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郭松民 |《敦刻尔克》:“最后参与打架的人事后比谁都能吹”
点击:  作者:郭松民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9-06 11:57:14

 

1.webp (2).jpg

 

    《敦刻尔克》这次在中国,来的有点不是时候。

 

票房被《战狼2》碾压是毫无疑问的,另外,其基调和《战狼2》形成的鲜明反差,也很耐人寻味:

 

《敦刻尔克》渲染了士兵在战争中所面对的“真实的混乱和未知的恐惧”,“被很多人认为不像是一部战争片,倒像是一部惊悚片。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老牌世界帝国的疲惫与沮丧;《战狼2》渲染的则是一种“跃跃欲试”大国快感。

 

1.webp.jpg 

 

两部电影的不同基调,很明显和两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关。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出所料,《敦刻尔克》也引发了关于战争的话题。但有点出人预料的是,敦刻尔克“战役”被捧到了一个吓人的高度。《三联生活周刊》就评出了决定二战命运的五大战役:

 

1.webp (1).jpg 

 

敦刻尔克战役;

中途岛海战;

菲律宾海海战;

诺曼底战役;

以及在“美国源源不断租借物资援助”下,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

 

这份名单中,莫斯科保卫战没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没有了,柏林战役也没有了。

 

1.webp (2).jpg 

 

中国最著名的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少将,在他的微博上说:

 

“诺兰导演的电影我看过好几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蝙蝠侠》,这次新作《敦刻尔克》公映前是在华纳总部看的,很震撼。从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中西电影文化的差异: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不是一个虚拟的故事;是大敌当前丢盔卸甲般仓皇出逃,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般大规模进攻战役,这种题材很少有人愿意拍摄。诺兰视角独特,他看到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如果没有敦刻尔克40万人大撤退,就不可能有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果没有敦刻尔克40万人大撤退,就不可能有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看到这句话,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稍有二战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敦刻尔克的意义是战役性的,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英国本质上是一个海上霸权,陆军本来就是配角,即使这33万人(不是张将军说的40万)在敦刻尔克全军尽墨,但只要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能够掌握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希特勒对英国本土就仍然无可奈何。

 

1.webp (3).jpg 

 

1940年春夏之交的敦刻尔克“战役”结束之后,整个欧洲战场的态势没有任何改变,轴心国阵营仍然处于战略进攻状态,希特勒仍然牢牢掌握着战略主动权。这一态势被逆转的转折点,是两年多之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希特勒完全陷入被动,则是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之后的事了。

 

敦刻尔克“战役”被捧的那么高,主要应该归功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丘吉尔的生花妙笔,他的特点是善于把失败说成是胜利,把不重要的战役说成是最重要的战役。英国的胜利之所以不靠战场拼杀而靠丘吉尔的三寸不烂之舌,那是因为胜利太少了。大英帝国在二次大战中虽然也忝列战胜国,但已经被美苏边缘化,并且英国正是在二次大战中失去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人的自尊心需要通过电影和文学的方式获得补偿。

 

1.webp (4).jpg 

 

以张召忠将军的战史素养,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至于为什么“他看到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如果没有敦刻尔克40万人大撤退,就不可能有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我想可能还是对诺兰一种下意识的迎合吧?对当代中国精英而言,不假思索的赞同西方文化精英的一切结论,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巧合的是,这几天我也正在重温前苏联拍摄的鸿篇巨制《解放》。这部堪称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影片,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爆发30周年,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苏联鼎盛时期的1970—1972年拍摄的。讲述内容以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为起点,至攻克柏林结束。全片一反赫鲁晓夫时代对伟大卫国战争历史的灰色回顾,以对战胜法西斯主义的英雄行为歌颂为主,全景描述了东线战场上苏军节节胜利最终全胜的史实。

 

这部影片拍摄时,曾得到苏联政府的鼎力支持,动用海陆空军士兵三万名、坦克一万辆、飞机一千架。气势恢宏的航拍镜头比比皆是,成百上千辆坦克形成钢铁巨浪般的撞击,令人为之震撼不已;晨雾里,女卫生员沐浴的情景和轻柔的俄罗斯风格音乐,又令人感慨万千。如果有人不明白什么是史诗性战争巨片,那么通过观看《解放》,就会明白了。

 

1.webp (5).jpg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今天已鲜为人知。

 

随着苏联解体,苏联这个对战胜纳粹德国贡献最大、消灭了德国陆军主力、牺牲也最重的国家,在二战史的叙述中成了隐身人。虽然普京勉为其难的每年举行胜利日阅兵式,但并不能挽回在这个领域颓势。

 

《解放》中有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

 

雅尔塔会议上,马歇尔将军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身份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报告,艾森豪威尔将军将指挥欧洲盟军直取柏林。

 

斯大林问盟军前锋距离柏林还有多远?

 

马歇尔回答说:“600公里”;

 

斯大林又问随行的苏军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上将:“我们的军队距柏林还有多远?”

 

安东诺夫回答:“60公里”。

 

斯大林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英美虽然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远逊于苏军,但在“嘴炮”方面,却远胜于苏联和俄罗斯,这真是应了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最后参与打架的人事后比谁都能吹”。

 

1.webp (6).jpg 

 

现在人们一谈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还能记起什么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强渡第聂伯河之类,人们能想到的就是诺曼底、中途岛、阿拉曼,如今又加上一个敦刻尔克。

 

历史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很大程度上,历史还必须不断的在银幕、电视荧屏和其他传媒上被“再生产”,只有能够不断被“再生产”的历史,才是公众心目中“真实”的历史。

 

当然,这个问题在中国可能更加严重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等等,都已经在银幕、荧屏上消失多年,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国军的“会战”以及以妓女、江洋大盗、黑社会为主角的抗日神剧。

 

1.webp (7).jpg 

 

久而久之,解放战争在主流舆论场中变成毫无积极意义的“内战”,究竟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也成了问题。

 

当年的战争胜利者,如今成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失败者,这令人扼腕叹息,同时也意味着政治和经济、社会领域的胜利成果也很难保持!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