老爸,您自个儿还有什么想办的事没有?

……没有。

 

火,未尽的歌——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

 

人物小传:阎肃,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19305月出生,19534月入党,19536月入伍,曾创作1000多部(首)作品,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

 

人类最伟大的武器就是他熊熊燃烧着的灵魂。

 

阎肃,就是一个有着这样燃烧的灵魂的生命。

 

他用燃烧去追寻光明,他用燃烧去传递热力。

 

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他将生命汇成一团熊熊的烈火,他把岁月谱成一首未尽的长歌。

 4.jpg

星火

 

阎肃的名字,与歌剧《江姐》紧紧相连。 

 

1962年,小说《红岩》问世,身在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阎肃被深深吸引。

 

《红岩》的故事,发生在阎肃再熟悉不过的重庆。从7岁逃难到山城,阎肃在这里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期,罢课、游行、闹学潮……像江姐一样,他的许多老师、学长都是地下党员。曾给阎肃讲解《共产党宣言》的语文老师赵晶片,就倒在了敌人的枪下;教阎肃唱《松花江上》的师姐,也血染校场口——在山城最黑暗的日子里,无数年轻的共产党人向着光明前仆后继,慷慨赴死。为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未来,他们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把,撕破无际的夜幕,汇成照亮整个天宇的熊熊烈焰,哪怕自己化为灰烬……

 

没有任务,但是阎肃无法按捺住内心的创作渴望——一定要把江姐搬上歌剧舞台。

 

他心中的这团火,已经烧了太久。此时,仿佛奔涌的熔岩找到了爆发的山口。在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他趴在床头奋笔疾书,探亲18天,足不出户。新婚的妻子每天把买好的饭菜轻轻放在桌角,轻轻走出宿舍……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剧本一气呵成,那不仅仅是唱词,更是阎肃累积30多年的崇敬与深情。

 

歌剧《江姐》在全国掀起红色旋风。《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一曲曲广为流传的歌剧选段,使江姐这一美丽不朽的人物成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钦敬爱戴的偶像。从19649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257场。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仅在上海,就有6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电台里放的是《江姐》,暖瓶上印的是江姐,连理发店大门上也写着本店专理江姐发式。江姐的红毛衣、长围巾,成了那个年代里姑娘们最流行的打扮。

 

一部《江姐》,激发了阎肃更高的创作激情。他一发而不可收,《红灯照》《忆娘》《胶东三菊》《飞姑娘》……40多年来,一部又一部剧作在阎肃笔下喷薄而出。剧中所咏唱的,都是像江姐那样丹心向阳、光彩夺目的中华儿女。

 

2008年,影响了几代人的《江姐》第五次复排上演。国家大剧院所有戏票在20分钟内一抢而空,剧院又增加了80元的站票,同样一瞬间被抢空……穿越时空,江姐这颗璀璨的明星丝毫没有褪色。新一代的《江姐》,一样地场场爆满,一样地掌声如雷,一样地台上台下泪光相映,歌声相和。

 

忘我奉献,追寻光明,这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开掘这些最珍贵的精神宝藏,化作最优美的华章,阎肃沿着这条光明之路义无反顾,一路向前。

 

1991年,阎肃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 

 

其时,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70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 

 

此前,剧本已创作了11稿,均未获得通过。阎肃是在最后关头”“临危受命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61岁的阎肃再次凝聚能量。三天一场戏,他写一场,交给作曲家们谱一场,演职人员排一场……18天,整部6场歌剧又是一气呵成!

 

阎肃要用手中的笔来回答:革命的火种为何能冲过一重又一重滔天浊浪,照耀在世界东方?浓云惨雾中,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擎起熊熊火把,迎来胜利的曙光?

 

深情的歌声仿佛跨越时空,唱进了新征程上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心窝里: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走过黑夜是黎明……”

 

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又一部经典。在广西柳州,《党的女儿》在一个剧院连续加演18场,观众们买不到票就在走廊上加座,不少观众一家三代人一起观看。许多党员说,《党的女儿》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是一堂撼人心魄的生动党课。

 

歌声,点燃时代,照亮时代,穿越时代。

 

烽火

 

阎肃最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23岁参军,85岁的阎肃是全军兵龄最长的老兵之一。超过一个甲子的军旅生涯里,他以笔为枪,用一个士兵的激情,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1958年,阎肃下部队体验生活,一呆就是一年多。他跟着老兵们打背包、跑拉练,跟着炊事班养猪、种菜,跟着机务队拧螺丝、上机油,和飞行员、机务兵们成了掏心掏肺的朋友。

 

一个傍晚,放飞训练的战机陆续归航,只有他所在机务小组的飞机迟迟未归,全组人眼巴巴地望着晚霞尽头的那片天,没人走动和说话。看着战友们那渴盼的眼神,阎肃心中一动:我们的心都在天上,我们都爱这蓝天! 

