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29日-星期四

|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梁斌:探析钱学森“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中“从”字之深刻涵义以及对“智能体”应用的再思考
点击:2675  作者:梁斌    来源:八号院研讨厅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2-05 12:25:31

 

 

他们在搞的还是国外流行的那一套。实际是主观猜测,叫定性;然后上电子计算机,得出一大堆数字,叫定量。这不过是以精确面貌出现的乱猜!

——钱学森  1991112日致王寿云信

 

我一年前还写文章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但我说错了,要改正: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要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钱学森  1991114日致钱学敏信

 

但在建立模型及成果定量化之后,如何提出领导概念中的方针政策,似未讲清。当然,有数字,但怎么说清楚?我想这部分思维方法就是《矛盾论》,因此要完善提高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要引用《矛盾论》。

——钱学森  1991722日致于景元信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曲折过程中,要发现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千万记住:矛盾是一个发展运动,会转化的。我们的许多失误都在于未跟上实际,思想僵化,不知道矛盾已经转化,出现新矛盾了。

——钱学森  1991812日致于景元信

 

我近日想到对各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特征时间(一次综合集成模型的有效时间)大约如下:1.人脑,几分钟(可再使用);2.人体,1天(可再使用);3.社会,几年;4.生态地理环境,几十年;5.全球信息网络,? ,(待研究)。

——钱学森  1997112日致王寿云等六人信

 

近日,偶然看到一篇朋友圈转发的名为“钱学森思维智能体:框架、模型、条件体系”的公众号文章。其内容是由所谓“钱学森思维智能体”回答一个名为“武林”者的提问及其给出的答案组成。作为一名钱学森思想的学习践行者,笔者被其醒目的标题所吸引,并对其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事与愿违,对该“思维智能体”是否正确地总结并论述了钱老的学术思想暂且不论,单就其所给出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之片面观点来看,就是其对钱老学术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综合集成法”的错误解读。该网络文章再一次印证了所谓聊天大模型之敢于“信口开河”且“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其片面的“智能”答案也极易被一些不求甚解且企图在求学道路上寻求捷径的“聪明人”所误用。

 

钱老所创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中,“从”字所要表达的深刻涵义是其大成智慧工程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从”字不仅仅是从时序上、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表达,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哲学思想同样是指导我们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时必须重点理解和核心掌握的思想。基于该“钱学森思维智能体”所给出的答案,笔者以澄清该“答案”对钱老思想的误解为基本出发点,力求引发广大读者关于“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之核心理念的深入思考,以便在更好地传播钱老之“大成智慧工程”思想的同时,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之目的。

 

本文对于“从”字话题的分析与探究,其目的还是为了坚持并秉持“八号院研讨厅”公众号的一贯宗旨:“研究并践行钱学森科学思想”,在引起公众讨论和批评的同时,不断提高公众对于钱学森伟大而深远的科学思想之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

 

1  缘起一个钱学森思维智能体之问答

 

该公众号简介中,说明了其内容是由某院士与百度合作构建的智能体之“第二版”所生成。该标题文章的部分内容截图如下图所示。

 

 

从截图内容来看,“武林”(发问者)的提问带有明显的关联引导性,将“钱学森”三字与其问题主题词“框架和模型”关联起来,试图希望所谓的“钱学森思维智能体”能够给出“钱学森”关于“框架和模型”的经典论述和总结性观点。对于“钱学森思维智能体”给出的冠以钱学森所“强调”、“认为”、“指出”、“提出”等一系列观点的文献出处,本文暂且不去探究其是否实事求是且正确,单就文中出现两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观点,已经说明了该“思维智能体”是对钱老学术思想的错误解读。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观点,曾经首次出现在钱学森与于景元、戴汝为合写的《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一文之中,刊载于199013卷第1期的《自然杂志》。但是,钱老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重大科学思想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在随后的文章以及同他人的信件中钱老及时并明确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在1991114日致钱学敏信中曾经说到:“我一年前还写文章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但我说错了,要改正: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要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我是常犯错误的!你们和我一块工作,务必及时指出我的失误。务必这样做!”由此可见,钱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敬仰。

 

