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人生益友 > 励志修养 > 阅读信息
朱亚夫:从“三八妇女节”谈到“婆媳关系”
点击: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3-07 13:42:45

 

“三八妇女节”马上要到了,这是全体妇女的节日。就家庭而言,如果说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核心关系,那么,婆婆与媳妇之间这两用人才个女人的关系就应该是家庭中的关键性的关系。婆媳关系既不像姑嫂关系那样,一旦姑姑出嫁,便可由紧密关系转而变得松散,也不像妯娌关系那样,可以各自分开,互不干涉。婆媳关系具有长期性和紧密性。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将存在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即使彼此分开另过,也存在赡养老人、抚养幼辈的问题,很显然,它在家庭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俗话说:“婆媳吵,全家恼;婆媳和,全家乐。”婆媳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左右家庭中的其他诸种关系,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

 

据有关部门统计,上海现有家庭407万户,其中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达138万户,约占总数的34%。看来,在我们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占有相当比例。因此,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谈谈家庭生活中的婆媳关系,以正确处理婆媳矛盾,有利于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沟通上下代的联系,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一、婆媳关系是家庭中最难处理的关系

 

我国有句流行的俗话:“婆媳是冤家”。话虽然说得绝对了点,但却道出了千百年来严酷的历史事实。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家庭中最难相处的关系,也可能是人世间最难相处的关系之一。

 

我国古代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就真实地记录了1800多年前,封建社会中的婆媳关系。焦母认为儿媳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儿媳刘氏则认为“奉事循公佬,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由于婆媳不和,终于酿成了“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钗头凤》则反映了即使是表亲关系,婆媳也难相处,致使诗人挥泪与爱妻离别,造成遗恨终身。

 

随着封建社会的分崩离析,时代列车驶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整体而言,婆媳关系有了很大改变,但尚未达到和睦融洽的程度。据有的学者调查报告,她们在上海市普陀区、卢湾区、黄浦区等6个居委会,共调查了108位老人,婆媳关系融洽、彼此信任的只占28%,而关系一般、甚至紧张的却达到72%。笔者曾在虹口、杨浦、静安等三个区,召开过几个婆媳关系座谈会,据与会者反映,婆媳关系紧张的约占13。婆媳矛盾是地区中经常发生而又最难处理的问题。这类矛盾大多围绕家庭琐事,互不相让,各执一词往往是“婆说婆有理,媳说媳有理”,很难有个是非曲直之分,正如俗话所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婆媳矛盾是她们最感棘手和头痛的问题。

 

二、婆媳关系难相处的原因分析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卷中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婆媳关系难相处的原因很多。有人认为,饮食习惯不同,脾气性格不合,教育孩子方法各异,文化修养参差不齐,家庭出身悬殊等等,造成了婆媳关系难相处。我们认为,这些方面可能导致婆媳关系不和,但是这样分析并没有触及婆媳矛盾的实质,也没有说明为什么较之于其他家庭关系难于相处的原因。因此,就婆媳关系这对矛盾而言,最直接最主要的是以下五个原因。

 

(1)没有血缘关系。俗话说:“瓜儿不离秧,孩子不离娘”。血浓于水。血缘关系也许是遗传因子,也许是心灵感应,它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紧维系。而婆媳关系之所以难相处,便是因为两者不存在直接的血缘关系。婆媳关系是以儿子为中介而联结的姻缘关系。它不像父母与子女那样,由血缘关系这条纽带联结,一般不易出现裂痕,即使产生了些许矛盾也易于和解,“子不嫌母丑”“虎毒不食子”么。它也像夫妻关系那样,情投意合,相伴终身。而婆媳就不同了,既非血缘关系又非姻缘关系。两者的联结,仅仅因为媳妇是儿子的妻子,婆婆是丈夫的母亲。所以婆媳关系远不如父母子女那样亲密无间,也远不如夫妻那样心诚意笃。两者难于相处自在情理之中。

 