 

——他心中的情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这是阎肃兵歌的成名作。短短几行,写尽了飞行的英姿与潇洒,写尽了空军指战员的信念与豪情。今天,这首歌仍然是强大的中国空军的象征与经典。

 

62年,阎肃走遍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北国雪山、南国雨林的一座座军营。他喜欢跟官兵们聊天:说笑话,讲故事,吹牛皮,聊得高兴了手舞足蹈,玩得高兴了诡计多端。战士们待他像爷爷,久了,更像个知心的大朋友,有什么心里话,都爱跟他讲,敢跟他讲。

 

那还是在1987年,阎肃到空军某师采风座谈,听到最多的竟是一句抱怨——

 

当时,社会上流行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官兵们委屈:上车让座、抢险救灾时我们是最可爱的人,可为啥一到平日里,就成了傻大兵

 

阎肃心中震动,他深知这些可爱的战士——他们或者学历出众,或者家境富足,日常便装里也有皮夹克、牛仔裤,业余生活中也会弹吉他、唱摇滚……他们赶时髦、有梦想,同时也肯奉献、懂担当。这样一批优秀的小伙子舍弃了一切优裕来接受摔打、从军报国,他们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他要写一首歌,弘扬新时代官兵们的风采: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失掉多少发财的机会丢掉许多梦想,扔掉一堆时髦的打扮换来这套军装……” 

 

好歌就像长翅膀,《军营男子汉》没多久就飞遍了全军。空军蓝,海军白,陆军绿,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军营男子汉》。官兵们唱得腰杆笔挺,唱得扬眉吐气。

 

阎肃名气越来越大,上门求歌的人也越来越多。

 

曾有一家公司出价50万元请阎肃写一首歌。

 

阎肃回绝:最近实在很忙。

 

商家说:“50万不够,您尽管加价。

 

阎肃摇摇头:真不是因为钱,真的没时间。

 

他的时间去哪儿了?曾有人盘点阎肃一生1000多部(首)作品,三分之二都是军旅题材。这还不算他给无数部队写了无数首团歌、师歌、军歌——基层官兵的请求,他从不推托。

 

那是2002年,阎肃到一个航材仓库慰问,跟大伙儿越聊越热乎,官兵们拉着他的手,请他写首库歌

 

山沟沟里一个一百多人的小仓库,有什么可写?阎肃却慨然应允:没有你们深山里的坚守,战鹰翅膀接不上、航油喝不饱,哪有展翅?怎能凯旋?

 

金山的风,吹拂着我们美丽营院巍巍的雪松;青潭的月,照耀着我们亲手建设绿色的军营……”

 

这也许是阎肃作品中传播面最小的一首歌曲了,却已在这所小小的仓库里传唱了13年。战士们说:没想到我们这么小的单位,竟请得动阎老这样的大腕

 

阎肃眼中,创作只有题材不同,没有分量轻重。再小的螺钉,也是战斗堡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越是边缘和角落里,越掩藏着夺目的光彩。

 

一次部队夜间训练,有位飞行员的妻子随口说了一句:夜航,你们看不见的,我能听见。

 

轻轻的话,落在阎肃的心上:飞行员的家属人称望天族,只要丈夫起飞,她们的心就悬在天上。然而,爱他,就要爱他向往的蓝天,当战鹰叱咤九天的时候,她们用无悔而无边的柔情与天上的他心心相印。

 

阎肃的笔,轻柔地落下:清凉寂静的月色里,是谁在长空吹玉笛?……拨动我心绪,揉进我惊讶,我知道那是你……”

 

他的笔下,机务兵、导弹兵、雷达兵、空降兵……几乎写遍了空军各个兵种,每个岗位都有独特的光彩,都有常人看不见的厚重情怀。

 

就这样年复一年,多少人唱着《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大,多少人唱着《长城长》参军,多少人唱着《连队里过大年》迎送着一轮轮寒来暑往,唱着《打赢歌》在训练场、演习场上流血流汗……战士们唱着他的歌,身板越来越挺,而他自己的背却越来越驼。

 

年岁渐高,腿脚不听使唤,进野战厕所蹲都蹲不下去。年轻人下部队不想带他,他急了:我还没老呢!拎个坐便器,哪儿都能去!

 

说走就走,从不含糊。2014年春节期间,他又一次来到了江西某航空兵师,给官兵们拜大年,这时,他已84岁高龄。

 

薪火

 

在壮阔的时代大潮中,个人的音符一旦融入时代的旋律,将迸发出时代所赋予的不竭灵感与熠熠光辉。

 

1984年,《西游记》剧组找上门来,请阎肃写首主题歌,他答应得痛快:这有何难!猴么,我4岁就知道猴! 