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取代原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是钱老在该文发表后的一段时期内经常提及并强调的一个非常重要学术观点。但是,这样一个曾经被钱老更正了30多年的观点,却被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所谓“钱学森思维智能体”再一次错误的提及和不正当的传播。这种现象,也又一次印证了中国人民大学苗东升教授的一句话:“钱学森系统科学体系思想的巨大指导作用,至今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一些系统研究者由于未能认真领会其真谛,至今还在重复已被钱学森澄清了的认识混乱,或提出新的混乱认识。”1

 

2  钱老关于综合集成法名称的变更与字深刻涵义之再理解

 

在《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一文中有一句话其实曾经表达了钱老 “从定性到定量”之概念,即“而这样的结论就是我们在现阶段认识客观事物所能达到的最佳结论,是从定性上升到定量的认识。”只是该文在方法论总结时,将其归纳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在这篇堪称现代科学领域里程碑的标志性文章发表不久,钱老就在199016日致戴汝为信中提到过:“其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来说,一切认识都是主现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总是从定性上升到定量。”2接着,在1990519日致戴汝为的另一封信中进一步指出:“我现在想:我们称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法’似可改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3随后,在1990815日致戴汝为信中更加明确:“我想从定性到定量实际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4

 

其实,在《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文章成稿期间,钱老对于“从”字的理解就非常之深刻。他在19891111日致西北大学数学系孟凯韬教授的信中曾经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论述:“您的思路似乎要把本来性质不同的东西用一个概念覆盖起来,这是‘泛’了,但是只形式上的统一而已,解决不了问题。比如郭俊义同志‘泛数学’硬要把定性与定量捏在一起,结果既不定性也不定量,于事何补?实际上,人的定性认识是初步的,或称感性认识;许许多多定性认识经过综合集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上升(即哲学上的‘扬弃’)为定量认识。这个定量认识比原始材料的定性认识要高一个层次,或称理性认识。等到一个方面事物的许许多多实例的定量认识累积得多了,人又会悟到这一个方面事物整体的一点定性认识;又高一个层次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由定性跃到定量,又跃到定性,再跃到定量,…… ,永无止境地发展深化下去。这是辩证法。这个道理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中讲得很清楚,您当然知道,怎么不运用呢?算术到代数、常量到变量、必然到或然,都是质量的飞跃,决不是只捏合在一起!”5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与人们常说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似有相同之处,但极其重要的还是在二者在科学理论指导层面以及方法论运用上的本质区别。第一,“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是大成智慧工程的基本方法,是指在应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的分析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起来,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综合集成法,从经验性假设到严谨科学方式证明的过程,是从多次迭代,反复对比中探究当下最优解决方案的方法;第二,它强调了社会实践和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体现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社会实践中来,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第三,它体现了思维科学中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经验判断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精密论证过程,这也正是一切“精密科学”的共同特点;第四,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模型,同样是由各种“一得之见”的分领域子模型综合集成而来,这样才能实现多类模型的彼此互补,才能从子模型清晰而系统整体之“模糊定性”到系统整体大模型之逐渐“清晰定量”;第五,它强调要从整体上、宏观上、系统地去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同时也要从微观的各个侧面去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与机理,注重宏观参量、微观参量以及不同层次各类参量之动态变化的表征特点与运用方法;第六,它体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先从整体感受的“性智”入手去理解事物,从“质”入手去认识世界,但最后也有“量”的细化,数的表征,是性智与量智的结合;第七,定性是点点滴滴、不全面的感性认识,定量是全面的、深化了的理性认识。定性和定量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从低层次的定性到高一层次的定量,然后定量累计起来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定性,是一种基于“扬弃”的辩证思维,是定性与定量的辩证法。

 

总之,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不能简单化,这个“从”字所表达的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知识的结构化与系统化运用、多领域专家意见的综合集成、系统之矛盾变化与动态演进、“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等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之思维与智慧“集大成”之过程与结果的时序、逻辑、主次、因果、演进、层次等等关系,既充分说明了智慧的来源和综合集成的实质,又深刻诠释了大成智慧工程之方法论的本质核心。钱老曾经触类旁通的将其与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的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指出“我看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实质上体现了辩证思维,是应用知识工程及信息技术来完成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6这个“从”字所体现的真正涵义,就是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民主集中制之基本科学方法与核心内容。

 

3  关于智能体概念及大模型应用的再思考

 

