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精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的坚定原则,也是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所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不可或缺的必要内容。没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若要加强和巩固党的政治文化,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向大众化、社会化以及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只有向大众化、社会化以及产业化、现代化推进,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打下深厚而巩固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能引领社会整体文化向前健康发展,才能显示出其改造和推进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实施政治文化引领战略,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及全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实践中坚持党的对文化的领导权,也是坚持和运用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时代政治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社会化、大众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与党所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及政治安全、执政安全的关系等密切相关,结合新时代党所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政治安全和执政安全这一课题,必须提出推进这一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构建和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战略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由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来构成,同时由其文化制度来巩固和完善。列宁指出:“没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又由于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基于小生产方式之上并受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大地主大官僚大资本家腐朽压迫剥削文化的制约和束缚,新中国成立初的中国社会文化基础依然十分落后。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所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2015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新进的十八大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讲话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其它什么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与其它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主导与被主导、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是主体与附属的关系,是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吸收与被吸收、批判与被批判、变革与被变革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不断增长而一切非社会主义的落后文化逐渐消亡的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露了其前古今中外的人类社会受“兴勃亡忽周期律”摆布控制的秘诀所在——私有制及基于其上的上层建筑——以政权为核心,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必然方向。但是,由于各国实际存在差异,中国也有自己的特点,这要求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普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是政治成熟的标志。实践证明:理论的研发创新能力是一个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和执政能力标志之一,能在顶层设计和宏观设计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四、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通俗地讲,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谓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实质就是加强和巩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政治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确保并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全体党员干部做到“四个服从”“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说到底,就是要听党的话,在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反对一切违犯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的言行。思想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对党无限忠诚,思想纯洁,灵魂干净,信念坚定,政治过硬。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纯洁的政治灵魂,对党绝对忠诚。
五、实施政治文化引领战略,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大众化是巩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安全,牢牢掌握党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要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主力,是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人民史观、群众史观还是个人英雄史观、精英史观,这是检验和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近百年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无不验证了这一政治宗旨。新时代,创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立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促进先进文化因素不断增长,促使落后文化因素不断消亡,必须促使作为人民群众的这一社会主体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根本性变革,以先进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塑造出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新文化对旧文化的革新取代,是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旧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革故鼎新,是人性的脱胎换骨式变革和改造,是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深入广袤大地和广大人民心中,并培植根系以成长为参天大树,发达为“大面积森林体系”的关键。由此,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就十分坚实,党对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就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就成了践行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具体贯彻和实施。
六、发展以政治文化为引领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结合,就能获得强大动力和坚固的基点。以政治文化为引领,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大众化,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新文化。正确引导和推动广大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既能获得物质利益,又能受到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熏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创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和践行者,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受益者和自我教育者。
七、科学推进政治文化引领战略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很有必要。在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坚持科学推进政治文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稳固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就全国政治文化特别是近年来的红色文化而言,推进政治文化之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已提上战略进程。之所以提出现代化及战略标准,是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是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息息相关的。而各地党和政府——宣传部、文化局、旅游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所要做的就是制定政策以支持、扶持,在发展中主导甚至个别主创项目,规范管理,在发展和提升政治文化——“红色”产业中,同时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强“绿色”“无色”“古色”文化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八、限制还是继续发展?目前,在有些地方发现的新问题是获得创业资格难,还有的地方担心“市场狭小”,对此要以发展的开放的眼光看,要拓宽领域、行业,打造升级版本,创建美丽中国。当然,也有人提出这样的顾虑,这么多的干部学院、学习基地等,会有那么多人来学习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由于对新时代全党的政治建设和全国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需求认识不足有关。1989年,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这个教育不只是指学校国民教育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而是对指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换句话说,就是全党全国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发生了失误。现在所讲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以及政治安全和执政安全也是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亦即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党政军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都要学习,但不能只是党员干部,其他党外的教师、医生、学生、民主党派、宗教人士也要学习,还要欢迎海外侨胞、国际友好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建立一个开放的新时代的国际化的中国学习教育大平台,不仅使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还要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过去以及现在正在奋斗的伟大事业。从这个视角看,这项工作似乎是刚刚开始,还远远不够。
九、积极引导延长产业链条。除上述之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无疑会对当地的交通、住宿、餐饮、文艺、购物等行业市场带来刺激、促进因素,将逐步形成具有本地优势和特点的比较完善的市场产业结构。当地应当把握机会,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延伸产业链条,加强规范,不断促进,因地制宜,使之朝着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逐步构建适合当地实际的文化产业体系。还需讲明,所谓“产业化”,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就业相关的,要让当地人民从中得到实惠,获得实实在在利益,使人民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主体。而“现代化”,则不仅仅是指现有的党政主导的干部教育——红色教育产业主体的提升和高水平的要求,与新时代高质量党建的精神相一致,而且是指由这一干部教育主体带动、引发的社会红色文化学习机构的搞质量提升。党内党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稳固的红色学习教育基地。据了解,有的地方已开始规范管理,这是十分必要的。
十、让人民成为创造主体,边发展,边规范。现在的情况关键是先发展,如果还没有发展,那就没有规范。如果看到一些不足或缺陷,就急于限制甚至杜绝,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各地应该给政策,要充分相信人民的创造力,要先发展起来,发展了才有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在此过程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发展主体、创造主体、受益主体。
(此文作于2020年11月,2025年10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