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毛泽东教我们如何出主意?
点击:  作者:佚名    来源: 北京论坛  发布时间:2017-10-16 11:12:50

 

 

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希望领导干部要做到:安排工作计划时留有余地,给下面点积极性。

 

         毛泽东是公认的出主意的高手,早在江西苏区时期,红军里就广为流传:毛委员有主意

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善于出主意,能出好主意,才使他在众多的革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党的领袖。

怎样才能有主意?

主意是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而思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毛泽东认为,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读书治学。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为中国革命出的许多好主意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读书有关系。

据跟随他的人回忆,毛泽东上井冈山时,戎马倥偬,口袋里仍然装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水浒传》。正是因为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农民战争的传统,他才产生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主意。

他还曾忠告党校的学员:一面做工作,晚上看两页书,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可以说,毛泽东不单是一个领导者,还是一个高级学者。这与他酷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世事磨炼。主意还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毛泽东发展了古人的思想,强调人们经过世事磨炼才容易产生主意。

青年时期他就有意识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1917年,他和一个同学身无分文,竟在湖南乡下游学一个多月。所谓游学,实际上近似沿村乞讨,此间主要靠帮人写点东西、出点主意之类解决生活问题。但是,这样可以非常深入地了解下层社会。

要产生好主意,就必须到社会的熔炉里去陶冶。总结经验是出主意的重要基础。解放军打仗,一个战役以后,总来一次总结,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继续乘胜前进。这确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他许多高明的决策,就是这样来的。

怎样出好主意?

主意有好坏之分,什么样的主意是好主意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毛泽东的实践和论述来看,好主意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高瞻远瞩抗战时期,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在延安考察,多次向各方面的人询问这样一个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战胜他的许多对手,成为众所公认的领袖?结果,他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毛泽东高瞻远瞩。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毛泽东本人也说过,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但必须看清前途和方向。正像海伦·斯诺讲的:他顺应历史,又走在历史的前头

比如,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向战士说: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稍后,他又提出了那个激动人心的论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9年后,在具体工作中,毛泽东特别提醒领导干部,要善于识别风向。树叶一动,就知道风往哪里吹。特别是要善于识别社会的风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问题一有苗头,就能发现它,掌握它。

2、敢于出奇。毛泽东年轻时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朋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就叫毛奇。俗话说,出奇制胜。毛泽东一生中出了很多奇主意,创造了很多奇迹。

比如,四渡赤水。当时,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红军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但是,毛泽东率领军队在赤水两岸间来回奔走了四次,可谓军事史上的奇迹。

再如,1947年,面对国民党的强大攻势,命令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1948年,强令林彪占领锦州,在东北造成关门打狗之势;

1971年,利用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等等。

出奇,就是想别人所未想,超越常规,于劣势中取胜,于困境中开出一片新天地。

3、留有余地。出主意,要留有余地,多想几种可能性。俗话说,要有后手。不管什么事,即使能做得到,也要谨慎些。这是毛泽东出主意作决策的一个原则。

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他希望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安排工作计划时留有余地,给下面点积极性。不给下面留有余地,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留余地上下都有好处

过去集中兵力打击敌人,还要有个预备队,必要时把预备队拉出去。现在搞生产也得记住这一点。如果生产计划、经济计划,满打满算,不留一点余地,很容易造成虚假现象。

留有余地是政治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意思是说,好的主意,都有可以变通的空间,从而能让领导者进退自如,可伸可缩。

4、设想最坏。领导者出主意时,不能只考虑有利的、好的方面,还要考虑到不利的、坏的方面。诸葛亮说过: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毛泽东出主意,就是一方面争取最优,一方面又总是想到最坏的可能性。

党的七大以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当时,形势一片大好,毛泽东却出人意料地大讲要准备困难,什么困难呢?