(2)缺乏养育之恩。《诗经》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子女自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患难与共,相依为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父母为培育孩子长大成人、成才,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深厚的感情使彼此心心相印。而媳妇是儿子成人后娶来的,没有从小共同生活的感情基础,也缺乏生我教我的养育之恩,所以婆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3)感情的重新分配。在母亲的心目中,子女是自己的心头肉。女儿子 结婚成家后,往往把料理家务、生儿育女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而儿子成婚后,其感情世界会发生变化,“孝衷于妻子”,会把自己的主要亲情转移到妻和子身上,母子之情必然会退居二线。有的老年妇女不了解这种感情的重新分配,仍然竭力要保持原有的母子感情,这就势必产生矛盾。她们看到小夫妻俩的亲热劲,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认为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从而迁怒媳妇、妒忌媳妇,认为媳妇从自己身边把儿子“抢走”了,从而扩大了婆媳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婆媳之间的感情疙瘩。这种感情的重新分配,在老年男性身上也会产生,但是,感情问题似乎女性比男性更脆弱,更倚重,也更为“小气”,所以婆媳关系比婆婿、翁婿更为难相处。

 

(4)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封建制度持续了几千年,其影响深远,不可低估。尽管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时代列车已驶入新的世纪,但封建思想的影响在部分家庭中仍有市场。其流毒象幽灵一样,游荡在婆媳的心头。有的婆母认为媳妇不是自己亲生,故而视为“外姓人”、“外头人”,在心理上先设下了一道屏障。而有的媳妇则认为婆婆管头管脚,无非是“二十年媳妇熬成婆”,憋着一股气,这样两者自然难于沟通了。

 

(5)家政谁主沉浮。我国历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丈夫处理外政,妻子负责当家。在媳妇未进门之前,婆婆大多是家政的主持人,家庭中的大小事情,开门七件事,较长时期是婆婆操持的。儿子成家、媳妇进门后,家中又多了一个“中心”,一山难容两虎,一家岂可二主。因此婆媳之间往往在家庭事务管理权、支配权等方面产生了一些矛盾。婆婆想在家庭中保持昔日的中心地位,而媳妇并不甘心一切服从婆婆的支配。家政谁主沉浮,这是婆媳产生矛盾的实质所在。

 

三、如何协调婆媳关系?

 

我们说婆媳关系比较难处,但不是说就一定相处不好。婆媳矛盾究竟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婆媳虽说没有血缘关系,但还有亲缘关系,是一家人。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婆媳关系融洽的也并非少数。我们《上海老年报》就曾刊发过《婆媳情深》、《婆婆比娘亲》、《爱,越过千山万水》等许多文章。

 

要协调、处理好婆媳关系,应当注意几点:

 

(1)破除封建陋习,提倡尊老爱小。社会主义的家庭人际关系,不仅要靠血缘、姻缘关系来维系,而且要以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作基础。因此在婆媳关系上,应当破除那种“婆主媳从”、“苦熬成婆”的封建陋习,提倡平等互助、尊老爱小的文明公德。如今的家庭里,婆婆和媳妇都是家庭的一员,都有独立的人格,互相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婆主媳从”,倚老卖老,固然是不对的;“媳主婆从”,媳妇独揽一切,把婆婆踩在脚下,也是反常的。婆媳应当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公婆要尊重儿媳、支持儿媳跟上时代潮流,鼓励她们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主动帮助儿媳料理家务,消除她们的后顾之忧,儿媳也要尊敬婆婆,理解婆婆的心理,体察婆婆的感情,尊重婆婆的意见,主动关心婆婆的晚年生活。只有彼此互敬互爱,双方才能融洽和谐。

 

(2)端平一碗水,正确处理子女与儿媳、娘家与婆家的关系。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在处理家务矛盾中,作为婆婆一定要端平一碗水,千万不能对自己亲生的子女宽容,对外来的儿媳苛刻。小夫妻产生了矛盾,更要本着“亲者严,疏者宽”的原则,一手扶两头。作为媳妇,要把婆家当娘家,视婆婆为母亲,像孝敬父母那样孝敬公婆。双方只要都敞开心扉,以诚相待,就能消除隔膜,开创新型、和谐的婆媳关系。

 

(3)儿子要不偏不袒,起润滑剂的作用。儿子是婆媳关系得以建立和维系的中介人。婆媳关系的好坏,与儿子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婆媳关系紧张,当儿子也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日子不好过。儿子在婆媳关系上,应当如润滑剂,为协调婆媳关系,和谐家庭生活,添油出力。当婆媳关系紧张时,应当是双方之间的缓冲带,要不偏不袒,要“两头瞒”、“两头劝”,周旋调解,疏通联络,化解疙瘩,做消气灭火工作,当促进和解的中介人。

 

常言道:“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婆媳关系只要双方共同努力,将心比心,互相信任和尊重,就照样能亲密无间,和睦相处。

 

 (本文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顾问、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