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靳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亮底色
点击:  作者:靳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09-28 11:11:54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成功历史经验证明,高校的创办、发展、改革和创新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高校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强阵地。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实践中,党始终牢牢把握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是新型高等教育,不论是在民主革命年代和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都在高等教育的办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在高校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培养中国革命所需要的领导干部、军政干部、高级指挥人才,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延安创办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一批新型大学,特别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激发青年学生和进步知识分子参与革命的热情,推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发挥着先锋作用,为新中国成立之后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新中国建设初期,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接管、恢复、调整旧式高校,创建新型高等学校。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党中央决定创办一批新式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典范。作为我们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红色源头。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创建一所新型大学,即中国人民大学。在1950103日的开学典礼上,吴玉章校长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应该成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掌握最新科学成就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是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高等教育成功结合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为探索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指导地位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思想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高校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等院校得到更加科学的贯彻和落实。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得到持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提升,这些举措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在高等院校贯彻实施。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塑造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熔炉,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事关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

  我们必须在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让青年学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抵制错误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最终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办世界一流大学,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高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辨明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是开展具体科学研究的客观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既有利于一流人才的培养、一流学科的建设,也有利于一流大学的创新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远大的历史眼光,批判地吸收借鉴外国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同时,还要认识到我国高校不仅具有一般大学的共性,还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性。它应当扎根于中国大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承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特别是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加以分辨和取舍,使之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同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必须强化问题意识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面临深刻转型,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能不能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是评判我们的大学办得是不是成功的根本标准。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新挑战,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还面临一系列有待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因此,自觉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具有现实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关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各种社会思潮挑战。

  放眼世界,全球战略格局和治理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国际力量的较量角逐更加纵深,以价值观引领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愈加激烈,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审视国内,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社会改革和发展创新的程度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益分配调整不断深化,触及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为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交锋竞争,其中不乏一些思潮将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意识形态淡化论”,甚至是“指导思想多元化”等错误观点,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指导地位。还有一些思潮错误地解读马克思主义,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质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试图以此来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真理性。这些错误思潮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困惑与忧虑。

  其次,防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应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处于指导地位。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也要看到,当前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重视不够、理解不深,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心不足,甚至遮遮掩掩,有意无意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缺乏严谨认真、扎实投入的态度和作风,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存在空洞泛化的倾向。还有的人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提出的观点,用个别语句剪裁现实生活,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长期以来,高校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我们要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抓,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首先,要在“真学”上持续下功夫。

  真学是基础,只有学得全面、彻底、透彻,才能去领会、坚持和运用。高校有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和人才优势,应该在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走在前列。高校党委首先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充分发挥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作用,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制度化、系统化,定期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进而影响和带动全校各级党组织持续深入地学好马克思主义。在学习方法上,要在校园内倡导深入扎实的学风,不能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地学,而是要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发,精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学习内容上,要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个重点,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项工作,用中央最新精神武装师生头脑。

  其次,要在“真懂”上持续下功夫。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只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才能不迟疑、不犹豫,也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以整体的眼光、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态度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要紧扣教育根本任务,全面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学科体系转化为讲授体系,使广大师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使广大师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要通过联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清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通过对比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引领广大师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辨清方向。

再次,要在“真信”上持续下功夫。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应是宗教式的无原则接受,而应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在逻辑性的深刻把握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上持续用力,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比以往任何理论学说都更深刻地揭示人类社会、自然界和思维世界的普遍规律,为何能够对世界历史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在解答问题中使广大师生从理论本质和科学逻辑上掌握马克思主义。还要牢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通过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来认识中国基本国情,感知火热的现实生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帮助师生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最后,要在“真用”上持续下功夫。

  无论是“真学”、“真懂”还是“真信”,最终的着眼点都是“真用”。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高等院校的办学实践中,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到治校理教过程中。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抓住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建设中的统领作用,认真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等院校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还应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方面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要着力打造新型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智库,积极探讨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网名:
    主办:
    宗旨:
    说明:
    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
    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
    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
    主要板块:
    ● 建言献策:

    ● 决策支持:


    ● 民意反馈:
    国策建言、百姓话题、企业参谋、人生益友,从四个方面出谋划策;
    时事聚焦、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国情资料、读史明智、他山之石、资料库等,登载相关参考资料;
    政策点赞、建言点赞、热点排行等,反馈民众评价。
            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