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娘炮”一词引发两大官媒PK:新华社狠批,人民日报力挺!
点击:  作者:苏州李俊锋    来源:新浪看点   发布时间:2018-09-09 11:20:38

 

       最近,随着开学第一课引发争议,节目中多位娘炮男艺人也遭到众多家长的反感和批判,大家认为这些娘炮男艺人缺乏阳刚之气,容易教坏孩子,甚至可以误国,少年娘则国娘

不过,笔者注意到,针对公众热议的娘炮问题,国内两大传媒巨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新华社狠批,人民日报力挺。

并且,两家都对自己的态度毫不掩饰,一唱一和,公开交锋。

昨天晚上20时许,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辛识平的署名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对娘炮现象严厉批评。

 

评论说,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新华社的评论指出,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评论强调,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新华社的评论最后表示,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很快,笔者发现,仅仅过了不到三个小时,人民日报评论便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对新华社评论进行回应。

 

人民日报的评论称,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

人民日报的评论认为,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人民日报的评论最后强调,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笔者注意到,这并非人民日报首次力挺娘炮群体。

今年8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05社会经纬栏目发表整版文章,呼吁对阴柔之风进行包容。

 

本组文章配发的评论《多元社会需要包容》说,娘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能因为一个男子着装像女性,就让他无法在社会立足。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时,都是如此。

这篇评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对娘化现象当然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所谓多元,就是指不仅仅存在一种价值观,不仅仅存在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试想,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每天都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那社会就会没有活力,显得单调乏味。有时候,正是因为出现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让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个人提供了多种选择。

这篇评论反问:既然可以女扮男装,那为什么不能男扮女装,借鉴一些女性的生活方式呢?

在评论的最后,作者也承认:不过,凡事应该有个度。对娘化现象,有些人担忧其蔓延也不无道理。如今,娘化现象在青少年中影响很大。如果青少年过于沉迷在阴柔之美中,审美出现一边倒的态势,那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此,评论作者建议: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对青少年的性别教育,通过合理引导,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娘化现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对潮流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样才能帮助他们长远全面发展。

……

新华社对娘炮严厉批评,建议抵制;人民日报对娘炮两次力挺,呼吁包容。金口娱言觉得,国内两大传媒巨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分歧如此之大、态度如此不同,还是比较罕见、令人震惊的。

在震惊之余,笔者想说,关于娘炮问题,赞同新华社的态度,反对人民日报的观点。

笔者认为,娘炮问题如何看待,暂且不看两大传媒巨头的态度,广大公众已经给出了答案。从这次开学第一课事件中就能看出,绝大多数公众对娘炮现象是反感的、担忧的、批判的、抵制的。这是广大公众发自内心的态度,也是社会舆论最主流的声音,没错,这就是民意。

相反,人民日报呼吁社会包容娘炮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荒唐的。

比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拿梅兰芳、程砚秋等演员举例,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以此证明娘炮可敬。事实上,公众反感的不是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而是反感徒有娘形、实无男气的病态男性。

比如,人民日报的评论称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每天都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那社会就会没有活力,显得单调乏味。哦,有了娘炮,社会就有活力了,生活就不单调乏味了?真不明白人民日报的评论作者,到底是什么口味!

再比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厉声反问既然可以女扮男装,那为什么不能男扮女装,借鉴一些女性的生活方式呢?古时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实属无奈,现在娘炮们男扮女装意欲何为?借鉴女性的生活方式,那娘炮们要不要也蹲着小便呢?

其实,尽管新华社与人民日报态度反差巨大,他们还是有巨大共识的。因为,他们都反对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都认为娘化蔓延令人担忧、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都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都呼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等等。

笔者希望,人民日报能基于这种共识,亮出正确的态度。因为,这显示的不仅是媒体态度,更是媒体价值观。更因为,这种媒体态度影响的,不仅是它的读者,更是整个国家的孩子。

救救孩子!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