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父母对于子女,儿女对于父母,或者父母之间,夫妻之间,原来都很少说“我爱你”这样直白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除了中国传统上没有这种直白表达感情的习惯之外,这种从国外传进来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先被那些上过洋学校的学生所模仿,后来又经过多少年,才被普通人所知晓。但是在现实中,哪怕是在情侣之间,直接用“我爱你”来表达感情的,似乎也不太多见。至少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一早一晚,一别一聚,都要说好几遍“I love you”。
中国人为什么不太习惯这样的直白的表达方式,可能原因也比较复杂。但是有一样,中国人不管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都不喜欢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词语把感情说出口。苏轼在表达对亡妻王茀的思念时,只是用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这一类的话语,没有说“我太想你了,你的离去让我太痛苦了”这样直白的表达方式。越是不用直白方式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感情,人们就越能了解这其中感情的复杂、深刻、曲折和磅礴。如果只会说“我爱你,我想你”,就像一杯无味的白开水。这水可以喝,也解渴,但就是没有什么味道。
王莘写的《歌唱祖国》,已经流传七十多年了,至今人们还非常喜欢唱,也非常喜欢听。不论是唱是听,都会让很多人热泪盈眶。但三段歌词中,没有一句是那种“祖国我爱你”这种直白而简单的表达方式。这首歌从很多方面,从很多角度表达音乐家对祖国的热爱。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很丰富,所使用的语言和叙事内容也很多样。人们听到它,唱到它都会唤起内心非常丰富和深切的情感。而在后来创作的表示对祖国热爱的某些歌曲,我们固然不会否定创作者感情的真诚,但歌词的内容确实太过贫乏,而且还总在重复那种直白的表达方式。这类歌曲的内涵总让人感觉有所欠缺。
在新中国前十七年创作的大量歌曲、音乐、舞蹈、电影、话剧、小说等文艺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感情真挚,热情流露,总是能感人至深。那时有许多作品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虽然在后来的十年中,我们的文艺创作出现了一些问概念化、形式化的东西。虽然革命现代京剧有一些缺陷,但是其在京剧的改革历史上功不可没。
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文艺界要求获得更多的创作自由。对于当时所谓“高大全”式的人物提出所谓“人性”要求。文艺工作者也不满意按照上级硬性规定和要求来进行创作,提出需要所谓创作的自由。
然而,在现实中,有了所谓创作自由却并没有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所谓创作自由最终演变成所谓个人纯粹的自由创作。党的文艺方针被某些人完全丢在一边,党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路线也被相当一些所谓文艺工作者所忽视。他们中有不少人完全沉浸在个人的感受之中。至于他们的个人感受,与人民大众的需求有什么关系,根本不予考虑。无论是那个时期的歌曲、小说,电影,还有后来的电视剧,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与欢迎的为数甚少。
我们的有些文艺人非常讨厌所谓“遵命文学”或者“遵命文艺”的某一类创作形式。所谓“遵命”是指领导下指示,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循领导的指示来进行文艺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的领导不懂文艺创作的规律,硬性对文艺工作者下达不切实际的指令,这样的所谓“遵命文学”或者“遵命文艺”确实不合时宜。然而,有的所谓被称为“遵命文学”或者“遵命文艺”,不过是领导提出了一些创作上的基本原则,或者提出某种创作上的建议,其主要宗旨还是要倡导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基本精神,就是倡导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是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而某些文艺人就是对这样的精神表示较为激烈的对立情绪,而硬要走上一条与这种原则或者精神相对抗的创作道路。
或许,这个所谓的创作自由表面上看上去给予了文艺家足够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然而他们在这个阶段,以这种所谓创作自由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却很少能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有相当一些创作的流行歌曲听起来像鬼哭狼嚎。有那么一些舞蹈看上去就像群魔乱舞。歌词不知所云,舞蹈动作非常怪异,完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特性。而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电影等,吸收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元素,在表现形式上不伦不类。而那些文艺家却在自鸣得意。
前不久,看到网络上对某一本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的评价。几乎所有的评价都非常之高,让那些看到这些评价的读者都会忍不住把书找来看一看。有位读者本来想从图书馆借来看。但他附近的图书馆没有这本书。他一下狠心,就在网上买了一本。结果,一开始看,就觉得好没意思,怎么读也读不出想要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与冲动来。他心想,我再坚持一阵子,或者后面的内容会很精彩。结果坚持了两个星期,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再读下去,他自己都感觉快要崩溃了。
在新中国前十七年,没有什么茅盾文学奖,或者其他什么奖项,那时的小说,不能说出一本就火一本,但是在已经出版的小说里,优秀的作品确实非常多。例如,小说《红岩》刚一出版,没有宣传,没有广告,一下子就在青年读者当中流传开来。读者的口碑比任何奖项都更有实际意义。
在八九十年代,文学领域有一种说法,说文学就是人学。意思是文学就要描写人性。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性,如何描写人性,无产阶级的人性观与资产阶级的人性观迥然不同。不分阶级的所谓人性论,往往最终都会与资产阶级的人性搅合在一起。某些人想要表达的什么纯粹的人性,独立的人性,无阶级的人性,都是哄人的鬼话。
这些现象都是背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有的人对于这种精神是敌视的,是反感的。然而,他们的创作在背离了这个精神之后,就不可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来。这就是一条规律。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情况略有改观,但是真正优秀的作品依然还是比较少。文艺界已经有些同志在做更大的努力,尽力去创伤符合人民群众喜爱和需要的作品。但是,在文艺界之外,似乎还存在一个所谓的娱乐圈。而在这个圈子里,所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有很多还是让人感觉很不满意。那种脱离现实,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东西还在泛滥和流行。这个所谓娱乐圈如果不加以根本性的改造,看来是不行的。对于文化艺术,或者文学艺术,还是要坚决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要求和规范文艺界与娱乐圈。这是一条根本的原则,也是文化艺术或者文学艺术应该走的正确道路。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