关于什么是“智能体”,众说纷纭,还是看看百度百科所给出的定义。“智能体(Agent)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代理体。它可以是软件、硬件或一个系统,具备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能力。智能体通过感知环境中的变化(如通过传感器或数据输入),根据自身学习到的知识和算法进行判断和决策,进而执行动作以影响环境或达到预定的目标。”(--摘自百度百科)套用这样一个权威定义,上面提到的所谓“钱学森思维智能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软件系统”,一个为特定的目标(专门用来回答与钱学森先生相关知识),具备“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能力”的聊天型“思维智能体”。但是,这个已经是“第二版”的“思维智能体”大模型之表现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其基于语义理解的“聊天八股文”成文逻辑“算法”还算运用得当、但“自身学习到的知识”有限、自主性“判断和决策”能力较差、尚不能够达到正确理解钱学森思想的“预定的目标”,甚至已经在错误解读和不当传播钱老思想,一定会误导不求甚解和不明真相的学习者。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模型应用领域,流传着一句经典的条件假设:用于大模型训练的数据质量要“高”。用毛主席《实践论》的基本认识逻辑来解释这句话则异常清晰,即:大模型需要的是来源于感性认识之后的理性认识,而且是被各个领域实践多次验证过的“高质量”的理性认识。依靠大模型平台赚取利益的群体,已经将其边界划分的比较清晰,只不过用“训练数据集的高质量”模糊定义了大模型平台算法模型的质量、领域成功经验以及平台应用效果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还是毛主席《实践论》中的一句话道破真谛:“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让我们学习并借鉴一下华为公司2022529日一封名为“任总与系统工程领域科学家、专家会谈纪要”的总裁办电子邮件。其中第一条“一、系统工程不仅是理论、方法和实践,更是开放的思想和哲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公司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建模,复盘-建模、再复盘-建模,做完一件事,要总结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建立一个初步的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去做第二件事,有偏差再回来复盘修正,反复复盘,就建成一个小小的模型;我们几个团队打通,几个模型在一起再次碰撞,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模型变大、变系统,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就提升了竞争力。以前我们实践不总结、理论没有实践,两个脱节,效率低、成本高。”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可以称之为“大模型”之建模方法与科学逻辑,其华为大模型的自学习能力来源于全体员工之不同领域的持续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总结,来源于真正的多领域应用之综合集成,而不是基于“语义学”之片面文章、文字符号、语义逻辑的断句分词、语法联接和文章生成。尤其是对于像钱学森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学术思想,用几个所谓基于语义学的通用模型和简单算法来任意解读与拼凑的网文,除了造成学习者对钱老学术思想的混乱认识,还将产生一种不正确且需要警惕的学习态度和学术风气。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威胁其实并非来自其可以代替部分人类的工作。人类完全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智力优势,去重新创造出且从事着更多的脑力创新型工作,也就是钱老曾经提出的,需要大力发展的第四产业(科学技术业)和第五产业(文化业)。真正应该引起人类警觉的,是人类思维模式向AI的异化,就是人不再主动的思考,而是不求甚解的去求助于所谓的冠以各种概念用词的权威性“智能体”,像机器一样去思考,在机器算法模型的引导下去工作和生活。正如多年前流传盛广的一句广告语所言:“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4  小结

 

正是由于钱老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发现了随着第五次产业革命(信息革命)的到来,人类所面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将层出不穷、无所不在,并指出“过去的科学理论都不能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必须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这一科学论断。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造成了一种“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新型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智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具备“大成智慧”之“新人类”。这种按照毛主席的认识论,结合现代的系统工程和老一辈科学家的实践经验发展起来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即大成智慧工程),是系统科学方法论上的一个大飞跃、大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正确认识和广泛实践。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月,第18页。

2】钱学森:199016日致戴汝为信,《钱学森书信(5)》,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58页。

3】钱学森:1990519日致戴汝为信,《钱学森书信(5)》,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268页。

4】钱学森:1990815日致戴汝为信,《钱学森书信(5)》,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324页。

5】钱学森:19891111日致戴汝为信,《钱学森书信(5)》,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9091页。

6】钱学森:1991128日致于景元信,《钱学森书信(5)》,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464页。

 

作者:梁斌;来源: 八号院研讨厅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