 

当天晚上铺开纸,落笔就是四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写到这里,卡住了。往下怎么接?阎肃穿双棉拖鞋,踢踏踢踏,从客厅踱到卧室,又从卧室踱回客厅,一踱就是两个星期。

 

儿子都不耐烦了:干什么呀,瞧瞧地毯都给走出条道儿来了! 

 

真的!回头一看,薄薄的地毯让他走出了一道浅浅的白印。鲁迅的那篇《故乡》闪了出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电光火石间,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就跳了出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一句敲定,全盘皆活。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的播出,它红遍了全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觉得它有说不尽的余味,唱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的韧劲,更是国人勇于探索、敢于追求的创劲。路在脚下,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格言。

 

他内心燃烧着一团火,时刻渴望着与这个大时代的碰撞,迸发出更大的激情。

 

阎肃的家中有整整一面墙的书架,全部塞得满满当当。易卜生的戏剧,李杜的诗选,托尔斯泰的小说,甚至民国时期的三六九画报”……“万卷藏书,是阎肃最为得意的财富,我这人,杂食,吃嘛都香。

 

除了看书,他还爱看戏。年轻时,他一到休息日就往戏园子跑,且胃口同样的:京剧、昆曲、川剧、清音、越剧、单双簧、评弹、梆子……哪个剧种有什么绝活,有什么精彩段落,他如数家珍。

 

他还爱看报。年轻时在图书馆看,后来就在家里看——他家订了十几份报纸,报箱都比别人家的大一倍。最愁苦是出差回来,家里报纸攒成山,他点灯熬油也要看完。

 

他总说: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前门情思大碗茶》)

 

——“这哪儿是我的,这是老舍的呀!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长城长》)

 

——“这哪儿是我的,这是李贺、王昌龄的呀。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雾里看花》)

 

——“这是川剧《水漫金山》啊。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唱脸谱》)

 

——“这是逛戏园子的副产品啊! 

 

…… 

 

无数摄影家抓拍过阎肃沉思的样子:或闭目,或皱眉,或撅嘴,或托腮,或茫然抱肩,或抵墙面壁……人们觉得有戏极了,抓人极了。阎肃却不以为然:你只看见我在了,可要是肚子里没货,想破头也没用啊!

 

集纳灵晖,传播薪火,这是心血的燃烧,是生命的历练。

 

炬火

 

不久前,一条因疏忽导致的逝世消息,让病床上的阎肃再次陷入舆论的喧嚣。各大网站先是集体转发,又是争相辟谣……

 

儿子阎宇那天接到了上百个电话,收到两三百条短信,看着昏迷中父亲那张安详的脸——如果父亲知道了这事,会是什么反应?

 

那肯定是哈哈大笑:这叫什么呀?这有什么呀!

 

在他洒满光辉的路上,一切都是那么通透。于他,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传递的火炬,哪怕蜡炬成灰,不息的火焰依然将传给下一代的人们……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的创排工作中,阎肃担任首席策划、首席顾问。

 

这是他近30年来承担的无数大型晚会中的一场。从《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到《小平您好》《八一军旗红》《复兴之路》,还有21届春晚,26届双拥晚会……阎肃招之能战,担任总体设计、策划、撰稿,同时进行歌曲创作。

 

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近6个月,他跟着儿孙辈的同行们一起熬夜、吃盒饭,有时实在太累,他就趁间隙拼几张椅子打个盹,“20分钟后又是一条好汉

 

86岁的老搭档、作曲家姜春阳听说了,忍不住给阎肃打电话:老伙计,悠着点,别太累了!

 

电话里,阎肃回了四个字:我还得干!

 

他还唱了起来:一阵阵春风一阵阵歌……”这是两位老人50多年前的合作,歌名,叫《我爱这战斗的生活》。

 

他一直在战斗,战斗在一条漫长的艺术战线上。

 

晚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93日晚,《胜利与和平》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直播呈现。

 

914日晚上,阎肃8点多回到家,还饿着肚子。

 

老伴说:给你热点饭吃。

 

阎肃说:腿有点麻。

 

当晚,他被送进了医院。929日,阎肃陷入深度昏迷……

 

在他清醒的时候,阎宇曾问了这么一句:老爸,您自个儿还有什么想办的事没有?

 

……没有。

 

怎么可能?——我才活了您一半的年纪,就攒了一大堆想办的事儿了!

 

真没有!……我这辈子啊,好像没什么自己的事,全是组织的事。

 

乍一听,阎宇觉得父亲挺可怜,再一想,他觉得老人很幸福

 

一个人,一辈子,胸中这赫赫的火焰,能够汇入一个光明的时代,获得最尽情地燃烧,最蓬勃的喷发,他该是无限欣慰的了。

 

燃烧,是这位85岁老人的心魂;火,是他一生未尽的歌……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