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王鼎杰|从科举到高考:中国教改的百年沉思
点击:  作者:王鼎杰    来源:王鼎杰战略智库  发布时间:2017-06-13 09:58:28

 

        又是一年高考结束时。

从高考临近开始,就不断有读者在后台留言,希望我从大历史和大战略的角度,也谈谈高考问题。故而,布热津斯基纪念特辑连载暂停一期,插播一期高考特辑。

说到高考,不能不谈科举。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科举,就无法深刻理解高考。进而什么应试、素质、新课标、学区房、高考移民……统统都是雾里看花。

科举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说清楚。

首先,科举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其优胜者直接成为官员,算是一种比今日公务员考试还要高级别的政务员考试。

其次,科举是中国特色的代议制。

要知道,科举即便是年成最好的时候,有官可当者也是极少数。那些同样拥有科举身份的大多数去哪里了呢?这些人既没有当伯夷叔齐,也极少做黄巢、洪秀全,而是成为地方代表。维系中央与地方、民间与庙堂的沟通。也可以说,科举制是中国特色的考举代表制。关于这一点,何永佶先生论之最详。

最后,科举还是维系传统士大夫身份传承的重要载体。

因为农业文明时代没有科学理论和现代学术体系的支持,只能讲实践出真知、战争中学战争,注重的是实践历练,并不存在所谓通过教育获得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超越经验论的理论逻辑能力。故而,科举看重的从来不是实用性,而是强调人文素养与理想情怀的陶冶,包含着非常浓厚的准宗教色彩。强调“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殉道者心态

文天祥纪念馆前的文天祥塑像

正因为科举兼有这三大职能,所以科举要力保公平性,尤其要确保不同的地域都能有人参与到天下治理中来,但同时还要确保能通过残酷的淘汰制选出人中龙凤。这就是为什么科举制度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考区,还要设置不同的录取准则,但同时又要等级森严(影响至今的状元文化就是其具体产物)。所以,科举可以让苏南浙北皖南独霸三鼎甲(状元、探花、榜眼)的百分之九十,但绝对不允许这个三角区独霸全国进士名额。

在农业文明时代,这一套制度,可以说是非常高效、公平地解决了官员与地方代表的选拔问题,还规避了豪门大族的特权化问题。算是当时中国领先世界的一大制度优势,也可以说是一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千年大计。

可是,进入工业化、全球化时代后,这一套就出问题了。

在农业文明时代,技术变革周期漫长,资源有限,从而形成了一小撮识字精英治理一大群文盲的格局。但是,随着工业化、全球化的展开,识字的人越来越多,治理难度越来越高,但寻常百姓的创造力、生产力、战斗力也越来越强。战争、工业化生产的动员需求、技能需求、纪律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国民教育、现代动员体制、立足国民的新选举制、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世俗教育,才会风起云涌。西方就是靠了这一连串的先机,称霸世界。日本同样靠了抓准关键点后的穷追猛赶,成为列强俱乐部中的东方后起之秀。

现代性生产、战斗、学习需要新的教育体系相匹配

在这风云激荡中,咱中国的科举本来是个多面手,但是因为环境剧变,就一夜之间成了个四不像。他的内容无法满足现代国家治理的需求,八股文也好,经学也好,诗文歌赋、策问论对也好,都无法面对现代科学体系和学术革命的冲击,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出现了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同时发现的:“中国文则时文小楷,武则弓马刀箭。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他的身份更是尴尬,因为科举的存在代表的是一种绝对的官本位权威,和森严的等级制,非常不利于现代国民教育和学术体系的建设。

同时发现科举弊端的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科举如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1,放弃对人才选拔、认定的垄断地位,画出独立的国民教育空间,和现代学术体系发展空间;2,在前述基础上,将地方代表产生的方式由考举转化为选举;3,科举最后的保留价值就是严格的考官制度,和高远的民本情怀,为此就必须立足实用,大刀阔斧地改革考试内容,重新找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平衡点。

