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陈晋:道路自信是客观和清醒的自我认识
点击:  作者:陈晋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10-01 09:39:28

  

151001csn003.jpg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前进了30多年,对这条道路的内涵和价值理解得越来越深入,同时对这条道路的未来发展也越来越自觉和自信。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道路自信来自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是人们熟悉的话,其核心意思是:走什么路,根本上反映的是历史和人民的意志,而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党的主观愿望。

  中国道路是现在进行时,但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艰难探索、反复选择和努力奋斗才开创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有志之士为救国探索、尝试了许多条道路,但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同国民党之间有着剧烈的道路之争,同其他中间势力的道路比较和争论也是不绝如缕。这说明,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中国道路绝非凭空而来,它是从近代以来各种各样的道路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而不是有更好的道路弃而不采,非走这条道路不可。

  历史和人民给了所有救国之路充分展示的机会,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不仅可以救国而且能够兴国和强国的道路?原因很明显,确立了选择,并不意味着这条道路就一定行得通,其前途如何还要看它有没有科学的灵魂,占没占道义的高点,有多少人肯为它的拓展前赴后继探索奋斗。正是在这三个问题上,中国道路在从探索到形成的过程中,演绎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从而使它从理论到实践、从梦想到现实,风雨兼程地向前发展,选择和跟随这条道路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新中国成立时,一些先后走过其他道路的人都认同走社会主义道路,大势遂成。改革开放后,为更好地兴国强国,党领导人民探索创新,终于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前进方向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我们说,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道理就在这里。从历史和人民选择的角度讲道路自信,根据也在这里。

  其次,道路自信来自道路前伸的内生动力。中国道路的探索、开辟和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因而它不会固步自封,拥有在实践中主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创新动力。

  我们常说,中国道路来之不易,主要是指其探索演变和形成发展过程的不易。中国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先验的模式然后再去实践它,恰恰相反,它是通过实践探索逐步积累而成的。在中国道路开创之初,我们强调要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走自己的路,但这条路是什么样子并不是很清楚。正是通过改革开放这一强大动力,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中国道路的这种前进方式,表明它既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也不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体系。它有不变的灵魂,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有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这就是在实践中、在吸收消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而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样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在今天鲜明地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证之中,从而强化了中国道路不断拓展前进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次表明中国道路是能够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从而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拥有强大内生动力的中国道路,是值得人们信赖并充满信心的。

  此外,在探索和开创中国道路过程中,我们还拥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由此得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个结论。这个结论表明,对中国道路该怎样坚持和发展,我们有刻骨铭心的体会,有深入敏锐的自觉,知道它的哪些内容还不完善因而需要发展,哪些内容是其根本支撑,动摇了就会前程尽毁。所谓道路自信,盖也缘此而生。

  最后,道路自信来自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中国道路在前进过程中经历了各种严峻考验,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奇迹。实践的成功是最大的自信,在其他国情土壤上生长出来的道路说教,很难与本土生长的成功辩论。

  曾经沧海难为水,阳光总在风雨后。中国道路是经过非同一般的考验才走到今天的。在国内,我们经历了经济上的起伏、政治上的风波、思想领域的纷扰乃至自然灾害的肆虐;国际上,从苏东剧变开始,在一连串实质上是道路之争的各种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所掀起的风浪中,中国都站住了,靠的是什么?就是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伟大成就,无论是同自身纵向比,还是同改革开放之初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横向比,都足够令人自豪。靠的是什么?还是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西方路径的简单依赖,同时也破解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容易处理好的改革与翻船、发展与稳定、开放与自主这三道难题,从而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道路决定命运。在涉及国家前途的道路问题上,在业已证明道路成功的情况下,来不得半点庸俗的谦虚和无谓的自卑。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来源:人民日报)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