他一口气讲了十七条,诸如挨外国人骂、国内大骂、失去几大块根据地、爆发内战、外国干涉、天灾流行、赤地千里等。

他解释说: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这十七条困难,后来有的是果然遭遇了,有的是部分地出现了。然而,因为早有估计,毛泽东和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1949年后,他仍然强调,我们得了天下,还是要从最坏的可能来设想,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有了这种设想,就可以从容应对一切,做到心中有底、遇变不惊。

从毛泽东评史看出主意

1、领导出主意,最常见的是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发挥关键作用提出主意的快慢和好坏,体现决策水平和谋断能力的高下。毛泽东在19593月的郑州会议上,曾比较三国时期几个主要集团势力核心人物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别。

他认为:曹操多谋善断,最厉害;刘备也很厉害,却稍逊一筹,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袁绍则根本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属不称职的领导。

2、见事早,得计早,是提出好主意的一个前提为了具体地说明这个问题,毛泽东还曾举了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的一个例子。

他说:“蒋介石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形势已经出来了,他还没有看见,等到看见了又不好得计。比如辽沈战役时他对卫立煌的部队,总是犹豫不决,最后才下决心,强迫他去热河、到北平。如果早一点,我们围攻锦州的炮一响就让他马上走,我们就没有办法,只能切他一个尾巴。如果在我们还没有打锦州时,就把沈阳、锦州统统放弃,集中于平津,跟傅作义搞在一起,我们也不太好办。这个评点,符合辽沈战役的战场实际,指出了国共双方统帅部的决策快慢之别。

3、见事早、得计早的谋断力,总是在实践中包括总结失误的经验教训中积累和增长起来的。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对有的事情可能见事早,得计早,对有的事情则未必。毛泽东曾经坦言,新中国成立后,对有些事情自己也没有料到。

19594月在上海召开的八届七中全会上,他说有两件事没有预料到一个是反斯大林的大风潮,全世界的共产党跟着倒霉,连我们也无光彩,苏共也没有光彩。再一件就是没有预料到经济指标定高了。1月上旬我召集的那个小会,陈云同志讲估计完不成,这种话应该听。反思在见事、得计问题上的不足,本质上就是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出主意。所以毛泽东1941年就讲到,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可见,总结经验也是出主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终提出好主意的重要认识基础。

4、出主意、做决策不是一个人的事,通常情况下要有一个听取别人意见、汲取别人智慧的谋断过程。按毛泽东的说法,要多召集几个会议商量,然后才能有断,所断便是善断。刘邦被毛泽东视为从谏如流的一个历史典型,在19641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详细讲了刘邦纳谏善断的几件事情:

一是听张良劝说,把已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韩信封为齐王;二是楚汉划界鸿沟后,听张良、陈平之劝,乘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三是刘邦称帝后欲建都洛阳,听齐人刘敬建议,定都关中长安。这些见事早、得计早的主意,虽然不是刘邦提出来的,但他能及时采纳决断,作出明智选择。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总有人给他献计,改变或完善他的想法,不能不说与他平时注意营造出主意的氛围有关。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的批注中,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这个判断的依据,恐怕与刘邦在出主意这个问题上远远超出项羽紧密相关。

5、最重要的出主意,当然是确立路线方针对执政者而言,尤其如此。西汉初年,刘邦、萧何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等政策,是符合大乱之后基本国情的聪明选择。

继任者曹参萧规曹随,打下了文景之治的基础。此后汉武帝改行以法家之术为主的积极进取的执政方略。他的孙子汉宣帝坚持这一执政路线,但汉宣帝的太子(汉元帝)却劝宣帝改变这一执政方略,多用儒生,以行德教仁柔之道。宣帝很不高兴,骂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毛泽东很注意汉宣帝父子的这场争论。

19663月,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到:汉元帝用《诗经》治国,儒学治国,汉宣帝对他说,汉朝要亡在你的手啊!西汉一代,也确实是从汉元帝手上出现衰变的。由此看出,执政者确定的路线方针这个大主意,是如何鲜明地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盛衰。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ID=12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2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