不幸的是,晚清从未认清事情的本质。结果,先是无所事事的半个世纪,接着就开始乱拆承重墙。

当慈禧、袁世凯、张之洞讨论晚清最剧烈的教改方案——立停科举时,却从未看清真正要保留的是什么,该废除的是什么,需要创新的又是什么。

晚晴教改错建中国教育百年承重墙的三巨头

他们居然想当然地认为:

“致治必赖乎人才,人才必出于学校。”

“学校所以培才,科举所以抡才,使科举与学校一贯,则学校将不劝自兴。”

“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

换言之,在这帮教改大员的心中,原来现代化的学校制度,只是起到兼容科举的职能!这就相当于不是让刺刀结合步枪,而是锯掉原来长矛的矛尖,再在木杆上绑个刺刀!

不仅如此,还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在所谓的“立宪”过程中将之合法化,让学部的一小撮官僚掌控教材编修、审核权,有资格进行学校和人才的定级。这与现代国民教育、学术体系建设的需求恰恰背道而驰。

至于他们之所以要用学校兼容科举,而不是用科举兼容学校,全是因为:

第一,科举的内容已经与八股文骨肉相连。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引入新的考试内容。

第二,洋人的新学堂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定级模式。而科举的那一套秀才、举人很难与之接轨。

既然如此,干脆以洋为尊,我大清要做的,只是给洋文凭进行土定位。本来,在西方,专科、综合类大学,硕士、博士,并无等级、高下之别,只有选择、属性之不同。甚至白丁,亦有白丁的独特思维模式和贡献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成熟的用人机制,不仅要做到高学历和低学历的平衡,还要做到有学历与无学历的平衡。

但到了大清,就必须分个三六九等,还要和官僚体系对接,看看专科相当于什么级别的官员,博士又授予什么级别的官员身份合适。哪些级别以上的官员,必须匹配哪些级别以上的文凭……

正是这次改革,定义了之后一百年内学校、学部、教纲的内涵与关系,在错误的位置了修了一堵百年有效期的承重墙。墙上写满了三个字:官本位。

从晚清到民国,之所以中国的教育发展的还可以,根本原因恰恰是天下大乱,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去真正落实晚清教改的错误设计。反而歪打正着。

可是,从长时段历史发展来看,也正是这种歪打正着,掩盖了问题的根本所在。无限推迟了对晚清教改错误的根本清算。不仅如此,民国时期虽然普通教育搞的有声有色,严格、高效的考官制度和官员培训体系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包括军事院校的建设,统统泛善可陈。

历史问题积压到今天,就为当代人的教改制造了沉重的压力。其中一个很严重的遗留问题就是,科举时代的等级制,在今天的高考语境下,成了一种更加扭曲变态的出身歧视。这一点,在本该最自由的高校,反而最变态。招人,首先要看师承门第,不仅要看最终学历,还要看最初学历。学区房、高考移民、以洋为尊、读书无用论、大学生厌学症,又统统有何怪哉。

甩飞帽子的军人走上了战场,扔掉书本的学生去了哪里?

好在我中华广土众民,人口基数够大,基因强(人杰),风水好(地灵),而天才从来不受限于任何制度,或可以在考场上斩将搴旗,或不依靠硕导、博导照样野蛮生长。所以咱们中国,到目前为止,虽然教育存在承重墙不合理的历史遗留问题,总的来说,还能不断有强人涌现。根本原因就在于老祖宗留的家业够大,经得住错误与折腾。

但对普遍家庭、寻常学子而言,如何在高考这个独木桥前,找到不再焦虑的小民幸福,能够真正靠学习、学校改变命运,而不是永远只能去喝成功者变质的鸡汤,做独木桥下的时代分母。恰恰是纯粹的教育学者们难以帮助他们解决的难题。所以,才需要大战略的思维和大历史的视野。这也是一种野蛮生长,但却蕴含着无限生机。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