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桂锋 崔杰:关税战背景下我国乡村振兴亟待实现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的模式转换 - 昆仑策
-
戚桂锋 崔杰:关税战背景下我国乡村振兴亟待实现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的模式转换
2025-10-19
今年4月份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起了空前的关税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坚决斗争和科学应对。长远来看,打好这场关税持久战的最大底气在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内需,充分发挥好乡村全面振兴的压舱石作用。
一、抓住关税战重要契机,
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当前,美国政府已深陷严重财政危机,企图通过关税战向中国转嫁财政危机,这是美国发动关税战的根本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已深陷“财政赤字—发行国债—支付利息—更大财政赤字”这一“债务经济模式”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目前美国国债规模已超过37万亿美元,且呈现出每三个月便新增1万亿美元的迅猛增长态势。美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因为政府巨额财政赤字倒逼。为维持对亿万富翁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高昂的军费支出,美国政府不得不持续借入新资金来偿还旧债及利息。2024年,美国联邦政府支出6.75万亿美元,收入仅为4.92万亿美元,赤字高达1.83万亿美元。同时,美国国债利率长期处于高位,利息支出增多,2024年高达1万亿美元,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和危机。因此,通过旷日持久的关税战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持续转嫁财政危机就成了特朗普政府的不二选择。
由于种种历史复杂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内需严重不足,形成出口依赖和中美贸易顺差,让美国有了对我打贸易战的借口和可乘之机。鉴于此,当前我国应抓住关税战重要契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早在1998年,为了解决内需不足难题,有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果断作出决策、扩大内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明确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但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路径依赖较为严重,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扭转,导致内需不足长期存在,且随着叠加科技赋能、产能提高而愈加突出,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扩大内需,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我国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可释放巨大内需。我国农民人数众多,但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低。据报道,我国6个农民的收入和消费不及美国1个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提升我国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潜力巨大。有资料显示,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空调、计算机数量明显低于城镇家庭,如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是城镇的60.3%,空调拥有量是城镇的55.0%。由此可见,提升我国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潜力巨大,是扩内需、强内循环的主攻方向。
二是盘活我国农村海量沉没资源资产可释放巨大内需。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经过历届政府持续投入和农村自身发展积累,农村已有数百万亿元价值的沉没资源资产。如果能通过改革创新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将其变成农民可支配的现金流,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超过房地产。有资料显示,我国有2.8亿亩宅基地“沉没资产”,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65.5亿亩,账面资产6.5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1万亿元。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激活2.8亿亩宅基地,预计可撬动数十万亿财富市场。
三是提高我国农村建设水平可释放巨大内需。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国土治理及大地美化等,与城市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挖掘潜力巨大。有资料显示,2023年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70%,污水治理率不足30%,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于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保持较长时期、较高速度的增长,既是现实可行的,又是十分紧迫的。
三、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亟待实现
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的模式转换
从发展方式上看,当前我国农村主要存在两种乡村振兴模式。
一是难以为继的“外部输血”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发展方式上深受美国式“债务经济”模式影响,陷入了以财政不断新增负债推动的“外部输血”模式,产生了影响深远和严重后果。其主要特点是:不是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发动群众、增强农民的主体性,而是虚化、弱化党的领导、放任和助长小生产的分散性和落后性;不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是一味等、靠、要;不是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而是把集体资产分光吃净,最后只能依靠各级财政外部输血维持低水平乡村治理和社会稳定,逐步走上类似美国“债务经济”的老路。
其主要做法是,依靠中央财政直接投资和引导地方财政同步配套投入来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财政资金要经过一套复杂流程后落到乡村振兴项目上,造成三方面问题。一是投入产出比较低。刨去流程行政成本,财政投入100元就剩70元了,最多可创造300元GDP增加值。二是沉没资产多。由于项目实施主体往往是各类企业,农民参与度低,大量项目脱离实际,建成后无法运维而闲置,投入的活钱就迅速变成了死资产。三是不可持续。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只要财政停止继续输血,该类项目就停滞或倒退,例如,各地曾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最终多数归于昙花一现的田园综合体。这种以财政不断新增负债为代价的输血模式,其本质就是美国“债务经济”的翻版,既不可持续,又对促进农民收入和可支配现金流增长作用有限,常常陷入“千金拨不动四两”的窘境,造成农村内需不足,无法发挥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作用。
二是健康可持续的“内部造血”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发动组织群众,夯实农民主体性;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合作化、集体化(或新型合作化、新型集体化)发展道路,增强内生动力;坚持依靠自我发展为主,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为辅,组织起来,塑造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其主要做法是,改变政府财政投资方式,以注入适量种子资金的方式,引导激发农村以村社内部信用合作为主体的金融裂变,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形成强大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与此相配套,在农村“三权分置”、“三变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创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信用合作社,以集体经济组织内的信用合作社支撑集体所有制下的农户承包地、山林、草场等抵押贷款,实现资源资产全要素组织化,让全国农村数百万亿元价值的沉没资源资产变成农民可支配的现金流,以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全国多地已自发开展了从“外部输血”模式向“内部造血”乡村振兴模式转变的实践探索。其中,中国乡建院协作全国20多个省、数百个村庄开展的实践探索最具代表性,其成效最为显著,经验也最为系统成熟,从而也最具可复制性,中央主流媒体对此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连续报道。2017年2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以“郝堂村自主建设,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为题,深入报道了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在集体经济组织内创建“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靠自力更生做强集体经济组织内的资金互助社,自主乡村振兴,五年时间把一个贫困的乡村变成了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敬老示范村、老有所为示范村的优秀案例。2018年8月11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以“张远村的实验”为题详细介绍了湖北省鄂州市张远村,2014年在地方政府财政100万“种子资金”引导下,创建了张远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养老资金互助社”(村社内部信用合作)。2015年该村就把“养老资金互助社”的信用合作资金规模做到了1000万元,村民们以家庭承包土地和林权做抵押,从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养老资金互助社”获得贷款搞发展,“养老资金互助社”每年为村民发放互助贷款1000万元,促进了村内企业及蓝莓产业大发展,每年创造GDP增加值4000万元以上。除此之外,“养老资金互助社”秉持“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的办社宗旨,每年以合作社营利为本村240多位老人每人发放养老金1000元。张远村的实验证明,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政府以较少的财政种子资金投入转化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信用合作社资本金,发挥种子资金对合作社社员资金的激发带动作用,以此为抓手,能够强有力地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并自主把农村海量的沉没资源资产变成可支配的现金流,较好解决了农村发展的资金问题。这既促进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又扩大了内需和增强了内循环,还解决了农村养老和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的难题,可谓一举多得,一招破题。
实践证明:“外部输血”乡村振兴模式,以财政负债增长为代价,千金拨不动四两,且不可持续;而以郝堂村、张远村为代表的“内部造血”乡村振兴模式,各级财政仅以极小的种子资金投入激活了农村巨大内生动力,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突出功效。
鉴于此,假如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10000亿元,创建“中国农村土地银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信用合作社”新型农村土地金融服务体系,以此主导推动郝堂村、张远村的“内部造血”式乡村振兴,就能让农村数百万亿元的沉没资源资产变成活钱、活资本,每年能为农民自主乡村振兴增加数万亿元的可支配现金流,可促进农民收入和消费突破性增长,每年能创造数十万亿元GDP增加值,乡村就可为打赢关税战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由此可见,加快实现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的乡村振兴模式转换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为此,建议:
一是“以美为鉴”,加快实现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的乡村振兴模式转换。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随着世界人民反霸斗争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反对美国金融霸权的斗争日趋深入,美国金融霸权终将崩溃,依托金融霸权而存在的美国“债务经济模式”终将难以为继。我国应“以美为鉴”,充分认识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快实现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乡村振兴模式的战略转换,以村社内部信用合作金融裂变的强大动力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有力有效扩大内需。
二是高度重视在改革完善基础上,总结推广以郝堂村、张远村为代表的“内部造血”乡村振兴模式经验。完善拓展郝堂村、张远村探索,重点在解放思想,用好改革这一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正确改革方向,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合法合理补上信用合作短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有关要求和已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有关规定,横向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纵向构建组、村、乡镇三级内部信用合作联合社体系,发挥好联合社体系的整体效能。在此基础上,有关方面应本着发挥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与发挥基层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和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的正确思路,持续跟踪并认真总结推广以郝堂村、张远村为代表的“内部造血”乡村振兴模式经验,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自主创新经验和模式,也为世界贡献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方案。
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创建新型农村土地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中央财政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改变中央财政投资方式,创建“中国农村土地银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信用合作社”新型农村土地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持续提升的农村强有力内需为打赢关税战发挥好压舱石作用。
(作者:戚桂锋,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崔杰,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讲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